•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政黨認同與入黨積極性研究
      ——基于江蘇省六所高校的抽樣調查分析

      2022-01-14 12:20:10苗紅娜余泓波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入黨政黨積極性

      苗紅娜 余泓波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內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shù)共計約9514.8萬。自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5日共發(fā)展黨員473.9萬名,其中學生黨員187.2萬名[1]??梢?,大學生已成為新黨員的重要發(fā)展對象。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直接影響到黨員隊伍的整體結構,對鞏固和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然而,大學生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社會輿論環(huán)境和多元價值觀挑戰(zhàn),網(wǎng)絡信息的傳播、官員腐敗瀆職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社會治理問題都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產生影響,使得高校學生入黨意愿與動機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2]。本文從政黨認同的層面來探究影響當代大學生入黨積極性的因素,以期為政治文化研究和政黨發(fā)展實踐提供新的視角和理論支撐。

      一、文獻回顧

      (一)政黨認同

      作為個體在心理上對某政黨的歸屬感,“政黨認同”被認為是“用社會學方法解釋政治現(xiàn)象來反對理性選擇方法的典范?!保?]自1960年該概念被提出以來主要應用在西方選舉研究領域,考察政黨認同如何影響公民對議題、候選人和政治事件的評價,已成為西方研究大眾政治行為的中心理論[4]。

      關于政黨認同的來源及存續(xù)變化,西方學術界觀點不一。以沃倫·米勒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政黨認同是一種長期存在的情感取向[5],具有外生性,是政治社會化的代際傳遞過程。作為相對持久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6],政黨認同在個人層次和宏觀層級都具有極大的穩(wěn)定性,而個人對政黨政策的評估等短期因素影響政黨認同的結果往往是由于測量方法上存在的錯誤或者誤差造成的[7]。而以富蘭克林和杰克遜為代表的學者強調政黨認同是個體基于對政黨、黨魁及對該黨執(zhí)政期間國家經濟、政治發(fā)展狀況等的評價而產生的認知和情感狀態(tài),代表了主體對政黨的評價性反應,即理性個人依據(jù)政黨的社會和政治活動的評價來更新和調整其政黨的歸屬和依附,政黨認同受到議題、政績和媒體渲染的個人形象等因素的影響[8]。

      國內學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及其實踐為研究背景,在反思西方政黨認同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政黨認同是指政治主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對政黨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黨做出的一種肯定性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表達?!保?]

      在量化研究中,這一概念被用于測量中國民眾對執(zhí)政黨的態(tài)度,研究對象包括了公務員、農民、大學生和非公企業(yè)主[10]等群體。但學者在對不同群體政黨認同測量中使用的指標各異。比如以“自己對下一代加入共產黨或民主黨派的滿意度”來測量公務員群體對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認可度;以“對執(zhí)政能力內涵的了解程度”和“對黨內民主的態(tài)度”考察對黨的政策態(tài)度和對執(zhí)政黨的情感態(tài)度;以對黨群關系、黨際關系、黨政關系和黨與人大關系和諧度的評判作為政黨認同的重要指標[11]。在對農民政黨認同的研究中,將政黨認同測量等同于村民對村黨支部各項能力的評價[12]。

      對大學生政黨認同的研究較多,一是將政黨認同作為政治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有學者將政治認同區(qū)分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制度認同和政黨認同四個層次[13],抑或從政黨認同、政策認同和國家認同三個方面分析政治認同[14];或者將政黨認同與身份、發(fā)展、政策、體制和文化認同相結合測量中國的政治認同[15]。二是依據(jù)社會認同理論對政黨認同進行測量,并區(qū)分去個性化的高層次融入、對黨內環(huán)境認知的吸引力認同以及建設性認同三個維度[16];這種劃分是從認同的對象維度(你/我劃分)、認同的態(tài)度指向(建設性/盲目性)方面對黨整體評價的區(qū)分,并沒有涉及到對黨內部各要素和結構評價。三是從政黨內容構建政黨認同的測量指標,包括對黨派的了解程度、對身邊黨員的看法、對政黨制度是否適合我國現(xiàn)狀的評價以及“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中國長期執(zhí)政,并能領導我們建設現(xiàn)代化”的判斷[17]。

