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學(xué)菊
Q:
兒子今年4歲,性格內(nèi)向膽小,做事說話縮手縮腳,什么都不敢去嘗試,遇到困難只會后退。我很生氣,罵他是個“熊包”孩子。
怎么樣才能改變兒子膽小懦弱的性格呢?
A:
1
這位家長您好,通過您的訴說,我似乎有些明白您兒子為什么那么乖巧膽小。做心理咨詢多年來,遇見過很多來訪者,張口閉口都是孩子的缺點,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仿佛孩子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換位思考,擁有一對不喜歡不欣賞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是孩子的痛苦與悲哀?
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絕大部分原因取決于父母的培養(yǎng)和教育。兒童最初是通過父母對其鏡像模式的認定,來建立自己的人格和自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父母的肯定或是否定,來確定自己是誰、是什么樣子——可愛或是討厭,強大還是脆弱。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的暗示,形成了兒童的他人認定。換句話說,孩子對外界的感知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先是從父母的認定開始,然后再通過外界經(jīng)驗確認自我,最后逐漸形成自我認定。
如果父母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打造出另一個理想的自我,就會忽略兒童心理承受力的有限性,過高期待后,產(chǎn)生拔苗助長的后果;于孩子來講,其自我思想意志被控制或貶低,始終處于一種高壓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成長。父母的強勢打壓,只會讓孩子像蝸牛一樣,收回探索世界的觸角,最后真的變成父母口中的“熊包”孩子。
2
我有一個女兒,婆婆疼愛有加,處處悉心照顧。女兒剛會蹣跚走步,總?cè)菀姿さ?。每到這時,婆婆就會立刻沖上去抱起孩子,嘴里叨咕著:“這地多硬,囡囡磕疼了吧。不哭,來,奶奶抱?!迸畠毫⒖淌峙浜系赝弁鄞罂?,委屈地說疼。婆婆經(jīng)常說孩子早產(chǎn)體格弱,要悉心照顧,出門走幾步,女兒就會要我們抱,還振振有詞地說自己身體弱,走路多了會累。
發(fā)現(xiàn)婆婆的語言對孩子造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后,我和婆婆進行了溝通。如果孩子一直接受這種暗示,她就會認定自己是一個體弱的人,繼而本能地拒絕體育鍛煉,甚至用拒絕嘗試新鮮事物等行為,來迎合潛意識中體弱多病、不堪重負的自我;也會因種種機會的喪失而變得自卑敏感,更會影響人際關(guān)系……
分析了問題的嚴重性,婆婆理解了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之前的說話方式。女兒再有磕磕碰碰的時候,婆婆也不再立刻上前呵護,而是說:“囡囡長大了,身體棒棒的。”孩子從奶奶的語言中得到了正向的引導(dǎo),不再因為一點小事哭哭啼啼,而是越來越自信地說自己是大力士,可以幫老師搬小椅子、發(fā)餐具,出門也會說自己不累……看著不再把脆弱掛在嘴邊的女兒,我們及時給予肯定和認可,得到鼓勵的女兒變得越來越勇敢了。
3
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告訴我們,對他人的期望會產(chǎn)生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態(tài)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方向改進;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chǎn)生消極后果,尤其是缺乏自知和自控力的兒童。
當我向來訪者講了羅森塔爾實驗后,他們意識到自己確實很少認真去傾聽孩子,總是各種批評打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自己,做事情縮手縮腳。
要想讓孩子變得勇敢,就要學(xué)會積極傾聽孩子,用欣賞的眼睛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再對其正向行為進行強化引導(dǎo),從而建立孩子的自信。面對孩子,有時候父母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們要思考一下,成語“百煉成鋼”中的“煉”字,包含了多少匠人的耐心、方法和愛心。
孩子會變成你口中的樣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樣子。積極傾聽,靜下心來,停止在嘴巴上描繪孩子的未來,而是打開耳朵,聽一聽孩子拔節(jié)成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