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的應對

      2022-02-27 17:39:57甘圓方
      閩江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低齡刑罰行為人

      甘圓方,倪 婷

      (福州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福州 350005)

      近年來,校園欺凌等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層出不窮,并被持續(xù)曝光,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1)》顯示:“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出現反彈。2017年至2021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42 413人、44 901人、48 275人、37 681人、55 379人,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分別為59 593人、58 307人、61 295人、54 954人、73 998人。2021年受理審查逮捕、受理審查起訴人數較2017年分別上升30.6%、24.2%?!盵1]具體來看,盜竊罪、聚眾斗毆罪、強奸罪等5類主要犯罪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未成年人涉嫌嚴重暴力犯罪占比穩(wěn)中有降,但呈現低齡化趨勢。[1]

      從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看,低齡化問題不單有地域分布的廣泛性的特征,且惡劣程度越來越高。但相關部門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處理辦法,在通報中也經常將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描述成“偶發(fā)事件”。這種草率的處理辦法實則助長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風氣。

      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但越來越多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事實卻讓社會開始質疑這種保護和挽救政策是否是對其犯罪的縱容和庇護?是否應該通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加大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進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面對這些質疑,執(zhí)法者須謹慎對待,因為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犯罪行為的出現都有其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而且刑法也只是多種社會治理方法中的一種,僅僅依靠加重刑法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顯然是不可取的。

      一、關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

      關于是否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應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我國法律工作者從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出發(fā)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3種觀點:一是反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二是支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三是適用惡意補足年齡。

      (一)反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反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人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相悖,應當完善法律制度,通過保護、教育、引導等方式對未成年人進行綜合治理。蔡奇軒認為:“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根本。針對未成年人,作為家長如果適用懲罰不當,可能會引起更加不良的后果,只有教育才是有助于未成年人發(fā)展的根本方法。”[2]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置雖然是以控制能力和辨認能力為基礎,但還要綜合考慮未成年人保護原則。宋英輝指出:“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制度與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性質迥異,不能混為一談。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確定的基點是保護未成年人,而刑事責任年齡的確立考慮的是從多少歲開始以定罪量刑的方式來懲罰未成年人,兩者缺乏比較的基礎。”[3]零星的個案并不能作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依據,這些個案的作案人僅僅是全國數量龐大的青少年群體中的極少部分,并不具備代表性。而且理論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嚴刑峻法并不適合青少年犯罪治理,加強矯正和預防才是關鍵。犯罪低齡化屬于社會問題,是家庭監(jiān)護、學校教育、社會治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隨意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實際上是社會和家庭推卸責任的表現。

      (二)支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支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多數認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在于沒有對其進行嚴懲,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持這一觀點的人還認為,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現在的青少年身體、智力發(fā)育都普遍提早,且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多、內容更豐富、視野也更開闊,十二三歲的兒童已經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能對自己的嚴重危害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4]另外,2017年我國已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調至8周歲,這一修訂肯定是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基于當下青少年身心的成長狀況而作出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認同了青少年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成熟低齡化的趨勢。

      (三)適用惡意補足年齡

      惡意補足年齡這一規(guī)則適用于英美法系,其主要內容是:對于觸犯法律的未成年人,如確有充分證據能夠證明其主觀上明知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卻仍實施了該行為的,可以根據其主觀惡性程度適當地進行年齡補足,從而使其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范圍內承擔起相應的刑罰。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惡意補足年齡規(guī)則重視未成年人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破除了“一刀切”認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做法,可以作為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有利補充。[5]通過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設置具有一定彈性的刑事責任年齡有利于矯正制度的偏差,還有利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惡意補足年齡中對“惡意”的證明和認定都具有極高的難度,往往會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所以,反對引入這一原則的學者認為,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司法者整體上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很可能會導致認定的主觀隨意性,從而造成司法不統(tǒng)一,不利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障。[6]

