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帥東
《墊底辣妹》(ビリギャル )是日本映面公司(Film Face)根據(jù)坪田信貴(Nobutaka Tsubota)的自傳體暢銷小說改編的勵志電影,2015年在日本院線上映后廣受好評,被媒體冠以“日本全民零差評影片”。與中國同類題材影片不同,在這部以真實事件為題材的劇本創(chuàng)作中,盡管沒有摻入《青春派》一般轟轟烈烈的追愛情節(jié),也沒有糅入《中國合伙人》一般患難與共的肝膽相照,但亦極盡真切地表現(xiàn)出青春勵志題材作品特有的激昂與澎湃、沉重又不乏詩意的苦澀與美好。該影片人物個性鮮明,劇情曲折有致,轉(zhuǎn)合流暢,導演土井裕泰對敘事節(jié)奏的把握和情感細節(jié)的處理收放自如,張弛有度。作為一部兼顧商業(yè)性、敘事性與話題性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片,《墊底辣妹》將日本傳統(tǒng)的父權制文化貫滲其中,而這一代際敘事維度的介入不但強化了戲劇沖突效果,也讓故事更加富有張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唯以社會功能而論,該影片對觀眾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家庭代際關系的深層認知以及青少年正向價值觀的培育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fā)展無不扎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沃土,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亦是如此。作為一部聚焦社會熱點、直面青春成長的現(xiàn)實主義影片,《墊底辣妹》著眼于日本社會普遍關注的教育問題,講述了一位學年墊底的女高中生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人生逆襲,最終考入日本頂尖學府的勵志故事。在這部作品中,代際關系是一個重要的敘事維度。關于“代際關系”一詞的界定,中國社會學家王樹新(2004)在《社會變革與代際關系研究》中提出,從狹義上講,代際關系是家庭倫理觀念的顯化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世代之間的互動關系,即向上與侍奉父母有關,向下則與養(yǎng)育子女相關。在東亞文化圈中,自古以來有關代際關系的演繹就未曾斷絕,與西方形成的“接力模式”不同,東亞長期以來奉行“反饋模式”,亦被稱之為“代際交換”,這種模式浸染于儒家禮樂傳統(tǒng)的化育機制中,催生出獨具特色的代際意識及家教文化,譬如宣揚育兒之道的“昔孟母,擇鄰處”、孝道文化中的“溫衾扇枕,孝思不匱”、傳統(tǒng)戀愛觀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都是其恰切的注腳。
在日本,“拼盡全力”(日語“一生懸命”)是現(xiàn)代社會倡導的價值取向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被視為武士道精神的傳承和延續(xù),《墊底辣妹》將其置于代際關系的架構內(nèi)展開敘述,傳遞給觀眾的不只是一位成績墊底的差等生懷揣雄心壯志,并通過夜以繼日的努力考入頂尖名校的勵志故事,更有代際沖突視角下折射出的現(xiàn)代日本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導演將兩個板塊的內(nèi)容無縫融合造就了這部堪稱經(jīng)典的勵志之作。影片采用人物傳記的形式,通過對沙耶加不同成長階段的非線性敘事,以立體化和藝術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其家庭代際關系的三次轉(zhuǎn)變。在此過程中,坪田老師的出現(xiàn)成為沙耶加實現(xiàn)人生逆襲及其家庭代際關系轉(zhuǎn)變的重要拐點。從被父母寵溺到被父親冷落,再到作為全家希望將所有成員拉聚在一起,沙耶加通過自我努力化解了父權制文化和家教理念差異化滋生的代際沖突和矛盾,實現(xiàn)了家庭代際關系的擺正和修復。
日本法律社會學家川島武宜(1957:32)將日本家族制度的特征概括為“家的父權家長制”。在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規(guī)制下,日本家庭普遍形成了以父親為核心的代際關系形態(tài),父親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統(tǒng)治權,子女必須遵從父親的意愿或指令。對此,《伊勢貞丈家訓》有如下載述:“無論父親如何無理,作為子女,都不能對父親表示不滿和反抗,此乃天下之大法也” (同文館編輯局,1911:519)。在傳統(tǒng)父權制社會中,男性存在的意義在于改造世界,而女性只有在與男性相關時才能體現(xiàn)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她們認同男性的核心地位與領導權力,對男性心存敬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外來思想文化的不斷滲透和強烈沖擊,傳統(tǒng)的父權制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日漸式微,女性群體則打破固有的空間限制,逐漸從他者走向主體,從邊緣走向中心,這也促使日本家庭制度悄然發(fā)生結構性變化。
