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黃河岸邊的“民族志”

      2022-02-03 10:26:33李孟舜
      南腔北調 2022年1期
      關鍵詞:民族志黃河流域

      李孟舜

      摘要:從民族志的視野觀察,河南作家馮杰的《北中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關于文化習俗的文學散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構建了歷史與環(huán)境的緊密關系,進而構建了文學地理意義上的文化歷史圖景。馮杰對日常經驗的思考與表達,蘊含了中原地區(qū)黃河流域的文化習俗中最為細致而深邃的形態(tài)。作家將文化思考的原點鎖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間內,同時超越了單一性的鄉(xiāng)村經驗世界,通過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對話”關系,放大了觀察文化變遷的坐標系。

      關鍵詞:民族志 馮杰 北中原 黃河流域 日常書寫

      馮杰詩書畫兼長,其詩文創(chuàng)作之所以能得到海內外華文地區(qū)的共同認可,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鄉(xiāng)土“底色”密不可分,并在鄉(xiāng)土與城市對話的空間中構建出文化地理意義上的歷史圖景。在《北中原》中,作家再次從“矢志于鄉(xiāng)土”的原點出發(fā),以對日常經驗的思考和表達,呈現黃河文化深沉厚重中最柔軟細膩的形態(tài)。

      一、北中原:“民族志”的流域視野

      民族志,原本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人類學家在人群中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觀察和參與其中的文化習俗。但民族志不是“他者的觀點”,也不是“地方性的知識”,如果借用人類學鼻祖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民族志必須包容三類素材:有關制度和風俗的整體概觀、對觀察到的社會行動的現實情況的記錄、民族志的說明。由此說明,人類學家如果僅用“他者的目光”對“地方性經驗”進行事無巨細地濃描淡寫,很難達到理解的極致。如何運用“撰寫”讓“日?!迸c“歷史”和“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應該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借用“民族志”的視野去觀察文學地理空間的拓展,是分析黃河流域當代文學文化現象的重要路徑。

      “北中原”是馮杰特意構建的文學地理概念,如同一片文學的“自留地”。北中原的文化習俗、動物植物、器具等是作家熟稔的,他以此穿針引線、結構經緯,編織出一幅北中原的文化歷史圖景。從這一角度觀察,“北中原”是獨屬于黃河流域的文學“民族志”。眾所周知,中原腹地自古以來就是各個文化板塊的交匯碰撞處。黃河從中穿越,塑造了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核心版圖。黃河北岸是傳說眾多的太行、王屋兩座山,而伏牛山卻在淮河與長江水系間交錯。中國古代有四瀆之說,這些河流及其支流形成了密集的水路網絡,聯通中原腹地及周邊地區(qū)。5000年中華文明史都由黃河流域來承擔和講述,中華文明發(fā)端于黃河,也繁衍于黃河。因此,將民族志與自然流域的結合就放大了我們觀察文化的坐標系。

      借用民族志的概念去思考中原作家的鄉(xiāng)土書寫,尤其是將探尋的焦點置放于馮杰對日常經驗的思考與表達,不難發(fā)現中原地區(qū)黃河流域的文化習俗中最為細致而深邃的形態(tài)。盡管作家將文化思考的原點鎖定在“北中原”的地理空間內,但又超越單一性的鄉(xiāng)村的經驗世界,借助置于“北中原”的村莊與個體,擴展到村落與自然流域的聯系。黃河文明通過各種方式融合于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結構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形成了以黃河文明為基本內核的文明傳統。盡管現在很多地區(qū)在黃河流域以外也發(fā)現了發(fā)達的早期文明,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但是這些早期文明均出現過衰落和斷裂,最終不知所蹤,而黃河文化卻是最具延續(xù)性和開放性的文明。黃河文化的流動性和開放性是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面。一直以來,中原地區(qū)的作家似乎總給人以“土性”和“泥性”的特點,他們關注現實,但卻似乎少一些哲思的靈動。馮杰的文字讓人聯想到黃河的“水性”,寫鄉(xiāng)村野趣,甚至都市生活,雖語皆有物,而胸臆并不直抒,轉折中有巧思,帶著不落俗套的新意。

      民族志是觀察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角度,但馮杰的“北中原”書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xiāng)土志”,因此也超越了一般民俗學的范疇。潛藏在其地域抒情特色之下的理論與形式特征,以及這種特征所透露的現代價值,遠不能以“鄉(xiāng)土”簡單概括。在其大多數作品中所表現的詼諧、寧靜、心遠地自偏的淡然態(tài)度,既承襲了北中原自《詩經》以降的文學傳統,也回應了近百年來動蕩不安的社會文化變遷對鄉(xiāng)土世界的震顫。

