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娜
(許昌幼兒師范學校 河南 許昌 461000)
馬克思認為,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來界定,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包含諸多類型,師生關系就是其中一種。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在教育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直接交往和聯(lián)系,包括為完成教育任務而發(fā)生的工作關系,以及滿足交往而形成的惹人際關系,以組織結構形式表現的組織關系,以情感認識等交往為表現形式的心理關系。[1]我們從現實生活中慘痛的事實可以看出,積極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而消極不良的師生關系會讓師生形成對立,且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為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存在著師生關系,不同類型的學校中師生關系也有所不同。本文考察中職學校師生關系這一特殊人際關系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用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去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
我們認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師生關系總體是良好的,但“現實世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課堂是學校師生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平臺,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渠道。但在現實的中職學校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和說閑話,無視教師課堂上的教學;只有少數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能夠與教師主動、積極的配合。中職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成就感不高,他們常常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無法在課堂上尋求到真正的價值。他們習慣于上課講、下課走,與學生交流不多,師生在課堂上不能真正進行對話,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
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處理學生問題是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中職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存在諸多問題,而中職學校的一些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不愿意聽學生解釋 ,而采用說教和訓斥,或者直接將學生送至學生管理部門,交于學校處理。教師處理問題方式單一、簡單,且有時具有“暴力性”,這導致師生會偶發(fā)沖突乃至于造成嚴重后果。同時學生對教師的處理方式不滿,感覺自己不被理解;教師則認為學生不服管教,無所適從。除此之外,我們認為“暴力”分為行為暴力和言語暴力。中職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有時會出現語言暴力,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嚴重傷害。為此,學生排斥和遠離具有言語暴力的教師,師生關系就會充斥疏遠、陌生甚至沖突。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每個人都想要實現自我價值,獲得他人認可和肯定。我們多數人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實現自我價值。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角色認可才能以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學生對自己的角色認可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教育。但在現實世界中,中等職業(yè)學校師生之間角色認可度低。中職學校校園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學生路上遇到教師卻視而不見,不打招呼而低頭或扭頭徑直走開;遇到學習或生活中的困惑,學生首先會選擇同伴或網絡尋求幫助,不會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學生與教師溝通時,在表達方式上有時不恰當、不友好;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學生有時基本分不清任課教師姓名,對教師的滿意度不高;在教師之間日常聊天對話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有消極成分。[2]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感受不到自己價值,教師成就感較低,自然師生關系不會理想。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師生雙方缺乏相互關心和關懷是導致中職學校師生關系困境的原因。師生只有將關懷關系建立起來,才能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美國德育專家內爾·諾丁斯提出了關懷理論。她認為關懷是每個人每個階段都希望得到認可、尊重、接納、理解,關懷與被關懷是人的最基本需求。關懷是一種關系,它的成立需要長期的維持和鞏固,需要關懷者對關懷對象的需求做出反應,同時也需要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關懷做出反饋,雙向互動才能維持關懷關系。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別人愛的人,他們智力發(fā)展與德行培養(yǎng)同步。為此,我們可以通過榜樣、對話、實踐、證實四個要素去培養(yǎng)有關懷能力的人、建立關懷關系,形成和諧社會。[3]
關懷理論強調關懷的重要性,雙向互動的關懷便建立了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基于互相關懷的亦師亦友型,為此我們可基于關懷理論去構建良好的中職學校師生關系。
“理念指導行動”。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識和觀念,才能更好地指導行動。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新思想、樹立新觀念、采取新措施,用才能育新人 。
中職學校教師要關注國家關于職業(yè)教育新政策和新理念。在社會中,人們對職業(yè)教育存在偏見,對中職學生存在誤解。中職生一直被認為是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不良的一批人;中職教育也一直被認為地位低于普通教育,只有沒有能力考取高中的學生才會去職業(yè)學校。中職學校教師和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受到忽視。但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職業(yè)教育,對職業(y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秶衣殬I(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把職業(yè)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4]近期,“職教高考”制度的完善進一步鼓舞了中職師生信心。為此,中職學校教師要樹立中職生可成才的理念,努力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中職學校學生更要堅定信念,職業(yè)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夯實知識、苦練技能,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職學校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為此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實現?!俺刹畔瘸扇恕?。關懷理論提出學生具有多元智力,在注重發(fā)展學生智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關懷能力,去關懷自我、關懷陌生人、關懷親人、關懷動植物等,用關懷建立一切社會關系。[5]那么,中職學校師生也應該基于關懷理論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職學校教師要認可中職學生的價值,理解并接受關懷的重要性,踐行關懷教育,乘職業(yè)教育大發(fā)展之勢培養(yǎng)我國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各行各業(yè)高質量人才。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春風化雨,育人于無形。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就是要建立與學生的關懷關系。中職學校學生是被忽視的群體,他們很少被關注,但又渴望被關注。教師要心懷師愛去關懷學生,關注學生,并讓學生在關懷關系中體會被關懷的感受。中職學校教師要在與學生相處中滲透關懷和關心,為學生樹立榜樣。
