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素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設和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周邊農村地區(qū)變?yōu)槌菂^(qū),土地利用方式發(fā)生了結構性改變,不透水硬化面積增加,透水面積縮小,蓄、滯、滲水能力減退,增大了洪澇災害的發(fā)生率。同時,由于水利排水系統設計標準較低,雨污不分流,遇到強降水易形成積水現象,造成內澇災害。因此,迫切需要更專業(yè)、更高效的防御措施來增強防汛能力。下面本文就水利工程防汛存在的不足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水利工程;防汛;不足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設和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周邊農村地區(qū)變?yōu)槌菂^(qū),土地利用方式發(fā)生了結構性改變,不透水硬化面積增加,透水面積縮小,蓄、滯、滲水能力減退,增大了洪澇災害的發(fā)生率。水利工程作為基礎設施,關系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各個方面,水利工程的調節(jié)作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良性發(fā)展,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的各種事項與發(fā)揮水利工程作用有密切關系。為使水利工程適合人類社會發(fā)展,水利工程一般具有興民除害的功能,而防汛是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攔河壩堤等工程的重要功能。防汛的目的是防止水害,減少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損失。經過人類長期抵御洪水的實踐,目前已有相對完善的應對措施,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應對防汛的措施更加完善,智能化操作及預警系統逐步推行,防汛工作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保障作用更加顯著。盡管現代防汛方法和技術手段日趨先進,防洪成績也有目共睹,但在實際防洪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隱患,給防洪工作帶來了安全影響,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安全隱患。因此,完善水利防汛依然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工作。
1 防洪排澇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防汛工作,在組織開展防洪治理工程、河道疏浚、排洪溝道與城市內澇整治、多部門聯動預警等方面都有所加強,確保了安全度汛。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屬國家級貧困縣也是農業(yè)大縣,在歷史上就有楚國宰相孫素傲帶領眾多民眾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芍陂(今安豐塘)的壯舉,至今這塊人工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仍然發(fā)揮著極高的價值。如今當地政府每年都加大對農田水利等防洪抗旱基礎建設的投入,2014-2021年累計投入近3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小水庫、小泵站、小水閘、中小灌區(qū)、塘壩、河溝、機電井、末級渠系等“八小”工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緩解了當地農田水利基礎工程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需要及防洪度汛的緊張局面。同時,每年汛前全市對河道、排洪溝渠進行清淤和維護,確保汛期排水暢通;對河道內的亂傾亂倒、亂搭亂建、亂挖亂采、亂耕亂種等開展了集中整治;對市政排水設施進行了全面檢查與維護,保障排水設施水流通暢。此外,每年汛期,住建、氣象、水務、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多部門聯動及時發(fā)布重大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做好預防,保證了汛期安全。
2 水利工程防汛存在的不足
2.1 防汛管理存在不足
隨著城鎮(zhèn)化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各種工程建設需要場地建設廠房或取土,人們在防汛水利工程附近建設廠房,或者進行取土、圈地、種植等各種活動,這些都對水利工程防汛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有些事件甚至對水利工程防汛產生無法挽回的重大影響,破壞很容易,但要恢復會產生極大的成本。影響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管理方面的漏洞,目前水利工程管理開始逐步嚴格,各種水利工程都有專人或部門負責,相對以前,水利工程防汛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減少。但是,隨著水利工程的增加和防汛任務的加重,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工作中認真分析并加以解決。
2.2 水利工程質量欠佳
首先,在企業(yè)施工方面,企業(yè)為盡可能的占有水利工程,會采取多種方法爭取,以取得更多的企業(yè)效益,這些方法的實施,都是在水利工程預算的基礎上附加。但企業(yè)在爭取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后,這些費用會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而這些費用的截留,直接導致水利工程中材料的不合格和施工技術的降低。其次,水利工程建設單位和監(jiān)理單位監(jiān)管不到位,建設單位作為工程總負責,對水利工程施工質量全面負責。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由于人員短缺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監(jiān)管缺失,放松了工程質量的監(jiān)督,導致工程質量缺陷。監(jiān)理單位作為建設單位委托監(jiān)管工程對象,對水利工程質量具有全面監(jiān)管責任,但是在實際監(jiān)管過程中,由于監(jiān)理單位派駐工地監(jiān)理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或到位原因,致使工程監(jiān)管不足,造成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就產生質量不能嚴格把控的現象。竣工后存在質量問題的水利工程給防汛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安全隱患。
