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官方社會教化研究

      2022-02-04 06:04:15任志強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肇慶教化

      【摘要】 在古代,官方社會教化,是統(tǒng)治者推行的以儒家倫理為核心、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勸善懲惡為目的的制度和措施。官方推行社會教化的主要方式有:宣傳皇帝愛民思想、舉辦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通過儀式馴化人心、宣傳不平凡人物的事跡、獎勵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宣傳善惡有報的故事。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措施的機制是,朝廷是推動社會教化的主體,皇帝的敬天思想是皇帝推行社會教化的原因,各級官吏積極推行社會教化是關(guān)鍵,獎懲措施是推行社會教化的保障。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措施的成效非常明顯。

      【關(guān)鍵詞】 社會教化;清代;肇慶;地方志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4-0057-06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禮義以為綱紀,養(yǎng)化以為根本,明刑以為助” [1]的社會,因而“為政之本,風(fēng)化是先” [2]。筆者認為,社會教化分官方社會教化與民間社會教化,本文探討的是官方社會教化,它是統(tǒng)治者推行的以儒家倫理為核心、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勸善懲惡為目的的制度和措施。目前尚未有學(xué)者以本題目為研究對象,但利用各種歷史文獻研究清代社會教化的論文有幾篇。①這些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并開拓了筆者的思路。由于“肇為嶺南要郡,其來舊矣”。[3]630同時,保存完整的肇慶地方志記載了清代官方社會教化的方方面面內(nèi)容,以此為材料研究清代官方社會教化,不僅可以拓寬社會教化的研究范圍,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它的研究深度。

      一、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的途徑

      通過肇慶地方志可以看出,官方主要通過以下方式推行社會教化:

      (一)宣傳皇帝愛民思想,治理社會惡習(xí)

      1.宣傳皇帝愛民形象。地方政府接到詔令或圣制后要書寫張貼在街道的顯著位置供百姓閱讀。如《四會縣志》共收錄詔令一百多篇,圣制十多篇?!端臅h志》載有雍正元年(1723)詔令,其愛民的語言十分感人:“太皇太后問朕何欲?朕對臣無他欲,惟愿天下治安、生民樂業(yè)、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迄今五十年矣,拳拳此心未嘗一日稍釋。”[4]8此言此語,足以讓黎民動容。乾隆十二年(1747),廣州府、肇慶府等地遭受水災(zāi),按照定例,不應(yīng)賑恤。乾隆帝頒布詔令曰:“朕心深為軫念,著將實在乏食貧民給與一月口糧;所有沙壓田畝、倒塌房屋及淹斃人口,令該撫查明,俱加恩分別撫恤;其被水民人,均霑實惠,無致失所。”[4]37乾隆帝格外施恩,讓受災(zāi)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如何能不感激皇帝。總之,皇帝通過詔令,宣傳愛民如子的形象,鼓勵百姓安分守己,報答皇恩,以期達到感化百姓的效果。

      2.禁止惡行。清代廣東圖賴行為猖獗。[5]光緒年間四會縣劉姓知縣立石碑勸百姓不要有圖賴之想,他編打油詩曰:“勸爾百姓,切勿輕生尋短自盡,自丟一命。投水服毒,自戕自縊。誰叫爾死,捏成威逼。未能害人,徒先自害。例辦反坐,休想圖賴。欠人債賬,仍要還錢。被人毆辱,必究根源。倘先服毒,隨后打架。傷非致命,禍亦難嫁。甚或犯法,畏罪尋死。死有余辜,喪盡廉恥。妻遭夫打,媳被姑嫌,如自盡死,死更枉然。報假命案,例賠訟費,既不賺錢,還要受害”。[4]115劉知縣在斷案時,嚴厲杖責(zé)圖賴之人,“數(shù)月以來,此風(fēng)漸稀”。[4]115

      (二)舉辦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

      1.興辦學(xué)校,化民成俗。德慶知州黃金耀說:“學(xué)校者,風(fēng)化之本也?;癯伤?,首在興學(xué)。”[6]252《四會縣志》曰:“古者設(shè)為庠序?qū)W校之教所,以化民而成俗也。厥今比美于古,崇尚猶重善。為政者必以作興學(xué)校,崇獎教化為心?!盵4]139清代府州縣都設(shè)有學(xué)宮,這是官辦的學(xué)校。從學(xué)宮的空間布局、設(shè)施和圖書收藏來看,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忠于皇帝的儒雅之士。例如,在四會縣學(xué),大成殿是教育生員向圣賢學(xué)習(xí)的地方。大成殿陳設(shè)孔子等圣賢的塑像以及先賢先儒的木主。名宦祠是激勵生員將來做官后要向名宦看齊。鄉(xiāng)賢祠是給品學(xué)、政績突出,受眾人敬仰、愛戴的人祭祀地方。節(jié)孝祠將“各節(jié)孝貞烈婦女,分立木主,鐫刻名氏”。目的是“庶使窮鄉(xiāng)僻壤,咸知名節(jié)之可尊”。[4]157尊經(jīng)閣的作用是“所以扶進人心,仰無邪慝,觀摩于圣賢之教也”。[4]143也正如清人所言:“六經(jīng),圣賢之旨也。學(xué)圣賢者,必治六經(jīng)。非治六經(jīng)也,治吾心吾性之誠?!盵4]143四會縣學(xué)還收藏了大量的儒家經(jīng)典以及大量的樂器。在這樣濃厚的儒學(xué)氛圍中,必將熏陶出大批忠順的儒生。