慶應大學創(chuàng)始人福澤諭吉(1991:142)認為,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密不可分,共同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要而言之,只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育人的理想效果,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顯然,《墊底辣妹》傳遞的價值觀與福澤諭吉的教育理念暗中相契,其間潛藏著沙耶加選擇慶應大學并最終成功的非偶然性因素。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huán)境,其對孩子知識的汲取、思想的啟蒙、人格的完善以及交際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勝枚舉的案例表明,家庭代際關系的親密或疏離對育人功能的發(fā)揮能夠產(chǎn)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即基于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而構筑的代際關系更容易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育成效果,反之則不然。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隱匿于龐雜社會關系背后的家庭代際關系問題往往被忽略或者轉(zhuǎn)移,這也是導致日本青少年問題頻發(fā)但又難以根治的癥結所在。
代際關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古往今來,它始終伴隨著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文化的碰撞,也裹挾著上代教誨與下代叛逆的對峙。在《墊底辣妹》的代際敘事中,父親與子女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代際沖突,其中,父權的膨脹是誘因之一?!案笝嘀啤笔菛|方國家封建社會共有的家族制度,它的影響廣泛而持久。美國學者(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2000:34)在《性政治》(SexualPolitics)一書中,對“父權制”進行了詳細闡釋,他認為,從廣義上講,“父權制”是一種以父親權力為中心的社會關系體制;從狹義上講,“父權制”是男性對女性的統(tǒng)治支配與年長男性對年少晚輩的統(tǒng)治支配。在父權制文化盛行已久的日本,父親被視為與“地震、打雷、火災”同樣恐怖的事物,在家庭結構中具有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他們擁有極強的控制欲,總是獨斷專行地將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強加給后代,期望未經(jīng)世事或不諳世故的后代能夠俯首帖耳、克恭克順,沙耶加的父親亦是如此。具體表現(xiàn)在對長子龍?zhí)逃慕^對操控上。在父權制社會,長子的育成對于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意義非凡,因為長子承擔著繼承家業(yè)、傳續(xù)家風的重任。在影片中,龍?zhí)某錾羌彝ゴH關系發(fā)生微妙變化的關鍵節(jié)點。自此,父親把全部精力傾注在有望成為職業(yè)棒球選手的龍?zhí)砩希耆鲆暳松骋拥募彝ソ逃蛡€人成長。父親對龍?zhí)膶櫮缗c對沙耶加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不僅讓父女關系陷入捍格不入的僵化格局,也為此后家庭代際沖突的全面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從代際遺傳的角度看,人的心理和行為來自遺傳基礎。在父權制社會中,父輩的言行舉止對后代男性的處世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影片中,一方面接受父權制文化熏陶的龍?zhí)諠u月染,養(yǎng)成了一種對內(nèi)強勢而對外懦弱的性格,譬如當混跡于不良青年之中時,他任由同伴差遣,但在面對全力備考的姐姐時,他卻傲睨自若,冷嘲熱諷;另一方面,父親在龍?zhí)砷L過程中始終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他對棒球的癡迷也讓龍?zhí)杂讓Υ水a(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把龍?zhí)囵B(yǎng)成優(yōu)秀的職業(yè)棒球手,父親不吝財力,無條件地支持龍?zhí)挠柧毢捅荣?,龍?zhí)矡o條件地服從父親的指示和安排。然而,在享受父母沉重付出的同時,也必然背負父母沉重的期待。在影片的后半段,不堪重負的龍?zhí)c父親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肢體沖突,最終龍?zhí)艞壛寺殬I(yè)棒球選手的夢想,“育子計劃”的折戟讓父親跌下家庭霸權的神壇,至高無上的父權形象亦隨之猝然崩塌。