      二、小農作物:生活的“日?!彼伎?/p>

      與歷史大事件相比,日常生活的變遷總是緩慢而沉靜的,衣食住行身在其中,卻“日用而不知”。社會轉型之劇烈,哪怕只是二三十年前的鄉(xiāng)村“日常”在今天看來已經變得陌生。生活的“不言而喻”是需要有心人的細細打撈才能重新呈現的。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力圖找到“為我所用”的部分固然有其道理,但若只是關注歷史過程的整體,“歷史可記巨人剔牙,從來不記小人物的賬單”[1],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也容易造成傳統與現代、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嚴重割裂。

      如何重新縫綴傳統與現代,需要在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的廣闊空間中練就縮龍成寸的本事。正如馮杰對文字器物的考證功夫,追根溯源續(xù)上的是老莊以降的博物與自然傳統。在《禮記·樂記》中,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莊子則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物的指向有至微至大的無限可能,“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人經由自然與事件的動念,滋生文學與藝術。而魏晉南北朝的感物創(chuàng)作更以物來抒情寫志。“日?!笨此剖菬o關宏旨的小事,卻像撒在湯里的鹽,為看似不變的生活增添滋味,不僅與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息息相關,更隱藏著民族延續(xù)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密碼。

      在“生活的日?!敝?,在物質條件和生活習俗的演變之外,作家也關注著變化的實相與原因,是對“生命日?!钡哪撤N回應——為何有“小孩小孩快快長,長大要當司務長”的鄉(xiāng)村民謠,是因為特殊年代人需“吃料豆”才能緩解饑餓;杜甫寫“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是因詩圣也需度荒年。黃河流域的鄉(xiāng)土世界離不開與河流災害數千年的糾葛。馮杰的故鄉(xiāng)長垣是河南、河北和山東的“三不管地帶”,在“銅頭鐵尾豆腐腰”的黃河中,長垣蘭考兩岸屬于“豆腐腰”的一段,也是九曲黃河的最后一道彎,兩岸河床寬闊,也因此更容易決堤泛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正是這一段。災害以極大的破壞力沖擊著生活的常態(tài),也激發(fā)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關于普通個體生命故事的表達,“那些年黃河兩岸發(fā)大水,莊稼被淹,逃荒要飯的人一個個都?著這樣的大籃子,帶一副竹板,唱著民間小調‘蓮花落’,從我家門前走過”[2],作家善于利用器物與人的關系呈現獨特的審美情調,以形傳神,一個籃子、一副竹板,加上一段民間小調,寫出了黃河岸邊的民生之多艱。這些由回憶勾連而成的故事在大歷史的敘事中難尋蹤跡,卻是讀來最令人動容的篇章。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于世,也讓世代居于岸邊的人們對生活自有其獨到的“活

      法”。人們不斷以綿密的生活智慧彌補物質條件不足的缺憾。寫母親時,“領著幾家的一群孩子,帶上竹竿、鉤子、竹籃、編織袋,浩浩蕩蕩,前去田野捋柳絮、槐花、榆錢、楮桃穗,剜地里的茵陳、迷糊菜、面條棵……”[3]黃河邊的植物盡管不似南方地區(qū)豐富,但有些植物種類隱藏著北中原人的生活密碼?!稑渲臼斑z》在“經濟作物”快速替代鄉(xiāng)村樹種的時代,以多彩斑斕的鄉(xiāng)村草木圖譜為鄉(xiāng)村生活的真意作注腳。與經濟理論將生活與消費劃分得涇渭分明不同,生產與生活在北中原的鄉(xiāng)村世界從來不曾分離。渾身是寶、救人性命的榆樹,凝結著鄉(xiāng)村關于“民以食為天”的集體記憶;能制農具、能產桑葚的桑樹同時也是鄉(xiāng)間傳奇的載體;不產茶葉的北中原地區(qū),在盛夏時節(jié)把簸箕柳葉泡水當茶飲,把簸箕柳條制成柳筐、簸箕、色斗、笸籮等鄉(xiāng)土器具。匯聚鄉(xiāng)村之氣的古樹在經濟價值的作用下,成了城市樓盤的綠色點綴,被鋸斷枝丫的老樹掛滿營養(yǎng)液,猶如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些事物在歷史中留下長長的影子,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都在這影影綽綽中傳遞出來。