      2.通過講約以馴化民眾。講約制度起于順治九年(1652),規(guī)定每月朔望日舉行,講約地點是直省各州縣大鄉(xiāng)大村人民稠密之處,講約人是“于舉貢生員內(nèi)揀選老成者一人,以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者三四人以為值月。講約的儀式是,“鄉(xiāng)之耆老里長及讀書之人,于講約所相對三揖,以齒分左右立,設(shè)案于庭中,值月向案北面立,抗聲宣讀”。講約的方式是,“依《學(xué)政全書》例置二籍,德業(yè)可勸者為一籍,過失可規(guī)者為一籍,值月掌之,月終則告于約正而授于其。次朔望講約畢,鄉(xiāng)內(nèi)有善者眾推之;有過者,值月糾之。約正詢其實狀,眾無異詞,乃命值月分別書之,值月遂讀記善籍一遍,其記過籍呈約正及耆老里長默視一遍,皆付值月收之。事畢,眾揖而退。歲終則考校其善過,匯冊報于縣官,設(shè)為勸懲之法,有能改過者,一體獎勵,使之鼓舞不倦”。[4]255-256講約之法是朝廷制定制度、地方官推動、群眾參與的思想改造活動。

      (三)舉行儀式,馴化人心

      1.通過祭祀儀式熏陶地方官敬天正心為民的思想。“禮者,國之柄”。[6]609因為“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禮,淑興陶情莫善于樂”。[7]115所以,清代地方官上任后就要參加一系列祭祀儀式,以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正如《易經(jīng)·觀卦》所言:“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盵4]217《四會縣志》載有許多祭祀儀式,其中有這樣的儀式:

      凡新官上任將到,先發(fā)紅示本,衙門預(yù)備儀仗出城迎接。是日,新官具公服,先旨城隍廟,陳牲醴祭告,行一跪三叩首禮;獻爵讀祝,或有誓詞,讀畢,仍行一跪三叩首。禮畢,導(dǎo)引至本衙門陳設(shè)牲醴于儀門前,致祭司門之神,行一跪三叩首禮,悉如前。儀畢,導(dǎo)引至月臺上更朝服,設(shè)香案,望闕行三跪九叩首。禮畢,易公服,拜印,置印匣于案中,行一跪三叩首禮;啟印匣,出印置匣上,再行一跪三叩首。禮畢,升公座,皁隸排,衙吏書,用印呈押,屬官吏役以次參見。畢,退入后衙,謁灶神,安香火,其行香、講書、閱城、祭倉等事,次第舉行。

      這種繁文縟節(jié)對地方官能起到敬天正心作用。

      2.通過鄉(xiāng)飲酒序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班l(xiāng)飲酒禮,乃養(yǎng)老尊賢之古制”。[4]256清朝有孟春望月孟冬朔月舉行鄉(xiāng)飲酒的規(guī)定。參加鄉(xiāng)飲酒的人士有地方官、鄉(xiāng)紳和生員等,其中貴賓是“縣官教官訪紳士之年高德邵者一人為正賓,士人中舉一人為介賓,耆庶中舉數(shù)人為眾賓”。其座位有嚴格的要求,“其座席間,高年有德者居上,高年純篤者并之,依次序齒而列其有違條犯法者,不許干與良善之席,違者,就以違制敢有喧嘩失禮者,揚觶以禮責(zé)之”。鄉(xiāng)飲酒禮的目的,正如在鄉(xiāng)飲酒中司正的宣讀之語:“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xiāng)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nèi)睦宗族,外和鄉(xiāng)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4]256-257總之,鄉(xiāng)飲酒禮,非為飲食,而是敦崇禮教的需要,是培養(yǎng)社會形成尊尊卑卑長長幼幼之道。

