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勞動教育”的邏輯進路

      2022-02-03 20:03:21安巧珍
      廣西社會科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教育方針建設者勞動

      安巧珍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教育起源于勞動。而勞動是在社會集體中進行的?!盵1]勞動與教育相互促進,同向而行,勞動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在教育發(fā)展史上,勞動與教育分離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勞動才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素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那么,勞動教育的理論淵源在哪里?為何在新時代如此重要?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提出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認清“勞動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內在邏輯,更好地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開展,促進教育強國的實現。

      一、歷史脈絡:從工人實踐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論斷的提出是基于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只有勞動權利而沒有受教育權利的現實。馬克思在考察英國工人階級受教育狀況后提出,要使人成為正常發(fā)展的人,必須使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皬墓S制度中萌發(fā)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

      (一)歷史背景:工人階級的悲慘生存狀況

      教育,不僅在內容上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關,而且在發(fā)展水平上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因此,考察工人階級的受教育狀況,需要先看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而考察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則需要先看看工人階級兒童的生活狀況。以19世紀的英國為例,有一些不受法律限制的部門,如花邊生產、陶瓷業(yè)、火柴制造、面包制造等,雇傭的大部分是未滿18歲的兒童。這些被雇傭的兒童經常受到晝夜輪班制的折磨,工作時間被極度延長,過著極其貧窮痛苦的生活。整個工人階級隊伍的生存狀況極度悲慘,智力(教育)同勞動相分離。工場手工業(yè)分工使“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他人的財產和統(tǒng)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3],不僅勞動力成為資本的附屬物,而且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對立,使工人在體力與智力上都畸形化發(fā)展。工人只從事局部的工作,他們的知識、判斷力和意志(如果有的話,也很少)對于整個工廠來說才是必要的?!坝兄R的人和生產工人彼此分離得很遠,知識不是工人用來為自己增加自身的生產力的手段,卻幾乎到處都與工人相對立……知識成了一種能同勞動分離并同它相對立的工具”[4]。工場手工業(yè)的分工,不僅僅從生命根源上侵襲著人的生命,更從體力和智力上使人畸形化。面對私有制下二者分裂的現實,站在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視角,馬克思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二)實踐依據:工人階級極低的受教育程度

      19世紀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階級及其后代幾乎接受不到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極低?!斑@些‘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必然會像他們和一位調查委員進行下述談話時表現出來的那樣!”[5]如很多工人階級兒童認為,“4的4倍是8”“公主是男人”“倫敦不是在英國”……這些工人階級兒童,不僅工作生活狀況“駭人聽聞和令人難以置信”,而且文化程度也低到“駭人聽聞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在發(fā)展,但工人階級兒童的生活狀況和教育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即使在新出現的學校如“花邊學?!焙汀安菥帉W校”里也接受不到任何的教育[6]。這些孩子在學校里除勞動之外得不到任何知識的教育,而且在家里也得不到任何家庭教育,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沒有知識。

      當然,當時的資產階級需要的不全是未受過教育的工人,在某些工業(yè)或者工種上,也需要受過教育的工人。但是工人所受的教育僅僅是為了成為更加專門和發(fā)達的勞動力,他們能夠獲得的也僅是某一特定勞動部門的技能或技巧,于是產生了工廠法?!氨M管工廠法的教育條款整個說來是不足道的,但還是把初等教育宣布為勞動的強制性條件。這一條款的成就第一次證明了智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也證明了體力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的可能性。”[7]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廠法把初等教育宣布為勞動的強制條件,是正確的做法。雖然工人階級兒童的上課時間比上層階級和中間階級的孩子少,但是他們精力充沛,學習效果更好。工場手工業(yè)把受過訓練的熟練工人和沒有受過教育、只能從事簡單操作的工人截然分開,于是產生了綜合技術學校、農業(yè)學校和職業(yè)學校,對工人進行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更好地從事實際的操作,為資本主義制造剩余價值。因此,“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8]。工人所能得到的就是這種把自己變成機器的教育。

      (三)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分析19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基礎上,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造成教育與生產勞動分離的原因。19世紀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商業(yè)工人的工資隨著他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趨勢。而且“越是使教學方法等等面向實踐”,資本家“就可以從那些以前受不到教育并且習慣于較差的生活方式的階級中招收這種工人”[9]。也就是說,隨著這類工人供給的增加,競爭更加激烈,工人工資更低。