      二、域外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guī)定

      (一)美國

      美國通過“三分法”來進行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將其分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推定負刑事責任和完全負刑事責任3個階段。在推定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適用惡意補足年齡的規(guī)定。美國的《模范刑法典》規(guī)定:7周歲以下的人不負刑事責任,7至14周歲為推定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如控方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有責任能力的,要負刑事責任。[7]25具體而言,在聯(lián)邦制度下,美國各州根據自身價值觀作出了不同的規(guī)定。就刑事責任年齡下限來說,明尼蘇達州和新澤西州的規(guī)定是14周歲,而內華達州的規(guī)定是8周歲,相差了將近1倍。[8]這巨大的差異也正是美國司法特點的體現。但總體來說,美國大部分州所設置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都較低,這同美國低齡化犯罪增加的趨勢密不可分。

      (二)德國

      德國對刑事責任年齡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劃分。14周歲以下的人完全不用承擔刑事責任,國家為其設置了專門的對反社會兒童進行教育的家庭法院;14周歲至18周歲的人,若其行為在經過嚴格的主客觀判斷之后,仍屬于嚴重危害到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時,需承擔刑事責任;18周歲至21周歲的人,先適用馬爾堡準則對其進行主體和行為上的判斷,再決定其適用何種法律,從而進一步決定對其適用的刑罰。[7]20具體來說,馬爾堡準則被用于判斷犯罪主體的心理情況及行為模式,年齡介于18~21周歲(不包含21周歲),在主體心理特質方面缺乏該年齡段青年所應當具有的獨立判斷決斷能力、預見性思維能力、理性的情感架構能力、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相對較低的依賴性等,那么該犯罪主體將會被劃定為低齡青少年,對其的法律適用將采用《德國少年法院法》去進行相應規(guī)制。[9]21周歲以上的人犯罪則統(tǒng)一適用《德國刑法典》進行處罰。[7]20

      (三)俄羅斯

      俄羅斯在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置上與我國大體相似,都采用“三分法”?!抖砹_斯聯(lián)邦刑法典》規(guī)定:不滿14周歲的,不負刑事責任;14到16周歲的,對殺人、故意重傷、故意中等程度傷害、綁架、強奸等20種犯罪要承擔刑事責任;16周歲以上的,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需依法承擔相應刑事責任。[7]23可以看到,在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中,相對刑事責任年齡要承擔的刑事責任犯罪可歸類為侵犯身體權、生命權、社會公共安全等。將上述犯罪劃為重點規(guī)制的行為,主要是考慮到違法認知的可能性問題,也就是說,在沒有其他認知障礙的前提下,14至16周歲的未成年人是足以認識到上述犯罪行為是違法的。

      雖然上述制度在其所在國均已運行良好,但并不意味著也符合我國的國情和現狀。無論將哪種制度完全引入都是不可取的,應該汲取其中符合我國法律體系的部分加以借鑒。

      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可取

      (一)單純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社會的不作為

      如今,不僅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時有發(fā)生,社會各類型、各階層的違法犯罪行為也都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到來而出現了變化,甚至加劇。所以,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僅僅是行為人自身的問題,還有父母、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有整個社會的責任。也正是基于此,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一直秉承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根據社會控制理論,個人與社會關系紐帶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實施犯罪。當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足夠強大時,個人就無法自由自在地違反規(guī)則,從而有助于維持社會控制和遵從;如果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薄弱時,個人就會無約束地隨意進行犯罪行為,不良和越軌行為就會發(fā)生?!盵10]也就是說,未成年人個人同社會關系的強弱與其是否會做出違法犯罪行為緊密相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留守兒童,或是即使在家長身邊卻缺乏關愛和管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而我國的學生數量和教育條件也決定了學校和老師無法細致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這類未成年人與家庭、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都很薄弱,當他們喪失了對社會的敬畏心之后,就容易因為錯誤認知而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而遭致惡果。