      這種多樣化的測量指標雖然從不同角度提供了關于我國政黨認同的片段式研究發(fā)現(xiàn),但由于概念化操作與測量體系的系統(tǒng)性不足,既削弱了其實證框架在不同群體間的適用性,也未能從經驗層面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民眾政黨認同的全貌。因此,本文將細化和深化政黨認同的實證研究,開發(fā)適合中國國情的政黨認同指標體系。

      (二)入黨積極性、入黨意愿與入黨動機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圍繞“入黨意愿、積極性和動機”形成了豐厚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大學生群體為主,包括入黨意愿和動機的概念、主要類型、影響因素以及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在內容上研究大學生入黨動機的期刊論文要明顯多于研究入黨意愿和入黨積極性的論文。從概念上來看,這三個概念相互聯(lián)系而又有差異?!叭朦h動機”作為“觸發(fā)個體追求并激勵其達到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這一崇高目標的內部動力”[18]和心理動因,解釋了“為什么想入黨”的問題。有研究認為入黨動機包括了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貢獻、個人發(fā)展的功利思想以及先進黨員及同儕群體的影響[19]。改革開放40年中大學生的入黨動機經歷了信仰型動機的一元化時期、信仰與利益并存的二元化時期,以及進入21世紀后的多元化動機[20],包括了理想信念型、情感影響型、功利追求型、自我虛榮型、盲目從眾型五大類型[21]。入黨意愿解決了“想不想入黨”的問題。其受到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等因素的正向影響[22]。而本研究中的“積極性”指的是個人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行為傾向,具體而言是“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心理傾向和外顯行為,即大學生是否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一行動,以及“想不想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意愿。因此,“入黨積極性”中行動與意愿兩個維度具有心理與行為的一致性。

      目前國內關于“入黨積極性”研究相對較少,對于“入黨意愿”和“入黨動機”研究也以定性研究為主,缺少統(tǒng)一、明確的衡量標準。而對“入黨意愿”和“入黨積極性”影響因素的探究多從個人、家庭、高校、社會等方面展開。其中,個人層面主要是個人價值觀念,即價值觀多元化以及對黨的錯誤認知和觀點可能導致大學生政治熱情下降;家庭層面的家庭氛圍、主要成員的信仰以及教育方式方法都會影響大學生入黨意愿的深度和強度;高校層面強調高校黨組織和黨建工作對增進大學生黨性認知和入黨意愿的影響;社會風氣方面則強調市場化所帶來的功利務實主義、官場貪腐對黨形象的影響以及黨的執(zhí)政績效所產生的能力評價??梢钥闯?,這些論述為分析“入黨積極性”提供了參考,但由于缺少實證數(shù)據(jù)檢驗,使得上述相關關系有待證實,對政黨發(fā)展的政策建議針對性不足。而且作為大學生是否愿意入黨的影響因素,需要具體考察其對個體入黨觀念、態(tài)度的影響?;诖耍疚恼J為有必要從大學生對執(zhí)政黨的認同這一內部動力出發(fā)考察大學生對政黨的認知、情感和評價如何影響其是否入黨的行為傾向選擇。

      二、研究設計:概念、假設與數(shù)據(jù)

      (一)概念測量

      1.入黨積極性

      由于入黨意愿具有內隱性,為避免入黨意愿和動機的直接提問可能產生的社會贊許性偏差,因此本研究以“是否提交入黨申請書”這一外顯政治行為作為入黨積極性的衡量指標,并在設計選項時加入了“是否準備遞交”的意愿選項,同時,為避免社會期許或政治忌諱等原因使受訪者違背本意選擇積極性更高的選項,我們設計了“沒有遞交入黨申請,但準備遞交”的中間選項。

