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慧平
(江西醫(yī)學高等??茖W校,上饒 334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一直強調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廣大高校加強歷史教育的力度并挖掘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其中,“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視,“四史”教育的概念由此誕生?!八氖贰苯逃母灸康氖峭ㄟ^“四史”中的事跡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文化中心,以及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等。積極學習“四史”能夠讓人不忘初心、信仰堅定,促使我國更加團結和不斷發(fā)展,這也是“四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意義所在。這一基礎上,如何實施“四史”教育就成了當前廣大高校需要思考的重點問題。
“四個自信”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重點任務,而“四史”教育能夠有效增強“四個自信”。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首次提出了“四個自信”的命題,其內涵是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旨在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這一基礎上,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要求教師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四個自信”,時至今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思政理論課教學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縱觀我國“四史”不難發(fā)現(xiàn),“四個自信”的內涵在“四史”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說明“四史”可以作為“四個自信”教育的資源,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可以加強“四個自信”的教育力度,更好地加強學生“四個自信”的堅定程度,即通過“四史”教育,能夠讓學生知道中國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了解革命先輩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是生命;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能夠在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發(fā)展,離不開革命先輩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樣,學生的“四個自信”就會得到明顯增強,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及相關思想覺悟。由此可見,“四史”教育能夠加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提高學生思想與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性、堅定性,讓學生更加愛國,懂得愛國的重要意義,因此“四史”教育有必要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
以往部分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內容空泛的問題,政治高度不足,難以讓學生體會到思政理論課的價值,因此導致不少學生對思政理論課不重視,影響了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而且也沒有真正地發(fā)揮思政課程對學生的育人效果。面對這種情況,“四史”教育的融入能夠有效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政治高度。
思政理論課是維護我國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陣地,可以矯正或預防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八氖贰苯逃軌蛲ㄟ^共產黨艱辛的發(fā)展歷程及文化核心等來傳遞馬克思主義,讓學生通過“四史”教育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是如何在共產黨的帶領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了解我國是如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從孱弱發(fā)展壯大的。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感受到成就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這樣,學生才能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性,知道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促使學生透過“四史”生動、直觀地體會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這無疑拔高了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政治高度,能夠提高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重視程度,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思政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整體上是一個邏輯自洽、系統(tǒng)性強的理論概念。要想讓學生充分學習理論知識并融會貫通,就需要教師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的一致性,不僅要在正確立場上講解政治,還要帶領學生探尋政治背后的歷史規(guī)律、辯證思路等學理元素,以便引導學生思考、體悟。在這一基礎上,“四史”教育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內容,能夠給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理資源,以便于教師深入挖掘,即“四史”內容連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將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
同時,歷史發(fā)展中的每一代人嚴格按照相關理論謀求實際發(fā)展的做法,也將思政理論課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因此,教師將這些元素帶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事件來展示思政教育豐富的學理性,也說明“四史”的歷史事實、歷史規(guī)律、歷史成就等是思政教育中很好的學理元素,能夠加強學生抵御外部思潮沖擊的內在能力。除此之外,“四史”教育的學理元素可以解決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原因在于相關學理元素均帶有歷史性,可作為史據(jù)論證材料來使用。因此,當課堂上提出某個重難點問題后,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材料來進行證實,打消學生的質疑,讓學生的政治立場、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有理論化的特征,這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理論,但這個特征也導致思政理論課教學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這也是現(xiàn)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說明其缺乏一定的情感溫度。這種情況下,思政理論課教學難以得到學生的關注,一味地進行教學還可能導致學生抗拒或消極應付。但是在融入“四史”教育后,這種現(xiàn)象就不會再發(fā)生。原因在于“四史”不僅是一種歷史記錄,還是中華民族國家情感、社會情感的載體,學生透過“四史”能夠意識到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即“中國抗戰(zhàn)的意義為何”“為何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這些問題能夠讓學生站在革命先輩的角度去思考。試想之下可知,抗戰(zhàn)是為了讓中華民族站起來,若不進行革命,今天的我們可能還在受壓迫。革命先輩正是為了后人免遭這樣的苦難才會不惜生命投身革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如此,這樣學生就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輩的革命情感、民族情感。
由此可見,“四史”教育通過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讓思政教育的內容變得富有情感,解決了以往理論內容枯燥乏味、形式單調的缺陷,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強,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得以提升。
