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左 軍
(1.石家莊人民醫(yī)學高等??茖W校 河北石家莊 050091;2.河北美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700)
形成過程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summative evaluation)的,是在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能力基礎上作出的評價。目前,高職院校采取的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能力測試主要還是僅以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這種單純片面的使用英語終結性水平測試評價方式考查一個階段學生英語水平成績的傳統(tǒng)做法弊端顯而易見。為能夠真正系統(tǒng)地對高校學生實際具備完成的各項語言能力情況,進行更加客觀、公正而合理準確的量化和評價,全面地提高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的育人水平質量,教育部建議高職英語專業(yè)教材編寫組應注意盡可能多地根據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評價,突出英語能力性水平測評,建立多學科和多元化技能水平交叉評價功能的評估體系。
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形成性教學評價方法主要是直接由英語教師對某個學生個體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個人往往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位置,不能進一步充分地有效發(fā)揮評價的主動性。形成性評價方法則更強調發(fā)揮學生自己的潛在能動主觀評價參與,使大多數學生能夠由一種被動評價客體逐漸變?yōu)橐粋€積極評價參加的主體,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積極地對當前自己形成的某些學習行為過程、方法規(guī)律進行認真反思,從而有效培養(yǎng)地廣大高職學生學習實踐的自覺主動性與積極性。
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主要以學習測試體系作為主要衡量學生當前學習情況好壞的有效形式,重學習知識,但輕提高能力。而形成性行為評價體系的基本評價涉及的范圍是貫穿學主學習發(fā)展活動整個過程,不僅注重于評價當前學生整體對學科知識能力的實際掌握程度情況,而且重視了評價對個別學生形成的學習及活動態(tài)度、學習過程策略行為等諸方面過程的評價。
形成性評價針對學生行為的主要評估方式可歸納為學生個人行為自評、互評、教師自我評價活動等。不只是單一地進行個人評價,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日記、作業(yè)的設計過程與學生作業(yè)的小目標性測驗、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及教師現場談話方式對學生和教師本人進行綜合性評價。在此評價教學實踐過程活動中,學生會自覺地去參與進去,有利于實現對知識與學習評價結果的自我反饋,有助于建立全面自主發(fā)展下適合學生和學生個體自我學習評價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激勵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評價都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因而它能夠真實完整地反饋了學生階段活動學習完成情況,以便教師更好地協助實現自己預期目標的各項教學目標[1]。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克里芬在其所著的《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形成性評價概念,是指,課堂中教師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進行多種方式測評模式,在制訂教學計劃或課堂實施過程中,采取一系列評價的方式,從而可以達到使得教師們和學生群體都更能有效及時地獲取和反饋信息,改善課堂教學,提高教育學習質量等目的。
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同時,要面向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提高其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現在聽力、口語和翻譯等方面。當然,作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最為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英語交際能力。但目前,一些院校對學生現有的考核方式,仍然有終結性評價方式為主,沒有充分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作用。教師們在期末考核中,對學生采取的考核方式及口語考核的內容都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標準,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一對一口試或者錄音頻的方式,來決定口語考試的成績。而口語考試的成績也僅僅占到期末總成績的20%,遠遠低于筆試成績的占比。部分教師顯然重視筆試成績大于口試,沒有客觀地總結和反思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對學生英語專業(yè)能力水平的提升是否有益。導致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度降低,課堂注意力分散,認為只要在考前對考試重難點內容進行突擊背誦,就能取得合格的成績。這就是一些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方式運用不科學,沒有將形成性評價貫徹到底的結果。
第一,主體性原則。明確界定學生即是所有評價教學過程行為的唯一主體,各種教育評價新方式產生的真正目的則在于能確保學生獲得更專業(yè)的教育。
第二,激勵性原則。學生能通過主動地參與這種形成性評價機制,主觀能動地見證自己的進步,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今后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動力。
第三,多元性原則。采用自我觀察、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方式,融合了教師評價、學生自我和相互綜合評價,實現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保證了學習效果反饋的真實性、有效性[2]。
教師在課堂進行現場觀察:課堂表現總結為觀察學生個體上的主動表現、一對一的積極表現和班級分授課小組成員執(zhí)行各項教學目標任務時的教學表現情況等。教師需要及時地記錄現場學生是否積極表現等情況,綜合根據課堂現場觀察及所反饋獲得來的教學信息進行分析反思,及時管理和調整教學方式,并提出改進課堂教學等策略,制定研究出對應策略的有效解決辦法。另外,教師更可直接根據平時課堂觀察和所需獲得反饋的有效信息,而適時對學生口語做出全面評價,從而大大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綜合實際運用,促進其英語能力的更全面快速發(fā)展。
