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波
匾額是古代傳統(tǒng)建筑裝飾中的藝術奇葩,融入了中國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和建筑雕繪等多種藝術,集字、印、雕、色為一體,與傳統(tǒng)建筑搭配相互輝映,與居室文房張掛和諧共美,形成了獨特的匾額文化。匾額的字體從篆、隸、楷、行、草書,應有盡有,題寫者大多數(shù)是當時擁有聲望或地位的書家、名人?,F(xiàn)就吳昌碩為安徽霍邱裴景福題“歸與軒”“淮隱庵”兩件橫幅匾額作一賞析。
民國十五年(1926)春杪,吳昌碩83 歲高齡時為老友裴景福篆書“歸與軒”三字匾額。
歸與軒。睫庵先生正腕。時丙寅春杪,肝患未平。吳昌碩,年八十三。(附圖一)
圖一:吳昌碩為裴景福題寫的“歸與軒”齋號
吳昌碩篆書三字匾額:“歸與軒”。匾額鈐印三方:起首?。骸疤撍亍保ㄖ煳模?,其印頂款,刻有“凡智與言,從虛素生,則無邪欲也。壬子立秋后三日,缶道人刻于滬”。此印縱44.1cm,橫143.3cm,刻于民國元年(1912),意為:只有虛其心,方可得其智,只有樸素無華,則人品德行高尚,這也是吳昌碩在藝術與人生的座右銘。落款印:俊卿之?。ㄖ煳模?、倉碩(白文)。丙寅年即民國十五年(1926),吳昌碩是年83 歲,客居申江滬上癖斯堂。
同年初夏,吳昌碩又應裴景福之囑托題寫“淮隱庵”三字匾額。
淮隱庵 睫庵先生屬篆。老筆頹唐,勿笑責則幸甚。丙寅初夏。吳昌碩,年八十三。(附圖二)
圖二:吳昌碩為裴景福在霍邱新店耕善莊題寫的“淮隱庵”齋號鄒濤主編《吳昌碩全集》(書法卷三),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年版,第135 頁
吳昌碩篆書三字匾額:“淮隱庵”。款識:睫庵先生屬篆。老筆頹唐,勿笑責則幸甚。丙寅初夏,吳昌碩,年八十三。也是與上面“歸與軒”三字橫幅匾額鈐印相同:起首印:“虛素”(朱文),落款?。嚎∏渲。ㄖ煳模?、倉碩(白文)?!盎措[庵”橫幅縱41cm,橫129.5cm。丙寅年即民國十五年(1926),吳昌碩是年83 歲,客居滬上。兩匾題寫時間相隔一個多月,為吳昌碩晚年書法精品,難得一見。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廬、苦鐵、大聾、缶翁等,清代浙江孝豐(今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是近現(xiàn)代中國最杰出的藝術巨匠之一,他以詩、書、畫、印四絕享譽海內外,對于近百年以來中國傳統(tǒng)書畫篆刻藝術產(chǎn)生影響深遠。
吳昌碩留傳于世的橫幅匾額甚豐,晚年尤喜題匾聯(lián)?!皻w與軒”和“淮隱庵”是吳昌碩大師書于83 歲高齡的兩件精品,可謂人書俱老,蒼勁渾茫。要理解“淮隱庵”三個字,首先要了解吳昌碩與裴景福非同尋常的關系。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謙、睫闇,亦作睫庵,別署西域戌卒,室名壯陶閣、吟云軒、歸與軒,安徽霍邱新店埠人。裴景福幼承庭訓,同治八年(1869)15 歲入邑庠。光緒五年(1879)舉江南鄉(xiāng)試經(jīng)魁。光緒十二年(1886)中三甲四名進士,授戶部主事。裴景??芍^少年得志,正途取仕,且以詩文名都下。光緒十八年(1892)改官廣東知縣,先后補陸豐、番禺、潮陽、南海四縣縣令,皆著聲績。光緒三十年(1904)為兩廣總督岑春煊參劾。光緒三十一年(1905)被議處謫戍新疆。宣統(tǒng)元年(1909),給事中李灼華為其伸雪,得赦歸。辛亥革命前夕入湖廣總督端方幕府,頗受信任。民國三年(1914),出任安徽省公署秘書長,擢政務廳長。民國十五年(1926)終老于家鄉(xiāng)安徽霍邱。裴景福工詩詞,精鑒賞,收藏字畫、金石、碑帖極豐富,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鑒賞家和收藏家。裴景福酷愛字畫,他的俸祿主要花費在購藏字畫上。著有《睫闇詩鈔》6 卷,《河海昆侖錄》6 卷,《壯陶閣書畫錄》22 卷,鐫有《壯陶閣字帖》64 冊等。
