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鐘哲
運動員們從白雪皚皚的雪道滑下,或蜿蜒穿行,或起跳旋轉(zhuǎn),在空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這樣的場景一定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但可能有人并不清楚,雪上項目對氣候和場地的要求十分嚴格,雪的性狀穩(wěn)定對雪道而言十分重要。國際滑雪聯(lián)合會對不同項目的競賽雪道都設定了相應的技術(shù)指標,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安全性。為了保證雪上項目的順利進行,本屆冬奧會80%~90%的比賽場地用雪都采用人造雪,通過我們的“自力更生”實現(xiàn)了冬奧會的用雪自由。
用雪自由的背后,是中國造雪技術(shù)的“零的突破”。然而,我國人造雪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nèi)賽道雪務技術(shù)幾乎空白,國外又在這方面對中國進行技術(shù)封鎖,使得中國無法拿到賽道用雪的參數(shù)標準。2016年以前,中國甚至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敢于筑夢善于筑夢的民族,我們既然向國際奧委會作出了承辦北京冬奧會的承諾,就一定會克服所有困難,確保冬奧會實現(xiàn)“簡約、精彩、安全”的目標。
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秦大河的帶領下,北京冬奧會賽事用雪保障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團隊正式組建,誓要制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冰狀雪”。經(jīng)過大量觀測和試驗,最終成功制造出適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的合格“冰狀雪”。中國從造雪到除雪技術(shù)全部達到國際賽事標準,實現(xiàn)了用雪自由。此外我國自主研發(fā)生產(chǎn)的首臺大型壓雪車——SG400成功下線,在大功率高端壓雪車產(chǎn)品領域?qū)崿F(xiàn)了從0到1的突破。
人造雪技術(shù)及其應用,只是科技支撐北京冬奧的一個方面,還有更多讓中外記者眼花繚亂的“硬核科技”。其中,低碳綠色與北京冬奧再度結(jié)緣,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wǎng)示范工程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助力冬奧場館實現(xiàn)100%清潔能源供應。5G無人車成為參與火炬?zhèn)鬟f接力的特殊“火炬手”,這是奧運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除此之外,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也是奧運史上的首次。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零碳制冰、主媒體中心智慧餐廳機器人烹飪送餐“一條龍”……開賽以來,北京冬奧會的“黑科技”讓人眼界大開。
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考察冬奧籌辦工作,作出“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的指示,強調(diào)“科技在競技體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些指示批示,是北京冬奧科技亮眼的強大推力。
科技賦能冬奧,不僅將這場頂級冰雪盛會裝點得更加精彩,為冬奧會增添別樣魅力,更為全民共享冬奧成果搭建了廣闊舞臺,為美好生活展開一幅更為多彩的畫卷,贏得冰雪健兒和億萬觀眾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