      2.政黨認同

      作為一個所涉甚廣的概念,現(xiàn)有文獻對政黨認同的概念化方式大致有兩類:一是結構式的概念界定,強調政黨意識形態(tài)、政黨組織、政黨領袖和政黨績效,構成了形塑政黨認同的意識性資源、組織性資源、魅力性資源和功績性資源[23]。二是過程性的概念界定,通過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評價以及參與投票或自覺地遵守政黨章程、擁護黨的領導等政治行為體現(xiàn)出來[24],并形成政黨的執(zhí)政效能和執(zhí)政價值[25]。其中,政黨認同的結構式界定能夠較好地在多維度的指標中進行操作化測量,因而本文也將采取該方式。

      借鑒學界關于政黨認同的概念及測量維度以及新時代“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的建設總體布局,本文從價值、組織與能力三個方面進行界定,包括基于理想信念與信賴情感的政黨價值認同、對黨組織建設與黨員形象感知的政黨組織認同,以及對執(zhí)政績效評價的政黨能力認同。如前文所述,由于學界對此方向尚缺乏系統(tǒng)性的測量指標體系,相關探討多分散于不同的研究主題之中,因此,本文作為一項探索性嘗試,從三個方面測量政黨認同,雖然所涉題目較多,但力求整體測量框架的清晰與合理。此外,本研究將若干人口統(tǒng)計變量、學校與家庭狀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納入統(tǒng)計分析。

      (二)研究假設

      入黨積極性可以反映出個體的政黨參與偏好。不同于西方政黨政治中個體的政治社會化環(huán)境(如父輩的政黨偏好)、政黨的社會基礎與政策偏好等影響模式,中國共產黨和群眾之間更加強調相互依賴的“血肉聯(lián)系”。大學生之所以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是個體與政黨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心理連接的呈現(xiàn)。因此,本文將政黨認同作為重要的政治認同,主要從政治認同這一心理路徑解釋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依據(jù)政治認同理論對制度—績效和價值—共識的重視[26]以及中國共產黨認同多維來源的現(xiàn)實,認為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大學生入黨積極性的影響路徑包括了基于理念宣揚與價值傳播的理想信念與情感依戀的思想吸引路徑、聚焦黨組織自身建設與榜樣感召的組織吸引路徑,以及基于黨的績效評價的有效性吸引路徑。

      思想吸引路徑。信念代表穩(wěn)定的態(tài)度,是黨建設的重要內容,政黨成員信念的強度和可信度是決定政黨未來命運的重要因素[27]。中國共產黨在發(fā)展黨員時尤其強調個體的理想信念,即“思想上先入黨”。然而,不能回避的問題是的確有少部分大學生從功利角度選擇遞交入黨申請。根據(jù)心理學認知相符理論,個體的信念是支撐其進行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這種信念既包括了基于對政黨理想信念的理性認知,也包括了對黨意識形態(tài)的情感依戀和心理連接。由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控制其他變量,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的認同越強,其入黨積極性越高。本文選擇“中國夢”這一意識形態(tài)資源作為測量設計的焦點,從認知與評價兩個維度探究理想信念層面的因素與大學生入黨積極性的關系。

      假設2:控制其他變量,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越強,則其入黨積極性越高。依據(jù)之前的研究,將心理連接分為信任與依賴兩個方面[28]。

      組織吸引路徑。社會認同理論強調個體為減少不確定性會傾向于將自己歸于某個組織,并在思想和行為上與該組織保持一致。當還沒有形成組織認同時,組織本身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前景以及道德吸引力會成為個體是否愿意與該組織產生關聯(lián)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日益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對黨員的發(fā)展及日常管理越發(fā)規(guī)范與嚴格。這種黨組織自我凈化的舉措會強化大學生對黨內制度和組織建設的認同,進而增強其對黨發(fā)展的信心和期待,成為其積極入黨的重要動力。而黨組織的吸引力既有來自于黨對自身黨員隊伍建設的嚴格標準,也有來自普通黨員的先進表率。身邊的普通黨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思想能更好地體現(xiàn)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大學生看來,其對身邊普通黨員形象的認同,有可能會影響其入黨積極性。由此,提出假設3和假設4。