      (四)宣傳不平凡人物的事跡

      1.記載官員事跡,引導(dǎo)官員廉潔勤政愛民的風(fēng)尚。方志記載有奮勇殺賊者,如《高要縣志》載:“翟永昌……西賊圍肇慶永昌至大逕,猝與賊遇,率先摧鋒,矢盡被害。詔贈都司僉書,蔭子給祭葬”。[8]701有積極捐款于公益事業(yè)者,如宣統(tǒng)《高要縣志》載:“紹榮……光緒六年授肇慶知府。捐修景福圍堤,工竣,植龍眼三千六百株為養(yǎng),基費至今賴之”。[8]707有斷案如神者,如道光《肇慶府志》[9]392載:“李瑞麟……陽春知縣。英敏廉決,治獄有識,民無循情。每鞠讞,父老扶杖環(huán)觀。獄成,眾皆欣服,傳為美談”。有廉潔愛民者,如道光《肇慶府志》[9]393載:“李青……由進士知陽江縣。待士以禮,御下以寬。歲饑發(fā)倉賑濟,剴切勸捐,人爭推解,全活無算。廉潔自持,一介不取,時有李青天、生佛婆之頌”等等。總之,為百姓辦實事的地方官,都會受到百姓的頌揚,編志者都會將他們的事跡載入史冊。這也能激勵更多的官員盡職盡責(zé)、為百姓謀福利。

      2.記載忠孝節(jié)義人士,樹立社會榜樣?!兜聭c州志》載:“人秉五行之秀,忠孝節(jié)義,只完分量,要不恃力而傳,不待名而存。然沒世無稱,君子所疾。其間不靡于腐草,而與日月爭光者,茍無旌傳,百世下何以示勸?”該話將旌表“忠孝節(jié)義”人士的目的說得明明白白,就是為了勸后世人們學(xué)習(xí)。[6]575因此,方志記載慈善人士的善行,不僅能使行善者名垂青史,也有利于形成樂善好施的社會風(fēng)尚?!兜聭c州志》記載的慈善人士,有孝敬父母的何泮,“何泮,字衍脈,悅城雙林人,康熙時廩生。性至孝,祖母陸氏病篤,割股和藥,州人至今稱之”。[6]589有賑濟災(zāi)民的梁從?!傲簭?,金郡村人,重義氣,尚豪舉。嘗置太平約義田,鄉(xiāng)人至今賴之。乾隆二十四年,大饑,振谷數(shù)百石,全活甚眾”。[6]592 “道光十二年(1832)夏秋,封川縣大饑。貢生伍光時、生員莫士煌等捐銀賑濟”[10]等等。

      3.記載婦女的事跡以鞏固倫常風(fēng)化。雍正三年(1725)上諭曰:“治莫尚于風(fēng)化,而節(jié)行實為風(fēng)化之首。故旌揚盛典,歷代崇之,凡以闡幽光而彰至教也?!盵4]12清代官方不遺余力地旌表忠孝貞烈婦女,以維護社會秩序。幾乎每一部方志都有大量記載,這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出清朝社會教化的成效。雍正六年(1728)上諭曰:“若婦人從一之義,醮而不改,乃天下之正道?!盵4]21在國家倡導(dǎo)之下,無數(shù)婦女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血淚甚至生命捍衛(wèi)著貞節(jié)。有不愿受辱而死者,如《高要縣志》[8]280載:“羅秀姑,年十六,羅旁賊焚劫,睨秀姑韶媚,爭以馬馱之。從馬上躍入火死”。有寡居多年不改志者,如《德慶縣志》載,余人望之妻何氏,十九歲嫁給余人望,一年后余人望死去,“何寡居四十余年,閭里稱之”。[6]690甚至有訂婚未出嫁而自盡者,如《高要縣志》載,生員周頌與梁指妹訂婚,周頌未婚而死?!爸该酶姆住?,其父母不許其奔喪,指妹設(shè)牌位“哭奠”,周年祭禮之時,指妹賦絕命詩:“有身歸黃土魂猶在,骨化寒灰志尚堅?!弊詈蟮菢亲员M而死。[11]281無數(shù)貞女烈婦的行為,令人無限感嘆。

      (五)獎勵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

      1.在各府州縣衛(wèi)舉孝廉方正之人以敦厲風(fēng)俗??滴跏吣辏?678)詔書曰:“詔直省府州縣學(xué)有才學(xué)出眾、孝悌著聞?wù)撸痪邪S增附學(xué),俱許提學(xué)官特薦試用?!庇赫辏?723)詔書曰:“恩詔每府州縣衛(wèi)各舉孝廉方正,暫賜以六品頂戴,榮身以備詔用”。[12]299乾隆、嘉慶帝都曾頒布過類似詔書。《肇慶府志》[9]300-301載清朝肇慶府所推舉的孝廉方正共19人。其中順治朝有陳國儒一人;乾隆朝有梁而珊、陳邦藩兩人;嘉慶朝有馮濂、黃其光、陳懋中、馮德浚、陳為霖;郭逢杲、顧天顯、吳任明、張元嘉、李見奇、李一韓十一人;道光朝有鄧爾江、葉暢荷、陳書炳、梁紹芝、陳家廣五人。[11]301

