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燕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高新區(qū)實驗幼兒園
生活課程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建立在幼兒實際生活基礎上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要借助實際生活,建構生活課程體系,讓幼兒在生活課程中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培養(yǎng)愛勞動的習慣,懂得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幼兒園是幼兒進入的第一個社會性群體,幼兒在園是以游戲為基本的自主性學習活動。而小學是孩子們即將進入的第二個社會性群體,是幼兒園教育的延續(xù),更是幼兒開始接受基礎教育的場所。小學教育不再和幼兒園一樣以游戲活動為主,而是以學習為第一要素,以發(fā)展孩子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素質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活動。幼兒園與小學之間需要架起溝通的橋梁,做好科學的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要重視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幼兒園有專門的保育員老師來幫助或指導幼兒完成一日生活各項細節(jié)。但是到了小學,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動手、規(guī)劃。餓了,需要自己去食堂進餐;渴了,自己需要找水喝。自己的書包需要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
幼兒的自我生活能力不僅包括穿衣疊被,還包括天氣變化時,自己懂得及時增減衣物。幼兒的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將之融入日常教育活動中去。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鼓勵幼兒自己盛飯、進餐,自己收拾整理碗筷,用抹布擦拭桌椅,保持自己桌面的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們能主動承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增強獨立性。
隨著幼兒生活能力的增強,有的孩子還會在天氣晴朗的早晨,主動將自己和同伴的被子拿到外面陽光下暴曬,有的孩子在午睡前能夠主動將鞋柜里的鞋子放到戶外晾曬。還有的孩子看到保育員老師清洗小朋友的手絹時會主動幫忙清洗、晾曬,看見有小朋友需要幫助時,會主動幫助他人。大班幼兒的生活能力在各種生活活動中得到鍛煉與提高,他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已經(jīng)萌發(fā)助人為樂的意識,主動伸出雙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勞動、助人為樂增強了自信心,也培養(yǎng)了獨立性,幼兒漸漸形成了以勞動和助人為樂為榮的思想。
步入小學是幼兒獨立生活的開始,這時的他們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不僅要管理個人衛(wèi)生,還要關注集體的衛(wèi)生,用自覺的態(tài)度管理好個人并監(jiān)督和督促他人。做值日生、當社會志愿者、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等,他們不斷掌握各項生活技能,積累生活經(jīng)驗,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在幼兒園大班,教師就可以循序漸進地安排“小小值日生”,讓每一位幼兒都能慢慢參與到班集體的衛(wèi)生清潔工作中去,慢慢學習怎樣掃地、怎樣拖地;知道校園的垃圾箱在哪里,會將垃圾進行分類,自己能分辨哪些是可回收物品,哪些是不可回收物品,廚余垃圾又該放在哪個垃圾箱。其實,生活才是最好的課堂,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在生活中緊抓幼兒的思想教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努力提高幼兒的思想認識,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能力,為下一步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大班幼兒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幼小銜接工作者也要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和經(jīng)驗出發(fā),注重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能力。
班本研究是指幼兒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興趣的事情,進行的一種深入探究活動,是從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可以借助這種生成性的班本研究活動,展開生活課程的研究。比如秋天來了,班上的孩子最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柿子,柿子怎樣變成柿餅呢?老師引導孩子們展開了探究。孩子們有的從家人那里了解到柿餅的制作方法,有的則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查閱各種資料。在游戲區(qū)中,他們有的給柿子削皮,有的將削好皮的柿子用繩子系起來晾曬,每一位小朋友都樂在其中,充滿干勁。此后,孩子們一有時間就去看柿子的變化,隨著柿子顏色的加深,孩子們觀察到柿子中的水分逐漸減少,他們還為柿子稱重,看看曬后的柿子與沒曬之前重量相差多少。半個月過去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拿來紙箱,將曬好的柿子放入紙箱,上面用曬干的柿子皮鋪上,不久,當孩子們打開紙箱查看時,發(fā)現(xiàn)柿子表面浮現(xiàn)出一層細細的白白的顆粒,孩子們知道柿子餅快做成了。
借助班本研究,孩子們對生活課程有了極大興趣,他們逐漸愛上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能主動探索生活中的奧秘。
生活體驗館是孩子們進行生活實踐的地方,體驗館中有豐富的生活道具,有生活必需的電飯煲、煤氣灶、鍋碗瓢盆,可以供孩子們練習炒菜做飯,也有洗衣機,供孩子們學習清洗衣物。生活體驗館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小版,在這里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生活實踐,比如孩子們模仿父母拿起菜刀切菜,孩子們自己擇菜、洗菜、炒菜、盛菜,自己洗鍋等。生活體驗館滿足了幼兒對現(xiàn)實生活的探索,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隨著幼兒的成長,幼兒渴望接觸社會,教師可以帶孩子們到超市、銀行、郵局,了解收營員、銀行工作人員、郵遞員等勞動人民的工作,到十字路口體驗警察叔叔站崗指揮交通的辛苦,到社區(qū)幫助清潔阿姨打掃衛(wèi)生,體驗勞動者的辛勤,讓孩子們懂得正是因為有各行各業(yè)人們的辛勤勞動,才能有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讓幼兒能更加珍惜現(xiàn)有生活,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幼兒的勞動熱情。
讓教育回歸生活,在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要注重幼兒本身的生活教育,利用游戲活動,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事不拖拉,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依賴手機,不沉迷電子游戲等。
總之,在幼小銜接視角下,教師要注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讓教育回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生成性活動,建構生活課程,讓幼兒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萌發(fā)幼兒對生活的向往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