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及物性角度分析《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及其英譯文

      2022-02-03 22:28:21邢崇慧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及物性宋詞辛棄疾

      邢崇慧

      【摘要】 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xué)歷史上的一塊瑰寶。宋詞能被世界所熟知,與諸多翻譯家的翻譯成果離不開關(guān)系。《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為豪放派詩人辛棄疾宋詞作品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國內(nèi)外諸多譯者的青睞,現(xiàn)存許多英譯本。本文從及物性角度分析《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及其英譯本,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此詞原文及許淵沖、林語堂的譯文所使用的過程類型,并探究及物性過程在譯文中發(fā)生變化時背后蘊(yùn)含的翻譯技巧。

      【關(guān)鍵詞】 宋詞;辛棄疾;及物性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123-03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又名《采桑子》)作為辛棄疾的代表作,篇幅雖然短小,但是詞面簡單易懂,整片不含典故,易于外國人理解,所以導(dǎo)致這首詞被譯介的次數(shù)十分頻繁,許多知名譯者都曾翻譯過這首詞。在諸多譯本中,林語堂和許淵沖的譯本受到學(xué)界的關(guān)注和研討最多。詩詞這一元素穿插在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中,所以各類詩詞在文壇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詩詞的譯本也對弘揚(yá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文嘗試及物性角度入手,對比分析辛棄疾詞作《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以及林語堂和許淵沖的英譯本所使用的及物性過程,以期豐富及物性角度在中國古詩詞翻譯及翻譯分析中的運(yùn)用。

      一、辛棄疾及其《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號“稼軒居士”,曾被稱“詞中之龍”,辛棄疾不僅僅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其詞藝術(shù)風(fēng)格多變,與此同時他更是卓越的政治家及軍事家。南宋時期,由于金兵南犯,山河破碎,目睹這一切的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九議》,陳述攻守之策,卻因與當(dāng)政權(quán)力意見不合,退隱山居,最后抱憾病逝。

      公元1181年,辛棄疾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從此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在此期間,他常常游覽博山,雖景色唯美,但眼看山河破碎,自己卻無能為力,故愁緒滿腔之下,題了這首名詞。這篇詞的整體基調(diào)充滿了作者的愁緒,上片體現(xiàn)了作者還是少年時,對世界了解不深但卻故作深沉的情態(tài)。少年時代的辛棄疾在中原淪陷區(qū)成長,他見過金人的殘暴兇狠,他一直被英勇精神所鼓舞著,鍛煉了一身強(qiáng)大的膽識,年輕的他充滿勇敢與自信,卻不了解世事的無常,故說“不識愁滋味”,甚至為填新詞無愁找愁,樂觀與自信躍然紙上。

      待到下片時,中年的辛棄疾對“愁”這一情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年級漸大,他滿腹愁苦卻有無處傾訴,這種報國無門的愁苦實在讓人不吐不快。但此時投降派把持朝政,如果直抒報國無門之愁顯然犯了大忌,所以他此處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用一句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話來抒發(fā)愁苦。辛棄疾少年時代的強(qiáng)說愁與如今的好個秋形成了鮮明對比,體現(xiàn)了辛棄疾年紀(jì)漸大后,郁郁不得志的苦痛心情。不管是上片,還是下片,整片詞的關(guān)鍵線索就是一個愁字,每句話都圍繞愁字來描寫,從青年到老年,令人回味無窮。

      二、及物性系統(tǒng)簡介

      在及物性系統(tǒng)的概念下,人們通過六個及物性過程表達(dá)出了對現(xiàn)實世界和內(nèi)心世界的經(jīng)驗,從而在描述六個過程的同時指明過程所涉及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及物性系統(tǒng)通過反映現(xiàn)實世界中事物所處的各種過程,指明各種狀態(tài)及關(guān)系,從而決定句子的不同類型和結(jié)構(gòu),從而集中地體現(xiàn)語言的概念功能。

      韓禮德將這六種過程類型分為: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guān)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韓禮德在小說《繼承者》中首次使用及物性系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及物性文體分析的先河。從那以后,國內(nèi)外學(xué)者開始將及物性理論廣泛應(yīng)用于各種類型的話語分析,例如文學(xué)作品,廣告,新聞?wù)Z篇等。在翻譯過程中,同一首詞之所以會有許多不同的譯法,使用不同的及物性過程,是因為即使是對于同樣的事物情形,譯者會在翻譯過程中注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情,并通過不同過程類型的句式傳達(dá)給讀者,所以不同譯者所選擇的及物性過程可能各不相同。