      2.獎賞七十以上老人,激勵人們修善。雍正四年(1726)上諭曰,直隸各省七十以上老人共1421625名,賞給絹布等件價銀共89萬余兩、米165000余石。為什么有這么多的長壽老人呢?雍正帝認為:“皆由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六十余年以來,深仁厚澤、休養(yǎng)生息……所謂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者,皆皇考之賜也。”同時又認為這些老人是“大抵皆居心忠厚、力行善事之人,即或有一二年少時未盡醇謹者,亦必中年暮齒能自悔悟之人”。[4]13《四會縣志》的編者也說:“據(jù)采訪冊報,多有齒德兼尊者,或以忠厚,或以和平,或以正直,或以清廉,或以慈惠。鄉(xiāng)之人既交稱之,則皆可風(fēng)示來者矣?!盵4]434《四會縣志》編者想傳達的信息是,好人會長壽,要想長壽必須當好人。

      (六)宣傳善惡有報的故事

      雍正九年(1731)上諭曰:“獨不思貧富有一定之數(shù),善惡有不爽之報。”[4]27許多方志都有“雜記”一類的故事匯編,反映雍正帝這種思想。由于故事易于傳播,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宣統(tǒng)《高要縣志》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東莞生員翟廷梓乘船去肇慶府看望父親,在羚羊峽遇到大風(fēng)翻船。翟廷梓在水中祈禱神保佑,一位老翁將其救起。翟廷梓去廟中致謝,廟內(nèi)旁邊站立一尊土地神像,和救他的老翁相貌一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正因為翟廷梓“生平無大過”[8]1493,所以遇難時才有神靈保佑。

      方志還記載了許多惡有惡報的故事,如道光《肇慶府志》[9]395載:“陳亞記,肇慶衛(wèi)軍也,暴恣無賴,父死遠游,莫知所之。閱數(shù)載,母老饑死,鄰人為之殯葬,及歸,誣陷鄰人。萬歷十四年五月中,賭于西城樓亭中,倏為雷擊于城下”。這個故事列舉了陳亞記的五條惡行,一是殘暴兇狠、胡作非為;二是父親去世不守墓;三是不贍養(yǎng)母親致其餓死;四是誣陷代他殯葬母親的鄰居;五是賭博。最后遭雷劈受到了報應(yīng)。

      二、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的機制

      (一)皇帝的敬天思想是朝廷推行社會教化的原因之一

      “敬天”是清朝的政治政綱之一。[13]康熙十七年(1678)上諭曰:“朕惟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下,則天變應(yīng)于上,捷如影響,豈曰罔稽?!盵14](康熙十七年六月壬午)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庚申京師地震,康熙曰:“茲者地忽大震,蓋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協(xié)。內(nèi)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盡職掌,或罔上行私,或貪縱無忌,或因循推諉,或恣肆虐民,是非顛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茲災(zāi)眚,若不洗心滌慮,痛除積習(xí),無以召感格而致嘉祥。朕力勤政務(wù),實圖修省,應(yīng)行應(yīng)革事宜。”[14](康熙十八年七月壬戌)雍正八年(1730)上諭曰:“蓋朕實有見于天人感應(yīng)之理,絲毫不爽……又據(jù)廣東督撫布按等奏稱,今年粵東雨澤均調(diào)、百谷順成,合計通省米價貴者,不過八錢幾分,賤者至于五六錢,實粵省從來稀有之事。朕聞之深為慰悅,此皆該省人民等革薄從忠、醇厚良善之心仰感上天垂佑,而賜以豐穰之所至也?!盵4]25-26

      (二)各級官吏積極推行社會教化是關(guān)鍵

      《德慶州志》曰:“董子有云,上之化下,下之從之,猶泥之受埴于甄,金之受鑄于冶,言乎風(fēng)俗之由于政教也?!盵6]223因此,社會教化是由朝廷依靠各級官吏推行的。

      1.皇帝認為各級官吏有化民成俗之責(zé)。雍正元年(1723)上諭禮部曰:“禮部致治之要,首在風(fēng)化。移風(fēng)易俗,莫先于鼓勵良善,使人人知彝倫天則之為重,忠孝廉節(jié)之宜敦,古帝王勞來匡直,所以納民于軌物者,舍是無由也?!盵4]9-10雍正五年(1727)上諭諸臣“交相敬勉”曰:“從來為政在乎于得人……朕即位以來,加意旁求,凡所以延訪擢用之道,盡朕心力……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而其道會不外禮義廉恥之四端。士人者必當以天下為己任,其身即為臣之身,而有致君之責(zé)者,可徒知禮義廉恥之小節(jié),而不知禮義廉恥之大者乎?夫禮義廉恥由一端之小者,擴而充之,皆可以保四海。”[4]16-17雍正七年(1729)上諭直截了當?shù)卣f:“凡地方大吏有司,有化民成俗之責(zé)?!盵4]23

