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紅
(通渭縣溫泉路學校 甘肅 通渭 743300)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教育改革中投入的財力大大增加。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科。由于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他們的心智發(fā)展還不算完善,對于信息技術專業(yè)知識的接受程度還不高,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執(zhí)教方式,引領他們愛信技學科,積極探索信技知識。同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多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才能更加完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體系,進而促進整體小學教育事業(yè)的進步。
任務驅動法就是以安排任務為教學形式來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帶入不同的情境體驗,開展各種任務實踐。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一個活動主題開展學習。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們在問題的驅使下,利用自己身邊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探索、互動開展學習,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基礎上,不斷發(fā)散思維,鍛煉實踐能力。任務驅動法的本意就是讓學生突破原本被動接受知識的瓶頸,轉為自主探究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成就感,鍛煉出優(yōu)秀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出他們勇于探索的學習精神。
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偏向于去強行給學生灌輸與課程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學生與老師之間一直存在著很大的隔閡,教師很難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需求。信息技術課程又是一門實踐要求很高的科目,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時,需要在繁雜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多去自己動手實踐練習。每堂課的時間都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師過于注重“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那么學生能夠獲得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就很少。因此就需要教師快速轉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將任務驅動法引入課堂,去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由于我國目前仍是一個發(fā)展中大國,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基礎建設水平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各地的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態(tài)度都各有不同。2011年年底的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登記注冊的小學一共有80多萬所,而在3-6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還不到8萬所,也就是說,全國范圍內,能夠享受到信息技術教學的小學生還不足適齡學生的十分之一。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在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差巨大,中部和沿海的發(fā)達地區(qū)往往能夠緊貼時代熱點,革新教育模式,因此也比較注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但很多欠發(fā)達地區(qū)在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有限,雖然當?shù)亟逃块T又想要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的決心,卻沒有實際能力去支持。
信息技術課程說到底在義務教育階段都只是作為一門“副科”出現(xiàn),主體教學還是以語文、數(shù)學、英語為主,信息技術課程在升學考試中的占比極低,有些地區(qū)甚至不將其納入考試范圍,這就導致學校不夠重視信息技術課程,一般每周只設置一節(jié)課,有時甚至出現(xiàn)兩周才設置一節(jié)課時的情況,信息技術課堂漸漸也成為了學生放松娛樂的場所;再有甚者,臨近考試時,信息技術課還會被其他科目擠占,讓本就壓縮的課時變得更加狼狽不堪,只有遇到上級部門檢查時,學校才會刻意安排一個增加課程的課表出來。諸如此類情況,即使教師再神通廣大,也很難讓學生提高信息技術專業(yè)知識水平。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各地教育部門加大整治力度,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和實踐信息技術專業(yè)知識。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很多情況下不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學生不能及時給予教師教學反饋,教師長期以單方面的知識傳授為主要教學方式,一堂課的時間本就有限,再加上小學生對信息技術專業(yè)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往往教師在完成一節(jié)科目的教學后,需要留給學生很長的時間去自行練習。比如在學習完PPT的制作過程后,學生需要練習自己制作一篇主題PPT,但是在本堂課上,學生根本無法按時完成,教師也沒法講解糾正,這就需要繼續(xù)留到下一堂課上,這樣做就無形中造成了很多教學時間的浪費。而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往往也只是依靠簡單的結業(yè)考試,單純以學生的成績來下定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考試很多都是開卷的形式,這樣的考試往往對學生專業(yè)技能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毫無意義?;诖祟悊栴},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運用任務驅動法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1]。
情境試教學是任務驅動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任務驅動法的優(yōu)勢是可以將教師指定的教學目標細化成為很多個不同的小任務,學生基于這些小任的目標來逐個擊破,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2]。例如:在學習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信息科技》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網站制作》一節(jié)中關于網頁設計的專題時,教師需要先制定好本章的教學目標:先讓學生學會上網瀏覽網站,再去收集制作素材制作自己的主題網站,為了達成這個教學目標,最少需要準備2個課時來進行教學。在第一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出幾個自己知道的網站,將網址公布出來,讓大家自行操作登錄瀏覽網站,在網站中尋找出幾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倆跟其他同學進行簡單的交流;接著,教師需要讓學生確立一個自己想要制作網站的主題,然后讓學生運用搜索引擎去尋找自己需要的制作資源。在完成前兩步之后,基本就完成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將自己找到的素材保存好,避免遺失。在第二節(jié)課上,教師要先向學生演示網站制作工具“FrontPage2003”的使用方法,這一步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難接受的,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耐心教導:向他們解釋菜單欄、工具欄和視圖欄中每一個單元的用法,例如:怎樣調整視圖大小、怎樣插入超鏈接等。在完成教學后,就進入了最重要的一步:讓學生自行動手練習,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要時刻引導他們,幫他們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這樣就能緊貼任務驅動法的核心要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構建情境式課堂的主要意義是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驗學習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明確且具體的學習,更能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在任務驅動法里,關于情境試教學的內容,就是指教師根本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下課堂教學的情況,展開對實際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教學實際情景相關的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自然也就可以讓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信息科技》教科書五年級下冊《電子郵件》一節(jié)中關于收發(fā)電子郵件的專題時,教師需要先給學生布置一個關于收發(fā)電子郵件的學習任務:提前要到家人朋友的電子郵箱賬號,在學會電子郵件的發(fā)送方式后,向他們發(fā)送一篇自己寫給他們的祝福。這項任務十分考驗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首先需要他們與家人或朋友溝通,要到對方的電子郵箱賬號,這也就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其次,需要學生組織語言,先寫出一篇對家人或朋友的祝福語發(fā)送給對方。就拿QQ郵箱為例,教師需要先給學生講解QQ郵箱的使用方法,比如:輸入收件人郵箱地址的位置;有效的文件格式以及如何判斷郵件是否發(fā)送成功等。其次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寫出一篇祝福文稿,然后嘗試自己發(fā)送。郵件的發(fā)送任務難度不大,屬于信息技術課程里較為基礎的內容,學生進行一兩次嘗試后基本都能掌握。構建這種情境式課堂,可以讓學生深入體驗到學習的課程知識能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益處,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成就感,進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好勝心理,喜歡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拉近同班學生之間的距離。任務驅動法的準則中就包括探究學習這一方面,多人互動的探究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3]。在進行分小組學習時,教師還應該進行小組之間的比賽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然他們更加投入地探索學習。例如:在學習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信息科技》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創(chuàng)建演示文稿》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這一部分內容分成2個課時,第一節(jié)課上為學生講解PPT的制作方法,然后在第二節(jié)課上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小組內的學生各司其職:喜歡藝術的學生去網上搜集制作PPT的資料;擅長美工制作的學生來歸納大家關于PPT制作的意見,完成PPT的制作過程;擅長表達的學生在進行小組比賽時上臺去為大家介紹自己小組的PPT內容。這樣在小組內各司其職的辦法,讓小組成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發(fā)揮出自身的特長優(yōu)勢,還可以學習其他成員的長處,做到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團隊的力量,讓教學收益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任務驅動法是一項十分適用于目前“新課改”背景下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困擾,讓自己真正在學習中受益,但是目前我國關于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還存在很大缺陷,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起合作來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