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內(nèi)容提要: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鳳凰村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18座。其中M16、M17為兩座平面呈“凸”字形的磚室墓,雖早年遭到盜掘,損毀嚴重,但仍出土較豐富的隨葬品,包括陶器、瓷器、銅器等。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斷,M16為東晉時期墓葬,M17為西晉時期墓葬。這兩座墓葬的發(fā)掘,為研究南京地區(qū)六朝墓葬的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南京軟件谷鳳凰三地塊,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賽虹橋街道軟件大道北側(cè)、小行地鐵南側(cè),總占地面積106747平方米(圖一)。地塊上部盡管有現(xiàn)代建筑,但局部地段地勢高亢,為丘陵山地,原始地貌保存較好。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該地塊開展考古勘探、發(fā)掘工作,先后發(fā)現(xiàn)六朝、宋、明、清、民國時期墓葬18座(編號2013NJFM1—2013NJFM18,以下簡稱M1—M18)。其中M16、M17分布于崗地南側(cè)緩坡地帶,M16位于M17西側(cè),兩墓相距較遠,均遭不同程度破壞,但出土器物相對較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F(xiàn)將這兩座墓葬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墓葬位置示意圖
M16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磚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方向300°。墓葬由于早期遭到破壞,墓道、排水溝及墓室頂部已不存,僅存甬道、墓室下部(圖二)。
圖二//M16平、剖面圖
甬道損毀嚴重,殘存部分地磚及側(cè)壁。地磚平鋪呈“人”字形。殘長0.30~0.54、寬0.96、殘深0.16米。
墓坑呈長方形,殘長5.50、寬2.20、殘深0.64~0.80米。磚室內(nèi)長3.68、寬1.60、殘深0.30~0.80米。地磚為單層,平鋪呈“人”字形。墓壁砌法為底部四順一丁,上部三順一丁。墓磚長0.32、寬0.12、厚0.04米,大多為素面,個別磚上飾錢紋、放射線紋。墓坑內(nèi)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較硬。
墓內(nèi)葬具及人骨皆腐朽,隨葬品分布于墓室底部,出土遺物有瓷器、陶器、銅器等?,F(xiàn)分類介紹如下。
1.瓷器
9件。器形有雞首壺、盤口壺、唾壺、缽、盞。
雞首壺 1件(M16︰6)。淺盤口,瘦直頸,溜肩,圓鼓腹,平底內(nèi)凹。肩部飾一道弦紋,并附二條形橫系、直立雞首及柄,柄已不存?;野滋ィu釉,外不及底。口徑4.8、底徑8、高15.4厘米(圖三︰1;彩插八︰1)。
圖三//M16出土器物
1.醬釉瓷雞首壺(M16︰6)
盤口壺 1件(M16︰12)。淺盤口,口外侈,圓唇,口沿下有弦紋一周。粗短頸,頸下有一周凹弦紋,溜肩,肩部飾一周凹弦紋及六系,其中相對的四系為豎系,相對的兩系為橫系。鼓腹斜收,平底微內(nèi)凹。灰白胎,青釉泛黃,小開片,局部脫釉。腹下及底未施釉??趶?2.4、底徑13.6、高23.4厘米(圖三︰2;彩插八︰2)。
2.青瓷盤口壺(M16︰12)
唾壺 2件。M16︰1,盤口較深,圓唇,直口,短頸,溜肩,弧腹,餅足,平底。灰白胎,青釉泛黃,小開片,局部脫釉,底未施釉??趶?.4、底徑8.4、高9.6厘米(圖三︰3)。M16︰10,淺盤口,束頸,鼓腹,餅足,平底內(nèi)凹?;疑?,外壁施青灰釉??趶?.2、底徑5.2、高5.8厘米(圖三︰4;彩插八︰3)。
3.青瓷唾壺(M16︰10)
缽 2件。M16︰4,敞口,圓唇,弧腹,平底??谘叵掠幸恢馨枷壹y?;野滋?,青釉,釉不及底。內(nèi)底有一個支燒痕??趶?3.6、底徑8、高5.4厘米(圖三︰5)。M16︰8,斂口,圓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谘叵孪壹y一周。青釉,外不及底。內(nèi)底有4個支燒痕??趶?0.8、底徑6.4、高4.6厘米(圖三︰6)。