      假設3:控制其他變量,大學生對黨組織建設的認同越強,則其入黨積極性越高。

      假設4:控制其他變量,大學生對身邊黨員形象評價越高,則其入黨積極性越高。

      有效性吸引路徑。已有研究表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治理績效極大提升了民眾的政治支持水平[29],并強化了黨組織的合法性和吸引力?;诖?,我們提出假設5。

      假設5:控制其他變量,大學生對黨的執(zhí)政績效評價越高,其入黨積極性越高。

      為檢驗以上假設,本文使用Stata15進行多項邏輯斯蒂回歸分析。

      (三)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使用了南京大學“中國青年價值觀調查”團隊組織開展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卷調查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2015年10至12月,課題組對江蘇省內六所大學2015年秋季入學的本科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在每一所大學中,均采取分層整群抽樣(Stratified-cluster Sample),最終選取六所大學250個初級抽樣單位中的53個,有效樣本3759個。關于選擇依據(jù)、抽樣過程等調查細節(jié)詳見本課題組的已有研究[30]。

      三、數(shù)據(jù)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入黨積極性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未入黨的3677名受訪學生中①由于本次調查以大學新生為主,考慮到新生的平均年齡及黨員發(fā)展所需的時間周期,其中黨員比例較小,均為高中時期入黨,僅有1.68%。因此,在后續(xù)的多變量分析中排除了“中共黨員”“民主黨派”等,剩余3677個樣本。,“已經遞交入黨申請書”者為1760人(47.87%)、“準備遞交入黨申請書”者為889人(24.18%);而“沒打算遞交入黨申請書”者為837人(22.76%)??梢?,絕大多數(shù)被調查對象(72.05%)有很強的入黨積極性。

      2.政黨認同

      表1 大學生政黨認同的測量指標及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政黨價值層面上,大部分學生(76.8%)對中國夢有專門了解,包括閱讀過相關的宣傳新聞和評論、閱讀過相關專門刊物或理論文章,或者參與課程學習或專題討論,并且83.47%(2949人)認為目前我國的發(fā)展比較或完全能夠實現(xiàn)中國夢,79.27%的受訪者肯定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個人的夢想和追求能得到實現(xiàn)。對于黨組織的信任和依賴均處于較高的水平,88.09%受訪大學生認為共產黨值得信任,79.79%受訪者認為“離不開”共產黨。

      在政黨組織層面上,大學生更認同黨組織通過黨風廉政建設凈化黨組織的決心,對黨員招募標準化和黨員紀律規(guī)范都認為“嚴格了一些”,分別有83.89%、70.90%和69.86%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黨組織真心通過黨風廉政建設來凈化組織、黨員紀律規(guī)范和新黨員招募標準更為嚴格。

      對身邊黨員的整體印象、能力評價和個人道德素質的均值均高于中位數(shù)6,相對而言,對身邊一般黨員入黨動機的純粹性評價稍低。這四個題目的Cronbach‘s α值為0.905(>0.7),具有較好信度?;诶碚撘夂耐|性與數(shù)據(jù)分布的一致性,本文認為黨員形象的測量具有較為明顯的單一內在維度特質,因此,回歸分析時將四題均值作為黨員形象認同變量納入模型。