      2.朝廷要求地方官必須傳達皇帝社會教化的詔書?;实垲C布不少勸諭百姓的詔書,這些詔書都是由地方官通過告示形式傳達給百姓的。如雍正七年(1729)上諭曰:“朕為此勸導(dǎo)各富戶等,平時當以體恤貧民為念,凡鄰里佃戶中之窮乏者,或遇年谷歉收,或值青黃不接,皆宜平情通融,勿坐視其困苦而不為之援手……特頒諭旨,告誡爾等富戶,為富戶者當知己之得于天者甚厚,當存濟人利物之心,行救困扶危之事,敦睦宗教周恤鄉(xiāng)鄰,下逮佃戶傭工,皆加惠養(yǎng)。則人人感其德意,即可消患于未萌,況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種福果于天地之間,子孫必常享豐厚,豈不美與!著各省督撫,將朕此言通行該屬之鄉(xiāng)紳士民人等共知之?!盵4]24

      3.朝廷要求地方官宣講圣諭??滴蹙拍辏?670)頒布《圣諭十六條》,曉諭八旗佐領(lǐng)并直隸各省督撫縣鄉(xiāng)村人等,切實遵行。其內(nèi)容是: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息財用,隆學(xué)校以端士習(xí),黜異端以崇正學(xué)、講法律以警愚頑,明禮讓以厚風(fēng)俗,務(wù)本業(yè)以定民志,訓(xùn)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lián)保甲以防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4]71

      康熙三十九年(1691)又重新強調(diào)“直省奉有欽頒上諭十六條,地方官宣讀講說,化導(dǎo)百姓”。[15]于是,每月朔、望日,各地方官員都要召集官民,定點宣講《圣諭十六條》,并舉行隆重的儀式,以示統(tǒng)治者對教化的重視。

      4.中央政權(quán)要求地方官做好調(diào)查統(tǒng)計上報工作?!肚迨雷骓樦纬瘜嶄洝份d,嘉慶二十四年(1819)上諭曰:“滿漢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該管官細加咨訪,確具事實,奏交禮部核實旌表?!薄端臅h志》載:“查本邑節(jié)孝貞烈婦女,于光緒二年,經(jīng)紳等訪得一十口;十年,經(jīng)本府憲張臺檄行,兩學(xué)訪得一十口;十年,經(jīng)本府憲紹臺檄行,兩學(xué)訪得四十一口,匯請旌表,均蒙復(fù)準在案。又自同治以來,迭經(jīng)京官奏請,旌表者,共七口。今修志局續(xù)訪得以待旌表者,共四百七十二口?!盵4]157因此,地方官必須查訪忠孝節(jié)義之人,上報上級。

      5.皇帝對各級官吏推行社會教化中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導(dǎo)。雍正帝發(fā)現(xiàn)一現(xiàn)象,“每見直省舉報,俱系民間婦女,而營伍中絕少”。而事實應(yīng)該是,“夫海內(nèi)營伍中,其矢志厲操、艱苦備嘗以完節(jié)行者,斷不乏人,而向來罕聞舉報”。雍正帝認為原因是,“旌典例由生員具呈,教官具結(jié),而教官生員與兵丁聲氣渺不相同,無由真知灼見。故舉報寥寥耶”。雍正帝認為應(yīng)該兵民一視同仁,他說:“朕于兵民一視同仁,而兵之與民,其秉彝好德之心,濯磨激勵之道,又未嘗有二?!彼螅骸胺矤I伍中節(jié)行貞烈之婦女,盡得舉報,不致冒濫,亦不致隱漏。舉向來湮郁未著之幽芳,并邀國家旌揚之盛典,著九卿等詳議具奏,以副廣勵風(fēng)節(jié)至意。”[4]12

      6.朝廷批評地方官推行社會教化不力。雍正元年(1723)上諭批評地方官查訪工作不力,他說:“邇來直省大吏,往往視為具文,并未廣咨遠訪,只將有力之家,囑托賂遺者,漫憑郡縣監(jiān)司之中詳,即為題請建坊?!盵4]10《肇慶府志》載,雍正五年(1727)諭旨“每府州縣衛(wèi)各舉孝廉方正”但是,“距今數(shù)月,未有疏聞”。雍正帝認為,“誠有司怠于采訪。雖有端方之品,無由上達,殊負朕殷殷延攬之至意”。[12]299雍正五年(1727)上諭批評地方官宣傳詔令不力,他說:“乃聞向來諭旨頒至各省者,不過省會之地,一出告示而已,而州縣各處并未遍傳,至于鄉(xiāng)村莊堡、偏僻之區(qū),則更無從知之矣。朕以愛育黎庶、化導(dǎo)人心,至誠至切之苦衷,屢頒諭旨而地方大吏竟視為虛文故事,怠忽因循若此,尚得謂之不負簡任、不愧職掌乎?”[4]17對于鄉(xiāng)飲酒禮,雍正帝上諭曰:“近聞年久視為具文,所備筵宴亦甚草率,應(yīng)加謹舉行。高宗乾隆十八年癸酋議準各省舉行鄉(xiāng)飲,事不畫一,且竟有頻年闕略不舉致曠。”[4]256皇帝通過批評地方官推行社會教化不力的事例,督促地方官永不懈怠。

