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調勞動觀的教育。通過梳理和歸納近5年CSC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關于高校勞動觀教育的文獻,為正確認識高校勞動教育的意義和深刻理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勞動觀教育,研究
圍繞學者對“為什么要在高校進行勞動觀教育?”、“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存在什么問題?”、“要教育什么?”這兩個問題進行文獻分析。
一、為什么高校要進行勞動觀教育
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使青年自覺成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勞動群眾中的一員,是高校勞動教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1]。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基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提,這需要全國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在崗位上不懈奮斗才能實現。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決定著國家發(fā)展能否搶占先機、贏得主動[2]。高校是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人才的平臺,需要提高勞動教育的地位,把勞動教育與國家和人民聯(lián)系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中華民族復興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人才。教育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學生在勞動中豐富知識、練就過硬技能、開闊人生格局,培養(yǎng)學生用勞動肩負民族大任的責任心[3]。如果沒有正確的勞動觀指引,大學生將無法正確理解勞動的意義,更無法把勞動熱情用在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上[4]。
2.高校立德樹人的必要途徑
勞動觀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少年勞動觀教育,提升大學生勞動素養(yǎng)是社會主義大學勞動教育的核心理念[5]。高校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塑造一支在價值觀念上適應社會發(fā)展總體目標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打牢思想基礎,并以此為依托用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塑造高素質的勞動者大軍[6]。高校加強勞動教育,從勞動對道德提升、智力增長、體格加強、審美深化和研究創(chuàng)新的作用角度來理解勞動教育的目的[7],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從認識勞動提升為尊重勞動,進而將勞動的價值和對勞動的熱情內化于心,最終外化為行動和習慣。
3.大學生完善自我之需
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在思想道德方面,勞動觀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的觀念;在心理素質方面,勞動觀教育能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在實際生活中,勞動觀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8]。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大學生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個中艱難,從而珍惜前輩奮斗所得的勞動成果,并砥礪前行,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時代重任。勞動教育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立志成才的動力[9]。勞動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手段。為什么而勞動、應該做什么樣的勞動是怎樣做好勞動是勞動觀教育要幫大學生解決的問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通過自身勞動獲得的東西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獲得的滿足感。通過勞動鋪就連接夢想的道路,在一次次前進中感受到追夢的充實和快樂。通過勞動教育,理解勞動與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從而深刻體會勞動帶來幸福感。
二、勞動觀教育要教育什么
在開展勞動觀教育之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勞動觀教育?要達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但目前學者對高校勞動教育內涵的研究比較少,可以歸納為從知情意行各層面理解的勞動觀教育內涵。
1.認知層面
對勞動的認知包括對勞動基本知識的掌握、對勞動本質、歷史地位、目的和意義的認識。這也是勞動觀形成的基礎。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需要的實踐活動,勞動賦予了自然人社會屬性,創(chuàng)造了社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個體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大學生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在社會中認識自我,發(fā)現自己在與社會相融上存在的問題。健康的勞動教育還應幫助學生鼓勵受教育者追求勞動本質,享受勞動過程,避免因勞動異化導致的拜物教,成為勞動的奴役[10]。
2.情感、意志層面
勞動觀教育的目標有很多,但是始終如一地把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核心目標才是具有內在生命力的勞動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要引導學生樹立為社會需要而勞動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態(tài)度、塑造學生擔當社會責任銳意創(chuàng)新的勞動精神。培養(yǎng)誠實勞動、尊重一切勞動者、把個人勞動融入到家國建設中去的優(yōu)良勞動品德是勞動觀教育的關鍵。
3.行為層面
健康的勞動教育除了強調勞動價值觀以外,還要秉持現代教育觀,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引導學生投身勞動實踐,幫助學生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滿足生活與生產需要,培育內外全面發(fā)展的人。
綜上,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仍不足。勞動貫穿整個人類歷史,勞動教育在每個時代除了培養(yǎng)生產建設人才的目的,還有文化和精神的傳承意蘊。勞動偏重物質產出,教育偏重育人和文化傳播,應該把勞動的生產功能和教育的精神傳播功能融合起來,探討勞動教育對文化精神的傳承意蘊,加深勞動教育的人文深度,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稍顯不足。
本文系中南大學研究生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當代中國價值觀認同研(1053320190649)。
參考文獻:
[1]郭長義.人的全面發(fā)展視域下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7(04):161-169.
[2]李珂,蔡元帥.陶行知勞動教育思想對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07-110.
[3][6]申文昊.高校青年學生群體勞動精神教育的時代價值與現實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5(05):133-141.
[4][5]張玲,廖鈺.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確立正確勞動觀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9):83-87.
[7]裴文波,岳海洋,潘聰聰.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多維透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87-89.
[8]楊素云.關于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5):31-32.
[9]孟國忠.高校勞動教育價值實現的機理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7):85-87
[10]李珂.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10):63-72
(作者簡介:吳園,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南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