      大學生對于黨的執(zhí)政績效評價在不同項目上具有明顯的差異,評價較高的是國防和對外政策、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中小學教育,均值均大于6;在醫(yī)療衛(wèi)生和公民政治權利上評價較為保守;大學生對環(huán)境狀況、官員廉潔程度和貧富差距的評價相對較低。由于受訪者在不同指標間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評價,且高評價與低評價的指標在理論意義上的確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未簡單求其均值,而是借助因子分析進一步厘清這8個測量題目的潛在維度。通過探索式因子分析(KMO值0.881,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的卡方值13 217.294,顯著性0.000,總方差解釋累計百分比66.12%),最終將其降維為兩個因子。由于因子分析具有可命名性,本文依據(jù)學界對年輕世代價值觀特征的研究,將執(zhí)政績效的兩個維度分別命名為物質主義和后物質主義,前者強調個體對生存與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價值偏好,后者強調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表達等更高層次需求的價值偏好[31]。如前所述,受訪大學生對基礎性的傳統(tǒng)治理事項(國民經濟發(fā)展、國防和對外政策、醫(yī)療衛(wèi)生、中小學教育)給予更高評價,而對基于權利與理念的發(fā)展型治理事項(環(huán)境狀況、貧富差距、官員廉潔程度和公民政治權利)評價稍低。

      (二)回歸分析

      受訪者遞交入黨申請書的行為與態(tài)度,是本文考察其入黨積極性的觀測依據(jù)。從選項來看,因變量對應的“沒打算遞交”“準備遞交”“已經遞交”具有程度上逐漸增強的定序特征。不過,相對于“已經遞交”這種業(yè)已發(fā)生的行為,其他兩個選項僅是一種主觀態(tài)度,這又表現(xiàn)出行為—態(tài)度的二分變量特征。因此,筆者分別嘗試了二項邏輯斯蒂回歸、有序邏輯斯蒂回歸、多項邏輯斯蒂回歸,并對結果進行比較:采用不同回歸模型對因變量對各自變量的關系沒有本質性的沖突,但多項邏輯斯蒂回歸分析能夠更為精準地呈現(xiàn)因變量三個類別與各自變量的關系。鑒于此,本文最終將因變量視作三個選項的類別變量,使用多項邏輯回歸展開分析。此外,表2中模型1比較了“準備遞交入黨申請”與“沒打算遞交”的兩類樣本之間,在政黨認同的若干維度變量及控制變量上的差異。模型2則比較了“已經遞交”與“沒打算交”兩類。

      表2 多項邏輯斯蒂回歸分析結果

      (續(xù)表)

      如表2所示,在理想信念認同變量中,受訪者對“中國夢”的認知表現(xiàn)出顯著而穩(wěn)定的正向作用:如果個體參與過關于中國夢的專門學習,則相對于沒打算遞交入黨申請,其準備遞交和已經遞交的發(fā)生比顯著增加94.5%、49.6%。此外,大學生關于“中國夢實現(xiàn)過程中,個人夢想與追求能否實現(xiàn)”的信心,與其入黨積極性不具有顯著關聯(lián)。假設1部分得到了驗證:在政黨價值認同的測量變量中,關于中國夢的認知與學習的確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

      政黨情感認同變量,對大學生入黨積極性表現(xiàn)出持續(xù)的正向推動,個體的政黨信任每提升一個層級,入黨積極性會顯著提升:相對于不打算入黨,個體偏向準備遞交和已經遞交入黨申請的發(fā)生比增加27.7%、18.6%。政黨依賴對個體入黨積極性表現(xiàn)出相似的影響模式:個體政黨依賴提升一層,其準備遞交和已經遞交入黨申請的發(fā)生比增加32.2%、21.8%。這說明,大學生既信任黨、又離不開黨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地催生其入黨積極性。此外,從模型3看,政黨情感認同不足以顯著使其由主觀偏好轉化為實際行動。整體來看,假設2得到了驗證,大學生的政黨情感認同是十分積極有效地入黨意愿促進變量,不過,其作用機制更加偏向于入黨態(tài)度的積極轉化而非實際的入黨申請行動。

      大學生對黨組織建設的認同對提升其入黨積極性的影響得到了部分驗證。具體來看,受訪者對近年來黨員招募標準的嚴格程度的評價越高(即越嚴格),則其入黨積極性越高,且這一關系能夠在因變量的三個類型中逐漸傳遞:相對于沒打算入黨的最不積極選項,分別增加受訪者準備申請入黨和已經申請入黨的發(fā)生比為17.3%、41.8%。在準備遞交與已經遞交之間,也降低了受訪者猶豫不定的偏向,使其由更小(降低17.3%)的發(fā)生比選擇前者。不同于對招募標準嚴格程度的判斷,如果個體認為“對黨員的紀律規(guī)范的變化”越趨向嚴格,則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降低了其已經遞交入黨申請12.5%的發(fā)生比,而使其更偏向不打算入黨。不過這一關系僅體現(xiàn)在模型2的兩類因變量之間。

