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鷹
一個個巨大的背影就在時光的盡頭若隱若現(xiàn)地接近池州,進入池州,融入池州。
這些突然闖入池州的背影,這些刻意進駐池州的背影,這些被迫流放池州的背影,這些帶著種種可能性和種種理由短暫停留或長期定格池州的非同凡響的背影,一旦觸摸到池州的肌膚經脈,無論時間長短,池州從此都會留下他們的體溫和氣息,感嘆和唏噓,軟語和悲歌。
池州就是有這么媚,這么艷,這么粘,這么糯。正因為池州如此地會撩人會誘人會黏人,那些無論任何緣由來到池州的背影,一旦跟池州哪怕一個眼神的觸碰,都會被她纏住媚住,都會跟她難舍難分,都會對她死心塌地。也正是因為這些背影與池州的相互糾結相互廝磨相互纏綿的時光實在太久遠太幽深了,我們才無法真正確切地知道,閃爍在池州的第一道不朽的背影到底是誰。我們只能像采摘一朵云彩一樣,擷取時光的一個截面,一個段落,一個光點,作為這些前前后后來到池州的背影的時空秩序,來梳理和排列他們的基本順序。
那就從唐朝說起。
從唐朝開始說池州,就要先找到一個詩仙酒仙的背影,這個人就是李白。
按道理,李白本來是個很幸運的人。只因為他懷了滿腹的文才,只因為他還有滿腹的酒量,更因為他還有滿腹的豪情,他就被賀知章看中了。這個賀知章跟李白也是天生有緣,跟李白結成了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薦給唐玄宗,做了皇帝身邊的一個“御用詩人”。
能夠在皇帝身邊做官,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哪怕那個官做得并不大,也算是很幸運的事了??衫畎讌s不信這一套,他依舊我行我素,依舊狂妄自大,依舊醉言醉語,依舊瘋瘋癲癲。他的傲慢習氣卻又難改或者根本就沒想過要去改,于是就一點點地得罪了同是皇帝紅人的權臣們。這樣,身為皇帝的李隆基的忍耐力當然就有限了,就逐漸不喜歡李白了,甚至有點煩他有點討厭他了。這樣,李白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迫離開皇宮深殿,游歷天下。
李白一路行游一路飲酒作詩,做夢一樣就到了皖南之地。據(jù)說,他一生曾五次來到皖南,前前后后斷斷續(xù)續(xù)在皖南待了六年。
李白第一次來到池州,是受池州一位叫韋權輿的詩友之邀。當時的秋浦縣,就是現(xiàn)在的池州貴池縣。李白的這位詩友,當時正在這里做縣令。這次,經友人韋權輿引薦,李白還認識了隱居在城南九十里的石門春臺巖桃花塢的高霽。然后,他就被安排住在桃花塢。
李白的這次池州之行,給秋浦留下的一系列詩歌,讓秋浦河的水都散發(fā)出裊裊詩意。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是李白在池州所寫的《秋浦歌十七首》中最出名的詩句。千年前的李白在秋浦留下的這些詩句,就像一朵不老的浮云,直到現(xiàn)在還在秋浦河縈繞飄蕩。
在秋浦待了一段時日,李白、韋權輿、高霽就相約去看九子山。
如果說,李白的《秋浦歌》從本質上強化了秋浦的音容笑貌,他對池州九子山山名的改寫,可就徹底改變了一座大山的血脈和靈魂。
這一次,李白、韋權輿、高霽一路奔波,也許是走累了,途中就在一位姓夏侯名回的紳士家里小憩。這個名字有點古怪的紳士,性格倒是并不古怪,他對三位不速之客的到來,給予了盛情的款待。三個本來有酒就癲、有詩就醉的詩人聚在一起,品著美酒,吃著佳肴,眺望著不遠不近的九子山不可一世的雄姿,突然就來了詩性,便想到了一個絕妙有趣的游戲:飲酒聯(lián)詩。
然后,李白便脫口而出道:“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高霽接著說:“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表f權輿也馬上續(xù)上一句:“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李白最后收尾:“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p>
不知活了多少年的九子山,就這樣被重新命名了,可三人還是覺得意猶未盡。韋權輿和高霽就要李白再寫個詩序。李白也不客氣,隨即對三人的這首聯(lián)詩寫下了如是說明:“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shù)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jù)。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于夏侯回之堂,開檐岸幘,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lián)句,傳之將來。”
