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鵬 麻琪方
(1.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湘潭 411201;2.湖南科技大學學生工作處,湘潭 411201)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高校育人的過程中,重視黨史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對新時代大學生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深刻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素質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痹趶碗s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下,要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任務,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民族復興和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更是新時代大學生必須堅決擁護的。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實踐育人,對于在青年人才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弘揚紅色文化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意義。
新發(fā)展階段,意識形態(tài)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一是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開始崛起,一些國家或勢力意圖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歪曲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否定我國新發(fā)展階段的歷史成就,這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對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使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三是互聯(lián)網的隱蔽性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場地,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都會因個人的感受不同而被表達出來,從而影響了人們的判斷,特別是影響到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價值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是新時代社會現(xiàn)狀的挑戰(zhàn)。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講清楚貧富懸殊、地域差別、城鄉(xiāng)差距等這些社會現(xiàn)實問題,同時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思政課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
二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挑戰(zhàn)。新時代理論還在研究發(fā)展中,對于當前社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還正在進行理論解讀,這給思政課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互聯(lián)網和自媒體時代的挑戰(zhàn)。互聯(lián)網技術和自媒體時代使得資訊更加豐富、人際交往更加便利,手機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最親密的伙伴”,如何利用新技術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思政課的教學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
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一種信仰、一片忠誠、一份追求,強調的是光榮傳統(tǒng)、積極進取的精神。將黨史教育與高校實踐育人相結合,除提升學生對黨史知識的了解,以及對黨的紅色基因的傳承做出貢獻外,還能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
一是應對嚴峻現(xiàn)實的需要。經濟全球化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化,而西方文化傳播使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信念弱化、精神矮化等現(xiàn)象,因此必須強化紅色基因的傳承,激發(fā)新時代大學生的正能量。
二是革命光榮傳統(tǒng)傳播的需要。物質生活充裕后,需要匹配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生活。紅色基因是革命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但要與時代的特點和要求緊密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理念和方法,使革命光榮傳統(tǒng)得到新時代大學生的認可和傳播。
三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使得功利思想興起,部分新時代大學生過多地重視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對理想信念相對淡化,傳承紅色基因能使新時代的大學生將個人奮斗與理想信念緊密結合起來,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現(xiàn)階段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育人效果的功利性動機、育人形式側重眼球效應、忽視黨史教育的適當融入等因素,均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進行。因此,有必要就如何將黨史教育與高校實踐育人有機結合,以提升思想政治質量、提高育人效果展開探索。
高校開展黨史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大學生黨課培訓進行。在當前的高校實踐育人中,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入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有一部分高校重視的是評獎評優(yōu)、宣傳報道、社會影響等情況,忽視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為民服務精神等有待提高。
造成高校實踐育過程人中黨史教育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動機、形式及融入思政元素不足等3個方面的原因展開分析。
1.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的功利性動機
導致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黨史學習教育缺少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功利性動機,這種功利性動機不僅存在于學生身上,也存在于教育者身上。當前,部分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獲得某項獎勵或達到評獎評優(yōu)條件,使得參加實踐活動更加注重其帶來的實際效用,進而導致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黨史學習教育缺乏存在的必要性。
2.高校實踐育人的開展形式相對單一
高校實踐育人的開展比較重視對學生所學專業(yè)的應用,著重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能力,但在解決問題之后對于背后深層次的思考較少,缺少對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公德、個人發(fā)展與國家需要等方面的深入引導,使得學生中存在只專注于自身學業(yè),對其他事情都比較淡漠的現(xiàn)象。
3.教師忽視在實踐育人中融入思政元素
高校教育者往往將實踐活動當作專業(yè)實踐,不重視在實踐中融入思政元素,導致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可有可無”的存在,很難在活動中確保對黨史學習教育的充分融入,更加難以做到在實踐育人中適當融入黨史教育。
黨史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而應有效地延伸到大學生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之中,著眼于社會開展實踐育人工作。在高校實踐育人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有意識地從思想觀念、拓展工作平臺、完善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協(xié)同體系構建、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深入探究黨史教育與高校實踐育人深度融合的路徑,推動黨史教育融入高校實踐活動,使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品格,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實踐育人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實踐育人是指通過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建立起學生與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在實踐過程中提高知識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質。高校在開展實踐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思想引領,堅持用黨史啟迪學生智慧、砥礪學生品格,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指導實踐教育活動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從政治素養(yǎng)、精神品質、道德情操、高尚人格4個維度來培養(yǎng)、塑造大學生,推動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需要充分地整合校內校外的有效資源,積極搭建和拓展育人平臺。
首先,要用好課堂平臺。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開展黨史教育離不開課堂這一主陣地,必須利用好高校課堂在短時間內可以給學生傳授大量知識的優(yōu)勢,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開展黨史教育。
其次,要搭建校園平臺。我國高校是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有些高校甚至創(chuàng)辦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一步步走來,蘊含著豐富的黨史文化和紅色基因,應通過深入挖掘、整理并打造相應的紀念館和校史館,進一步完善校園育人平臺。
最后,要拓展校外平臺。黨史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校園,還要放眼社會,積極與周邊的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等開展合作,搭建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其完善的場地設施和豐富的育人資源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
目前,課堂教學是高校黨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徑。但是,單一的課堂教學手段和純粹的理論灌輸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因此,必須豐富黨史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要豐富實踐教學,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史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和紅色景點等地,直觀感受黨的艱辛歷程,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二是要開展主題教育,充分利用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等開展黨史教育,如在清明節(jié)帶領大學生前往烈士陵園開展掃墓活動,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三是要完善教學方法,摒棄以往舊有教學觀念,結合學生的需要和時代的發(fā)展,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豐富黨史教育教學方法。同時,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深入革命老區(qū)等地進行實踐調研,增強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這為高校開展黨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師是高校開展黨史教育的主力軍,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必須立足黨史育人,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促進黨史育人和實踐育人有機融合,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其次,豐富黨史教育隊伍構成,僅靠單一的思政課教師開展黨史教育還略顯不足,必須將輔導隊伍、專業(yè)課教師隊伍及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隊伍等納入黨史教育隊伍中,充分地調動各個隊伍在實踐中發(fā)揮黨史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最后,要整合校外教育資源,適當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校外專家學者,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講解員,抗戰(zhàn)老兵等組成實地教學導師,進一步壯大黨史教育隊伍。
高校實踐育人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工作的系統(tǒng)工程,將黨史教育融入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這需要高校、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基層社區(qū)、家庭等育人主體共同努力,建立協(xié)同聯(lián)動的育人機制。
一是建立校內協(xié)同聯(lián)動的育人機制,要整合校內各種育人資源,充分挖掘各個崗位的育人要素,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yè)課教學之間的協(xié)同互進、課程體系教學與課外活動之間的協(xié)同互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互進、思想政治工作專門隊伍與學科專業(yè)教師隊伍之間的協(xié)同互進。二是建立校外協(xié)同聯(lián)動的育人機制,加強與校外政府部門、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單位的合作,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平臺和環(huán)境進一步將黨史教育融入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中。
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充分發(fā)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必須強化過程管理,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在考核評價上,要進一步優(yōu)化以學生考核成績?yōu)閰⒖嫉脑u價方式,要更加注重以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理論指導實踐成效為核心的評價方式。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考評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實踐行為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另外,還要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設立第二課堂成績單,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自覺把個人夢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不斷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革命文化、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實踐活動中,有利于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升高校實踐育人的效果,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