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林 劉佳音 回亮澔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導言》(后文簡稱《導言》)是基于圍繞科學歷史的哲學理論研究,使之《導言》內容全面闡述了自然科學從誕生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人類認知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艱辛與曲折進程,也預示著未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根本指向。
《導言》基于唯物史觀的視角,分析了“現代自然科學”發(fā)生的社會背景。首先,“現代自然科學”發(fā)生在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的時代,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生的時代。正如《導言》“這是從十五世紀下半葉開始的時代。國王的政權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貴族的權力,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以民族為基礎的君主國,而現代的歐洲國家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就在這種君主國里發(fā)展起來”。與這樣新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成的地理大發(fā)現,帶來人們的眼界的開闊,發(fā)現了地球。地理大發(fā)現反過來又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貿易以及手工業(yè)工場、現代大工業(yè)逐一發(fā)生的基礎??茖W與哲學發(fā)生作為社會意識一定是基于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這是馬克思恩格斯一以貫之的唯物史觀原則[1]。
這一原則的另一個體現就是文化歷史的傳承發(fā)揚。這就是在西方面前所展示的希臘的古代新世界。從古代希臘之際開啟,恩格斯在整個《導言》中詳盡系統地分析了關于希臘自然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狀況,指出并認為古代希臘人在科學自然觀思想上堅持從自然界的本身去不斷探索和尋求對大自然的科學解釋,同時也堅持從自然界中的整體事物聯系和運動、發(fā)展、變遷過程中科學認識自然界,凝練概括并總結了希臘自然哲學的基本意義:“從古希臘哲學理論的不同的表現形式當中,可以說幾乎都能夠探索發(fā)現并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p>
近代科學正處于關鍵發(fā)展時期,但人類思想上卻逐漸走向了形而上學與神學觀念,而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一個特殊的整體觀念的產生或形成,即是一種規(guī)律性的描繪和對周圍世界一種靜態(tài)分析與探究。在《導言》中,恩格斯在豐富史料基礎上特別研究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兩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科學史,使之對于科學理論研究意義尤其重大,并從中導出了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
近代后期科學觀的轉向。首先于一七七五年出現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著作,使之從僵化的自然科學觀上成功打開了第一缺口。隨之就逐漸產生和形成了有關自然科學理論探索的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同時也不斷揭示著自然界當中的物質運動形態(tài)多種性和這些物質運動形態(tài)彼此之間關聯和轉變,從而消融了有機界和無機界之間的巨大鴻溝,使整個大自然界也充分地被進一步有效證實是處在永恒的流動和不斷循環(huán)中持續(xù)運動著的,而這一理論可以說對現代科學本質的概括可謂鞭辟入里[2]。
精準考察有關自然科學的相對獨立和整體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這是恩格斯在著手撰寫《導言》乃至整部《自然辯證法》研究內容邏輯與方法體系的根本起點。這種論述的方式同時也獨創(chuàng)了關于自然辯證法科學內容研究的基本觀點或原則:把馬克思主義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論點和方法與自然科學的最新相關成果緊密綜合起來。自然科學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進展而不斷地發(fā)展,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學說也要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進展而發(fā)展,尤其是“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fā)現”,自然辯證法理論與教學不斷改革完善的核心旨意。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確立起來的基本研究原則,可以看出《導言》在展示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強調科學方法論、自然觀、科學觀在人類科學活動中的辯證發(fā)展,尤其是科學發(fā)展促成世界觀的思維轉變。
希臘開啟了西方的科學與哲學。恩格斯在總結18世紀上半葉對自然科學的理論把握的局限性的同時,指出古希臘關于自然與科學認知是一個整體變化的過程,雖然有其直觀與猜測的特點,但是希臘哲學家把世界看成是世界從混沌中產生出來的東西,是發(fā)展起來的東西、逐漸生成的東西。所以,希臘形成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到了近代,天文學領域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極大地改變著人類思想的世界觀,使人類逐漸清晰意識到人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定位中心,而只是宇宙當中的一個小分子。譬如,古典力學和牛頓體系建立則達到了“科學、系統和全面的發(fā)展”進而實現了宇宙的統一,使人擺脫了中世紀以來的“地心說”,也成為“機械觀”形成的科學基礎[3]。
“機械觀”的形成。從這段科學現象史上凸現出自然科學對“自然”的理解時,就已經發(fā)生了由目的論到機械主義論的過渡轉變。自然并不僅僅是一組有機的生物存體,而是一具機器并由不同的物質微粒所組織構成,不斷遵循著確定的動力原理持續(xù)運動,既有因果關系上的必然性而又無相對所謂的理智和目的。宇宙是一架精密的機械時鐘,甚至連人體也只不過是臺機械,使自然可以被歸結為按照因果律而運轉的復雜物質系統,這時人們開始相信客觀規(guī)律的普遍必然性。
恩格斯所處的“現代科學”時代,打破這種“機械觀”重要科學成就之一是生物進化論出現。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思想進一步轉變了人類思想的世界觀,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自身與周圍世界以及和其他生存物之間的真實存在關聯的理解與認識——人只不過僅僅是生物進化序列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建立與結合、生物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都展示了“自然界不是存在著,而是生成著并消逝著”。