學生撰寫學習報告:學習報告是學生和教師之間以書面形式進行的對話交流。學生可以通過撰寫近階段自己的學習結果,以寫日記的形式,把自己每天課堂情況、學習效果、疑點難點記錄下來,在今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每天的學習情況,并能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制訂出正確的學習計劃。
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單一的評價太過片面,不足以總結概括,但通過綜合評價得出的結論是具有有效性的,具體可以學生們分小組進行相互評價,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了團隊意識,還可以和老師進行互評,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和互助協作意識。
教師須做到充分重視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引導學生盡快地養(yǎng)成良好高效的主動學習好習慣,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關注于學生的探究、合作等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在注重深化學生書本知識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還需注重綜合語言技能應用的基本訓練,突出文化意識塑造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今后實施綜合形成性學習評價模式時,應遵循的以下幾個基本學習方法。
(1)合作學習法。利用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各個動態(tài)因素進行交流互動,共同組織完成各類教學環(huán)節(jié)活動,促進每位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共同學習。學生分別按照各課程教學順序或學生自己的閱讀興趣等組成4至6個人的小組,小組成員要在共同分工研究的理論框架上進行合作研討,確定好小組活動學習的時間、主題、范圍及活動方式,展開知識材料內容的信息收集、交流、加工制作和整理。教師的作用是積極指導學生并及時幫助每個小組間配合完成課堂研究,最后進行成果展示。
(2)任務教學.是現代交際型語言任務教學采用的方法模式之一。教師通過下達任務,師生合作共同參與完成語言課程教學實踐任務,使廣大學生更加有序、自然、高效地學習,并在安排的實踐活動中懂得如何能用語言有效生活和工作或如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首先,拓寬傳統(tǒng)課程終結式評價體系和考核方法的相關內容,變原先單一的口頭書面的考核方式,演變?yōu)閷⒖谡Z考核與口頭書面的考試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將此兩者同時都統(tǒng)一納入課程以及期末復習考試的內容框架當中。課程最后的口語考核方法由形成性評價方式和課程終結性的評價模式兩部分組成。課程學習總的成績要求100分,其中,形成過程性評價分值占總課程總考核成績分的70%,主要內容側重強調對學生實際學習過程活動的質量監(jiān)控考核和動態(tài)管理,如考核課程筆記、學習報告、每小節(jié)的課程作業(yè)成績、實踐活動成績,幫助學生在整個學期內都能保持學習動力,貫穿始終。終結性的評價分占全部課程考核總評成績總分的約30%,側重是考核課程學生個人對所學課程實際所學信息的分析綜合判斷理解水平和分析運用能力,也就是期末考核成績。
其次,重視對于學習表現過程情況的分析評價。將各學生于平時完成的各類學習工作的過程和表現等情況統(tǒng)一以平時成績統(tǒng)計表的匯總形式,分別計入各期末學科總成績。這樣教師既能據此更準確客觀、公正合理地來評價學生們各自的平均學習過程情況,又可以據此規(guī)范地評價學生今后在各學科學習過程中的行為,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己良好自覺的學習習慣。由于教育過程對評價考核體系的深度介入,學生在校時的每個成長階段內的主要學習活動表現水平都應該能獲得系統(tǒng)、客觀的量化評價,如考核學生們是否有認真、獨立、按時地完成自己水平層次上的學習作業(yè),是否方向正確,是否能夠給自己定位到完成比較高層次學習的目標,作業(yè)中的所有評分因素都將要最終轉化為學生們平時學習的綜合成績分數,還有學生們平常上課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去投入參與一些課堂上的教學實踐和探究活動,是否能有效認真地聽講,是否有能夠自主積極地去思考分析,是否能夠準確回答教師所提問的各種基礎知識問題,是否平時能夠針對性主動的解決和請教老師自己平時學習當中出現的疑惑和不解等。這些因素將也被一并納入課程作業(yè)綜合考核及評判的體系當中,以此來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再如,對每個年級學生每一年英語的期末平均課外閱讀總量、課外學習時間、寫讀過的英語日記次數情況,以及學生各種學科英語類課外競賽參與情況或獲獎等成績情況等也都會被評定,教師應將這些因素都及時地納入學生的素質評價體系當中,還有對于學生在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與演講比賽、英語歌曲和合唱朗誦比賽、英語小品或合唱表演比賽中上級等都取得的良好成績,在計入期末的學生成績排名時,要給予學生一定比例的加分獎勵或者獎學金等其他獎勵。教師只有能夠根據這樣建立的一系列有層次、較具體、更完整豐富、更切實際的學生發(fā)展評價標準體系,才能公平公正地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評價,懲罰分明,不僅調動了學生平時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更好地督促指導學生教育及改進,為提高教學成果添磚加瓦。
(1)努力去提高自我評價標準的可信度。教師們在教材實施與形成過程性效果評價機制時,更要注意盡力地做好教材整體規(guī)劃性設計,統(tǒng)一考評標準,使所有學生真正參與投入到課程規(guī)劃方案的討論制定實踐中,并及時主動地和學生聯系溝通,不斷地完善調整一些不規(guī)范合理的管理方式。
(2)要能正確地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評價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教師一定要清楚英語形成性評價教學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要為進一步培養(yǎng)出學生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等的基本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水平,這是一切教學之目標都為之服務的。在進行語言形成性評價工作時,教師也要更注重語言評價后的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避免由于重復過多的語言評價環(huán)節(jié)而嚴重影響到教學內容和時間,切忌本末倒置[3]。
綜上所述,高職擴招背景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測試模式還需進一步加強,英語課程既應該是一門語言課程,也必須是一項素質教育中的知識承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注重在知識體系傳授過程的同時,也融入其道德品格培養(yǎng)內容與審美價值的塑造,著重強化學生英語知識運用綜合能力素養(yǎng)的初步形成,培養(yǎng)更加綜合高質量的高職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