2.3 險點隱患排除不及時
在早期水利工程建設中,如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標準較低,壩身單薄,塘壩溢洪道等配套設施不全,且多為頭頂壩、連環(huán)壩。隨著自然老化,安全防汛功能進一步萎縮,其中 87.5%帶病運行。同時,由于村級資金不足、技術薄弱等原因,管理上呈現無防洪預案、無通訊設備、無照明設施、無料物儲備的“四無”狀態(tài),防洪能力較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水利工程設計標準不斷提高,現在設計可以做到 300 年、500 年甚至千年一遇,水利防汛設計標準的提高,有效降低了發(fā)生危險汛情的概率,這樣一來人們就會心存僥幸,認為水利防汛工程一般不會發(fā)生危險汛情,不需要配備強大的專業(yè)技術力量,思想上輕視,使得非專業(yè)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出現各種漏洞,這些漏洞不斷疊加,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3 提升水利工程防汛不足的基本對策
3.1 做好防汛料物儲備和三線隊伍建設
建議出臺有關文件,撥付專項經費用于水毀工程修復維護,保障施工質量,所有度汛重點工程的防汛料物備齊備足,尤其是落實好重點險工險段的料物,摸清料源,登記造冊,保證搶險時拿得出、用得上、保得住。群防隊伍做到定領導、定人員、定任務、定工程、定崗位,確??购閾岆U隊伍在緊要關頭拉得出、搶得上、守得住。同時,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引進從事信息化工作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有效防止洪澇災害。
3.2 完善管理機制
首先,水利防汛工程管理人員要從思想上重視,自己先建立起防汛責任大于天的思想,始終把防汛作為工作職責,認真履行工作制度。其次,要注重水利防汛工程的產權范圍管理,水利防汛工程是為了興民除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水利工程保障的是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在水利防汛工程的產權維護方面,一定要堅持原則,絕不能發(fā)生破壞水利防汛工程的現象,對于已經產生或正在發(fā)生的破壞現象,要堅決制止并依法處理,決不姑息。最后,要嚴格制度管理,管理人員在巡視管理時,要認真做好各項觀察記錄,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玩忽職守,要責任到人,誰出問題誰負責。只有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才能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
3.3 加強工程質量監(jiān)管
在水利防汛工程建設初期,要嚴把設計關,設計到位,質量到位。實行嚴格的招投標制,嚴禁內部預定和各種暗箱操作。工程施工階段,監(jiān)理單位要有現場監(jiān)理人員,建設單位要定期不定期的對現場監(jiān)理進行鑒定,確定監(jiān)理單位監(jiān)理到位。建設單位作為總監(jiān)管部門,要對水利防汛工程各參建單位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人員、技術力量進行全方位監(jiān)督,嚴禁無資質轉包或分包。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對于水利防汛工程建設過程中認真負責的單位可以給予適當獎勵,對于建設過程中不負責任的單位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必要時做出整改,整改不到位不得繼續(xù)施工,甚至清除出場。水利防汛工程不是個人工程,更不是為了敷衍上級領導而建設的工程,質量必須可靠。
3.4 提升監(jiān)測、加強培訓
現代水利防汛工程,基本都存在層級建設情況,上游是小型,中游是中型,下游是大型,這樣的布局可以充分截留和利用水資源,但這種布局給防汛帶來了重要的安全影響。如果上游出現汛情,中、下游沒有及時得到汛情,信息缺失,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因此,給小型水利防汛工程配備先進監(jiān)測設施非常必要。管理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影響水利防汛工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訓管理人員、配備專業(yè)技術人員對于提高水利防汛工程的安全非常重要。監(jiān)測設施的布置和管理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對水利工程防汛具有重要意義,做好這兩方面工作是水利工程防汛水平提高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利防汛工作關系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力做好防汛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全面提升水利設施防汛水平和綜合保障能力,有利于提高各級防汛指揮和防御洪災的能力,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只有嚴格管理,提升水利防汛工程建設質量,配備必要的監(jiān)測設施,加強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培訓,才能提高水利防汛工程的安全管理,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韓志強.科學分析研判 精準有力調度 以水利擔當堅決打贏防汛抗洪搶險硬仗[J].河北水利,2021(08):112-113.
[2]郭顯豪.基于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設的探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21,49(08):159-161,167.
[3]陶春玲.水利防汛工作現狀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分析[J].農家參謀,2021(15):183-184.
[4]楊宏飛,楊松林,黃凱.水利工程防汛措施及搶險方法[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9(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