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當以學生為開展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及落腳點。在進行美術欣賞課程設計時,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結構、優(yōu)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深入探究。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應當明確欣賞課程對提升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進而促進其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
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可以通過參與學習的方式,陶冶人的思想品質以及道德修養(yǎng)。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時,需要注重精神層面的引導。將課程內容與素質教育要求相結合,設計具有內涵的教學內容,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開闊其眼界。當學生長期受到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熏陶時,可以使精神世界更加富足,有利于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欣賞美術作品不僅可以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還可以獲得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美術作品是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情感的抒發(fā)與傳遞。在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會受到作品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時,既是美育的過程,也是滲透德育的過程。教師需要結合藝術作品,引導學生獲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及人文素質修養(yǎng)。在對充滿正能量的作品進行欣賞時,更好地認識并理解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獲得情感共鳴。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的了解方式是以直觀和形象的感知為主。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一味地對美術作品進行講解灌輸,進行理論層面的解釋與分析,學生對教師生硬的講解不感興趣。學生對美術欣賞不感興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不注重引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分析,因此學生對作品不能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沒有深刻體驗,自然不能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也就不能結合作品的線條、色彩、圖案,對作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與欣賞,也很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有些美術作品歷史年代比較久遠,而對這樣的作品教師忽視了對作品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創(chuàng)作背景等引領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只處于膚淺層次,美術審美能力很難得以提高。由于教師不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能有效地完成欣賞活動,也就不能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只是針對作品進行理論的講解和灌輸,所講解的理論知識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很難產生興趣。學生只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機械的學習,對相關知識進行記憶、背誦,自主學習能力很難得到培養(yǎng)。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落實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然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注重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也不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欣賞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注重讓學生根據(jù)作品提出問題,并且通過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在美術欣賞課當中,教師不能放手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和發(fā)表意見,學生找不到欣賞作品的思路和方法,美術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受傳統(tǒng)美術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為學生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同時,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不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學生就很難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就缺少相應的情感體驗,影響了學生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形成。
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生,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是以感性和直觀感受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直觀性教學為途徑,使學生能夠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參與到美術欣賞教學當中。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作品,理解作品,提煉作品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然而目前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教師不注重直觀性教學的應用,在教學中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很難接受和理解。教師忽視情境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不注重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生活實際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部分教師認識到了情境教學對學生理解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但是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或者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學生不能很好地進入情境當中,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來理解作品,不能更好地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欣賞與理解。情境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美術知識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然而目前教師應用情境教學時不能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立體的教學情境,學生對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感興趣,也就很難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有效的欣賞和理解,學生在欣賞作品中缺乏有效的載體作為基礎和依托,也就很難正確地理解作品,鑒賞能力也就很難得以提升。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具體的美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同時需要教師運用相應的教學方式。然而,目前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講解灌輸教學貫穿整個課堂,學生沒有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美術欣賞教學的目標很難達成。教師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忽視了美術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缺乏對作品的真實體驗,也就很難進入作品營造的精神世界,不能深刻體驗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學生在美術欣賞中常常會遇到諸多問題,而教師不注重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討論探究活動,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通過相應的方式進行知識學習與積累,知識不能得到有效開拓,很難內化為自身的欣賞與審美能力。