自然觀轉變伴隨著科學觀轉變,科學活動造就了人類自然觀轉變,特定的自然觀形態(tài)則又影響了人們對科學本身探究和反思。在近代科學發(fā)展時期,人類普遍認為科學是一種真理的集合體;科學是純客觀真實的;科學是累積進化的;科學理性方式方法是唯一合理內容,這一狀況隨著科技步入現代而逐漸發(fā)生變化。現代科學觀理念開始發(fā)生分化現象,一方面是科學客觀性遭到了有關質疑甚至否定,而另一面是科學真理性開始遭到質疑,尤其是傾向科學哲學當中的歷史主義理論學派開始挑戰(zhàn)科學真理性。波普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的社會建構學說等,這些觀點所體現的是科學史與科學觀是休戚相關的。對科學的新發(fā)展、新的科學理論的評判,只能在科學史展開中進行,離開科學史便無法討論現代科學的優(yōu)劣,也因此無法準確地認識科學在當代乃至將來的可能發(fā)展變化[4]。
從科學史與方法論兩者之間關聯來說,一方面,一部科學史著作就是指科學研究方法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另一方面,隨時代及科學發(fā)展,使科學研究方法和哲學思維方式產生相互作用影響并逐步融合為一體。
在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發(fā)展時期,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處在近乎完全隔絕且孤立的狀況,以及為與之所相適應并將整體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由于牛頓經典力學的成功,使這樣因果關系的單值分析、觀察的分析方法處于統治主導地位,導致直接影響到思想哲學方式則將自然科學界的事情完全孤立出來,并看作是靜的、死的事情事物或東西。到了19世紀,近代科學史進入第二發(fā)展時期,以往由于自然科學分析方法所產生或形成的嚴格的單值性已被突出揭露出來的多值性所之而取代,這時的同一對象可能同時被多種方式方法被用于不同側面進行研究,或者同一種方法被用來研究不同的對象。而19世紀自然科學成就及相關理論的新進展不斷向人類揭示著一種意義重大的哲學思想——“自然界是普遍存在關聯的”,這一思想也隨著20世紀來臨而體現得愈來愈突出明顯。
自20世紀以來,由于雙向交叉即人文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產生出現,特別是貝塔朗菲開拓了整體論研究法的新路子而指出了一般系統理論,突破了無生界、生物界與人類社會之間關聯的界限,并找到了其中共同起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與機理,從而克服并解決了分析與綜合、還原論與整體化之間的矛盾沖突,進一步促成了自然科學方法和哲學方法兩者之間的相互融通,把人們理解認知事物的思維方式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就從原來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認知方式,向揭露發(fā)現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普遍存在關聯和創(chuàng)建整體論的認知方式跨越了一大步,出現了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以及后來的協同論、耗散結構、突變論等,多值、整體、非平衡等思想方法愈來愈成為現代科學方法論的主要構成[5]。
《導言》著作對于無論是在對科學史或在自然辯證法課程等相關課程教學中,都應注重自然觀、科學觀與方法論教學與現實的關聯,尤其是在當下高等教育所強調新文科、新工科、互聯網+等等理念,如何以《導言》的歷史邏輯、辯證觀念、多值的方法等基本思想、理論,注意引領學生把這些相關基本思想、理論、方法與現實結合起來。
就史學邏輯看,以年代學方式進行分期劃分科學史劃分等等,客觀地展現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以直線的形態(tài)表現科學發(fā)展的一種自然的歷史聯系,尤其是恩格斯基于自然科學史的脈絡展示哲學思想的變化的邏輯。同時注重同期內史與外史結合方法,研究科學內史即探討科學發(fā)展的內在機制的同時,注意社會環(huán)境對科學的影響,二者的統一構成科學史邏輯研究與教學的應有之義。
就“自然觀”理念而言,辯證地思考,最后的落腳點是我們怎么做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秾а浴啡缜懊嫠?,基于科學發(fā)展史展示科學與世界的客觀辯證地發(fā)展,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到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再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再到自然的生成、人類的出現,得出作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人是整個自然演化過程的結果,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關于“自然觀”理念的正確引導,隨著科學史的逐漸展開,使學生們會逐漸領悟到自然觀包括人類關于自然界的本原及其所在、物質基礎結構、演化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人類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聯等方面的根本理解與認知[6]。
就方法論看,重視整體論方法、系統論的方法等,將思想理論與科學力史結合起來,基于系統整體分析方法,從國家與人發(fā)展的大視域下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發(fā)展的真實動力?;谡w論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前后相繼科學史之間聯系,幫助學習者建構當前所學科學史的意義。
總之,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科學史的基礎上推出基于科學史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相關性,作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現為人文關懷問題,人文關懷與科技史的互動等。另外,深入研究古代、中世紀、近現代、當代科學方法的依次流變及相互比較,科學方法與科學史的內在聯系,在當代科學技術、全球經濟化發(fā)展狀況下的科學建制、社會需求、生產力等等。同時以對科學史、科學技術哲學思想等經典文本和基本理論的理解認知為基礎,深入研究其形式邏輯、方法邏輯和辯證邏輯等其中所存在的基本性問題,不斷探討人類思維的機理機制,主要側重主體思維的發(fā)生變化和發(fā)展的內在演化機理;科學思維方式方法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思維的訓練方法;科學方法論等研究。從生態(tài)哲學理論研究現代科學的蓬勃發(fā)展、人類自然觀的變革思想、社會環(huán)境問題等三者間的相互關聯、生態(tài)科學技術的哲學問題以及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的生命倫理學、生態(tài)哲學價值論、生態(tài)哲學維度、人口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資源環(huán)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生態(tài)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