      資本主義社會總是把道德和宗教結合在一起,這種道德教育的結果與宗教教育的結果一樣,使工人陷入更加混沌和無知的地步,其實質就是資產階級把自己炮制出來的道德強行灌輸給工人。因此,資產階級對工人教育的內容就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教育的手段只有一種,那就是皮鞭,就是殘忍的暴力,“這就是資產階級為工人階級的教育所做的一切”[10]。

      巴黎公社在教育上采取了許多措施,使教育從宗教的桎梏下徹底解放,讓農民在教師的教導下學到知識。巴黎公社就是要恢復農民獨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農民受到教育。因此,在未來的社會,所有的人包括現在的農民在內(當然,在未來的社會,由于分工已經消失,城鄉(xiāng)差別也將消失),都應受到符合人的尊嚴的教育。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11],在未來,教育合乎人的尊嚴,促使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剝削所造成的精神摧殘和智力荒廢,使得英國議會制定法律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實施義務教育。但是,這種義務教育只是徒有虛名,表面上受過教育的孩子與原來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一樣。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提出要“把教育和生產結合起來”[12]。在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將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可以通過分配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分工完全消失,社會的教育使年輕人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自己愛好,在不同部門間自由轉換。教育使年輕人擺脫在階級社會由于社會分工而給自己帶來的片面性。因此,在按照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里,全體成員“能夠全面發(fā)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才能”[13]。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不但可以保證社會成員的富有,而且可以保證社會成員在體力和智力上獲得充分自由的發(fā)展。促使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應該是“在這樣的組織中,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fā)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14]。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異化勞動的基礎上提出,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應勞動,且勞動帶給人快樂。

      二、現實推進: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得到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黨和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發(fā)展狀況,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針。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從“愛勞動”到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勞動者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我們黨就注意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guī)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公民的公德?!盵15]這是社會主義“五愛”道德教育的雛形。發(fā)展至今,“愛勞動”一直是德育的主要內容。同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大會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著重為工農服務”的發(fā)展方向,對新中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950年2月,中國教育工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新當選主席吳玉章指出,這次大會“標志著中國社會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裂對立的現象開始走向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與統(tǒng)一的方向。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情”[16]。教育部專門強調,必須把“為生產建設服務”與資產階級的“勞動教育”分開。19世紀資產階級的勞動教育是為了把工人階級及其子女培養(yǎng)成既有效又馴服的創(chuàng)造利潤的工具,而我們的勞動教育是為生產建設服務,是為了鞏固和加強勞動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為了建設更加美好的國家。1954年1月,全國中學教育會議認為,“過去中學教學改革的基本經驗,是以結合中國實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為方針,教學與生產結合,與政治結合”[17]。針對高小和初中畢業(yè)生“不可能全部升學”的問題,會議提出一方面要想盡辦法“吸收學生”,另一方面要讓這部分學生“參加勞動生產”。在實際中,參加勞動生產主要是從事農業(yè)生產。事實證明,組織高小和初中畢業(yè)生參加勞動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有重要意義。1956年1月,周恩來在《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強調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兄弟聯盟”[18]。在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指導下,我們確立了教育工作與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關系,促進了過渡時期教育的快速發(fā)展。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中央依然重視勞動教育。毛澤東根據世情、國情和教育本身發(fā)展的變化,提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教育方針。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明確了“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的素質內涵。在教育方針上作出如此改變,主要基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蘇共二十大通過的兩個報告所引發(fā)的國際震蕩;二是中共八大正確作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判斷;三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教育方針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勞動者”第一次出現在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中。這里的“勞動者”既包括體力勞動者,又包括腦力勞動者,尤其是指既有社會主義覺悟又有文化的新型勞動者。毛澤東認為,當前國家還很窮,還需要人民“團結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20]。最為重要的是,毛澤東在勞動者的個體素質上提出了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的發(fā)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思想,雖然沒有使用“全面發(fā)展”這幾個字,但實際上強調了人的發(fā)展的全面性。黨中央在這個時期的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視勞動教育?!皠趧咏逃辈粌H頻繁出現在各部門的報告、通知和文件中,而且針對中小學、中等專業(yè)與技術學校、高等學校的不同情況頒布了具體的勞動教育方案。如1957年3月7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增設農業(yè)基礎知識課的通知》,要求在初三年級增設農業(yè)基礎知識課,以培養(yǎng)學生參加農業(yè)勞動的興趣,還規(guī)定了每周的課時,后來高三年級也增設該課;當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fā)布《加強中小學畢業(yè)生勞動生產教育的通知》,當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勞動教育必須經?;罚?958年7月,《紅旗文稿》也專門刊文《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指出“教育工作中主要的錯誤和缺點是教育脫離生產勞動”。隨后,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紛紛進行改革,將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勞動教育制度結合,這兩種半工半讀的教育制度成為中國教育的一種特殊制度。黨中央強調:“現在大學要以讀書為主,工廠和農場的學校則應當以生產為主?!盵21]團中央也鼓勵少年兒童讀書、勞動兩不誤;在高校則強調要抓住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1957年3月,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專門召開中等專業(yè)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座談會;當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周恩來在給《中國青年報》的題詞中號召廣大青年“努力學習,參加勞動,熱愛祖國……準備作一個有文化有技術的工人和農民,準備作一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知識分子”[22]。當年6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勞動者”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性。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今后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過去這個方針是不夠明確的。我們的中小學學生畢業(yè)后除了一小部分升學以外,多數都應該參加工農業(yè)生產。高等學校中也應該加強勞動教育?!盵23]