美國學者托馬斯·霍特格雷夫(Thomas Holtgraves,2002:2)對語言的使用與社會心理的關系做過系統(tǒng)研究,他認為語言運用是帶有一定意圖的行為,說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同的影響或后果。在代際言語交際中,言語行為會對參與交際的兩代人產(chǎn)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響,言語交際中會有雙方的協(xié)商調(diào)整,可以根據(jù)各自的意圖,選擇不同的措辭,維護或調(diào)整自己或?qū)Ψ降纳矸?。影片中,父親對游戲人生的沙耶加漸漸失去信心,爆發(fā)于二者之間的語言沖突屢見不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道難以彌合的情感鴻溝。在低頻度的語言互動中,父女之間表現(xiàn)出相互中傷的傾向。影片通過激烈的對話沖突,將異常緊張的父女關系準確精練地傳遞出來。從人物設定來看,父親是一位有著根深蒂固父權思想的男性,面對父親的重男輕女和獨行其是,沙耶加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抗意識,這也使二人關系長期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態(tài)。困境是欲望的反襯,境遇越是艱難,向前的欲望就越是強烈。在各國勵志題材影片中,主人公無不是與困境抗爭的“斗士”,他們在困苦中磨礪,在叛逆中成長,在挫敗中成熟,《墊底辣妹》中的沙耶加亦不例外。她自幼經(jīng)歷了從遭受同學排擠到覓得閨中密友、再從游戲人生到奮發(fā)圖強的顛覆式成長過程。她對父親“獨斷專行”發(fā)起的抗爭,不僅是其女權意識覺醒的表征,更是其竭力掙脫男權制束縛的體現(xiàn)。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代際之戰(zhàn)中,父親的教育缺位是造成沙耶加產(chǎn)生叛逆情緒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不被重視的失落與不被理解的煎熬使得沙耶加對父親的憎惡越積越深,這也為沙耶加考取慶應大學提供了復仇動機以及超乎尋常的內(nèi)生動力。直至影片最后,沙耶加的成功逆襲終讓父親放棄了對家庭核心權利的操控,代際關系也由此轉(zhuǎn)向理性的和諧。
作為父親的反例,補習班教師坪田則擺脫了父權制的束縛,他通過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展開以興趣為導向的話題交流,構建起平等和諧、亦師亦友的正向關系,就教育功能而言,沙耶加的人生逆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坪田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從不否定任何所謂的“差等生”,為了能夠快速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他關注學生追捧的偶像、熱衷的動漫,更重要的是其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特質(zhì)和優(yōu)點,并能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長動力,事實證明,這些做法有效化解了對新舊文化接受程度存在差異而產(chǎn)生的世代隔閡。王震亞(1995:27-28)在《文學世界與代際關系》中曾言:“就社會因素而言,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生長起來的兩代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生活理想必然會有差異。就心理因素而言,兩代人之間年齡的差距也往往會帶來思想、性格、觀念、習慣等心理方面的某些不同”。在《墊底辣妹》中,導演將這一世代隔閡問題分別置于家庭和校園兩大場域,一方面表現(xiàn)在沙耶加與父親的言語沖突上,另一方面投射于沙耶加與班主任西村隆的對峙互斥中。因此,在代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都會經(jīng)歷一個從接觸到?jīng)_突、再到磨合及至融合的過程,也會在認知與理解的過程中實現(xiàn)思想的同頻共振。在影片后半段的敘事中,當?shù)弥骋用刻於荚谕ㄏ_旦地復習時,班主任一反常態(tài),默許了沙耶加在課堂打盹的不當行為。當看到沙耶加模擬成績的偏差值后,父親反求諸己,終于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性缺失,在近畿大學考場外,一句聲嘶力竭的“沙耶加,加油”成為父女關系從對抗走向和解、家庭代際關系從疏離走向融合的雙重轉(zhuǎn)捩點。