要想通過美術知識獲得更好的欣賞體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進而激發(fā)探索欣賞的興趣。一直以來,美術學科被人們所忽視,導致學生的美育缺失,出現(xiàn)審美偏差、理解能力不強等現(xiàn)象。隨著新課標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巨大改變,開始注重美育培養(yǎng)。在對美術作品進行探究學習時,可以結合內容中線條、色彩、圖案等要素,進一步分析故事的情節(jié)性。通過深入剖析作品內部的內容以及情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欣賞課程時,需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開展。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對作品進行欣賞。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的方式,更好地營造美術故事情節(jié)的實際環(huán)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引發(fā)情感共鳴。要想透徹地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對畫家的生平經歷、代表作品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研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開展故事情節(jié)的想象,進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獲得較強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時,教師應當將這一歷史時期所發(fā)生的事件展開講述,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兵馬俑千人千面、氣勢磅礴的特征。結合秦朝時期社會經濟以及文化背景,深入體會皇陵中的藝術特征以及古人的匠心制作,激發(fā)濃郁的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教師還應當介紹有關于雕塑藝術的知識和技巧,學會運用多種觀點欣賞雕塑藝術,掌握多種美術藝術的表達形式。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這種激揚的情感,教師可以運用美術與音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課程開始前播放《秦·兵馬俑》的音樂作品,通過刺激聽覺與視覺的方式,激發(fā)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懷。帶領學生走進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去感受當時橫掃六國、所向披靡的壯麗景象。在了解完作品的創(chuàng)造過程后,教師應當針對雕塑的相關知識展開介紹。向學生介紹雕塑分為圓雕以及浮雕,文章學習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典型的圓雕作品,具有立體性,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欣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結合對故事情節(jié)的認知,仔細入微地觀察兵馬俑的面目神情以及人物特征,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兵馬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神情、外貌,不會出現(xiàn)兩個相同的雕塑。
將美術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展示,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對作品更好地進行了解。有利于在進行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審美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開展欣賞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促進全方位的發(fā)展。
“自主學習”作為新課標教學理念的主要內容之一,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欣賞課程時,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從而自覺完成藝術欣賞,獲得全面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新課標要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圍繞著學生開展教學設計?;趯W生的發(fā)展需求設計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在小學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通過欣賞具有美感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從而使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高。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培養(yǎng)其學習自主性,激發(fā)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營造具有開放性的教學課堂,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將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活動,促進自覺完成欣賞作品的教學要求。
例如,教師在開展《四季歌》的教學設計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由于本節(jié)課程內容具有生活實際性,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會較容易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營造自由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進行本節(jié)課程的欣賞學習。在欣賞四季歌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將不同季節(jié)的鮮明特征及景色進行闡述,并且配上合適的詩文,提升作品整體的美感。通過對四季歌的欣賞,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在進行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四季童趣》的相關動畫視頻,營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促進對大自然的了解與熱愛。教師應當將信息技術積極引入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將具有四季特征的繪畫作品進行展示,使學生可以了解到多種多樣的四季圖,掌握更為豐富的繪畫技法與知識理論,促進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習主動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進而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逐漸獲得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培養(yǎng)自身的美術素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并且獲得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提高。美術欣賞課程是基于情感共鳴所開展的教學活動,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增強全面素質。欣賞課程內容以生活實際為線索,開展具有文化性的素質教育課程。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欣賞學習。并將文章中所蘊含的正面情緒以及思想感情進行傳遞,幫助學生更好地對作品進行認識理解,進而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以《飛天》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程主要是欣賞敦煌藝術。通過飛天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更好的展示,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價值觀念的提升。飛天形象主要是采用線條勾勒的方式,運用流暢的線條描繪出絲帶飄飄、曼妙飛舞的美麗景象。通過對敦煌藝術“飛天”進行欣賞,可以增強學生濃烈的愛國情懷以及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為了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將飛天壁畫復原圖進行展示,讓學生對壁畫上人物的神情、外貌、情緒仔細地進行觀察,以更好地感受飛天人物的清秀美麗、端莊溫柔,也可以對敦煌的富麗堂皇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通過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創(chuàng)造背景進行了解,可以提高欣賞課程的質量以及效率,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運用重現(xiàn)歷史事件、深挖早期文獻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獨特的視角,開展藝術欣賞。通過傳遞具有意義的思想觀念,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標針對小學美術提出:美術課程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在進行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人文精神,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提升。美術欣賞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復雜性,要想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式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習內容變得生動化、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傳遞出的情感,促進美的陶冶以及心靈的凈化。情境式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運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式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美術知識與技巧,促進專業(yè)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積極調整教學計劃,構建具有特色的情境式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在進行美術欣賞的過程中,獲得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以《我們喜歡的動畫形象》為例,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動畫片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對本節(jié)課程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將學生耳熟能詳?shù)膭赢嬋宋镞M行激趣導入。教師可以設計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其猜一猜是哪一位動畫人物,如,教師讓學生猜一猜圖片上的金箍棒是誰的(孫悟空)。然后帶領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程的欣賞,認識更多的動畫形象,并了解他們的相關故事。本節(jié)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欣賞動畫人物的造型以及形象,開展相關的美術創(chuàng)作,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動畫片中的卡通人物是每個孩子的童年,深深地影響著其身心的發(fā)展。通過對動畫片中正面人物堅韌不屈、勇敢堅強、睿智聰明美好品質的了解,有利于獲得美好品質,促進美感的提升。教師在開展欣賞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卡通人物的特征,并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動畫形象,使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提升。
