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俤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醫(yī)院,南平,353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和工作壓力的增加,我國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不僅對患者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還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為主,但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缺乏主動性和針對性,并且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較差,護理效果不佳[1]。隨著臨床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現(xiàn)已廣泛用于臨床中,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護理效果,還能改善患者生命質量以及睡眠質量,有效改善患者預后[2]。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運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價值及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7.11±2.16)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7.19±2.17)。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3];2)臨床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 1)排除其他嚴重疾病者;2)排除由于個人原因中斷研究者。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服務干預 為患者制定一項護理操作,按照計劃實施,注意對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觀察,并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多數(shù)病情經過治療后能夠痊愈,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樹立康復自信心,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此外,告知患者家屬需給予患者充分的安撫,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從而使患者感受來自家庭的溫暖。在健康教育中,通過采用口頭講解和書面告知的方式,向患者介紹治療知識,并告知其在護理過程中相關注意事項。
1.4.2 觀察組給予優(yōu)質護理干預 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如疾病特點、預后情況、發(fā)病機制、治療注意事項、用藥情況等;由于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重點講解用藥知識,使其能夠了解按時、按量服藥對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告知患者家屬監(jiān)督的重要性,使患者和家屬能了解長期服藥和堅持用藥的意義,能夠有效降低疾病復發(fā)概率,防止患者中途放棄治療;為患者制定一份口服藥的流程以及相關制度,如患者用藥和治療反應的觀察、用藥管理制度、服藥查對制度和處置制度等;2)行為干預指導:護理人員應實施有效的藥品管理,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共同監(jiān)督和指導;對于用藥依從性較好的患者,應給予其適當?shù)墓膭詈椭С?;對于服藥依從性較差患者,可給予其適當?shù)呐u或鼻飼用藥,由此保證用藥的順利進行;每次服藥時,護理人員需看患者服藥到口,并檢查患者口腔內藥物是否伴有遺留現(xiàn)象,確認無誤后即可;3)心理教育: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比如家庭背景、病情情況以及患者的臨床癥狀,給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計劃,當患者疾病處于發(fā)作期,需要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若患者疾病處于緩解期,需加強患者的溝通以及交流,同時告知患者以及家屬有關疾病治療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比如患者疾病發(fā)生原因、預后、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有利于患者以及家屬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治療方面的知識。另外患者由于病情的影響常常存在睡眠障礙,由于患者擔心病情發(fā)展,對于周圍事物敏感,容易產生心理障礙,例如焦慮、恐懼、抑郁以及悲觀等情緒,進而導致睡眠障礙,對于護理計劃拒絕配合,容易影響睡眠質量。鑒于上述情況的影響,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開展心理支持,給予患者講解關于疾病的知識,對患者采取音樂療法,在患者入睡前播放音樂,減少患者交感神經系統(tǒng)情況,改善患者睡眠障礙,另一方面需要轉移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心理壓力,同時護理人員在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巡視,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同時還需要和患者進行溝通,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勵每位患者表達想法和需求,從而降低患者心理壓力;4)生活技能訓練:一對一輔導,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基本生活技能,并學會正確與人溝通的方式,并能夠對日常生活中遇見的困難進行獨立處理;5)工娛治療:和患者的興趣愛好進行結合,指導患者參加各類型的活動;6)建立支持系統(tǒng):鼓勵患者家屬以及親朋好友定期來院探視,并告知家屬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如何與患者進行正確溝通的技巧,從而使患者獲得家庭的關愛;7)藥物指導護理: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其目的在于延緩疾病進展、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癥狀。另外需告知患者有關藥物的相關知識,比如藥物作用、不良反應和預防措施、用法用量、藥物名稱等等,并叮囑患者應遵醫(yī)囑用藥,若在短時間內用藥效果不顯著或癥狀未得到緩解,應避免擅自停藥或增減藥物劑量,需在臨床醫(yī)師指導下對用藥各項情況進行調整;8)出院指導: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因此,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為其制訂一份出院用藥計劃、遠期治療和定期復診計劃;與此同時給每位患者以及家屬發(fā)放有關用藥指導的健康手冊,保證人手一份,叮囑患者家屬保管好,監(jiān)督患者用藥。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其堅持用藥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家屬如何監(jiān)督患者用藥,使患者能夠養(yǎng)成堅持用藥的好習慣,并學會如何自我監(jiān)測病情,以防出現(xiàn)患者忘服藥或漏服藥現(xiàn)象。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婚姻質量及社會功能評分的差異,同時比較2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睡眠質量。
2.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均短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婚姻質量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婚姻質量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婚姻質量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評分、心理自我調節(jié)評分、醫(yī)囑行為遵守評分、社會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據(jù)相關研究顯示[4],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為臨床常見疾病,是一種慢性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多數(shù)患者伴有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傷人行為。在臨床常見的精神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類疾病,該疾病終身患病率約為3.8%~8.5%[5]。另外睡眠為人類生存十分重要的過程,睡眠質量的好壞對患者生命質量以及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維持正??炻吣苡行Ь徑饣颊咂?,改善患者精神。睡眠對人類精神和人體軀體健康造成影響,良好的睡眠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充足的睡眠能有效促進疾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睡眠紊亂同時也容易導致患者疲憊不安,引起精神癥狀,導致病情加重,而早期實施的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礙,提高患者生命質量[6]。
有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精神分裂癥的致殘率高達80%~90%,在精神疾病中,特別對于精神分裂癥的康復問題[7],是國內外廣泛研究的話題。精神疾病作為一種慢性病,恢復過程十分漫長,在患者康復期間,如何最大限度恢復患者社會功能是治療的關鍵。社會功能的恢復需患者進行主動地康復鍛煉,而在醫(yī)學模式不斷轉變的時代,臨床治療中不僅需重視軀體治療,還需重視患者社會、心理的全面康復治療[8]。優(yōu)質護理服務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保證護理內容的全面性,開展各項護理操作,具有針對性以及細致性的特點,不僅能夠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水平,與此同時還能夠保證患者的治療,提高治療效果[9],改善患者睡眠障礙。
綜上所述,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運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效果十分顯著,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