兩性價值觀的對立和沖突是父權制文化顯著的特征之一。從歷史進程來看,根基深厚的父權制文化奠定了男性在日本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催生出“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觀。在日本影視文學作品中,男性大多為帶著支配型氣質(zhì)的形象符號,他們牢牢掌控著家庭場域的絕對話語權,是維系家庭代際關系的核心力量。父權制文化奉舉的是“男性中心主義”,常常表現(xiàn)為整個社會對女性持有很大的偏見。對此,法國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2004:80-92)在《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提到,在男權世界里,男性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成為主體,女性則因無法擺脫生育這一生物功能而成為男性附屬品,依靠男性生存,女性的存在是為了讓男性的主體性得到實現(xiàn)。質(zhì)言之,男性是主動者,享有主宰地位;女性是被動者,處于從屬地位。在日本傳統(tǒng)的家庭組織結構中,男性是權利的支配方,女性是權利的執(zhí)行方或響應方。而今,隨著家庭制度的改變,家庭中成員功能、倫理關系也在緩慢地解構和重建,女性逐步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權利結構的天平也開始向女性傾斜,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與父權勢力的不斷下降成為新型家庭關系模態(tài)的重要特征。從沙耶加的成長環(huán)境看,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缺位與人生操控似乎相悖,但實際上二者并存于家庭場域中,只不過東鳴西應,各具影響。就代際敘事技巧而言,影片中父親的教育缺位恰恰反襯出母親的功不可沒,加之父親對龍?zhí)逃氖∵M一步凸顯出母親教育理念的過人之處。而此種“缺位”,在具有跨越國族流散身份的新移民族群中,尤為突出(姜奧育、楊曉輝,2022:140)。
閻云翔(2016:197-198)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中提出了“父母心”的概念:“‘父母心’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與仁慈,這是父母愿意為孩子操勞的最強烈動機。不管孩子如何讓他們失望,甚至辜負了他們的愛與關懷,父母仍然十分關心子女的幸?!?。在《墊底辣妹》中,母親用無微不至的呵護完美詮釋了“父母心”的內(nèi)涵。作為沙耶加的精神支柱,母親給予沙耶加的信任和守護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她看似樸實平庸,社會地位不高,但卻用最無私、最溫暖、最偉大的“父母心”創(chuàng)造出很多教育家都難以復制的奇跡。她認為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她曾言:“哪怕全世界都成為沙耶加的敵人,我也會成為她的伙伴”。她從未奢求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充滿自信地生活。毋庸贅述,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經(jīng)歷必然會使代際之間產(chǎn)生文化心理上的差別,這也是代際關系產(chǎn)生隔閡甚至爆發(fā)沖突的深層次原因。以此而論,減少文化心理上的差別對輔正和優(yōu)化代際關系意義重大。影片中,無論是母親對沙耶加的絕對信賴,還是沙耶加對母親的順從依賴,都源自兩者文化心理上的無障礙,而產(chǎn)生這種契合的基礎便是母親為縮小文化心理差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正因為如此,在面對沙耶加做出報考慶應大學的決定時,母親非但沒有阻止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反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奧地利學者邁克爾·米特羅爾、雷因哈德·西德爾(Michael Mitterauer & Reinhara Sieder)(1987:105)提出,“年輕人的社會交往日益由家中成員轉(zhuǎn)向同輩人圈子,轉(zhuǎn)向?qū)W校中的朋友和工作中的同事,這意味著已不太依附于建立在年齡或地位之上的權威并且建立了同家長制家庭特有的約束和支配全然不同的社會聯(lián)系。這一社會聯(lián)系以更大的平等與合作為特征”。幼年時的沙耶加一直缺少要好的玩伴,盡管多次轉(zhuǎn)學也未能扭轉(zhuǎn)這種局面,后來母親將其送入具有內(nèi)部升學制度的私立女子學校,在那里沙耶加結識了三位傾蓋如故的摯友,自此開啟了燦然一新的校園生活。升入高中部的沙耶加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藏匿香煙,學校以違反校規(guī)、開除學籍作為威脅,誘使其供出同伴,但是沙耶加三緘其口,拒絕出賣朋友。