      如果說器物是生活的“硬件”,那么柴米油鹽就是生活的“軟件”,通過作家的妙筆都能活化出不同的境界。在鄉(xiāng)村世界中,人們對物質的基本態(tài)度與城市的價值邏輯是不同的。費孝通曾經分析過匱乏經濟與知足觀念的關系。在匱乏的物質生活中主要的態(tài)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這正反襯了現代人在豐裕經濟中所維持的“無饜求得”[4]。于是,油饃、菜角、玉米粥這樣的鄉(xiāng)村食物以“有限”去追求“無限”,在方寸之間得圓滿,同樣符合鄉(xiāng)村世界的邏輯。

      探究中原作家的文學世界,書法似乎是一個盲點。關于馮杰的文字,已有批評家談了不少,但如果對其文字的理解缺少了書法與繪畫,這美質就少了幾分,正如作家自己的理解,“可以不寫字但不能不懂字,可以不寫字但不能不會欣賞字,不然,你和李白蘇軾飲酒時要大打折扣。酒后也是見青山不嫵媚了”[5]。好文章離不開好筆頭,這筆頭便須是毛筆,也只能是毛筆。精彩的文字配上美妙的書法,這是機械化的鍵盤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書畫猶如一條線索,掃描出作家精神世界的另一幅人文地圖。馮杰多數書法作品字不大,透著漢魏之風,章法錯落有致,墨跡剛健疏朗。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字與畫交相輝映,支撐著馮杰文學世界的精神元素。比如家鄉(xiāng)的“水桶”便有這樣的注腳,“在故鄉(xiāng),水桶是一種家的傳承和家的記憶,多少年過去,它如今孤零零蹲在墻角,將要當木柴被燒掉”,“水桶裝得再滿也不如挖有一口水井”。在《壺的樂觀》中有“屁股都快要燒紅了還有心來盡情地吹著口哨”,“哪壺不開就提哪壺”;馮杰筆下的動物畫題材廣泛,莫說常見的六畜,凡能成文的,皆可入畫,涉筆成趣,濃淡自如。

      作詩的最高境界是“渾然天成”,文章大抵也是如此。打撈故鄉(xiāng)日常細節(jié)的文章不少,但寫出況味不容易,“敝帚自珍”的多,甚至活色生香的也多,但能寫出歷史感的不多。馮杰的難得之處在于雖考據卻無考據癖,對歷史與現實喜憂參半的反思隱隱地流淌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里,這種反思讓他的文字有妙處卻不過于輕飄,有溫情而不過于愜意,也就能延展出更豐富的討論空間。

      三、民間河流:城鄉(xiāng)的“對話”空間

      村莊并不能代表鄉(xiāng)土中國的全部,當我們以更活態(tài)的視野觀察黃河兩岸的生活,山河、省際、城鄉(xiāng)的分野便不再涇渭分明,而是圍繞人類活動或自然屬性來展開。馮杰的北中原書寫,在追溯自身經驗的自傳體敘事中,也通過文字描繪了山川河流和生活風貌所承載著的日常經驗與倫理世界,這是黃河所浸潤的文學世界。

      在北中原鄉(xiāng)村的馬廄空間和鄉(xiāng)村時間里,流淌著一條“民間河流”,通過馬廄這個“公共文化空間”,各種鄉(xiāng)村信息“上游涇渭分明,下游泥沙俱下”。所謂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無不藏著風情與氣量?!恶T氏對照記》里,作者忍不住親自動手,把這段集體創(chuàng)作的成果和其中的線索向世人公開,虛妄中映照的是人世間的真實?!段缫巩愓Z》繼續(xù)豐富了馮杰創(chuàng)作中的匠人形象?!肚f子》里便不乏以各式各樣職業(yè)身份出場的匠人,家喻戶曉的是《養(yǎng)生主》中為文惠君解牛的庖丁和會相馬的伯樂。此外還有《人世間》中的匠伯、《天道》中的輪扁、《達生》中的佝僂者、梓慶、東野稷。匠人不僅是職業(yè)精神的體現,還是隱于世間的修行人。所謂“道通于藝”,物是我們感知歷史、傳承文化的途徑。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文字、繪畫無不是安頓心靈的所在,論者何弘看到馮杰有意別開一條生路的企圖心。上起《山海經》,下至清代袁枚,歷數晉代干寶《搜神記》、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無不是作家“寫作班子”的榮譽成員,這便是馮杰取法的傳統資源。野史札記信手拈來,這樣的取法是從哲學高度和審美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學中具有現代意識質素的“再解讀”。源于這種自覺,馮杰的文章有明清筆記的風韻,但沒有寫成一味地古雅的小品文,把對鄉(xiāng)土和文化的思考寫出了動態(tài)的豐富。

