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湘平
從事件角度看“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
蔣湘平
(湖南師范大學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從事件角度出發(fā),用原型范疇理論關照,可以進一步澄清現(xiàn)代漢語可重疊動詞的范圍及其內部特點。語料統(tǒng)計分析和以往研究結果都表明,動詞重疊出現(xiàn)在三大類十一小類的句子類型中。分析這些句子后發(fā)現(xiàn),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是“短時”“任意終止”和“動態(tài)”。這一語義特點對動詞重疊中的動詞形成了制約,它要求重疊動詞的語義與之相匹配,表現(xiàn)為[+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語義與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的切合度是衡量其隸屬度及典型性的標準。它不僅決定了該范疇的本質特征,也決定著范疇成員的地位及邊緣成員的重疊條件。
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理論;事件
關于現(xiàn)代漢語可重疊動詞的研究卷帙浩繁。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探析了影響重疊能力的因素,可重疊動詞(特別是不可重疊動詞)的范圍逐步清晰化。以往的研究也讓一個語言事實更加清晰:重疊動詞可分為兩類,有的重疊更自由,而有的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有條件地運用重疊。如何對重疊能力不同的各種動詞類型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tǒng)的解釋,這一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求。
如果用原型范疇理論來看可重疊動詞所形成的聚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原型范疇。可以自由重疊的動詞是這個范疇的中心成員,有條件才能重疊的動詞處于邊緣,兩者通過共享某些特征(亦即家庭相似性)系聯(lián),而不可以重疊的動詞則明確了這一范疇的邊界。文章的研究目標就是探討“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的內部機制,擬回答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是范疇典型成員的共同屬性?是什么決定著范疇成員的地位或典型度的高低?
文章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基于以往研究和語料庫統(tǒng)計全面概括動詞重疊出現(xiàn)的各種語境,總結包含動詞重疊的句子所表示的事件的語義特點;然后,引入原型范疇理論視角,著眼于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對其中動詞的語義限制,來分析可重疊動詞所形成的范疇的內部機制。
以往研究大都是從動詞層面切入,把兩類動詞分開來討論:一方面是總結可自由重疊動詞的特點,另一方面是單獨對不能自由重疊動詞進行分析,概括出它們可以重疊的特定語境。這種做法限制了對“可重疊動詞”聚合的整體把握。
受陳立民(2005)啟發(fā),文章將從句子/事件層面切入。陳立民(2005)指出“一個句子中的動詞能否重疊,并不僅僅決定于動詞本身,而決定于由該動詞所在句子所表示的事件是否符合動詞重疊的語義條件?!辈⒄撌鲎C明:動詞重疊表示一個持續(xù)、有具體時間量、有終止點和可控的事件。
同一個動詞表示某一事件時可以重疊,而表示另一事件時卻不能重疊。這一語言事實就表明,動詞重疊從根本上來說是句子層面的事情,屬于句子反映的事件。
(1)a.我們想去放放風箏。
b.*我們想放了放這只小小鳥。
(陳立民,2005)
(2)a.他的工作很閑,就是看看報紙、開開會。
b.*今天的會議很重要,請大家來開開會。
也有其他學者對動詞重疊的整體語義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戴耀晶(1997)認為“動態(tài)性”“完整性”和“短時性”是動詞重疊的語義特征。陳前瑞(2003)從體意義出發(fā),指出動詞重疊表示一個有任意終止點的完整的活動情況,具有動態(tài)、持續(xù)和非完成的語義特征。與戴類似,Xiao(2004)也認為動詞重疊具有“短時性”“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
這些研究揭示了動詞重疊在事件層面的許多本質特征。然而根據這些標準卻不能完全把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與其它類型事件區(qū)別開來。如例(3)完全符合上述陳立民(2005)和陳前瑞(2003)的總結,卻不是動詞重疊結構。這說明“短時性”(戴耀晶,1997)是動詞重疊的重要特征,不能忽略。
(3)我在他家聽他嘮叨了一上午。
又如例(4),完全符合上述戴耀晶(1997)和Xiao(2004)的總結,卻也不是動詞重疊式??梢姟巴暾?整體性”的說法過于寬泛。
(4)他只唱了一分鐘就沒唱了。
另外,有些動詞重疊句也并沒有“可控”的終止點,如例(5)、(6)。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整體語義特點究竟包括哪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5)客廳的燈閃了閃就滅了,估計是壞了。
(6)那個啤酒瓶被撞了后,先晃了晃,然后就倒了。
結合以往研究成果和考察了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2000萬語料后,下面總結出了動詞重疊出現(xiàn)的各種語境。從事件所述時間和表達功能出發(fā),動詞重疊出現(xiàn)在三大類十一小類的句子類型中。
(7)表已然
敘述:a.我剛才出去逛了逛。
描寫:b.他這邊瞄瞄那邊瞧瞧,這邊摸摸那邊敲敲。
(8)表未然
一般祈使:a.你可以幫我看看這篇文章嗎?
表嘗試的祈使:b.你寫寫,看你寫得出來嗎?