      黨員形象認同共涉及四個測量題目,均值作為黨員形象認同變量納入模型。通過模型2、3分析可知,大學生對身邊一般黨員的形象認同能夠顯著地促使個體將入黨的主觀偏好行動化:個體的黨員認同每增加一個單位,相對于沒打算入黨,其已經遞交入黨申請的發(fā)生比顯著增加14.9%;此外,相對于業(yè)已遞交入黨申請的個體,其處于準備遞交的猶豫狀態(tài)的發(fā)生比也會顯著下降9.5%。回顧來看,假設3中關于政黨組織認同的變量中部分得到驗證:嚴格的黨員招募標準、正面的黨員形象,均可增強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

      執(zhí)政績效認同對提升大學生入黨積極性的影響有限。執(zhí)政績效中物質主義因子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執(zhí)政績效中的后物質主義因子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表現(xiàn)出對個體入黨積極性的弱化效應:后物質主義取向的執(zhí)政績效感知提升一個單位,則相對于沒打算入黨,其已經遞交入黨申請書的發(fā)生比降低12.0%;相對于已經遞交,個體偏向于準備遞交的發(fā)生比增加13.4%。假設4并未得到驗證。雖然如此,但對于大學生而言,執(zhí)政績效并非其政黨情感的負面因素。筆者嘗試分析了執(zhí)政績效認同與政黨情感認同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前者對后者的顯著促進作用①分別以政黨信任、政黨依賴作為因變量,構建有序邏輯斯蒂回歸模型,以執(zhí)政績效認同兩個因子為自變量,以模型1中變量為控制變量,則在0.000的顯著性水平上,政黨信任模型中執(zhí)政績效兩個因子的odds ratio分別為1.624、1.543,政黨依賴模型中分別為1.763、1.299。。這說明,執(zhí)政績效認同的確能夠顯著提升個體對黨的正面情感,但這種情感認同與入黨積極性卻具有不同的生成機制。

      從控制變量來看,男性的入黨積極性顯著低于女性,在中國大學生樣本中,政黨偏好表現(xiàn)出較為有限的家庭代際傳遞:模型2表明,父親為中共黨員的受訪者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上有更高的發(fā)生比(26.8%)屬于已經遞交入黨申請書的群體,而非不打算入黨。受訪大學生的主觀家庭社會地位、家庭經濟收支狀況,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此外,受訪者就讀大學的類型每變化一個層次②學校類別中,1為985大學,2為211大學,3為普通一本二本,4為獨立學院,考慮到這四類學校在高考招生批次與錄取分數(shù)、辦學層次等方面具有定序的特質,將其作為定序變量納入模型。此處每變動一個層級指的是賦值由1至4的變動。,其具有高入黨積極性的發(fā)生比明顯增加。這意味著不同辦學層次與類型的高校之間,發(fā)展大學生黨員需要差異化的工作機制。專業(yè)對入黨積極性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準備提交與沒打算遞交入黨申請之間:模型1中,相對于人文社科專業(yè),理工醫(yī)專業(yè)的大學生準備遞交入黨申請的發(fā)生比要低26.7%。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72.05%)被調查大學生有很強的入黨積極性。政黨認同呈現(xiàn)出以價值認同主導的多維政黨認同特征,且以對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認可和情感認同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認同是當前大學生政黨認同的主要特征。與此同時,大學生對于黨組織的評價較積極,對于黨員的評價較為正面,但對于黨的執(zhí)政績效評價存在差異,對環(huán)境保護、官員廉潔和貧富差距的評價較為保守。