這就是婦孺皆知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又由金陵溯江而上赴潯陽,當途經池州之地的秋浦時,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秋浦滿江的流水,便情不自禁地抬起頭,遙望著九華山的雄渾山影,突然為上一次跟友人韋權輿和高霽沒有真正登上九華山而深感遺憾,于是,當即在船上寫了一首《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p>
似乎只有這樣補寫,才能修補自己未能親臨九華山的憾意。
與李白相生輝的人物中,晚唐的杜牧同樣也是池州永久的心跳。
可以說,杜牧就是踩著李白散落在池州的詩句認知了這片皖南之地的。
唐會昌五年(845 年),被貶到池州當刺史的杜牧,雖然滿腹惆悵,失魂落魄,可他卻又為被貶的地方畢竟是自己一直仰慕的李白多次駐足過的池州而聊以自慰。因此,他在任期內,心懷對李白的崇拜和敬重,他根據(jù)李白《贈秋浦柳少府》的詩中“搖筆望白云,開簾當翠微”的名句,就在齊山的西北山巔建了一座翠微亭。
杜牧在池州最大的貢獻,就是用他的詩歌讓池州很多本來并不起眼的地方有了沸沸揚揚的美名。比如齊山,就因為杜牧的一首《九日齊山登高》,翠微亭從此就成了齊山的一個文化符號。緊接著,半山腰上又有了翠微寨,山底下有了翠微村,山北的平天湖還冒出一條直抵當時的池州府城的翠微堤。
從杜牧對池州的影響,還不得不要說到他留在池州的那首幾乎人盡皆知的《清明》。
杜牧與池州的淵源關系,未必有多少人知道,但杜牧那首著名的《清明》,絕大多數(shù)人都知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代代中國人就像吃著大米和面食一樣讀著杜牧這樣的詩句長大。但讀這首詩的人并不一定全都知道,杜牧這首詩卻是在池州寫的,而且寫的是一個當時幾乎有點破落孤寂的小村莊。
現(xiàn)在的杏花村雖然早就是池州城西一個旅游度假村,可在千年前的唐代,它只不過是一個有三兩戶人家居住的茅舍酒坊而已。都是杜牧這個風流才子,不僅生性倜儻風流,且還那么喜歡游山玩水。唐會昌四年至六年(844年—846年),他被發(fā)落到遙遠的安徽池州做刺史,心里可能很有點落寞,很有懷才不遇的味道,于是閑暇無事就在池州附近的山山水水間散步游玩。一次春游時,他一個人心事重重地走著走著,就走出了這首比明月星辰還讓人難以忘懷的《清明》。本來并不起眼的杏花村,被杜牧這么一寫,這個連當時的本地人都找不到的小村莊,一下子就活了,靈了,美了,一下子就閃電般照亮天下了。
涉足池州的唐代文人中,羅隱是最落魄的一個。其時,正是冰火兩重天的唐末,在衡陽縣做主簿的羅隱,由于性情怪僻受到排擠,只好辭了那個很不起眼的小官,到池州來投奔自己同樣做著小官的父親,并等待上一次的科考揭榜消息。羅隱多次科考不第,其中包括他在池州期間,還奔長安參加過一次科考。他從27歲一直考到46歲,最后把自己考得遍體鱗傷而放棄了科舉,像只被風雨吹打得無處躲藏的倦鳥,躲在池州梳理自己的羽毛。
按世俗的眼光來看,客居池州的外地文人中,羅隱的地位最低,名氣也最小,可他在池州的時間卻最長,留下的詩文也最多。先不說羅隱在池州到底寫了多少詩文,僅他的《甲乙集》中的約70 首詩,就全是他寓居池州的六七年間寫的。這部《甲乙集》,不僅代表了羅隱詩歌的精髓,且寫的也絕大多數(shù)是池州的人和事,情和景。羅隱之所以能在池州寓居六七年之久,不是因為這里有他那個做小官的父親,而是因為池州的老百姓對他好,對他親,從沒把他當外人看。羅隱對池州無以回報,唯用那些詩文來寄情他對池州的感恩和不舍。
有了李白仙風道骨般豪邁詩情的回響,有了杜牧風流倜儻的腳步,有了羅隱在池州避難療傷期間與這片皖南之地的情緣,來到池州的背影就更是接踵而至了。
因此,到了宋代,池州更成了文人雅士們朝拜的圣土。
包拯心懷一腔正義來了,岳飛身披征戰(zhàn)的塵土來了,陸游滿懷浪漫風骨來了。蘇軾帶著他對池州的情有獨鐘也來了。
還有梅堯臣、范仲淹、滕子京、劉禹錫、李清照,一個個宋代的才俊名媛都先先后后或慕名來到池州,或途經池州賦詩抒發(fā)對池州的驚艷之美和向往之情。
這些與池州都結下過不解之緣的宋代文人中,最值得說的是岳飛和蘇軾。
岳飛是在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十月一次征戰(zhàn)廬州之圍時途經池州的。