計劃:c.我去找找。
意愿:d.我想去采訪采訪他。
致使:e.讓他也知道知道我的厲害。
變化:f.他再長長就跟爸爸一樣高了。
(9)表慣常
習性:a.我周末一般待在家里看看書。
喜好:b.平時我喜歡上上網、聽聽音樂。
評議:c.偶爾看看漫畫書并不影響學習。
d.你應該去他們家看看。
這些類型代表了動詞重疊的整體使用情況。通過對比這些動詞重疊句和其對應的動詞原形句,發(fā)現(xiàn)動詞重疊句所述事件的共同語義特點是:“短時”“任意終止”和“動態(tài)”。
首先,它們所表示的事件在時長上都是短時的,每一個句子都因為語義或語用表達的需要而帶上了短時義。這表現(xiàn)在:不管在哪一類句子中,動詞重疊句中都不能出現(xiàn)表長時持續(xù)的時間補語,如例(10)。
(10)*我出去逛了逛。
其次,它們都表示有任意終止點的事件。任意終止點是指事件的終止點并不是固定的,不管在時間上也好還是在空間上也好,事件都不蘊含一個規(guī)定的或自然的終止點。這表現(xiàn)在:表示固定的時間終止點的句法成分與動詞重疊之不相容,如例(11)。
(11)a. *你可以幫我看看這篇文章嗎?
b. *他再長長就跟爸爸一樣高了。
最后,動態(tài)是它們另一個共同特點。動詞重疊句不是表示一種會長期存在的狀態(tài),而是表示一種短時的動作或變化狀態(tài)。因此即使偏靜態(tài)的動詞重疊后,動態(tài)性也增強了,如(8)e突顯了這一小段時間與別的時間段的不同,強調短時內“知道”這種狀態(tài)的動態(tài)存在,暗含的語義為“他以前不知道,現(xiàn)在要用外力讓他短時處于知道的狀態(tài)?!?/p>
“短時”是動詞重疊所述事件最根本的語義特征,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等于否定動詞重疊在漢語的存在價值(蔣湘平,2016)。而“任意終止”“動態(tài)”也是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任意終止”,具有“短時”“動態(tài)”的事件也不能運用動詞重疊,如例(12);同理,如果沒有“動態(tài)”,具有“短時”“任意終止”的事件也如此,如例(13)。
(12)*我看看完這一小段就睡。
(13)*他暫時屬于屬于我們團隊,但隨時可能會被踢出。
范疇化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基于原型在范疇化中的關鍵作用,Labov(1973)、Rosch(1973、1975)及Lakoff(1987)等創(chuàng)建了原型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由原型成員和邊緣成員組成,不同成員在范疇內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是該范疇中處于核心的典型性成員,是能體現(xiàn)該范疇特點的“最理想”的成員,其典型性的獲得是由于它是范疇中出現(xiàn)或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而邊緣由該范疇中的非典型性成員構成,它并不具有原型成員所擁有的能體現(xiàn)該范疇根本特征的全部屬性,但它通過與原型享有某些共同的屬性(即家族相似性)而與原型或其它成員系聯(lián)在一起。
與需要一定語境才能重疊的動詞相比,顯然對語境無要求、可以自由重疊的動詞出現(xiàn)頻率更高、更典型。此類動詞不需要語境協(xié)助,動詞本身的語義特征就能保證動詞重疊所述事件呈現(xiàn)出“短時”“任意終止”“動態(tài)”的語義特點,因而可以自由重疊。反過來也就是說,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必然會對進入重疊的動詞產生制約,要求動詞的語義與之相適切,不然就會要求以一定的語境作為進行重疊的附加條件。那么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對動詞有什么樣的選擇限制呢?下面將從動詞的內在時間特征和自主性兩方面來分析這一限制。
首先,“短時”表示在說話者看來事件占據一個起點和終點相距較近的封閉時段。因而這一事件特點就要求動詞在體特征上表現(xiàn)出[+續(xù)段]和[+終點]。如果動詞連持續(xù)時段也沒有,僅表示時點,那么“表示一個時段”就無從談起;而如果動詞沒有終點,它將無限持續(xù),也很難形成一個封閉的時段。另一方面,[+終點]也保證了事件的“動態(tài)性”。動詞有終點,事件就有變化;動詞沒有終點,事件就是無限持續(xù)的、沒有變化的、非動態(tài)的。
其次,“任意終止”要求動詞為[-結果]和[+自主]。如果動詞語義本身內含結果(如“摧毀”),它就有一個固定的終點,則無法滿足“任意終止點”的語義要求;如果動作是非自主的,它的終點是無法控制的,就很難保證事件能在某一任意點停下來。[+自主]為主體控制情狀在任意一時間點停止提供保障。
總括起來,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要求動詞滿足如下四個方面的特點:[+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某個動詞如果同時具備這四個語義特征,那么它與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完全切合,能確保動詞重疊句實現(xiàn)它的事件語義特點,因此能自由重疊。這樣的動詞重疊能力最強,是典型的可重疊動詞,是處于范疇中心的原型成員。
本研究對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2000萬語料進行了考察,分析了其中出現(xiàn)在動詞重疊中的289個動詞的內在時間特征和自主性,分析結果完全支持以上結論。[+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的重疊頻率遠遠高于其它類動詞。
根據內在時間特征的不同,郭銳(1993)把動詞分為五種類型,其中雙限結構動詞完全符合[+續(xù)段]、[+終點]和[-結果]這三個特征。表1表明,289個動詞中雙限結構占絕對比例。
表1 不同內在時間特征類型的動詞在重疊動詞中所占的比例
對289個動詞進行自主性分析得到的結果如表2,其中自主動詞占絕對比例。
表2 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在重疊動詞中所占的比例