      黨中央還加大了對學生勞動的考核。如1958年1月,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要把中學生對體力勞動的認識、在體力勞動中的具體表現作為評定學生操行成績的重要依據;共青團中央還發(fā)布《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提出“勤工儉學是具體實現知識分子和工農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24]。當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確要求“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25]?!霸谝磺袑W校中,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今后的方向,是學校辦工廠和農場,工廠和農業(yè)合作社辦學?!盵26]。

      黨在這個時期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為了改變讀書人厭惡體力勞動的觀念,使知識分子勞動化,使學生能自力更生,使學校緊密聯系社會,從而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黨在此時的教育方針是基于當時特殊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提出的。失誤在于,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了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理解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所闡發(fā)的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途徑。黨在后來的教學工作中開始逐步糾正“左”的錯誤,如1964年2月,毛澤東在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教育方針路線是正確的,但是辦法不對……學生成天看書,并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盵27]但是在后來的工作中,“四人幫”把黨的教育方針進行了“左”傾擴大化,特別是把勞動教育肆意“左”傾擴大化,使教育與生產勞動再次分離,出現了“五七公社”“七二一大學”辦學模式……這不僅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破壞了教育工作的秩序,而且造成了人才斷層,使教育工作停滯不前。

      (二)恢復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本意

      把毛澤東提出的教育方針貫徹到底,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回歸本意,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1978年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新時期依然需要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它是逐步消滅腦力、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是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學和用相統(tǒng)一、全面發(fā)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28]。會議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們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此時的教育方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放在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強調教育必須與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教育要聯系社會發(fā)展實際,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本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雖然對教育方針進行了調整,但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勞動教育的思想沒有變。這個時期的教育方針強調“兩個必須”“三個面向”和“四有”①“兩個必須”是指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三個面向”是指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學校的題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四有”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從文字表述來看,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但是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教育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強調了教育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功能。隨著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關于真理問題大討論的開展,教育領域也開展了大討論,在教育的方向、途徑、目標等方面取得了共識:教育的方向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的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在這個時期,黨圍繞教育方針進行了多次調整,勞動教育始終是重要內容之一。如1981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29];198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養(yǎng)大量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和大批熟練的勞動者,并且把“堅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放到了“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的前面。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繼續(xù)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30]。199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教育方針以及教育為誰服務、與誰結合的問題。可見,從1978年到1991年間,黨中央雖然對教育方針的內容進行多次調整完善,但是始終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逐步提出的。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代替了20世紀50年代“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的提法,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結構和素質要素,更加確切地提出這些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而中小學的教育是為培育具備“四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奠定基礎的。這樣的提法更加符合社會實際,符合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yǎng)實際。

      (三)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寫入黨的教育方針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3年3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1]這個教育方針在多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一是規(guī)定教育為誰服務、與誰結合,并把這個規(guī)定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一項原則;二是拓寬人才規(guī)格的范圍,由“建設者”拓展為“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加符合這一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三是更加突出勞動教育在新時期的重要性。

      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法制化。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2]該教育法把“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fā)展為“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德、智、體”后加上了“等方面”。這個“等方面”實際上已經蘊含受教育者除德、智、體以外的多方面素質,拓展了“全面發(fā)展”的內涵;這個“等方面”參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定。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方針立法化,也是第一次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法制化。

