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是動物的排泄物,味道不好聞。所以人們見到糞,都躲得遠遠的。
但是,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糞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農(nóng)民伯伯說“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咱們中國北宋的著名科學家沈括也在他的大作《夢溪筆談》中寫道:“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意思是同樣的莊稼,用糞灌溉的先發(fā)芽。
在各種糞里,牛糞這樣的“大型糞”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個頭大,好用。而鳥糞看起來好像沒什么用,塊頭小又分散。
不過,咱們今天要講一個用鳥糞種田的故事。
瑙魯,超級小
我們知道,鳥糞很小,如果真要用鳥糞當肥料,就需要好多鳥集中“生產(chǎn)”鳥糞。
在南太平洋,有個島國叫瑙魯,全島長6千米、寬4千米,版圖呈橢圓形,像一個大鴨蛋,國土面積非常小,只有21.1平方千米,是全世界第三小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小的島國。
你要是騎一輛自行車,用不了兩個小時,就能在瑙魯來一次“全國旅游”,繞著整個國家轉一圈。
在浩瀚的南太平洋,瑙魯太不起眼了;但是對遷徙的海鳥來說,瑙魯很重要。
海鳥中轉站
很多海鳥都有遷徙的習慣,有些遷徙的距離還特別長,甚至要跨越大洋。
跨越大海的遷徙十分辛苦,海鳥們在大海上飛得筋疲力盡,翅膀發(fā)酸,要是茫茫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島可以供海鳥們棲息、歇腳就好了。而瑙魯就是這樣的小島。
海鳥們降落下來,在島上休息、吃東西,補充體力,然后飛走,只留下一堆堆鳥糞。
一只鳥制造的鳥糞沒多少,但遷徙的海鳥太多,它們把鳥糞拉得到處都是。
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海鳥在瑙魯留下了巨量的鳥糞。
隨著時間流逝,鳥糞的水分慢慢蒸發(fā),最終變成了鳥糞石。
而海鳥們繼續(xù)在鳥糞石上排泄,最后,瑙魯?shù)拇笃恋乇缓窈竦镍B糞石覆蓋了,有些地方的鳥糞石甚至有幾十米厚。由于鳥糞石的大面積覆蓋,整座島上幾乎就沒有幾處空地,所以瑙魯也被稱為“無土之邦”。
那么,這些臭烘烘的鳥糞石是不是很令人嫌棄呢?
不!它們可是瑙魯國寶級的資源哦!
超級肥料
肥料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要素。在人類能大規(guī)模制造出化肥前,作為肥料的糞在農(nóng)業(yè)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種的田越多,需要的糞就越多。
可是,糞的數(shù)量有限,去哪兒找更多的糞呢?
既然新鮮的糞不夠用,那就用那些“古老的糞”——鳥糞石吧。
所以,瑙魯也沒有白白地給海鳥提供中轉服務。
臭烘烘的鳥糞石,成了全世界的搶手貨。這些鳥糞石被粉碎后,摻上土和沙子,就是絕佳的肥料,所以,瑙魯這個國家只靠賣鳥糞石,就能賺大錢。
瑙魯人洞察到其中的商機后,便開動挖掘機,轟隆隆地開始挖鳥糞石。一艘艘大輪船來到了瑙魯,只要掏出一大筆錢,就能運走滿滿一船的鳥糞石。
瑙魯人迅速富有起來,他們的人均收入在全世界都排到了前列。
但是,在財富劇增的同時,危機也埋下了。
由于賺錢太容易了,瑙魯人放棄了他們的傳統(tǒng)行業(yè)。瑙魯本是發(fā)展?jié)O業(yè)的好地方,但因為賣鳥糞石更賺錢,所以沒人捕魚了,漁業(yè)因此衰落。對瑙魯人來說,開采鳥糞石雖然是好事兒,但是,在開采鳥糞石的過程中,瑙魯?shù)纳鷳B(tài)環(huán)境都被破壞了。由于鳥糞石都堆在地表,開采破壞了瑙魯?shù)牡孛?。這座小島被挖得坑坑洼洼的,像是月球表面。
鳥糞石的形成,需要成千上萬年的積累,但現(xiàn)代的挖掘機只需幾十年就能將這些鳥糞石挖光。當這一天很快到來后,瑙魯人隨即失去了他們最重要的經(jīng)濟支柱,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看向遠方
鳥糞石的故事講完了。
是的,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
瑙魯不斷消耗海鳥帶給他們的資源,甚至不惜破壞自然環(huán)境,放棄自己的產(chǎn)業(yè)優(yōu)勢,最后落得“兩手空空”的下場。
我們的地球何嘗不是一個更大的“瑙魯”呢?
我們的地球擁有豐富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但是這些資源總有被用完的一天。
在這一天到來前,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
這是每個地球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必須在某些資源枯竭前找到它們的替代品。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感謝大自然饋贈的資源,更合理地使用它們,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向遠方,為未來做好計劃,你說對嗎?
類似的鳥糞島有很多。比如秘魯沿海的島嶼,由于魚類豐富,吸引了大量鳥兒在島上繁衍生息,這些鳥兒排泄的鳥糞也慢慢變成了鳥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