      (三)獎懲措施是中央政權(quán)推行社會教化的保障

      1.獎罰官吏。因為“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4]9雍正帝特別鼓勵州縣官員恪盡職守,他說,諸臣“誠能潔己奉公、實心盡職一州一縣之中,興仁興讓、教孝教忠、物阜民安、刑清訟簡、朕將升之朝貯用作股肱。”[4]9皇帝用晉升作為獎賞,鼓勵州縣官員盡教化之責(zé)?;实蹖ν菩薪袒涣Φ牡胤焦儆枰詰徒?,例如,乾隆帝對一些地方不舉行鄉(xiāng)飲酒禮,要求“大典者應(yīng)令各省督撫轉(zhuǎn)飭所屬府州縣,每歲遵照定例舉行二次……不入舉報之內(nèi),仍將所舉賓介造姓名籍貫清冊,送部存案。倘鄉(xiāng)飲酒后間有過犯,按所犯輕重,詳報褫革咨部除名,并將原舉之官參處?!盵4]256

      2.旌表獎勵百姓。嘉慶二十五年(1820),上諭要求獎勵孝廉方正之士:“每府州縣衛(wèi),各舉先練方正,暫賜以六品頂戴榮身,以備詔用?!盵4]47雍正二年(1724)上諭要求地方官:“于每鄉(xiāng)中擇一二老農(nóng)之勤勞作苦者,優(yōu)其獎賞,以示鼓勵?!盵4]10-11嘉慶二十五年(1820),上諭重申:“天下之本農(nóng)為重,各府州縣衛(wèi)有勤于耕種務(wù)本力作者,地方官不時加獎,以示鼓勵。”[4]48雍正元年(1723),上諭強調(diào)旌表孝義貞節(jié)的嚴肅性:“朝廷每遇覃恩詔,款內(nèi)必有旌表孝義貞節(jié)之條,實系巨典?!盵4]10嘉慶二十四年(1819),上諭撫恤旌表耆老曰:“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yǎng),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匹、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倍之;百歲者,題明旌表。”[4]43

      (四)培養(yǎng)士以擴大推行社會教化的社會基礎(chǔ)

      在士農(nóng)工商中,士的社會地位最高,正如雍正四年(1726)上諭所言:“為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尊之、奉之。”因此,士的言行往往為百姓所效仿,百姓“以為讀圣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所行,俱可以為鄉(xiāng)人法則也”。所以,士應(yīng)當嚴格自律,“故必敦品勵學(xué)、謹言慎行,不愧端人正士”。雍正皇帝設(shè)想,如果士子“以圣賢詩書之道,開示愚民,則民必聽從其言、服習(xí)其教,相率而歸于謹厚”。所以,雍正帝“自即位以來,加恩學(xué)校培養(yǎng)人才”。雍正帝說:“教官者,多士之儀型也;學(xué)臣者,教官之表率也。”要求“凡為學(xué)臣者,務(wù)須持正秉公,宣揚風(fēng)化。于教官之稱職者,即加薦拔;溺職者,即行參革。為教官者,訓(xùn)誨士子,悉秉誠心,如父兄之督課子弟”。雍正帝認為:“如此各盡其道,則士子人人崇尚品詣、砥礪廉隅;不但自淑其身,而群黎百姓日聞善言、日觀善行,必共生感發(fā)之念。風(fēng)俗之丕變,庶幾其可望也?!盵4]12-13由于一些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類學(xué)校為清朝政權(quán)培養(yǎng)了大批充滿儒學(xué)思想的人才。