傳統(tǒng)的美術欣賞教學都是以教師“教”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導致其學習興趣喪失、思維受限。在新課標政策推出后,這種教學觀念被打破。教師開始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設計互動式、合作式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其獲得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不再一味地注重講,而是將更多的時間以及空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提升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粍訛橹鲃?,提升學習自主性,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學生在提升自身學習主動性后,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也被激發(fā)出來,促使自身全面素養(yǎng)得以提升。為了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不僅需給予其充分創(chuàng)作的空間,還需設計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營造平等、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以激發(fā)學生欣賞美術的熱情與積極性,促進其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開展《運動會獎杯設計》活動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創(chuàng)意。在對其他同學的獎杯進行欣賞時,完善自己的獎杯設計方案。學生在參與本節(jié)課程設計時,已經具有一定的美術知識及技術基礎,可以很好地對物體的造型以及形象進行勾勒繪制。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進行美術作品的制作,如繪畫、雕刻、陶泥等。本節(jié)課程主要是采用做手工的方式,對美術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索。教師應當設計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在進行獎杯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吸取他人的優(yōu)秀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設計大賽,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進行獎杯的制作。可以是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是以團隊為單位。再進行自評以及互評,通過親自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更好地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并獲得自主合作能力的提升。在獎杯制作完成后,教師需要針對作品進行評價。并組織學生將自己的設計理念以及過程進行講述,讓其他同學細心聽講,獲得審美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美術是一門人文類學科,美術欣賞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在開展欣賞課時,需要將與之相關聯(lián)的經濟、文化、歷史、思想、作者經歷、故事情節(ji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將美術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美術欣賞課程不單單是對作品表面進行欣賞,更需要結合其內在價值、傳遞情感進行綜合欣賞,去感受多種多樣的藝術表達形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時,教師有時會借助音樂烘托氛圍、運用歷史強化理解。由此可見,美術欣賞課程并不是單獨的一門學科內容,而是需要結合多種教學角度進行分析,才可以獲得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小學階段的美術欣賞課程,意在進行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應當將美育與德育都滲透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開設《潑墨山水》欣賞課程時,教師就需要結合語文、歷史等學科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潑墨畫、山水畫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繪畫種類,畫家們運用潑墨的方式,縱情山水之間,揮灑豪情壯志。通過對山水畫的欣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情懷。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欣賞感受,教師可以將我國歷代名家的潑墨畫作品進行電子展示,并引導學生說出這一種類繪畫作品的特征。教師在講解潑墨畫時,需要結合著歷史以及語文知識進行講授,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對這種繪畫進行認識與了解。運用具有綜合特征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生在掌握潑墨畫的基礎繪畫方式以及技巧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添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提升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
新課標指出,鼓勵學生從親身感受出發(fā),可以提升其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通過開展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針對不同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并加以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溝通交流能力,促進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欣賞作品并不是只用眼睛去看,而是需要運用多種方式用心感受。在了解情感表達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藝術作品所帶來的魅力,促進學生內在以及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進行作品欣賞時,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進而獲得能力上的提升。
例如,在對《奇特的夢》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以“飛翔”為主題開展自主創(chuàng)作活動。大家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設計出具有特色、奇幻美妙的夢境,然后針對自己設計的作品進行欣賞與討論。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較為豐富,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內容妙趣橫生、天馬行空。因此,教師只需要稍加引導,就可以使其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奇特的夢》這節(jié)課針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起到針對性、指導性的作用,教師應當圍繞教材的具體內容,并結合有關于夢境的影視作品,強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美術學習的樂趣,促進內在修養(yǎng)以及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程時,應當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互結合。運用生活化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強化對知識的了解與認知,促進自身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要想更好地感受美術作品以及畫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就需要基于現(xiàn)實生活開展實踐探究教學活動,抓住欣賞內容的重點,增強自己對知識以及技巧的鞏固,進一步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針對作品內容開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通過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習美術的熱情,提高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將自己帶入學習氛圍中,通過深入探究的方式,更好地感受作品的內在價值,體會畫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熱情,提升自身的欣賞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注重欣賞美術作品的精髓,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對《漢字的創(chuàng)意與設計》進行學習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藝術表現(xiàn)手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關于漢字設計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美、獲得美的能力。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載體,教師需要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讓學生在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欣賞時,引導關注設計理念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對作品線條、構圖的細節(jié)分析,從而對其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進行推測,促進自身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育方向發(fā)生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藝術課程的學習。小學美術作為重要的藝術學科,其教學地位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在開展欣賞課程時,應當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對美術知識的探索欲望。教師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升。推動新課標教學內容的貫徹落實,有利于提升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促進美術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