      三、《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的及物性分析

      (一) 參與者分析

      首先,通過整體分析原文可以得出,在原文中,每個句子都沒有明顯的主語。從及物性的角度來看,全文包含十一個個過程,分別是六個言語過程,三個物質(zhì)過程,兩個心理過程。其中,詞中主語“我”的省略導(dǎo)致參與者角色的缺失,因為在唐詩宋詞中為了保持文章的和諧,作者在寫詩時經(jīng)常將參與者角色隱去,從而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漢語偏向意合,即便省略掉參與者,讀者也可以意會到參與者的存在,不阻礙對作者想要表達(dá)感情的理解。兩個心理過程都缺少參與者Senser,三個物質(zhì)過程都缺少參與者Actor,六個言語過程都缺少參與者Sayer。

      但是在英語中,許淵沖的譯文沒有省略主語,他加上了主語“I”,指出了所有省略的參與者,從而產(chǎn)生完整的語法從句。而在林語堂的譯文中,他模仿原文同樣省略了一些參與者,將使譯文取得最佳信度和效度,最大限度地向“對等”趨同。但是他也增補(bǔ)了一個主語“I”,這是因為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漢語是意合的,英語是形合的。漢語詩歌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句子成分的省略,導(dǎo)致了參與角色的缺失。在漢語的使用中,主語省略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因為在中文語篇中,讀者可以通過直覺意會到參與者的存在,但嚴(yán)格的英語語法是不允許的。

      (二)“少年不識愁滋味”

      原文中的第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許淵沖和林語堂分別譯為“While young, I kne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以及“In my younger days, 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為了同原文對等,兩者均用了和原文一樣的心理過程,但是由于為了體現(xiàn)英語語法的嚴(yán)格性,在翻譯時又同時都增補(bǔ)了參與者。但許淵沖此處用自己的理解來解讀此詞,用“I kne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來譯略為不妥,將譯文翻譯成中文則成了“我知道沒有什么悲傷是我不能承受的”,這一譯法缺少了作者年少時那種無憂無慮的感情色彩,與原文想表達(dá)的不識愁的感情有所出入。而林語堂用“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來譯這一句話,回譯為“少年只識樂滋味”,同樣與作者要表達(dá)的意思有些出入。

      (三)“愛上層樓”

      原文中的第二句“愛上層樓”,許淵沖和林語堂分別譯為“I'd like to go upstair”以及“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兩者均用了和原文一樣的物質(zhì)過程。但許淵沖在此處為了英語語法的嚴(yán)格性,增補(bǔ)了參與者“I”。而林語堂在處理此處時,為了盡量遵照翻譯的對等原則,使這句的譯文中與原文看齊,同樣省略了參與者,缺少主語“I”。

      (四)“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

      原文中的第四句“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許淵沖和林語堂分別譯為“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以及“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在翻譯過程中,原文所使用的及物過程可以轉(zhuǎn)化為另一過程的間接成分。原文中的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使用了物質(zhì)過程和言語過程,而許淵沖和林語堂的譯文中的言語過程經(jīng)過翻譯都變成了物質(zhì)過程中的環(huán)境成分,這是因為在此處很難找到一個恰當(dāng)?shù)膭釉~來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文中的言語過程,二者分別用“with a false despair”和“pretending sadness”來描述原文的言語過程。其中,許淵沖翻譯的“despair”和“upstair”在此處使用非常巧妙,同原文的愁和樓一樣形成了押韻,體現(xiàn)了翻譯的音美。

      (五) “而今識盡愁滋味”

      原文中的第五句“而今識盡愁滋味”,許淵沖和林語堂分別譯為“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old.”以及“And now I’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同原文一樣,兩位譯者在翻譯此處時也使用了心理過程,而與此同時許淵沖對譯文的處理還運(yùn)用了關(guān)系過程。原文中是沒有主語的,在此處,兩位譯者為了英語語法的完整性,體現(xiàn)英語的形合,從而在譯文中增添了參與者。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辛棄疾在原詞下片所抒發(fā)的“愁”儼然與上片所言不同,上片的閑愁在此處已經(jīng)上升為家國之憂的憤懣哀愁。在此處翻譯中,許淵沖與自己的上片的譯文對應(yīng)同樣用“grief”來翻譯愁,而林語堂則用“Sorrow”來翻譯愁。與此同時,林語堂將原詞的“盡”用“bitter and sour ”來歸納,但“bitter and sour”意為“苦和酸”,因而原詞“盡”字的內(nèi)涵在兩句譯文中都沒有完全表現(xiàn)出來。

      (六) “卻道天涼好個秋”