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是“短時”“任意終止”和“動態(tài)”,它要求重疊動詞的語義與之相匹配,表現(xiàn)為[+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這一限制決定了典型可重疊動詞的共同特征,也是“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的形成機制。動詞語義與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的切合度成為衡量某一動詞隸屬與否及典型性的標準。
某一動詞如果與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特點完全適切,完全具備這些特征,它就是典型的可重疊動詞,處于范疇的中心地位;與之不完全適切,不完全具備這些特征,就是非典型可重疊動詞,重疊能力減弱,處于范疇的邊緣地位;完全不適切,完全不具備這些特征,就不屬于可重疊動詞范疇,不能重疊,如[-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是”“屬于”等。
非典型可重疊動詞不完全具備四大語義特征,它只是部分擁有這些共同特征,并通過與典型可重疊動詞共有某些共同特征與之聯(lián)系起來,成為該范疇中的一員。它的典型性不強,重疊能力較弱,只能在特定的語境中重疊,而它的重疊條件也是由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決定的:只有當動詞語義和語境合在一起能保證動詞重疊在句子層面實現(xiàn)其事件語義特點時,它才能重疊。下文分析了三類非典型可重疊動詞的重疊條件,以此來展示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對非典型可重疊動詞的制約,從而進一步揭示“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的內部機制。
第一,[+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自身并不能保證事件有一個任意的終止點,不能自由重疊,但致使句能讓事件形成一個任意終止點。致使句的語義是,A讓B做某事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A可以控制促成變化的發(fā)生,A的自主撤離也會導致變化在任意點停止。致使句中外力A可以使事件形成一個任意終止點,滿足動詞重疊所述事件語義特點的要求,促成此類動詞運用重疊式。如例(14),“挨餓”是非自主動詞,動詞語義本身并不內含可控的任意終止點,但此句的情境中“你”可以決定“他”挨餓時間的長短,讓事件在任意時間點停止。
(14)你有時也要讓他挨挨餓。
第二,[+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內含一個固定的終點,不切合動詞重疊所述事件的語義特點,一般不能重疊,然而在表嘗試的句子中卻可以。嘗試去做某事當然不包含結果,嘗試義使[+結果]動詞的固定終止點被取消或淡化,滿足動詞重疊“任意終止”的事件語義要求。
(15)殺雞并不難,不信你殺殺試試。(于江,2001)
第三,[-續(xù)段]、[+終點]、[-結果]和[+自主]動詞本身沒有持續(xù)的時段,因此很難保證事件形成短時持續(xù)的時段,一般的語境中不能重疊。然而在表事件接連發(fā)生的格式,動詞的語義改為指向動作結束后的狀態(tài)的持續(xù),動詞在語境中臨時獲得了結果續(xù)段,因而可以重疊,如例(16)。
(16)我去去就回。
跳出從動詞層面探討可重疊動詞范圍,本研究從句子/事件層面切入,就可重疊動詞的范圍構建了一個原型范疇模式。更重要的是,文章還探析了“可重疊動詞原型范疇”的內部機制,提出了衡量此范疇隸屬度及范疇成員典型性的統(tǒng)一標準。這一模式把能自由重疊的動詞和需要語境重疊的動詞有機地納為一體,確定了兩類動詞在范疇中的不同地位,并嘗試對兩類動詞及其重疊條件從根本上做出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的解釋。原型范疇的視角清晰地展示了“可重疊動詞范疇”的內部結構,既肯定了典型成員的中心地位,又明確了非典型成員的存在,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以次要代替主要,同時也可以避免把可重疊動詞范圍無限擴大。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留下了不少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在典型和非典型可重疊動詞的內部還有什么樣的層次?影響范疇成員典型性的語音和語用因素是哪些?與語義因素的關系是怎么樣的?筆者希望這一模式可以為進一步理清可重疊動詞范圍提供一個新視角。
[1]陳立民.論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2005(2):110- 122.
[2]陳前瑞.現(xiàn)代漢語體貌系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3.
[3]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4]郭銳.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J].中國語文,1993(6):410-419.
[5]蔣湘平.動詞重疊的語義網絡研究[J].世界華文教育,2016 (3):83-92.
[6]劉月華.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范圍[J].中國語文,1983(1):9-19.
[7]于江.動詞重疊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01,(1):35-39.
[8]Xiao,Z.Aspect in Mandarin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9]John R.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0]Rosch,E.& Mervis,C.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11]Lakoff,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109.4
A
1673-2219(2021)06-0125-04
2021-08-25
蔣湘平(1981-),女,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時體與國際中文教育。
(責任編校:咼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