      正如列寧所說:“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盵33]正是在“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的正確指引下,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成就輝煌。

      三、時代要求:從新時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到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改革開放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愈加重要,勞動者的素質對于國力強弱的影響越來越大,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對綜合國力的影響作用更加突出,這對培養(yǎng)和造就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

      (一)新時期“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的具體規(guī)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

      素質教育和美育應時而生。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盵34]“美育”和“素質教育”第一次寫入黨的教育方針,這是教育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迎接知識經濟到來、縮短與發(fā)達國家差距的教育戰(zhàn)略選擇。提高國民素質是時代之需,素質教育成為培育人的基本理念,黨中央在素質結構中明確了“四有”和“全面發(fā)展”這兩個大的方面,突出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把美育納入其中。也就是說,全面發(fā)展的人應該是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的人,培育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是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之一,也是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戰(zhàn)略之需。這時的教育方針雖然沒有明確把“勞動教育”蘊含在“等”里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一項素質,但是在具體的條文中卻明確規(guī)定,學校教育要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相互促進。這些規(guī)定為后來實施素質教育,把德智體美勞有機統(tǒng)一于教育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是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一貫重視的內容。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教育的重要地位愈加凸顯,對人才的需要更加全面,黨的教育方針和關于勞動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步發(fā)展和完善。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發(fā)展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目標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的途徑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是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素質結構,也是以國家意志形式將“勞動教育”蘊含在社會主義教育的具體途徑中。

      (二)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的具體規(guī)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也站到了一個更高的、全新的歷史方位上。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戰(zhàn)略性地位更加突出。從國際形勢來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家間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來自人才的競爭。因此,“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等問題成為黨和人民思考的重要問題;從國家層面來看,新時代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培養(yǎng)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社會層面來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共同富裕的追求愈加強烈,這些向往呼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正是基于對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盵35]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明確將勞動素質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素質的內涵納入黨的教育方針,第一次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列入黨的教育方針[36]。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

      (三)加強勞動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創(chuàng)造了社會,新時代學生要形成“勞動最偉大”的價值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時代要求。恩格斯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盵37]沒有勞動,就沒有歷史,就沒有今天,所以加強勞動教育是歷史的必然。習近平總書記尊重歷史,重視勞動教育,在多個場合強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新時代學生要從人類社會歷史的視角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內心尊重勞動。

      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本質,新時代學生要形成“勞動是幸福源泉”的思想觀念,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共產主義不僅是自由自覺勞動的復歸,而且是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真正實現。全面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8]。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需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提供人才保障,而勞動教育直接決定著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的新的方位。過去70多年偉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億萬人民群眾的誠實勞動,但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新時代學生在追求“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過程中能否自覺勞動、能否鄙視不勞而獲、能否將勞動看作是幸福的源泉,是一個時代問題,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39]因此,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形成對待勞動的正確態(tài)度,從內心熱愛勞動,并且躬身勞動于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綜上所述,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勞動教育”的提出,經歷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逐步發(fā)展完善的歷史演變,印證了勞動教育在人類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性。從19世紀資本主義工人階級的勞動實踐中孕育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歷史命題,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時代要求。今天,勞動教育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整體素質。新時代學生既要通過勞動教育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又要崇尚勞動、躬身實踐,在崇尚勞動中堅定立場,在家庭勞動中承擔責任,在社會勞動中創(chuàng)造輝煌,在勞動教育中提升能力。

      猜你喜歡
      教育方針建設者勞動
      建設者
      勞動教育: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的“必修課”
      中國德育(2022年9期)2022-06-20 09:18:24
      《金憶元街的建設者》
      火花(2022年5期)2022-06-16 11:03:18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建設者
      新時代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三重維度1——重溫抗大教育方針的啟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勞動者”與“建設者”
      熱愛勞動
      松潘县| 芮城县| 阿勒泰市| 炎陵县| 钟祥市| 永清县| 香格里拉县| 清水县| 大渡口区| 翼城县| 柳江县| 喜德县| 大同市| 西峡县| 和田市| 耒阳市| 时尚| 齐齐哈尔市| 兴仁县| 永年县| 永修县| 曲松县| 上思县| 珲春市| 郯城县| 京山县| 兴文县| 阿坝县| 惠东县| 周至县| 嘉义县| 广宗县| 台中市| 宁强县| 吴桥县| 广水市| 阳山县| 龙口市| 武鸣县| 长泰县|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