那一天,他將自己的兵馬扎營于齊山翠微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翠微亭。眺望著翠微亭下池州秀麗的山水城郭,想到自己短暫停留之后就要率將士奔赴戰(zhàn)場,心中頓然生出諸多感嘆,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唱:
經年塵土滿征衣,得得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觀未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1142年(紹興十一年)1月27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后,他的大將韓世忠為之悲切而又無奈,韓世忠唯一能安撫岳飛冤屈的靈魂的,就是派畫師來到池州,描下齊山翠微亭的圖樣,在杭州岳王廟前的山腰上也建了一座翠微亭,并親自題寫了匾額。
從這個事件來看,池州的翠微亭與杭州的翠微亭,無疑就有了一種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
蘇軾與池州的關系,最關鍵的時間應該是紹圣元年(1094 年)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
就在這一年的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不僅再次遭到當權者的“清算”,摘除了他的幾個官銜,還被一貶再貶,發(fā)落到英州做軍州事。他從六月啟程,可是,當送他赴任的船到了當涂慈湖時卻遇到了大風,不能逆風前行了,于是就停留在慈湖,同時也想借機去看望已經退出仕途閑居在家的老友郭祥正。又想到黃庭堅也因官銜變化這時候正好住在蕪湖。于是就與郭祥正、黃庭堅一起去銅陵游玩散心。三個人在銅陵游覽了數(shù)日,蘇軾正要跟郭祥正和黃庭堅分別,不料卻又得到改謫“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的消息,只好繼續(xù)待在銅陵,等候確切的赴任時間。蘇軾被改謫的事,正好又被剛提拔為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的好友蔣之奇知道了。當時,蔣之奇正在池州,于是就趕到銅陵,把蘇軾、郭祥正、黃庭堅全部接到了池州。
一向樂觀豁達的蘇軾,到了池州,哪里還記得自己在仕途上的種種遭遇和不幸?
蘇軾和三位老友在貴池期間,玩得不亦樂乎,他不僅飽覽了池州的每一處山水風光,亭臺樓榭,還寫了一堆的詩文。其中的《清溪詞》簡直就是池州的全景圖。
“大江南兮九華西,泛秋浦兮亂清溪。水渺渺兮山無蹊,路重復兮居者迷……”當池州人世世代代讀著這樣的詩句,蘇軾就一次次被復活了。
一個讓池州平添了幾分皇者之氣人物是梁昭明太子,也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tǒng)。
昭明太子在池州有兩個巨大的貢獻,一個是為石城更名,一個是編錄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選。
說到石城的改名,都源于昭明太子那縱情山水的人文秉性。有一次,昭明太子乘船順河而下,船抵瑯山崖后,他就坐在一塊牯牛石上悠然垂釣,可是,坐了半天也沒見到一條魚影子。就在他正要起身收鉤時,突然感覺到魚線正在急速下沉。他知道終于有魚上鉤了,于是用力上提,果然釣到一條大鱖魚。當昭明太子吃了這條刺少肉多、鮮嫩甘甜的鱖魚后,不禁脫口贊賞:“水出魚美,名為貴池”。
皇太子開了口,就等于給石城封了名,于是,石城境內的秋浦河一帶,搖身一變就成了貴池,成了后來歷年的府所之地,成了池州的一顆心臟。
這昭明太子雖然出身皇室,卻并非紈绔子弟。他五歲就能熟讀四書五經,可謂學富五車。而且,他還很厭倦宮中生活,厭倦宮廷中的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因此常常來到池州,躲在自己的封地隱山寺靜心讀書或編修詩文。那部堪稱我國第一部詩文總集的《文選》,就是他在池州精心選錄成集的。這部《文選》,共收錄了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38類700篇,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石破天驚的《昭明文選》。
被歷代一個個風雅之士的傳世詩文浸潤得嫵媚風雅的池州,居然又出了中國第一部傳世文選,池州之美,就更加大氣磅礴更加幽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