      “在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并沒有因為對其的嚴厲治理而減少,相反,隨著大量務工人員涌入城鎮(zhèn),流動青少年和‘留守兒童’增多,導致流動青少年犯罪和留守兒童犯罪不斷增加。但該現象也只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特有的產物,最終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減少?!盵11]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其實是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結果,帶有社會發(fā)展的烙印,因此,它不僅僅是法律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單純靠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不可能得到根除的。那些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人,不僅夸大了刑罰懲治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中的作用,而且忽略了懲治與防范的關系。刑罰作為最嚴厲的手段,當然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一味地重罰而輕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如果預防措施能夠落到實處,那么即便沒有嚴苛的懲處,也能達到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目的,反而是頻繁運用過于嚴苛的懲罰可能會對防范措施的效果起到阻礙作用。早在19世紀,著名犯罪學家龍勃羅梭就認為:“監(jiān)獄是犯罪的學校,它教人實施最有害的犯罪和團伙犯罪?!盵12]單純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未成年人送入監(jiān)獄而不做其他努力,其本質上就是一種“以暴制暴”的樸素報應思想的體現。社會不去思考如何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卻只想通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讓未成年人自己去承擔責任,這是社會的“不作為”。

      (二)身體成熟并不代表心理成熟

      有人認為,隨著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生活條件改善,如今的未成年人發(fā)育較早,所以刑事責任年齡也應做出一定的調整。[5,13]但事實上,確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一定要綜合考慮身心等多方面因素,生理上提早發(fā)育并不代表心理成熟也隨之提前。

      隨著互聯(lián)網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未成年人獲取信息的速度與幾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此莆闯赡耆嗽絹碓皆绲亟佑|社會,甚至許多孩童說話都有板有眼,很有成年人的模樣,但正是在這個對事物一知半解的年齡,更容易產生認知偏差,走上歪路。

      我國《刑法》設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為14周歲,而14周歲的未成年人大部分正處于初中階段,連義務教育都尚未完成,更別說對社會行為的正確認知了。他們尚未形成獨立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要被高速發(fā)達的網絡生態(tài)裹挾在未經篩選的信息浪潮中,很容易就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誘發(fā)犯罪。

      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還有地域上的巨大差別。我國的農村與城市,東部與西部地區(qū),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發(fā)展差距,反映到未成年人身上,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必然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若只關注發(fā)達地區(qū)而忽略了相對落后地區(qū)的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狀況,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樣的立法也必然會脫離現實情況,對處理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百害而無一利。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叛逆、敏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特別是低齡未成年人,尤其需要一個人格成長完善的過程,不能因為其缺乏自控力而犯下一些行為錯誤,就給予其過于嚴厲的刑罰。只有當未成年人的心智足夠成熟,有了對人事物基本的判斷能力與分析能力時,才可以考慮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三)刑罰并不能帶來良好的懲治效果

      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觀點的人必然希望由此擴大刑罰的打擊范圍,震懾未成年人,從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防止此類事件再度發(fā)生。但事實上,刑罰并不能有效解決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

      標簽理論認為,一個人會對其他人(特別是那些有權力者)對自己的行為所下的定義作出反應:如果我被稱為壞孩子,而且被當作壞孩子對待,我會逐漸對此形成內心形象,而且按照他人對自己形象的模式定位去行為。[14]判處刑罰對低齡未成年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負面評價的標簽。雖然我國實行未成年人犯罪紀錄封存制度,但在這些涉事未成年人的生活圈里,這些犯罪紀錄事實上是無法“封存”的。未成年人,特別是低齡未成年人是無法承受來自于社會的壓力,會成為他們無法卸下的沉重的心理負擔。“罪犯的標簽不僅會產生規(guī)范性的評價,使未成年人受到法律層面的多種限制,還會使未成年人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標簽效應還可能使未成年人被社會群體鼓勵,以至其不得不與自己處境相同的‘同類’結伴,這極易造成交叉感染,大大增加再犯的可能性?!盵15]當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真的下降,低齡未成年人又以身試法之后,刑罰的標簽會使他們無論從社會上還是心理上都更難回歸正常的狀態(tài),甚至可能因為一次失足就破罐破摔,做出更為嚴重、更加頻繁的違法犯罪行為。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犯罪的反復性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在集中服刑期間的交叉“感染”、自我意識下降等,都有可能增加自控能力明顯不足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幾率。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我國才堅持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采取以教育預防為主、懲治處罰為輔的方式,更多的是在案外的幫教、心理疏導等?!靶塘P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這么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清楚業(yè)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盵16]

