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群
據報載,哈爾濱市香坊區(qū)居民王欽舉家門前的五級臺階被全部拆除,地面距離門檻有一米多高。王欽舉和老伴都六十多歲了,老伴腿腳還不好,只好向鄰居借來梯子和凳子,天天費力地爬進爬出。
原來,是街道辦事處的執(zhí)法中隊在“拆除違法建筑”時,把五級臺階當成違法建筑,三下五除二,拆了。
十多年前,王欽舉購買了這處一樓商服房,有產權證。當初購買時,就自帶了五級臺階,他們沒有作任何改動。而且,此門是唯一的房門,就是說,五級臺階是合法建筑。
把合法建筑視為非法建筑拆除,一是沒有調查研究。如果深入到“違法建筑”居民家中,看到產權證,立刻會弄清事情真相。而有關部門只是貼了拆除通知,表面上走了個形式,即完事大吉。二是素質低,沒有常識。連三歲小孩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門檻離地面一米多高,怎么進屋?世界上,會有這種奇葩設計的建筑嗎?三是冷漠無情。退一步,即使五級臺階是違法建筑,但作為唯一的房門,如果從方便生活出發(fā),也不能簡單粗暴地一拆了之吧?
有人質問:“如此執(zhí)法,沒動腦子呀?”
不動腦子,不曉事理,簡單粗暴,焉能不出錯?
南宋孝宗感嘆難得辦事之臣時,右文殿修撰張栻回答:“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保ā端问贰ぞ硭亩拧罚┧^“曉事”,就是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對錯與否以及辦好此事的方法。在張栻看來,不把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魯莽辦事,非得把事情辦壞了不可。
拆除違法建筑,不動腦子,只辦事,不曉事,結果把合法建筑當成了非法建筑拆除,“拆違”變成了“違拆”,錯莫大焉!
動腦子,曉事理,堅持原則把事情辦好,曹彬是個好榜樣。
《宋史·曹彬傳》中,記載了北宋開國名將曹彬(931-999)主政徐州時的一件事:“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聞此人新娶婦,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緩其事,然法亦未嘗屈焉。’”——有個下屬犯罪,已經結案,但曹彬一年以后才杖打他,人們不知道為什么。曹彬解釋說:“我聽說這個人剛娶媳婦,如果現在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認為是他剛娶的媳婦克夫,就會天天鞭打辱罵他的媳婦,她怎么能活下去呀?,F在,我遲緩處罰他,公婆不會歸咎于他的媳婦,既維護了他的家人,又沒有枉法?!?/p>
作為堂堂地方最高長官,責罰一位犯了錯誤的下屬時,不是簡單地照章辦事,而是考慮到下屬家里的實際情況,“人性執(zhí)法”。 不僅曉事,而且“曉情”。
要做到曉事,必須得學習,肯下功夫。明朝有位江南巡撫大臣周忱(1381-1453),身居高位不脫離實際,“蓋公才識固優(yōu)于人,其留心公事,亦非人所能及?!保鞔懭荨遁膱@雜記》)“留心公事”,就是下功夫曉事。周忱有個好習慣——記日記?!白杂浫招惺?,纖悉不漏。每日陰晴風雨,亦必詳記。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陰。某日東風,某日西風。某日晝夜雨?!辈粌H記事,連每天刮什么風,下什么雨,都一一記下不遺漏。功夫到,事理明,誰想糊弄都不行。一天,有人企圖侵吞公家裝糧食的船,便向周忱謊報裝糧食的船被風吹走,找不到了。周忱便問他哪天丟的船?中午前還是中午后?刮東風還是刮西風?來報告的人胡亂回答:“某人不能知而妄對,公一一語其實。其人驚服,詐遂不得行?!敝艹酪罁约旱娜沼浰?,一一指明根據實際情況,裝糧食的船不可能被風吹走。謊報者驚呆了,欺詐不成,甘愿領罪。
說古談今,旨在強調“曉事”的重要性。強調“曉事”,并非不重視辦事,而是要在“曉事”的基礎上去“辦事”。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辦好,避免“拆違”變“違拆”之類的事情發(fā)生。
于昌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