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1年9月開始在全國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使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著力培養(yǎng)兒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意識。把《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材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相互融合,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fā)揮《讀本》立德樹人之功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 小學《讀本》教學 道德與法治 探究式教學 活動體驗教學
引用格式 吉海榮.小學《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J].教學與管理,2022(05):60-62.
2021年9月,全國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開始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一句句“習語金句”振聾發(fā)聵,號召當代少年兒童樹立愛黨愛國的政治方向和核心價值觀,給孩子們注入了精神“增鈣劑”。把《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材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相互融合,對于不斷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fā)揮兩者立德樹人之功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相互融合
小學《讀本》的教學要在秋季一個學期內完成,由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時和班會課或校本課程時間進行,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研讀道德與法治教材和《讀本》內容,把握好二者銜接點進行適度整合,并學會拓展遷移,滲透運用。
1.基于深化認知適度整合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從踐禮養(yǎng)德(習慣養(yǎng)成)、家國情懷(價值引領)、愛黨為民(政治認同)等幾個銜接點進行相互融合。
政治認同是《讀本》的最主要內容特點,不管是三年級讀本中“一心跟著共產黨”“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兩講,還是五年級讀本中“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幾講,以具體生動的事例,向學生們展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時代,讓學生們樹立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堅定一心跟黨走的政治方向。而這些內容在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第九課到第十二課著重得到了體現。第九課《中國有了共產黨》從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談起,到中共一大的召開;從革命搖籃井岡山,到兩萬五千里長征,用娓娓道來的方式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簡史。我們在教學中要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歷史厚重感與《讀本》中的現實時代感互相融合,既要注重黨史的探究,探究中國共產黨的曲折發(fā)展史就是黨的成長史,說明中國共產黨是經過歷史考驗的黨、成熟的黨,也要和《讀本》中中國共產黨的新時代貢獻聯系在一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互相整合,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才有了歷史源頭,從心底里深深信服中國共產黨,愿意堅定信念跟黨走。
2.基于情感激發(fā)拓展遷移教學內容
拓展遷移也是提高教學針對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注意拓展和遷移,整合運用在教學設計中,切實把《讀本》教學內容的校本化實施落到實處。
《讀本》 也將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重要內容。三年級讀本中“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我愛你中國”“我們的中國夢”這幾講,五年級讀本中“偉大事業(yè)都始于夢想”“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等幾講,把核心價值觀教育比喻為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那么重要,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努力的方向,方向錯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深入淺出地說明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不僅包括個人的道德,也包含著大德的意蘊,還論述了如何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而這些內容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五年級下冊第十二課的“精神文明新風尚”和“走進新時代”這兩個版塊有體現,內容不太多,比較粗淺。教學中要把《讀本》中的內容遷移運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去,并適度拓展,把《讀本》中如何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具體辦法“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遷移到德法教學實踐中來,激發(fā)學生愛國情、報國志,立志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基于實踐指導細節(jié)滲透教學內容
細節(jié)滲透《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也是提高教學針對性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在整合運用中切實把《讀本》教學內容的校本化實施落到實處。
踐禮養(yǎng)德習慣養(yǎng)成教育也是《讀本》的內容之一。我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時,可以把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滲透到《讀本》中來,教材里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拉近學生心理距離,引導方式更適合孩子理解。而《讀本》中的內容更加接近現實生活,更關注時事政治,可以促進學生快速成長。這兩者只有互相融合與互相滲透,才能促進學生關注身邊生活,放眼祖國,放眼世界,有一種更大的德,這樣滲透教學才能把“明私德,有公德”落到實處。
二、《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的相互融合
有效提升教學吸引力,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頭腦”的關鍵舉措。在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把積累的教學方法融入到《讀本》教學中去,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實效。
1.挖掘地方資源,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
《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相互融合要體現本土化特色,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問題探究式教學的主要做法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事實,通過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提出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問題解決方案。例如五年級《讀本》“唯有改革才有出路”這一講,可以和《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上互相融合。提出大問題:黨和國家是如何在改革開放中發(fā)展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
第一小組研究的問題:經濟發(fā)展。研究內容:(1)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2)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fā)展成效如何?(3)改革開放后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回家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通過“祖孫三代比童年”說說他們過去和現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帶來采訪的視頻、搜集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包括糧票、布票等準備匯報。
第二小組研究的問題: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內容:(1)尋訪連云港市鷹游集團,調查采訪鷹游集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經過;(2)搜集連云港鷹游集團改革科技創(chuàng)新前后對比圖,采訪工人聽聽他們的感想;(3)搜集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取得的其他成就,帶來圖片、圖標以及文字等資料。
第三小組研究的問題:教育人才。研究內容:(1)我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有哪些發(fā)展?(2)義務教育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3)我國義務教育法的實施有什么意義?效果如何?
