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尤
清朝康熙年間,朝中出了一位大清官,叫張伯行,河南蘭考縣人。張伯行歷官近30年,一貫清正廉明,剛直不阿,對上敢于揭露權勢煊赫的貪官污吏,對下為民請命,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在任上,從不攜帶家眷,不貪圖享受和損公肥私,一直過著清寒簡樸的生活。他的日用米面菜蔬寸絲尺布以至磨面用的牛和磨石都是從河南老家運至江南任所,僅用江南清水一杯,真正做到不拿百姓一針一線。
身為堂堂巡撫,有80個享受朝廷奉祿的名額由張伯行支配,一般官吏都用來安排自己帶來的家丁親友,他卻一個不要。每到一處,他都積極籌資建造書院,聘請有德行的飽學之士講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同時令屬下各州縣設義塾,供窮苦子弟讀書,使百姓皆知禮義。他自己每暇即和士子切磋學問,著作甚豐。在他的轄區(qū),每有水旱災荒即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開倉濟民,深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山東、江蘇、福建許多地方百姓為他建有生祠,不忘他的恩澤和德行,被百姓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五十年(1711),張伯行任江蘇巡撫,發(fā)文嚴禁官吏貪污受賄。是年秋,蘇省鄉(xiāng)試,總督噶禮與考官勾結,大肆收賄舞弊。榜發(fā),蘇州學子大嘩,千余人集會,將財神塑像抬進文廟置于明倫堂,以示諷刺和抗議??滴跸轮?,責成戶部尚書會同總督噶禮和巡撫張伯行等人共審此案。噶禮從鄉(xiāng)試中受賄索銀五十萬兩,當為此案主犯。請賊捉賊,審查月余不得結果。張伯行查得實情,怒發(fā)沖冠,不顧身家性命,上書彈劾噶禮。
噶禮是張伯行的頂頭上司,是個虎噬狼貪魚肉百姓的頭號贓官。張伯行初任江蘇,有人好意托信,讓他按時例給噶禮送銀四千兩。張伯行對此巴結之風深惡痛絕,當場拒絕,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文,所以無銀饋上司?!备炼Y為此耿耿于懷,屢欲驅(qū)逐而后快。鄉(xiāng)試事發(fā),審案班子內(nèi)諸官皆好通融,唯張伯行拒不買賬,如釘子一般插在肉中。心狠心辣的噶禮,買通朝廷官吏,購出張伯行的奏疏,然后捏造事實,反咬一口,誣陷張伯行受賄,企圖將水攪混,蒙混過關。審案官吏懼怕噶札權勢,有的隨聲附和,有的唯唯諾諾,無人敢伸張正義??滴鯚o奈,一面派心腹私訪,一面下旨將張伯行和噶禮一并解職,爿組班子進行審處。
張伯行先被押解揚州,揚州百姓聞訊,一個個氣憤填膺,更有大批百姓帶著菜蔬果品點心之類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從四鄉(xiāng)來到公館慰問張伯行,公館外黑壓壓一片,連四周的路上也都站滿了人。張伯行感動得熱淚盈眶,站在高凳上,四方作揖致謝,謝絕所送禮品。有長者流著淚說:“公在任,只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張伯行不得已,收下了豆腐一塊,青菜一把。
四個月后,張伯行被押回蘇州,聽候?qū)0笇徖斫Y果。揚州百姓怕張伯行在路上遭到不測,數(shù)萬人自動集結在長江沿岸,護送伯行船只。船到蘇州,張伯行被安置在楓橋,蘇州百姓成千上萬云集楓橋,慰問和保護自己的父母官。攜帶慰問品者亦成群結隊,但均被張伯行一一謝絕。
案審中,噶禮派出心腹人員到處活動,拿出大批搜刮來的金銀珠寶賄賂審案官吏。結果,判處大貪官噶禮無罪,兩袖清風的張伯行反被革職治罪。
消息傳出,全國震驚。揚州、蘇州士子百姓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公審。廉熙到底還是個精明的皇帝老兒,他為了維護大清江山,安撫漢族學子,平定民心,親自處理此案,降下圣旨,革去民憤極大的貪官污吏噶禮的一切職務,張伯行留任江蘇巡撫。
江蘇的士子百姓聞此喜訊,全省上下歡聲雷動。三天之內(nèi),家家門前都自動貼了一張紅幅,上書“天子圣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充分表現(xiàn)了江南百姓對張伯行的愛戴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