      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受到學校類型的顯著影響,政黨理想信念認知、政黨信任與依賴認同以及黨的組織紀律認同對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具有穩(wěn)定的積極影響。大學生對執(zhí)政績效的評價對其入黨積極性的影響不穩(wěn)定。

      (二)討論

      1.入黨積極性的代際傳遞及環(huán)境效應

      政治社會化理論強調對政黨的態(tài)度受到父母政治面貌、父母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家庭社會地位及父親的黨員身份對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正相關。這一研究與之前的研究一致,即“家庭成員的政治面貌與受教育程度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影響呈現(xiàn)一種較高的正相關關系”,但之前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家庭收入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呈現(xiàn)一種負相關的關系”[32]在本研究中并不存在。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引入其他因素后除了父親的黨員身份仍具有邊際顯著性之外,其他家庭因素的影響均不存在。可見對于大學生來說,父親黨員身份具有一定的代際傳遞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政治社會化中家庭因素的影響,但家庭地位及經濟收入對入黨積極性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在環(huán)境效應中,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在入黨積極性上的差異穩(wěn)定存在??紤]到的教學方式、校園文化和給學生提供的發(fā)展機會可能會有所差別,這有可能源于不同學校學生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力,而黨員身份成為層次較低學校彌補自身專業(yè)劣勢的重要手段。另外,層次較高的學??赡苣軌蚪o學生提供更多出國交換的機會,這些學校的學生則更有可能受國外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降低自身的入黨積極性。從專業(yè)類別來看,文科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等關于黨的思想和知識較理工科學生要更為了解,同時在求職中,理工科學生的主要就業(yè)類型是專業(yè)技術類的工作,目前來看這一類的崗位對個人的政治面貌要求很少,有可能成為其入黨積極性相對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人口學因素中,性別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效應。女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明顯要比男大學生高,且這一影響具有穩(wěn)定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以“是否黨員”作為用人標準,加上女性在職場中的劣勢,因此女大學生有一種緊迫感來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以適應就業(yè)競爭需求。

      2.政黨價值、政黨組織與入黨積極性

      以政黨理想信念認同和情感認同為主要內容的政黨價值認同是入黨積極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具有很強的穩(wěn)健性。吳心喆等研究指出,在中國特殊的環(huán)境下,對于黨的依賴是影響其信任不可或缺的因素[33],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對政黨的信任和依戀是產生支持和認可的情感基礎,是向黨組織靠攏的重要引力。由于大學生對于“中國夢”這個重大議題的評價體現(xiàn)了其對于黨發(fā)展戰(zhàn)略的認同,是決定其是否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且付出行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入黨的積極性,有必要加強對于“中國夢”的宣傳和學習。要提升大學生對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促使大學生自覺將實現(xiàn)人生自我價值與實現(xiàn)黨的價值結合起來;加強大學生對黨史、黨建、形勢政策的學習,提高大學生對于黨的發(fā)展戰(zhàn)略的認同。

      對黨組織建設舉措與實效的認同中,大學生評價近十年來黨員招募標準越嚴格越吸引其入黨。嚴格的招募標準在吸納優(yōu)秀青年入黨保證黨員質量的同時更具有身份區(qū)隔意義和象征意義,是保持黨員隊伍純潔性和先鋒作用的重要基礎。基于黨組織建設標準而產生的政黨認同和入黨傾向具有更重要的行為導向意義。身邊黨員的影響表明,大學生入黨并非簡單的從眾行為,也受到自身對政黨組織評價的影響。

      由于黨員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大學生對身邊黨員的總體評價對于其入黨積極性有正向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對身邊黨員總體評價較為積極,但黨員道德評價和入黨動機的均值低于中位數(shù),評價較為保留。這表明,一般學生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需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黨員的評價和接受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入黨動機方面。因此,有必要提高對于黨員整體素質的要求,尤其是加強黨員道德素質。要從情感上、組織上、隊伍建設上著手,提升大學生黨員的主體性作用,促使大學生黨員積極參與政治實踐,糾正政治取向的偏差,調節(jié)負面政治情緒,堅定政治信仰,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