      “北中原”的鄉(xiāng)村與城市有一個非常遼闊的空間,它既不是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關系,也不是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鄉(xiāng)村與城市都是作家生活的空間,其中的“對話性”是值得關注的。在寫母親患病的救治過程中,“定期往返于鄭州長垣之間,無數次車過黃河”,那條連接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的路,是母親用一張張化驗單搭起的“藥路”,也是全家為了救治母親而探尋一絲希冀的“生路”。在馮杰筆下,每一個鄉(xiāng)村均有其隨形就勢,就像他所說,鄉(xiāng)村優(yōu)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不是風姿。一個沒有鄉(xiāng)村的國度是一個沒有詩意的世界,“與之相配的城市也會黯然失色”。那些各有千秋的鄉(xiāng)村之所以值得書寫,值得懷念,是因為這種原色與本真漸漸稀薄?,F實中復制粘貼的“偽鄉(xiāng)村”不僅煞風景,也像速食的快餐一樣,弱化了人們對鄉(xiāng)村的想象力,淡化了歷史冊頁中的鄉(xiāng)村記憶。

      鄉(xiāng)村與城市并不對立,各美其美。馮杰并不是把鄉(xiāng)村的歷史整體搬遷到他的文學世界,從姥爺的春聯到父親的算盤、母親的縫紉機,他關注的是鄉(xiāng)村的韌性與智性。因此,“北中原”的世界沒有陳腐的味道,沒有病態(tài)的糾葛。過去的時代能提供觀察的資源,那種溫和的情感并不是為了一味地懷舊,而是提供了一種可供參照的思考空間。比如寫黃河堤壩和城市里都能見到的懸鈴木。懸鈴木,也叫梧桐樹,不同的稱謂成了作者空間置換的“密碼”。在鄉(xiāng)村的堤岸邊,懸鈴木見證著作家在鄉(xiāng)村成長的印記,而城市里“法國梧桐”也成了故鄉(xiāng)記憶的寄托。這種高大的樹種猶如父親的陪伴,當城市的梧桐引發(fā)城市管理的不便時,被砍伐掉的懸鈴木便留下了無法填補的“天空”,不再能遮云蔽日,無樹可依,無父可依。從馮杰的文字中,能感受到家族文化傳承的絲絲縷縷,可見精神的生長也離不開生活方式的影響。

      北中原的文學世界是鄉(xiāng)村的,但也有城市的身影襯托著鄉(xiāng)土的質地。因為鄉(xiāng)村是城市的母體。今天我們看待城市和鄉(xiāng)村,不免容易落入經濟要素的流動、文化旅游開發(fā)的層面打轉,對于鄉(xiāng)村給城市提供的文化滋養(yǎng)卻了解得有限。在時代劇變的風云中,從童年到中年,從鄉(xiāng)村到城市,馮杰始終能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中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鄉(xiāng)村的遺產在城市中同樣有生命的溫度,因為文化的生長空間不是單一的。同樣是寫動物,從《新唐書》中唐代帝國的神奇想象,到古希臘女詩人薩福充滿童話意味的飛揚詩句,體現出文明的多元和世界的廣大,這樣的比較視野,也讓北中原的世界鍛造出別樣的豐潤色澤。黃河兩岸,生活場域的變化彼此參照像一面鏡子,洞穿歷史與現實,放大了文化的幽微之處,在微語細言中,緩緩奏出洪鐘大呂般的深沉與磅礴。

      參考文獻:

      [1]馮杰.北中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0:121.

      [2]馮杰.北中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0:98-99.

      [3]馮杰.北中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0:221.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重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156.

      [5]馮杰.字,因文而生[J].美與時代(中),2016(2):1-5+159.

      猜你喜歡
      民族志黃河流域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啟動新一年度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專題征稿
      人民黃河(2022年7期)2022-07-07 06:52:24
      走向理解的音樂民族志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18
      關于戲曲民族志的思考
      戲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邊地志與生活志——尹向東小說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中展現陜西擔當
      當代陜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7:40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民族志與非正式文化的命運——再讀《學做工》
      增強大局意識 提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發(fā)展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磐安县| 景东| 从江县| 盐津县| 尼玛县| 正镶白旗| 香港| 团风县| 重庆市| 扶风县| 军事| 龙山县| 广州市| 甘泉县| 黄浦区| 京山县| 五华县| 织金县| 勐海县| 体育| 出国| 碌曲县| 乌兰县| 皮山县| 屯留县| 扶余县| 平定县| 屏东县| 屯门区| 甘孜县| 汶上县| 桐庐县| 临朐县| 天镇县| 五家渠市| 蒲江县| 乌兰浩特市| 临海市| 雅江县| 克拉玛依市|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