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唐語林》記載,裴佶講述他姑父的故事,短小精悍,頗為有趣。
裴佶的姑父“為朝官,有清望”。有清高的聲望,對于一名官員來說十分難得。有一次,裴佶去姑父家拜訪,正趕上這位有清望的姑父退朝,只見他仰天長嘆:“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貨賄者也。”估計姑父上朝受了刺激,感慨文武百官都眾口一詞夸崔昭,便斷言一定是崔昭賄賂了群臣——事實證明,姑父還是蠻“英明”的。一番感慨之后,裴佶的姑父還頗為憂國憂民地道:“如此安得不亂?!?/p>
這一番念白,一個“有清望”且憂國憂民的清官形象便躍然紙上。誰知姑父話音剛落,門子來報,崔昭在大門外候著呢。真是無巧不成書,說曹操曹操就來了,且看姑父的表演,“怒,呵斥門者,將鞭之”。姑父正罵崔昭,門子沒眼色,偏偏來通報崔昭上門。姑父便遷怒于門子,要拿鞭子抽打他,宛如一聽到崔昭之名,就會污了耳朵一般,只是沒有效法許由掬水洗耳。呵斥門子,做勢要打,姑父愛憎分明的形象愈發(fā)顯得高大。
“良久,束帶強出。”隔了很長時間,姑父才勉強穿好衣服來接見崔昭。用時“良久”,說明姑父還是做了一番心理斗爭的,畢竟崔昭大小也算個官,即使是個“行貨賄者”,禮節(jié)上也要過得去。姑父有理子有面子,還算通情達理。不過,看他前面長嘆“安得不亂”和呵斥門子“將鞭之”的架勢,應該與崔昭勢不兩立才對,至少崔昭上門來見,也應該避而不見或者趕走了之,道不同不相為謀嘛。但還是“束帶強出”了,一個“強”字,透露出來真是不情愿啊,估計那臉上肯定寫滿一百二十個不滿意。裴佶揣測,估計這次會見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極有可能是姑父見了崔昭給臉子看,讓人下不來臺,或者三言兩語把他打發(fā)了。
“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饌,又令秣馬飯仆?!迸豳ピ谕猓匀徊恢酶概c崔昭談了什么,只聽見姑父的命令一道一道地發(fā)出來:先上茶,后上菜,再喂客人的馬、招待客人的仆人。不用問,一定是賓主相談甚歡啦。
姑父送客之后,裴佶問道:“前何倨,后何恭?”姑父也不見外,坦誠相告,崔昭“贈官絁千匹”。
原來如此!
裴佶的姑父痛恨崔昭行賄,說他禍國殃民,會使天下大亂,其實是崔昭沒給他行賄,一旦官絁千匹到手,便顯出本來面目,又是香茶,又是美酒,不但把崔昭招待得十分周到,連他的馬和仆人都給喂飽了。崔昭用一千匹官絁先把他喂飽了,他哪有不“反哺”之理?
聽裴佶講述姑父所作所為,不亞于讀一篇精彩的小說,故事跌宕起伏,煞是“好看”。前面蓄勢特足,結尾才揭開謎底,相信多數讀者都會大跌眼鏡,以為姑父是個廉潔的,卻原來是個空肚鴨,一旦喂飽,也會替投食者鳴叫。
自古至今,總有一些人見到不公、看到不平,就會義憤填膺,或強烈譴責或破口大罵;一旦自己在不公不平之中獲得利益,義憤消失了,膺也不堵了。若有人再提及不公不平之事,他就會緘默不語或者和稀泥,想來是再沒有底氣慷慨陳詞,畢竟手短嘴軟,早已與破壞公平正義者沆瀣一氣了。就拿腐敗來說,官員腐敗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一旦有人從腐敗官員那里獲利,就會覺得腐敗其實也挺好的,腐敗的官員也沒那么壞。
不得利益則怒,既得利益則喜,如裴佶姑父之人何其多哉!
于昌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