      三、清代官方社會教化的評析

      (一)成效非常顯著

      1.清朝的民風(fēng)比明朝醇厚了。道光《肇慶府志》[9]648載:“按吳志剽掠市飲之習(xí)謂舊俗,如此今不然,存此以著。作新之化遍及遐陬,今距吳志時又將百年矣。國家重熙累洽,薄海同風(fēng),士守詩書,農(nóng)安隴畝,工商各操其業(yè),十三州縣之大較也。至于良莠錯出,鄉(xiāng)曲樸野之習(xí)或未盡化,在官斯土者,判其賢奸,察其誠偽,均其文質(zhì),以善治之而已矣”。修志人縱向比較認為,肇慶府的民風(fēng)遠比明代淳樸,應(yīng)當實行善治。在肇慶府的高要縣、四會縣,縣志記載的情況也大致相同。道光六年(1826),前高要知縣韓際飛在《高要縣志序》中說:“高要地瘠民貧,然士風(fēng)淳樸,無奔競之習(xí);農(nóng)工無本,多食力之家。宰斯邑者,誠能潔己愛民、省虛靡、平徭賦,因本俗之淳而益淳。”[11]4光緒二十年(1894),劉德恒任四會知縣,他查閱《肇慶府志》,記載四會“山水峻急,人多健訟好勝。諺云:入廣莫逢兩會,四會其一也。并引《金通志》云:‘輕逃竄喜告詰,最稱難治。’”劉德恒懷疑這種說法,并且他上任數(shù)月以來,“見其民氣靜謐,士習(xí)拘謹,無他邑刁健武斷之弊”。他查找舊志考證,才知以上說法是引用了明朝人的說法,他認為原因是“蓋沐浴乎圣朝雅化也久矣”。[4]108劉德恒認為當時四會風(fēng)俗醇良,是因為清朝教化的結(jié)果。

      2.剽悍的猺民日漸被教化。在肇慶府轄區(qū),居住了一些猺民,他們在深山刀耕火種,“至地方力竭,又徙他山”,“性剽悍輕生”,“登歷崖險如履平地,出入持弩,腰弓多藥,矢中人立斃”。可見,深山的猺民處于無政權(quán)的生活狀態(tài)。“淺山者,衣服飲食與齊民相近,謂之平猺”,“各屬猺民,舊設(shè)猺目管轄后,因高要、德慶、四會、廣寧猺目謝守信子孫承襲紛爭滋事,且猺民向化日久,各安耕鑿,與齊民無異,猺目可以不設(shè)。于高宗乾隆二十一年詳請裁革,猺民編入各村寨保甲,與齊民一體稽查”。[4]127以上記載說明,定居的猺民在官方長期的社會教化下,漸漸與編戶齊民無異。官方社會教化之效果略見一斑。

      3.民間重視教育,更體現(xiàn)出社會教化的效果。有人認為:“閭閻既富,策所以享之者,非教不可?!闭貞c的黃口,人口一千多人,稍微富裕以后,謀劃建造書塾,“以為講述圣諭,敬老慈幼之所”,目的是“使鄉(xiāng)內(nèi)醇厚之士愈進于高明,愚頑之民潛消其污濁”。[4]667許多肇慶人非常支持教育事業(yè),積極為書院、社學(xué)捐款,例如,光緒年間,四會縣鄉(xiāng)紳陳達時等人發(fā)起改建書院的倡議,人們踴躍捐款,書院建成后共費工料銀一萬一千二百三十八兩。《四會縣志》的編者贊揚說:“邑本貧瘠,殷戶甚少。每有公事,集款殊艱。惟此次捐改書院,獨見踴躍??芍^知本矣。當?shù)么髸鴤鋾?,以勵來者?!盵4]162

      (二)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的特點

      田張霞提出清代社會教化的特點有“教化目的上控制的特點突出和教化方式上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16]。該觀點在官方社會教化上也成立,但筆者認為清代官方社會教化還存在以下特點:

      1.基層官員是推行社會教化最重要的主體。上至皇帝,下至鄉(xiāng)紳,都積極推行社會教化。不過,各級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是推行社會教化最重要的主體。宣傳皇帝的愛民思想,需要地方官員廣發(fā)告諭;宣講圣諭,需要地方官吏親自帶領(lǐng);禁止地方惡行、舉辦各種教育、督促鄉(xiāng)飲酒、宣傳各種需要表彰的人、傳播善惡有報的故事等,都離不開基層官員的大力推行。

      2.社會教化的措施側(cè)重思想教育。清代實施官方社會教化的主要措施有發(fā)布告示、興辦縣(府)學(xué)、按時講約、舉行祭祀儀式、舉辦鄉(xiāng)飲酒、記載不平凡人物的事跡、獎勵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宣傳善惡有報的故事等。這些措施的共同特點是進行思想教育,甚至在獎勵七十以上老人時還說,這些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忠厚善良。

      3.社會教化內(nèi)容貼近官民實際生活。例如,在發(fā)布的告諭中,宣傳皇帝時時刻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如何賑濟災(zāi)民等內(nèi)容,拉近了皇帝與百姓的距離,也使百姓產(chǎn)生感激皇恩的心理;講約是揚善懲惡的活動,符合老百姓的追求平安和睦的愿望;祭祀儀式既熏陶了地方官敬天正心為民的思想,也樹立了地方官的權(quán)威;宣傳婦女貞烈事跡,既有利于鞏固倫常風(fēng)化,也符合家族的根本利益;宣傳善惡有報的故事,符合善良百姓的心理訴求??傊N近官民實際生活的社會教化,容易得到貫徹執(zhí)行。