      原文中的最后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許淵沖和林語堂分別譯為“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以及“But merely say, ‘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同原文一樣,兩位譯者在翻譯此處時,為了翻譯的對等原則,盡量向原文靠攏,所以此處同樣使用了言語過程。許淵沖為了英語語法的嚴(yán)格性,增補(bǔ)了參與者。但林語堂嚴(yán)格遵照翻譯的對等原則,使這句的譯文中與原文看齊,同樣省略了參與者。林語堂使用“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意為“好一個金秋時分??!”,意境表達(dá)上基本到位。而許淵沖譯為“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大意為“我很中意秋涼”,意境似乎不夠豐滿。辛棄疾在本詞結(jié)尾處用“卻道天涼好個秋”是有深意的。一方面,當(dāng)時確實正值秋季,天氣已涼,但作者選擇“秋”這個意象,不只是表達(dá)季節(jié)的“涼”,更是在委婉地宣示其心中的“涼”:朝廷任用奸臣,對力主北伐的臣子極盡打壓,自己也被削職閑置,以致報國無門。以達(dá)到“一語雙關(guān)”。

      通過以上及物性過程的變化可以看到,及物性在譯文中的翻譯技巧有過程的添加、過程類型的轉(zhuǎn)換和過程的刪除。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簡潔、靈活、含蓄,而英語語言則非常精確、坦率,名詞組尤其是詩歌意象的堆砌有時候需要進(jìn)行從句化的改變,同樣也就涉及了及物性過程類型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當(dāng)原文采用漢語所允許的一種不尋常的表達(dá)方式,而這種表達(dá)方式不存在于英語中時,這時譯者一般就會進(jìn)行過程類型的轉(zhuǎn)換,以確保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就及物性過程而言,原文中有兩個平行過程時,為了達(dá)到一定的表達(dá)效果,作者在翻譯時可能會用一個間接成分來代替原文的過程。

      四、小結(jié)

      通過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從及物性角度來看,不同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的及物性過程也不同,所以導(dǎo)致最后的翻譯效果也不同。中文語篇翻譯到英文語篇時,不論是許淵沖還是林語堂的譯文都很難與原文在及物性過程及參與者等方面上達(dá)到完全對等。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在及物性過程的選擇上能盡量貼近原文,更好的配好原詞的感情表達(dá),便能更真實地反應(yīng)詞的內(nèi)在含義。

      參考文獻(xiàn)

      [1]黃露燕,郭曉春.經(jīng)驗純理功能視角下《風(fēng)賦》三譯本對比分析[J].譯苑新譚,2020,1(02):117-122.

      [2]何靜,謝志超.從及物性過程角度分析《涼州詞》及其英譯本[J].校園英語,2020,(40):247-248.

      [3]閆婷,詹全旺.及物性視角下《項脊軒志》兩英譯本之比較[J].宿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20,35(09):51-56+61.

      [4]徐莉娜,湯春梅.從及物性視角探移就格研究及翻譯中的盲點(diǎn)[J].外語研究,2020,37(03):67-73+112.

      [5]劉馨蔓.及物性視角下詩歌意境再現(xiàn)研究——以《天凈沙·秋思》的兩種譯文為例[J].文教資料,2020,(19):

      11-12+7.

      [6]湯春梅.及物性理論視角下移就格的翻譯研究[D].青島大學(xué),2020.

      [7]羅瑤.從小句的經(jīng)驗功能角度賞析古詩的英文翻譯——以《錦瑟》為例[J].唐山文學(xué),2019,(02):91-94.

      [8]張海峰.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對古詩英譯的啟示——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及其中譯本的經(jīng)驗功能對比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10):111+113.

      [9]畢雅菲.從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譯本[J].科學(xué)中國人,2016,(17):199+201.

      [10]岳翀.從及物性角度看古詩《送別》的兩個英譯本[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14(02):183-184.

      猜你喜歡
      及物性宋詞辛棄疾
      宋詞里的中秋月
      華人時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8
      半小時漫畫宋詞
      半小時漫畫宋詞
      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上)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2
      試談辛棄疾的田園詞
      中華詩詞(2020年6期)2020-12-14 07:46:10
      品讀宋詞
      辛棄疾的元宵節(jié)惹人妒
      從及物性角度分析《楓橋夜泊》及其三種譯文
      企業(yè)英文外宣資料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25期)2016-05-26 19:14:04
      從及物性理論看詩歌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的漢譯和日譯
      同德县| 柘荣县| 水富县| 江西省| 江都市| 内黄县| 潍坊市| 从江县| 郑州市| 张北县| 安庆市| 嘉黎县| 平度市| 昌宁县| 涞源县| 泰来县| 仙游县| 深圳市| 富裕县| 天峨县| 梁河县| 弋阳县| 潞西市| 离岛区| 习水县| 石泉县| 上饶市| 镇江市| 开江县| 长乐市| 湖北省| 麻栗坡县| 兰州市| 古蔺县| 凭祥市| 许昌县| 宜城市| 凯里市| 昌邑市| 新安县|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