盞 5件。M16︰2,敞口,圓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內(nèi)底凹弦紋一周,口沿下一周凹弦紋。青黃色釉,脫釉嚴重??趶?.2、底徑4.8、高3厘米(圖三︰7)。M16︰5形制與其相似,口徑9.2、底徑 4.8、高2.8厘米(圖三︰8)。M16︰3,斂口,圓唇,折腹,平底內(nèi)凹??谘叵孪壹y一周。青釉,外不及底??趶?.4、底徑4、高2.8厘米(圖三︰9)。M16︰7,敞口,圓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谘叵掳枷壹y一周,內(nèi)底微凸,有3個支燒痕??趶?.8、底徑5.6、高2.9厘米(圖三︰10)。M16︰9,敞口,圓唇,弧腹,平底內(nèi)凹??谘厥┖稚c彩4處,其下飾凹弦紋一周。青釉,外不及底。內(nèi)底有7處支燒痕??趶?.2、底徑5.2、高3.8厘米(圖三︰11)。
2.陶器
2件,器形均為罐。
陶罐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質(zhì)灰陶胎。圓唇,微卷沿,束頸,溜肩,鼓腹斜收至底。平底微內(nèi)凹。肩上對稱飾兩直系。M16︰11,口徑11.6、底徑7、高10厘米(圖三︰12)。M16︰14,口徑10、底徑7.2、高10厘米(圖三︰13)。
3.銅器
出土銅鏡、銅棺釘、銅錢。其中銅錢銹蝕嚴重,為剪輪五銖和直百五銖。
銅棺釘 2根(M16︰15)。形制相同,均為覆斗形釘頭,扁長條形釘身。長28.2厘米(圖三︰14)。
銅鏡 1件(M16︰13)。圓形,圓鈕,方鈕座。座外每邊飾兩組齒紋。齒紋外飾單線方格,方格內(nèi)每個角飾兩乳丁。直徑10.4厘米(圖三︰15)。
M17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磚室墓,開口距地表0.40米,方向305°。墓葬由排水溝、封門墻、甬道、墓室組成。墓道不存,甬道及墓室前端被近代建筑擾動,墓室南壁有一不規(guī)則形盜洞(圖四、圖五)。
圖四//M17平、剖面圖
圖五//M17后室剖面圖
墓坑平面呈長方形,略寬于墓室,殘長6.32、寬2、深1.96米,坑壁光滑。填土為黑褐色,土質(zhì)較松。
排水溝,位于封門墻底部,低于甬道地磚0.04米,殘長0.96、寬0.30米,溝槽底部以青灰磚上下三層縱向平鋪砌筑,中間為排水孔,寬0.07、深0.04米。
封門墻一道,保存相對較好,用平磚錯縫砌就。其口上砌一道券形門楣,門楣上順磚平砌兩層為擋土墻,高出甬道。殘高1、寬0.18、殘高1.3米。
甬道偏北,平面呈方形,長、寬均為0.8米。0.9米處起券,券頂被破壞,甬道壁在鋪地磚上起砌,底部一組三順一丁組磚,上部兩組四順一丁組磚。地磚平鋪呈“人”字形,鋪地磚近封門墻內(nèi)側(cè)中部有2個三角形排水孔。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4.1、寬1.4、深1.4米。墓壁在鋪地磚上起砌,底部一組三順一丁組磚,上部兩組四順一丁組磚,再平砌順磚結(jié)頂。頂大部分被毀,僅剩東端一小段。墓室內(nèi)南、北兩壁自后壁向前等距砌10塊凸出壁面的丁磚,丁磚凸出墓壁約0.04米,距地磚0.7米。墓室東壁中部偏上有“凸”字形龕,高0.22、寬0.14.深0.12米。墓磚大部分素面,少數(shù)磚飾錢紋、放射線紋,長0.32、寬0.13、厚0.04米。
墓內(nèi)葬具及人骨皆腐朽,隨葬品分布于墓室底部,共出土遺物9件,有瓷器、陶器、銅器等?,F(xiàn)分類介紹如下。
1.瓷器
6件,器形有洗、盤口壺、碗、罐、盞。
洗 1件。M17︰1,寬折沿,侈口,圓唇,直腹,下腹部緩收至底。餅足,平底微內(nèi)凹??谘厣巷梼傻老壹y,弦紋中飾水波紋,外腹飾5道凹弦紋。內(nèi)壁飾水波紋及凹弦紋各3組。醬釉,外不及底。內(nèi)底有9個支燒痕??趶?2、底徑11.2、高8厘米(圖六︰1)。
圖六//M17出土器物
盤口壺 1件。M17︰5,淺盤口,直口,圓唇,口沿下有弦紋1周。短頸,溜肩,肩部等距貼塑4橫系,弧腹斜收至底,表面飾數(shù)周凹弦紋。平底微內(nèi)凹。器表青釉泛黃,局部脫釉,腹下及底未施釉??趶?3.2、底徑12、高24厘米(圖六︰2;彩插八︰4)。
4.青瓷盤口壺(M17︰5)