裴景福與吳昌碩交游的初始是裴景福的父親在蘇州無錫、昭文和上海任縣令之時。裴景福是通過何汝穆而結識吳昌碩的,成為吳昌碩早年的文友。裴景福是淮軍二代分子,雅好書畫,尤喜收藏。吳昌碩曾作《懷人詩》十七首,以紀念他在青壯年時期的十七位師友,裴景福名列其中,且安徽僅裴景福一人。《懷人詩》:
文字搜羅走馬牛,壯陶閣上鎖蛟虯。
尋碑寄語黃司馬,初拓黃庭在霍邱。
裴伯謙景福
吳昌碩與裴景福交好40 年,他們之間有詩歌唱和,文士雅集和書畫鑒藏等活動。裴景福在晚年回原藉安徽霍邱以后,時時想念海上老友吳昌碩。
分居無憀,奉懷吳缶老
一笑乾坤大九州,劉伶荷鍤好埋憂。
孤山晦跡翔雙鶴,滄海橫流宿一牛。
白日有書惟閉戶,青天無月不登樓。
唾壺擊罷仍高枕,苦酒思君共勸酬。
臥榻懷人,苦酒思君,老境日逼,感慨不已。
縱觀吳昌碩三個篆字“歸與軒”“淮隱庵”二匾,贈與同一人,作于同年,時隔一月左右,皆有年款,且同是三字橫幅,同一形式,即匾額大字石鼓篆書與題款小字行草書結合形式,甚是難得。從二匾文義看,歸與,即歸歟,語出《論語·公冶長》:孔子周游列國,在陳國絕糧,嘆息道:“歸歟!歸歟!”一次孔子途經(jīng)陳國時,絕糧受困,就發(fā)出了“歸歟!歸歟”的感嘆,希望盡快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去。顧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上國嘗環(huán)轍,浮家未卜居??党舌惦R?,尼父念歸與?!?/p>
裴伯謙非常喜歡自己隱居新店的耕善莊,就在這一年他把耕善莊的“歸與軒”改成了“淮隱庵”,并且寫了一首詩《題淮隱庵》:
避人宜小隱,數(shù)地未為貧。
春雨豐魚麥,秋風饜鱠莼。
秫收樽有酒,葉落灶添薪。
飽暖無余事,床頭句有神。
裴景福有沒有見到吳昌碩為他題寫的,所謂“篆老筆頹”的“淮隱庵”匾額不得而知。裴景福從吳昌碩給他題“歸與軒”,到“淮隱庵”,即從“回歸故鄉(xiāng)”,到“淮上隱士”,也表露了裴景福的心跡流露,實為落葉歸根,復歸自然。在吳昌碩題第二塊“淮隱庵”匾額時,不知他是否知道老友裴伯謙此時已經(jīng)病重了。裴伯謙四月二十四日作《晨起》一首:
天地芳菲無盡藏,病余扶杖下回廊。
荼?片片飛何處,風定依然一院香。
荼?(tú mí) :落葉灌木,攀緣莖,莖有棱,并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供觀賞。也作酴醾。
五月即捐館舍……
吳昌碩篆書二匾書法藝術分析,大字篆書書體源于石鼓文,吳昌碩晚年曾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數(shù)十載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眳遣T八十歲之后,用筆老道,如枯藤盤旋,蕩氣回腸。注重整體氣勢之強烈突出,曾說寫石鼓文是“臨氣不臨形”。他將石鼓文字體拉長,更具美感。正是這種對于“金石氣”執(zhí)意追求精神,使得其書法在當時就能與眾不同,形成自己特有之“金石氣”?!皻w與軒”篆字為吳昌碩“肝患未平”帶病時所書。在用筆上率意而為,渾樸厚重,圓勁中而寓方折,起筆藏鋒回護,行筆瀟灑俊逸,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自如流動,變幻莫測?!盎措[庵”三字輕頓緩提,錯落有致,筆道粗細枯濕一任自然,如渴驥奔泉,遒勁老辣,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收筆戛然而止,妙不可言。結體則在大疏大密之下,構思奇妙,曲盡姿態(tài),意象迭出。二匾題款行草書倚側取勢,取法李北海,厚重蒼勁,錯落有致,行氣暢達,守法而出己意,妙味無窮;章法上,橫無列、縱有行,字距行距緊湊,疏密有致,避讓得宜;墨法上,濃重的墨色更具沉雄蒼茫之氣,時有生動流暢的“飛白”,意到筆隨,爐火純青。作品右側的兩方印章恰到好處,給人以無盡的空間遐想。通篇作品無論是篆書正文,還是行草書落款和印章的搭配,皆力貫始終,精神粲然,表現(xiàn)出吳昌碩書法凝煉遒勁的陽剛之美,金石氣味十足。而吳昌碩以篆書、行草書搭配結合的匾聯(lián)作品最多,形成了缶翁獨特的題匾風貌。吳昌碩為霍邱裴景福題“歸與軒”“淮隱庵”兩件橫幅題匾是吳昌碩與裴景福40 年翰墨情緣的凝聚,更是滬皖文人交誼的見證,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