第四小組研究的問題:國際地位。研究內容:(1)尋訪連云港市中哈物流基地,了解習總書記對中哈物流集團國際地位的評價;(2)搜集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圖片和文字。(3)用具體事例與圖片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問題探究中,學生通過尋訪調查活動,不僅對家鄉(xiāng)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有了切身的體驗,更是激發(fā)了他們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強烈情感,比任何說教都來得真實有效。
2.創(chuàng)新教學研討,采取活動體驗式教學
活動體驗式教學是指學生通過具身體驗,帶著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獲得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提升學生道德認識、轉化行為實踐的原動力,能夠通過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
例如,三年級《讀本》“我們的中國夢”這一講,在講到“實干成就夢想”這一話題時,看過無臂鋼琴師劉偉的視頻,學生們都很受觸動。此時開展獨臂戴紅領巾、用一只手穿衣服的體驗活動,孩子們紛紛發(fā)表感言:劉偉哥哥真是太了不起了!自己一只手做事都是這樣的艱難,想一想他是無臂彈鋼琴,遇到的困難更是難以想象。此時老師適時點撥:是啊,每個人在追夢的路上都會有艱難險阻,我們要學習劉偉哥哥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和堅持不懈的韌勁,才能夢想成真。
創(chuàng)新教學研討方式,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教學五年級上冊《讀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講,將課堂搬到連云港市雷鋒車手紀念館,讓學生親身感受志愿者 “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一個孩子說,我長大也要為人民服務,多么質樸的話語!這就是體驗的力量!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讀本》“發(fā)揚擁軍愛民的光榮傳統”話題時,我們把抗戰(zhàn)老兵馬入營請進來,90多歲的老兵激動地唱著《八路軍軍歌》,講著動人的抗戰(zhàn)故事,扒開衣服給孩子們看他身上的槍傷,用最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和平需要保衛(wèi)”的真理。
通過以上教學策略的互相融合,大力挖掘地方紅色資源,課內課外結合,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可以發(fā)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創(chuàng)新教學研討方式,采取互動體驗式教學,教育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真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的相互融合
教學評價一直是衡量教學水平高低的標尺,把《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相互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考查學生學習的增值效果,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的有效手段。
1.多元評價法,定性定量相結合促進兒童深度學習
德育的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實踐性,還要注重多元化和開放性。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中注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可以書面測試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開展《讀本》知識競賽和“習語金句”朗誦會。低年級開展讀本話題詩歌朗誦會,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詠比賽和講故事比賽;《我自豪,我是中國人》朗誦比賽;《我有一個夢想》《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费葜v比賽等。高年級開展演講比賽,如《中國夢? 我的夢》《我心中的共產黨》《和平需要保衛(wèi)》;電子報展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國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等多種方式。
學生在參與評價實踐中提升思想政治覺悟;在評價中激發(fā)兒童對黨和黨的政策的深度了解;在評價中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對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獲得深層次的體驗;在評價中樹立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自覺踐行。
2.成長袋記錄,真實資料相積累促進兒童持續(xù)發(fā)展
德育評價還應是師生一起成長的“資料袋”和師生合作的展示平臺。學生在《讀本》學習和開展活動中的照片、視頻、電影觀后感、電子小報、參觀尋訪活動感受,以及調查采訪過程中的點滴都是學生們成長的足跡,師生可以把這些足跡收集起來形成可持續(xù)的成長記錄袋。
例如老師帶領高年級開展演講比賽,還可以指導學生參加小論文比賽,教師把一個個大的課題分解為小課題,每個小組帶著問題去合作探究,最終將探究成果寫成小論文。老師是學生問題的點燃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實踐背后的指導者、陪伴者和建議者。老師不僅要把采訪、調查的方法教給孩子們,還要進行修改、指導和收集整理。
從三年級到五年級學生,可以在《讀本》教學前后開展調查問卷,三年后對比教學前后的數據,將日常觀察和定期考查相結合,考查學生學習的增值效果,以提升育人長效性。
參考文獻
[1] 賈美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小學高年級)教學建議[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09):19.
[責任編輯:白文軍]
*該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第十三期立項課題“微認知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可視化教學中開發(fā)與運用的研究”(2019JK13-L2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