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劉 斌 孫 劍 林紅梅
(1.東臺市種子管理站 江蘇東臺224200;2.東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江蘇東臺224200)
小麥是東臺市的主要種植作物, 常年種植面積80 萬畝左右,年總產在 36 萬 t 左右。 近年來,隨著小麥品種的不斷推陳出新, 小麥品種的利用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1-2]。 為有效控制小麥新品種在生產上的應用風險,提升東臺市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筆者于2020-2021 年度選擇了10 個小麥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篩選出適合東臺市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綜合抗性好的小麥品種,為其大面積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3]。
試驗地點設在五烈鎮(zhèn)唐介村(東臺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前茬作物為玉米,土質為黏土,肥力水平為中上等,地力均勻。 該基地水利設施完備,溝渠配套,灌溉方便。
供試品種有10 個,均為春性品種,分別為鎮(zhèn)麥12、鎮(zhèn)麥 168、明麥 133、揚麥 16、農麥 88、揚麥 23、揚麥 25、農麥 126、金豐麥 1 號、金豐麥 2 號。
試驗共10 個處理, 即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不設重復, 長方形小區(qū), 東西走向。 展示基地總面積10 畝,每品種小區(qū)凈面積400 m2。采用人工拉繩行播方式,行距為22 cm,播種密度約為15 萬苗/畝。
播期干旱,造觰播種。 基肥每畝施20%有機復混肥80 kg,拔節(jié)肥每畝施45%復合肥10 kg、尿素10 kg。播種期為11 月4 日,播種方法為行播,出苗正常。 播后苗前封閉化除。 3 月25 日噴施60 g/畝戊唑·福美雙防治白粉病、銹病,噴施10 g/畝吡蚜酮防治蚜蟲;4 月16 日、4 月 26 日分別噴施 60 g/畝戊唑·福美雙防治赤霉病,噴施10 g/畝吡蚜酮防治蚜蟲。
播種出苗期:連續(xù)無雨,田間比較干旱。 2020 年11 月晴天 15 d、小雨 3 d、陰天多云 12 d,平均高溫16℃,平均低溫8℃。
越冬期:2020 年 12 月 29 日第 1 次降溫, 低溫達-3℃,12 月 30 日下雪, 最低溫度達-8℃;2021 年1 月 5 日第 2 次降溫,1 月 7 日極端低溫-12℃。2021 年越冬期間與往年相比,出現(xiàn)了多次極端低溫,小麥品種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
始穗抽穗期:4 月12 日中雨, 田間部分品種傾斜;4 月30 日大風雨,降溫并伴有冰雹,對已抽穗的品種產生影響;5 月15 日夜大風雨, 出現(xiàn)極端天氣,田間部分品種倒伏。
收獲期:5 月底至6 月上旬收獲期, 平均高溫24℃,平均低溫16℃,天氣晴好,利于收獲。
由表1 可知,各參試小麥品種出苗期一致,均為11 月 14 日,始穗期集中在 4 月 7~10 日,齊穗期集中在4 月 12~15 日。 各小麥品種的全生育期在 206~211 d,熟期最早的為明麥133,成熟期為5 月28 日,鎮(zhèn)麥 12、揚麥 25、農麥 126、金豐麥 1 號、金豐麥 2 號熟期都相對較遲,成熟期為6 月2 日,兩者相差5 d。
表1 不同小麥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2 可知,本年度在正常防控管理措施下,所有參試品種均未發(fā)生黃花葉病毒病、 紋枯病、 條銹病、葉銹病。 但本年度白粉病、赤霉病的發(fā)生較往年重,且品種間存在一定差異。 鎮(zhèn)麥168、揚麥25、農麥126、金豐麥 1 號白粉病重;鎮(zhèn)麥 12、明麥 133、揚麥16、揚麥23 白粉病中等;農麥88、金豐麥2 號白粉病較輕;明麥133 赤霉病中等,其他品種赤霉病較輕。本年度冬季嚴寒,出現(xiàn)多次極端低溫,小麥品種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凍害,鎮(zhèn)麥12、揚麥25 抗寒性較好,受凍害較輕,其他品種發(fā)生中等程度凍害。 本年度金豐麥2 號田間出現(xiàn)嚴重倒伏,揚麥16 出現(xiàn)中等程度的倒伏,農麥126 田間出現(xiàn)輕微倒伏,其他品種抗倒性好,未見倒伏。 本年度所有品種均未發(fā)生穗發(fā)芽。
表2 不同小麥品種的抗性比較
由表3 可知, 各參試小麥品種基本苗的變幅為15.4 萬~16.1 萬/畝,以揚麥 25 基本苗最高,金豐麥 2號基本苗最少;高峰苗的變幅為58.6 萬~60.8 萬/畝,以揚麥25 高峰苗最多,農麥126 高峰苗最少;各小麥品種株高的變幅為87~98 cm, 以農麥126 株高最高,金豐麥1 號株高最矮;有效穗的變幅為28.4 萬~30.8 萬穗/畝,以農麥 88 有效穗最多,金豐麥 1 號有效穗最少; 各小麥品種每穗粒數(shù)變幅在37.2~40.5 粒,以鎮(zhèn)麥12 穗粒數(shù)最少,揚麥25 穗粒數(shù)最多;千粒重的變幅在39.2~45.3 g,以鎮(zhèn)麥12 千粒重最重,金豐麥2 號千粒重最輕; 各小麥品種實收產量的變幅在384.26~461.06 kg/畝,以鎮(zhèn)麥 12 實收產量最高,金豐麥2 號實收產量最低。
表3 不同小麥品種農藝及經(jīng)濟性狀比較
(1)本年度冬季嚴寒,小麥在拔節(jié)期正常拔節(jié),但因遭遇多次極端低溫, 小麥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的凍害發(fā)生,鎮(zhèn)麥12、揚麥25 抗寒性較好,凍害較輕,其他品種發(fā)生中等程度凍害。 本年度部分品種有赤霉病、白粉病發(fā)生,需注意防治。 鎮(zhèn)麥168、揚麥25、農麥126、金豐麥1 號白粉病重;明麥133 赤霉病中等,其他品種赤霉病較輕。
(2)本年度各小麥品種生育進程與本地氣候相符,熟期正常, 但不同品種表現(xiàn)出了各自特性。 本試驗中鎮(zhèn)麥12、揚麥25、農麥88 具有產量優(yōu)勢,熟相好、抗倒性好、綜合性狀佳,但揚麥25 2021 年白粉病發(fā)病較重,成熟期較晚。 明麥133 成熟期早,但產量偏低。以上結論是在本年度特定天氣狀況和土壤耕作條件下得出的, 具體品種的推廣應用要根據(jù)品種自身特征特性,綜合考慮茬口、播栽方式、自然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因地制宜地決策,以期篩選產量高、性狀優(yōu)、抗性好的小麥品種[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