      3.理性認識執(zhí)政績效

      之前的研究認為民眾對政黨的認同和靠近是以民眾利益的獲取和滿足為前提的,如大學生對社會治安、教育公平和民主參與、食品安全滿意度為指標的獲得感對政黨支持具有顯著正向作用[34],且相比于執(zhí)政價值,大學生執(zhí)政效能認同對入黨意愿的影響力更強[3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對國防及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評價最高,但該評價對其入黨積極性沒有任何影響,這與之前研究一致,對北京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7.6%的大學生因功績性因素而認同共產黨[36]。也就是說,由于相比于“80后”,中國“90后”青年更具有后物質主義價值傾向[37]。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fā)展之后,1995年之后出生的大學生已脫離了物質匱乏且將經濟發(fā)展、國防力量的強大視為理所應當,因此盡管學生對這類物質主義維度績效評價普遍較高,但其作為學生加入共產黨員的誘因下降,相反,他們對環(huán)境保護、公民權利、反腐等議題的關注和要求增加。而不同維度的績效評價對入黨積極性的影響也體現(xiàn)了“木桶效應”,即入黨積極性取決于評價最低的維度。目前中國進入科學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時期,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黨組織的擴大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從理想信念、情感認同、績效認同和黨員示范作用的影響效應來看,當前大學生入黨積極性主要受內部因素的影響,如理想信念和情感認同,而執(zhí)政績效、黨員示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弱且不穩(wěn)定,由于外部因素易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而信念則源于個體的深刻體悟和靈魂深處的肯定,故而更為穩(wěn)定。因此,“內部因素大于外部因素尤其是對政黨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和認同是政黨認同形成的最穩(wěn)固的根基”[38]。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教育便具有重要意義且已顯現(xiàn)出明顯的效果。

      “加入中國共產黨”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當下對于個人的發(fā)展來講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吸納社會中先進成員加入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長久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入黨積極性影響因素中所顯示出的對政黨認同的理性和功利意識,需要重視政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認同資源。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黨情感教育,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道德教育及入黨動機教育。就執(zhí)政績效而言,政黨情感認同與政黨參與偏好存在生成機制的心理差異。

      本研究從黨的理想信念和情感認同、黨的組織建設及黨員形象認同以及執(zhí)政黨績效認同多方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良好信效度的系統(tǒng)化政黨認同測量指標,并利用不同層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考察當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狀況以及這一心理認知與其入黨行為的關系。本研究結論可用于全面理性認知大學生的政黨態(tài)度,提高壯大高校黨員隊伍、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但由于樣本采集以大學生為主,本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中國其他青年群體仍有待進一步驗證。本研究只利用大學生入黨的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其影響因素,缺少對個體從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進而成為正式黨員這一過程的動態(tài)分析及對不同階段影響因素的差異研究,這也是后續(xù)研究的重點。

      猜你喜歡
      入黨政黨積極性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三方共進,激發(fā)干部積極性更上一層樓
      憨娃入黨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46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三份特殊的《入黨申請書》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6
      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如何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技校生學習積極性的探索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8期)2014-02-27 14:08:19
      入黨志(外一首)
      中國火炬(2011年3期)2011-12-23 13:59:01
      我要入黨:獻給建黨90周年
      中國火炬(2011年6期)2011-07-25 10:32:53
      孟连| 奇台县| 正镶白旗| 商水县| 广南县| 边坝县| 松桃| 壤塘县| 县级市| 平江县| 锡林浩特市| 绵竹市| 揭西县| 清苑县| 乐都县| 大同县| 冷水江市| 保靖县| 云浮市| 达日县| 龙口市| 博乐市| 崇礼县| 长兴县| 西昌市| 辽宁省| 绥棱县| 峨眉山市| 类乌齐县| 汉阴县| 军事| 宁河县| 正定县| 任丘市| 东阳市| 偏关县| 霍州市| 木兰县| 长治县| 道孚县| 富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