      四、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的應對

      (一)減少不良文化的影響,降低犯罪誘因

      加強對青少年容易接觸到的文化產品的內容審查,對其中出現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進行處理。在新媒體、自媒體蓬勃發(fā)展的情況下,對于網絡傳播的內容更應加強審查。構建影視分級、網絡信息分級體系,那些可能對青少年道德養(yǎng)成造成負面影響的內容,應排除在其可瀏覽的范圍之外。嚴格執(zhí)行未成年人娛樂場所準入制度,普及亮碼、刷臉等身份認證手段。有關部門對相關場所進行監(jiān)管、宣傳常態(tài)化,通過定期排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促進娛樂行業(yè)做到行業(yè)自律。嚴控未成年人飲酒,嚴禁未成年人吸毒,不在青少年群體中宣揚酒文化,禁止向未成年人售賣含酒精制品、毒品,加大對違規(guī)商家的懲處力度,清除酒精、毒品對青少年暴力犯罪埋下的隱患。另外,還可以通過對學校、超市、公園等青少年暴力行為易發(fā)地增加監(jiān)控、照明、治安巡邏等措施,充分發(fā)揮群眾的安全自治作用,對犯罪起到震懾作用。

      (二)家庭、學校雙管齊下,堅持治早、治小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也要求充分發(fā)揮父母、學校等有監(jiān)護職責的個體和機構的作用。

      1.強調家庭陪伴教育

      家長的教育對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預防有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家長是一個必須具備專業(yè)技能和學識的“崗位”,需要最大程度參與到未成年人成長的各個階段??梢酝茝V親職教育,鼓勵父母從孕期開始,到兒童入托入園及其之后的各個重要節(jié)點前,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掌握科學的教養(yǎng)方法。對涉法未成年人家長,可以考慮建立強制性的親職教育制度。面對當前流動家庭、留守家庭中隔代家長增多的情況,同樣需要加強對隔代家長的親職教育,可由社區(qū)與學校合作建立親職教育指導中心。要求家長應對未成年心理問題和異常行為進行及時的關注、教育、勸誡和引導,在日常管教中降低體罰等暴力教育手段的使用,同時也要防止出現虐待家庭成員等暴力行為。

      2.注重學校素質教育

      糾正學校、家長、學生“唯成績論”的錯誤理念,大力推動素質教育,提升青少年在校學習的興趣,增加其成就感與幸福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與教師應當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重視案例教育和榜樣示范作用,通過德育教育將所學內化成良好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對出現問題苗頭的未成年人及早進行干預。積極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作為學校考評的重要標準之一,建立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制度。嚴厲打擊校園欺凌,建立健全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對可能導致校園欺凌的危險因素進行排查、整治,及時對欺凌事件有效介入并正確應對。

      (三)完善低齡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矯正機制

      對低齡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的矯正應當滿足必要性、法定性、均衡性的要求。矯正措施應當與行為人行為的危害程度相對應,可以以《刑法》規(guī)定的相應罪行來設置相應的矯正層級。依據實施法定刑為10年以上、3年以上10年以下或3年以下的行為,初犯偶犯、未造成實害、有明顯悔罪表現等來分別設置其所需要接受的矯正辦法。