班級作為學校管理的基礎單位,中職班主任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中承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深化育人職責,發(fā)揮榜樣作用,關愛學生,給予學生關注,使他們在心理上存在安全感。這就需要班主任彰顯榜樣作用,處理學生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傾聽學生心聲,公平公正進行處理;在班級管理中,制定科學的班級管理制度,并同學生共同維護和遵守;日常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各項集體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關心學生生活,增強學生歸屬感。研究證明,班主任與班級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班級氛圍較好,班級管理就更有效果。
全體中職教師要尊重學生,處處堅持寬嚴結合。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zhèn)湔n和上課,遵循中職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師生課堂上建立積極互動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更愿意接受教師指導而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在課下關心學生生活、及時答疑解惑,為學生做出榜樣。“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才能感悟關懷的力量,而去關懷自己的老師,學會關懷,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為此,我們要強化班主任榜樣作用,提升全體教師教育教學素養(yǎng),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師生才能建立良好的關系。
人與人要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真正有效的對話不是“你問我答”的過程,是傾聽彼此的心聲,尋求彼此的理解和尊重。關懷理論提出日常對話是一種最容易被人們忽視而最重要的對話,一般是有熟人和朋友參與其中。日常對話中我們更加注重交談的伙伴而不是話題,這種對話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聯(lián)系。通過日常對話和孩子建立并維持關懷和信任的關系。[6]中職學校師生要以日常對話為主,教師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傾聽學生成長過程的喜悅和煩惱,回歸真正的對話。
調查研究發(fā)現,中職學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5-19歲之間,處于青春期。他們來自農村家庭較多,父母多在外務工,多與隔代長輩生活在一起。因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父母溝通,存在學習習慣問題和心理問題。[7]同時,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人際交往關系等問題也頻頻出現,令本就迷茫的中職生更加困惑而出現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問題。如果教師僅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和處理,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問題,還會加劇學生內心對教師的排斥和不滿。為此,中職學校教師要與學生建立真正對話。教師不要急于批評學生過錯,而要傾聽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幫助他們理解錯誤行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切實從內心接受教師,認識到自己問題并加以改正。問題往往產生于誤解,錯誤的溝通會加劇師生關系的惡化,將學生推到教師的對立面??梢姡瑤熒P系的真對話著實重要。
與此同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建立家校合作,幫助家長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為家庭教育問題提供建議。學校可以為家長提供教育視頻和相關理論知識,多種途徑提升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家長們掌握有效進行親子溝通的方法,全面了解學生,讓學生感到父母的溫暖和關懷,進行親子之間真對話。
我們要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做到真真切切理解學生心聲,與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真對話,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做中學,學中做”,我們強調通過學做結合、知行合一來培養(yǎng)有關懷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的人。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各種實踐活動也是促進學生成長、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為此,中職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實踐機會去提高關心意識,培養(yǎng)關心的能力,練習關心的技巧。
中職學校開設的專業(yè)各具特色,強調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可以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關懷意識,增強學生關懷能力。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學生通過服務社會和他人感受到自我和關懷價值;義務勞動發(fā)揚勞動精神,學生通過除草、掃地等學習勞動技能,感悟勞動者不易,致敬每一個勞動者;感恩活動培養(yǎng)感恩的心,踐行感恩行動,學生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和培養(yǎng)、感恩師長的教誨,感恩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拉近心的距離;愛心捐贈活動彰顯大愛無疆的情懷,“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從點點滴滴中關懷他人……學校組織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都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關懷教育的資源和橋梁。人人都應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更加珍愛自己和這個世界。學生學會了關心和關懷,懂得了美,便會和周圍的人建立和諧關系,師生關系也將更加融洽。
心理學研究表明,及時正強化有助于形成好的行為習慣。關懷理論同樣強調證實的重要性。關懷關系和關心關系一般是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關心方對被關心方的關心,另一方面是被關心方對關心方的反應,這兩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的,缺一不可。缺少了一方面,關心和關懷關系就難以建立。那么,在中職學校中,我們一般認為教師教育者是關心方,被關心方就是學生。
中職學校教師要做到時刻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關懷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同時,教師要注意在表達關系和關懷 的時候,應該在以平等人格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中職學校學生往往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存在自卑心理。他們時常會因得不到肯定感到自暴自棄,乃至于破罐子破摔。為此,他們需要外界的肯定,進而才能發(fā)現自己和發(fā)展自己。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使中職生身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中職學校教師仍要善于發(fā)現和發(fā)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比如,有些學生演講能力強,教師可以推薦和培養(yǎng)其參加各項演講比賽,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成就感;有些學生管理能力強,班主任要提供發(fā)展機會,推薦其擔任一定 職務,搭建能力鍛煉平臺;有些學生屢屢犯錯,但偶然一次表現良好,教師也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強化好的行為。好的行為需要鼓勵和強化,我們中職教師要善于做伯樂,善于發(fā)現學生優(yōu)點。
我們認識到關懷和關心關系的建立需要關心方和被關心方的積極互動。中職學校教師對學生表示關懷,學生就需要及時做出反應和反饋。當學生出現關懷行為時,教師需要在切實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給予鼓勵肯定和證實,及時有效的反饋是影響學生自我完善的重要因素。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時,教師要發(fā)現學生的可取行為,比如學生主動和教師打招呼、課堂與教師積極互動、向教師尋求幫助等,要及時給予學生正面反饋,明確學生正確行為,確立師生和諧關系。師生之間經過反復多次證實,就可以建立穩(wěn)定的和諧師生關系,同時挖掘了學生優(yōu)點,樹立自信,提升了關懷能力。
結語
我們需要“仰望星空”去追求理想境界,又要“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社會中,我們要建立各種關系網。基于關懷所形成的關系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力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立德樹人,不忘初心。職業(yè)教育正處在發(fā)展的大好時期,我們要用關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去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更要去實現高質量的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