對此,母親非但沒有責備沙耶加,反而追問校長:“為了自己而出賣朋友就是貴校的教育方針嗎?”由此可見,較之于學業(yè)成績,母親更注重忠實品格的養(yǎng)成。在沙耶加的成長過程中,母親選擇了寬容式教育,盡管沙耶加在學校被貼上差等生的標簽,但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女兒是個襟懷坦蕩、重情重義的好孩子。無論班主任如何貶斥沙耶加,母親總是義無反顧地支持和守護沙耶加的決定。日本家庭教育專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信賴關系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而這種基本關系最早形成于家庭內(nèi)部。由于幼兒階段是奠定信賴基礎的關鍵期,因此有必要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更多的關照,使孩子能夠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愛的溫暖,并使其相信周圍人可以信賴(李永連,1991:171-172)。在影片前半段,母親與沙耶加通過相互信賴建立起來的一體感顛覆了傳統(tǒng)家庭組織結構中的權位秩序,逐漸形成了女性群體與父權抗爭的局面,而至故事結尾,沙耶加的成功逆襲徹底扭轉(zhuǎn)了這種僵持不下的態(tài)勢。在此過程中,母女一體感的不斷鞏固和加強成為驅(qū)使家庭代際關系轉(zhuǎn)型的催化劑。
解構主體的后現(xiàn)代女權主義認為,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自然作用和社會作用都是通過男性標準制定的(鄭新蓉,2005:230)。男性對女性在經(jīng)濟生活中的獨立并不抱有任何期待,女性普遍被圈囿在家庭以及有限的社交網(wǎng)中,專注于相夫教子和處理家務,她們在代際撫養(yǎng)合作關系中的經(jīng)濟訴求往往被漠視和拒斥。影片中,父親認為不學無術的沙耶加不可能考入慶應大學,所以拒絕為其支付高昂的補習費用。對此,母親孤注一擲,不但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還通過打夜工的方式賺取學費。然而,學習上“高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讓沙耶加身受重創(chuàng),努力的無果更是使其萌生了放棄的念頭,寫在筆記本上的“絕望、煎熬、痛苦、寂寞”無不是她內(nèi)心痛感的流露。當深感無助的沙耶加在滂沱大雨中看著辛苦搬運貨箱的母親時,積攢已久的壓抑與苦悶、愧疚與自責讓她泣不成聲,母親見此既心急又心痛,但是導演卻在這個場景中選擇了無對白的物哀化處理,雨中相互依偎的畫面反而讓觀眾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母女守望相助的溫暖。
美國學者克勞蒂婭(Claudia)(2001:219)在談如何建立良好的母女關系時提出:“青春期的少女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來自母親。女兒最能夠得到母親的理解,因為她也是女性,經(jīng)歷過同樣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過程,經(jīng)歷過同樣的困惑與憂郁”。為了振作精神、重燃斗志,沙耶加向母親提出前往慶應大學游學的想法。在大學食堂里,看著周圍高談闊論的學生,母親感慨道:“如果能夠考入慶應大學,沙耶加的人生會從此不同吧,這里的學生看上去自信滿滿,我希望沙耶加也能過著同樣的生活”。母親的一番由衷之言讓沙耶加心生志氣并決定一戰(zhàn)到底。作為沙耶加的精神支柱,母親的教育理念與父親大相徑庭,她從未設想利用親情綁架或捆束沙耶加的人生,而是竭盡所能地支持女兒的夢想,她的默默守護和陪伴是沙耶加創(chuàng)造奇跡的不竭動力。影片通過對母親和沙耶加執(zhí)著剛毅的正面形象塑造,展現(xiàn)出女性超脫父權獨立于世的魅力,她們用自愛自立、自尊自強實現(xiàn)了對父權制的消解,推動并構筑起平等、融洽、和睦的新型家庭關系。
在全球信息化與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教育制度與生育政策愈漸完善的新時代,代際關系的涉觸域面不斷擴大,已經(jīng)從孤立單純的家庭問題逐步演變?yōu)橐粋€紛繁龐雜的社會問題?!秹|底辣妹》之所以能夠俘獲廣大影迷的青睞,就在于影片保留了青春激昂與熱情奔放的輕盈感,也充溢著女性意識覺醒與父權制抗爭的厚重感。導演土井裕泰通過家庭、私塾與校園三線交叉并敘的方式,運用對比互襯的敘事技巧把存寄于母女之間的代際互信與父女之間的代際沖突層次分明地表達出來,反映出現(xiàn)代日本家庭代際溝通存在著文化心理與意識差別,更傳遞出家庭教育是一道“雙向成長”的重要命題,同時也對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中年婚姻與壓力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多方位思考,對于相關題材文學作品或影視劇本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