      對實施法定刑為10年以上的行為人,應強制收容教養(yǎng)。社會對于實施這些違法行為的行為人寬容度極低,若不進行一定程度的懲治,難免會形成“犯罪要趁早”的惡劣影響。所以,應當對其進行強制隔離矯正,通過最嚴厲的矯正措施,讓其深刻體悟違法的后果。對實施法定刑行為3年以上10年以下的行為人,可將其送入工讀學校,在矯正的同時教會他們必要的生存技能與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個層級的行為人若不進行矯正,其反社會性會進一步發(fā)展,但其行為又未達到十惡不赦的程度,通過挽救還是可以重返社會。對實施法定刑為3年以下的行為人,可以要求其父母加強監(jiān)管,同時要求所在社區(qū)的矯正機構進行跟蹤隨訪。若其父母無法監(jiān)管,則應送入工讀學校。這類低齡未成年人的主觀惡性相對較小,若父母、學校教育得當,完全有可能回歸正途,故不必過多限制其人身自由。最后,對于初犯、偶犯,情節(jié)輕微且并未造成實害,有明顯悔罪表現的行為人,可交由司法機關訓誡。若進行正規(guī)的矯正,恐有標簽化的作用,不利于低齡未成年人的成長,訓誡、談話等足以令其醒悟。

      矯正期限的設置也可以根據措施強度與實際矯正效果進行浮動設置??梢越o予執(zhí)行機構一定的調整期限的申請權,若矯正對象表現良好或是已達矯正期限卻仍舊冥頑不靈的,可以由執(zhí)行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期限調整應當報矯正決定機構決定。對送入工讀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行為人,可以由其剩余的義務教育時間而定,畢竟該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行為人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而后回歸社會。在完成義務教育后,可由做出矯正決定的機構進行考察,判斷是否可以結束矯正或需要延長其矯正時限。若須延長,可由行為人居住地的社區(qū)矯正機構繼續(xù)跟進。對于由父母進行監(jiān)管的行為人,可責令其父母簽署矯正協(xié)議,明確不作為的法律后果,從而切實履行管教、矯正的職責。相應的協(xié)議可以參考保證人制度進行設置。另外,社區(qū)矯正機構也應當制定詳細的細則,以明確矯正程序、矯正方法、考核辦法等細節(jié)。決定程序可參考現行司法中檢察機關的不捕、不訴聽證制度,并給予觸法低齡未成年人相應的救濟程序。

      五、結語

      現今的法律體系已相對完善,刑罰并非最有效的解決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問題的方法,但也不代表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現象聽之任之?!缎谭ㄐ拚?十一)》雖然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作出了調整,但對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需承擔刑事責任的情形做了諸多規(guī)定,而且條件較為苛刻,這也反映出立法對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十分審慎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矯正是一個非常全面、系統(tǒng)的工程,除刑罰之外,更需要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引導、包容,讓其塑造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刑法雖然是國家打擊犯罪的利刃,但低齡未成年人不應當成為刑罰打擊的主要群體,要盡量避免用刑罰將其“一棍子打死”。一個人改良從善也需要來自社會的善意,未成年人更是如此。

      猜你喜歡
      低齡刑罰行為人
      什么是侵權責任中的過錯責任
      低齡未成年人案件核準追訴問題研究
      自殺案件如何定罪
      新傳奇(2022年23期)2022-06-18 17:55:47
      論過失犯中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
      法制博覽(2019年36期)2019-12-14 06:00:45
      刑罰威懾力的刑法學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4
      代運為名行詐騙 構成犯罪獲刑罰
      斷鹽也是一種刑罰
      論故意不法先前行為人的作為義務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刑罰的證明標準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8
      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低齡兒先天性并指
      桂平市| 驻马店市| 乌拉特后旗| 中牟县| 邢台县| 灵宝市| 墨江| 莒南县| 玉树县| 明水县| 宜昌市| 灵武市| 秦皇岛市| 尚义县| 静乐县| 琼中| 搜索| 象州县| 石首市| 历史| 梓潼县| 大厂| 香港| 华宁县| 竹溪县| 博乐市| 景东| 惠来县| 永定县| 泰来县| 肃宁县| 凭祥市| 平陆县| 刚察县| 德庆县| 大港区| 宁德市| 阜康市| 延吉市| 班玛县|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