碗 1件。M17︰3,敞口,圓唇,折腹,平底內(nèi)凹??谘叵掠邪枷壹y1周?;姨?,青釉,外不及底。內(nèi)底凹弦紋1周,7個支燒痕。口徑16.4、底徑8、高5.4厘米(圖六︰3)。
盞 1件。M17︰6,口微侈,圓唇,曲腹,小平底。外口沿下飾凹弦紋1周。內(nèi)外青釉泛黃,外施釉不及底,釉面不均勻,有流釉現(xiàn)象。口徑8、底徑4、高3厘米(圖六︰4)。
四系罐 2件。M17︰4,口微侈,平沿,方唇,斜肩,肩部等距貼塑4橫系?;「剐笔?,表面飾6周凹弦紋,平底。表面青釉泛黃,局部有脫落,釉不及底??趶?2、底徑11.6、高19.6厘米(圖六︰5;彩插八︰5)。M17︰7,直口,圓唇,短頸,溜肩,圓鼓腹,平底內(nèi)凹。肩部飾1周條帶狀網(wǎng)格紋及4橫系。外底有5個支燒痕?;野滋?,口部以下器表施青綠釉,小開片,釉不及底??趶?.2、底徑6.4、高 8厘 米(圖 六︰6;彩插八︰6)。
5.青瓷四系罐(M17︰4)
6.青瓷四系罐(M17︰7)
2.陶器
2件,器形均為罐。
釉陶罐 1件。M17︰8,侈口,圓唇,束頸,溜肩,圓鼓腹斜收,平底,假圈足。口部以下器表施粗釉,釉不及底??趶?13.2、底徑 9.2、高 22厘米(圖六︰7)。
罐 1件。M17︰2,泥質(zhì)灰陶。圓唇,微卷沿,侈口,束頸,溜肩鼓腹斜收至底。平底。肩上對稱飾兩直系。口徑16、底 徑 10、高 16 厘米(圖六︰8)。
3.鐵器
鐵劍 1件。M17︰9,腐朽嚴重。殘長80、殘寬2.8、殘厚0.8厘米(圖六︰9)。
兩座墓葬雖未出土相關(guān)的紀年材料,但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對年代做出一些推斷。
M16為前接甬道的凸字形單室墓,是東晉和南朝比較常見的墓葬形制。雖然該墓早年被盜擾嚴重,其現(xiàn)狀不能反映出原有的墓葬形態(tài)和器物組合,但出土的雞首壺、唾壺、盤口壺、盞、缽等瓷器均為以往六朝墓常見器物。雞首壺M16︰6器型相對較矮,器表施醬釉,是東晉中晚期較典型的隨葬品之一,與江寧縣下坊村東晉墓 M1︰4[1]、南京南郊六朝謝溫墓[2]出土的雞首壺M5︰2相似。青瓷唾壺M16︰10釉色瑩潤,與南京北郊東晉墓[3]所出唾壺相似。銅鏡M16︰13幾何紋飾特征鮮明,與大多數(shù)六朝墓中的銅鏡不同,較為少見。青瓷盤口壺M16︰12口外侈,但器身較矮。出土的青瓷盞均具有東晉中期以后的器物風格。綜上,推測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晉中晚期。
M17為帶短甬道的凸字形單室券頂墓,墓葬形制與南京江寧周崗鎮(zhèn)尚義采石場西晉紀年墓[4]、南京江寧谷里晉墓[5]等基本相似,封門墻上方砌擋土墻等具有西晉時期磚室墓的特征。墓室內(nèi)南、北兩壁等距離砌凸出壁面的丁磚,在以往六朝磚室墓中十分少見,推測可能為直欞假窗的雛形。青綠釉四系罐M17︰7口沿下方飾網(wǎng)格紋是東吳、西晉青瓷器慣見的裝飾手法,在部分孫吳、西晉墓葬出土有類似器物,與南京雨花臺區(qū)四座西晉墓出土的M2︰6[6]、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天隆寺六朝墓葬出土的M10︰26[7]相似。青黃釉四系罐M17︰4,釉色均勻發(fā)亮,與南京鄧府山六朝墓群出土的M18︰2[8]、鎮(zhèn)江東吳西晉墓出土的句·黃M1[9]相似。醬釉瓷洗,水波紋和醬釉色特點鮮明,在孫吳后期和西晉墓葬中較多見,東晉和南朝則基本不見。從目前已發(fā)表的材料看,與南京江寧孫吳“天冊元年”墓出土的 M1︰10[10]、南京江寧周崗鎮(zhèn)尚義采石場西晉紀年墓出土的M1︰3[11]相似。綜上,推測該墓的年代應為西晉時期。
兩座墓葬所在地屬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qū)——雨花臺區(qū)六朝墓葬埋藏區(qū)。多年來在該地發(fā)現(xiàn)大量的六朝墓葬,如鄧府山六朝墓、天隆寺六朝墓、戚家山謝氏東晉家族墓、華為南京基地南朝墓等。作為六朝墓葬埋藏區(qū)的一部分,這兩座墓的發(fā)掘,為研究南京地區(qū)六朝墓葬的形制和內(nèi)涵提供了新材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龔巨平;發(fā)掘龔巨平、李永忠;繪圖李永忠、董補順、馮志軍;攝影龔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