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課程內容含有豐富的“四史”教育內容,但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些教育內容并有充分體現(xiàn),說明“四史”教育融入不夠深刻。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推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工作中,必須先夯實融入基礎,這是后續(xù)開展教學工作的必要前提,其中具體的工作任務就是強化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學工作的執(zhí)行者,必須先讓其重視“四史”教育,自發(fā)地將其帶入課堂,同時教師還要具備將“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思政教育中講好歷史故事的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建議高校對思政教師隊伍展開培訓,通過培訓讓教師意識到“四史”教育本身的重要價值,了解到“四史”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幫助,這樣能夠扭轉教師觀念,讓教師自發(fā)地將“四史”教育帶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當中。之后,高校應當充分調動教師的自主發(fā)展意識,讓教師通過自我學習來了解“四史”教育內容,自覺體會其中內涵,不斷推進“四史”教育內容與思政理論課內容的結合??傮w而言,教師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起點,也是重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四史”教育進行充分的了解,懂得如何在思政理論課中使用“四史”資源去教育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教學功底,因此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
1.“四史”內思政元素的挖掘
當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并自發(fā)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時,教師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將“四史”內容與思政教學內容融合,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的,除了要求教師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還要求教師結合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際需要,挖掘“四史”的思政元素,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必要前提。關于“四史”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通常建議采用分析法。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教師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中向學生展示其基本原理,讓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背景、所指事件、核心思想等,同時借由一些歷史事跡進行證實,這樣就成功挖掘出了“四史”中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思政元素,“四史”教育也成功地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相融合,而這離不開教師的不斷分析?!八氖贰敝邪乃颊厥欠浅XS富的,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說明思政元素挖掘工作應當持之以恒,這樣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四史”的作用,讓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另外,考慮到“四史”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一定難度,而且需要得到一定的資源支持,建議高校組織思政教師與其他教師保持協(xié)同關系,共同進行研討式挖掘,同時建構資源共享中心,給思政元素挖掘工作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撐。
2.深化教學改革
通過以上路徑,“四史”教育初步融入了思政理論課教學,但融入深度不足。為了繼續(xù)推進“四史”教育的融入,也為了保障“四史”教育能夠在思政教育中充分發(fā)揮作用,高校應當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旨在全面提升教育的整體性。
首先,高校應當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建構線上課堂,然后將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進行整合,實現(xiàn)“線上直播、線下講課”的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使用一些優(yōu)秀的線上功能來豐富線上教學形式,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例如,某高校教師就在線上直播教學當中使用了“微課”功能,在課前大約十分鐘以內通過微課課件,介紹了接下來的授課內容,同時在課件設計中使用了思維導圖形式,將“四史”的某些歷史事跡等與思政教學要點相互結合,這樣學生既可按照課件內容的順序去思考、去學習,又能反饋在線下課堂中。
其次,高校應當要求教師改革自身的教學方法,理論上要讓教師選擇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等。情境教學法等是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思政理論、“四史”去建構一個情境,然后讓學生代入情境中的某個角色,從該角色的角度、立場上去思考問題,這能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體驗,也能讓“四史”教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通過這些改革,思政理論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的結合將更加緊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也將有進一步提升。
3.注重師生互動,突出學生自主性
在教學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生為主導,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應當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這既有利于“四史”教育融入后的作用發(fā)揮,也有利于“四史”教育的進一步融入。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應當意識到以往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問題,要淘汰以往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在“四史”教育融入后,教學應當注重師生互動,并且互動中要以學生為主,即教師應當通過交流互動去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并且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某些學生在思政學習當中始終想不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何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并且還提出了“難道沒有比馬克思主義更好的選擇嗎?”的疑問,學生思考的問題及提出的問題揭露了他潛在的學習需求,其明顯陷入了思路上的困境,過于關注優(yōu)劣的辯證邏輯。因此,教師就要向其提問,通過問題引導來轉換學生的思路,讓他從國家立場上再進行思考,同步提供“四史”資源支持。這樣學生就能知道“對于我國而言,馬克思主義就是最好的選擇”,可以看出結論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的,因此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也讓學生的立場觀點更加清晰。另外,教師將學生放在主導地位后,也要思考自身所在的位置。一般而言,建議教師將自己放在引導者位置上。作為引導者,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便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四史”內容來吸引學生。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對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而言意義重大,因此前者有融入后者的必要性。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高校需要積極探索“四史”教育的融入路徑,并且不斷推進“四史”教育的融入深度,以便“四史”教育作用充分發(fā)揮,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