      4.監(jiān)督檢查和財政保障確保社會教化的落實。前文提到,朝廷常常批評地方官推行社會教化不力,但這不是常態(tài)的監(jiān)督檢查措施。清代有一套考核官員的制度,考核的內(nèi)容有“才、守、政、年”,分別指能力、操守、政績和年紀。雖然沒有明確的考核官員推行社會教化的內(nèi)容,其實,官員的政績與社會教化的推行狀況息息相關(guān)。一個地方百姓安居樂業(yè),重視教育,刑清訟簡,自然就是推行社會教化有力度,皇帝就用晉升作為獎賞。另外,興辦教育、獎勵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朝廷要安排大量資金予以保證。這就保證了官方社會教化的推行。

      綜上所述,清代朝廷非常重視社會教化,朝廷推行社會教化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宣傳皇帝愛民思想、舉辦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舉行儀式馴化人心、宣傳不平凡人物的事跡、獎勵孝廉方正之人和七十以上老人、宣傳善惡有報的故事等。朝廷是社會教化的推行者,皇帝推行社會教化的動力是他的敬天思想,中央政權(quán)為保障社會教化的推行還制定了許多獎懲措施。社會教化的推行需要各級官吏不懈地執(zhí)行。不過,各級官吏和黎民百姓都是皇帝推行社會教化的對象。清朝的民風(fēng)比明朝醇厚了,剽悍的猺民日漸被教化為編戶齊民,民間非常重視教育,這都表明清代官方實施社會教化的成效非常明顯。這說明清朝推行的一套官方社會教化的措施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還是非常適用的。但是到了清末,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激增帶來的溫飽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外國勢力的入侵帶來社會危機的加深,清政府并沒有在官方社會教化方面做出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調(diào)整,從而導(dǎo)致“王朝對于基層社會控制的失控”[17],這成為清政府被推翻的原因之一。

      注釋:

      ①馬和民:《論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教化實踐與社會化榜樣》,《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5期;王先明、尤永斌:《略論晚清鄉(xiāng)村社會教化體系的歷史變遷》,《史學(xué)月刊》1999年第3期;劉虹、石煥霞:《清代順天鄉(xiāng)闈的空間、儀式與社會教化芻議》,《河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教育科學(xué)版)》2008年第7期;謝長法:《清代社會教化研究》,《史學(xué)集刊》1996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刑法志(卷25)[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王颋點校.廟學(xué)典禮[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1.

      [3]譚棣華,曹騰騑,冼劍民.廣東碑刻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清)陳志喆等修,吳大猷等纂.光緒·四會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5]任志強.明清時期廣東圖賴現(xiàn)象探析[J].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2011,(3).

      [6](清)楊文駿等修,葉鏡輝等新版點校.光緒·德慶州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7](清)黃思藻纂修.道光·廣寧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8](清)馬呈圖等纂修.宣統(tǒng)·高要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9](清)屠英等修,(清)江藩等纂.道光·肇慶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9.

      [10](清)溫恭修,吳蘭修纂.道光·封川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11](清)夏修恕、屠英修等修,何元等纂.道光·高要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3.

      [12](清)屠英等修,(清)江藩等纂.道光·肇慶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9.

      [13]常建華.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清朝政治綱領(lǐng)研究[A].朱誠如,王天有.明清論叢(第五輯)[C].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4:348-350.

      [14]周永章.康熙治國圣訓(xùn)[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5.

      [15](清)會典館編,趙云田點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06.

      [16]田張霞.康熙年間江南地區(qū)社會教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6:39-40.

      [17]王先明,尤永斌.略論晚清鄉(xiāng)村社會教化體系的歷史變遷[J].史學(xué)月刊,1999,(3):113.

      作者簡介:

      任志強,男,漢族,河南安陽人,教授,中共肇慶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明清史。

      猜你喜歡
      肇慶教化
      《肇慶學(xué)院學(xué)報》2023年度優(yōu)秀論文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shè)計人才培養(yǎng)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大地回春—肇慶十八年林豐俗作品特展
      肇慶學(xué)院封
      基于指數(shù)模型的R = P(Y <X <Z)統(tǒng)計推斷
      何以移風(fēng)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26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文藝育人 教化入心
      中國火炬(2009年5期)2009-07-24 14:26:34
      不走絕路
      翼城县| 岳西县| 卓资县| 怀化市| 霍林郭勒市| 谷城县| 仁布县| 民和| 崇州市| 淮南市| 咸阳市| 邵阳市| 泸定县| 岚皋县| 陈巴尔虎旗| 共和县| 珠海市| 茂名市| 天祝| 应城市| 辉县市| 安溪县| 岱山县| 静海县| 安达市| 泽库县| 江山市| 西青区| 萨嘎县| 乌拉特中旗| 陆川县| 宁城县| 陇南市| 共和县| 满洲里市| 米泉市| 江源县| 龙州县| 郴州市| 三明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