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蕊
(吉林省文化館,吉林 長春 130000)
近些年,各地方文化館也開展過很多為特殊群體提供的免費文化服務,做了許多關懷工作,保障了特殊群體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但使特殊群體的歸屬感有所提升,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也得到了增強。
經統(tǒng)計,長春市現有人口906.6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1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85%,殘疾人51萬人,未成年人137萬人。吉林省文化館多年來在保障特殊群體文化權益方面堅持重心下移,擴大覆蓋面,精準對接,在服務理念、活動方式和保障方面,打造特色品牌,創(chuàng)新活動模式,為特殊群體送去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陽光。
黨的十九大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為特殊群體提供基本文化保障給出了法律依據,文化館承擔起了重要任務和職責。2015年開始,吉林省文化館堅持“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工作理念,將公共文化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的對象不斷延伸,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與特殊群體簽訂公共文化合作協(xié)議,為他們量體裁衣,提供精準文化服務,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吉林省文化館先后與長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長春市經開區(qū)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局、吉林省監(jiān)獄管理局、長春市經開區(qū)會展街道辦事處、長春市經開區(qū)會展街道蘇州社區(qū)等單位,簽署雙方公共文化合作框架協(xié)議,明確服務內容、方式、期限等內容,受到合作單位的歡迎。幾年來,共開展演出、培訓、展覽和講座等200多場次,受眾達20多萬人次。
省文化館將全民藝術普及、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與關愛特殊群體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籌實施,探索了一條適合自身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的新路徑,滿足了特殊群體文化的需求。
如今,社會不斷進步,老齡化的問題不斷加重,中老年人的比例呈不斷上升趨勢。有些老人在崗位上勤勤懇懇干了一輩子,一旦閑下來就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每天漫長的時間里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更不能適應和接受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從而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這就導致一部分老人出現所謂的“退休綜合征”。文化館應當重視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通過社區(qū)街道宣傳,外出舉辦文藝匯演,充分激發(fā)老年人對文化藝術的熱愛,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及老年藝術團來減少他們的空虛感、寂寞感。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余熱,尋找新的興趣愛好,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吉林省文化館高度重視館辦團隊建設,團隊數量17支,人數達到500多人,60歲以上老年人占85%。有舞蹈團、聲樂班、合唱團、朗誦團、模特團、民族樂團、交響樂團等。來館的老年人根據自身的愛好,都能在文化館找到喜歡的文化項目。省館為他們提供活動場地,安排指導老師,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在各類充滿魅力的文化活動的感染下,退休的老年人終于全身心地去接受自己新的生活,不再選擇逃避,開始熱衷于參加舞蹈、合唱和老年模特隊等活動。盡管很多人還沒有基礎,但在周圍朋友、館內工作人員的鼓勵和悉心指導下,在自己全身心地堅持和努力下終于跟上了訓練的進度,開始按時來館里訓練,一道出門演出,一項又一項的活動不斷豐富著他們的老年生活,使得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關愛老人,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供精準文化服務,是省文化館服務的重點內容之一。省館先后組織文化志愿服務小分隊、金禾藝術團、雅樂民族樂團等,在春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時間,深入到吉林省養(yǎng)老服務示范中心、惠愛養(yǎng)老中心等地方,送演出、送春聯,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社會上關心殘障人士的公共設施有很多,比如有扶手的廁所、人行道上的盲道、樓梯旁的坡道等。為了方便他們的行動,也為了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城市規(guī)劃建設時會考慮他們的需要。
吉林省文化館與長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在2016年就簽署了公共文化合作協(xié)議,多年來的合作非常愉快,得到了殘疾人士的歡迎。省文化館在場館硬件配置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方面要為他們考慮。在樓梯設計、電梯和廁所等方面,精心考慮,給他們提供方便。同時,安排指導老師,為他們進行舞蹈、聲樂培訓,排練節(jié)目,讓他們感受到文化館的溫暖和關懷,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力量,享受努力過后的成就感,也幫他們贏得自信和尊嚴。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工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城市,為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需要有可與之匹配的城市建設。外來打工人員在付出勞動,為城市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可能由于環(huán)境的陌生,人際交往的狹窄,甚至是語言的不通導致外來打工人員在城市中沒有歸屬感,缺少幸福感。這就要求文化館多組織一些文藝匯演,走進他們工作的地方,將歡樂送給他們,讓他們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一定的娛樂休息時間。當文藝匯演完畢后,可以向他們宣傳,鼓勵他們在休息時間到文化館來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從而找回本有的自信和對整個城市的歸屬感。
吉林省文化館在組織、策劃文化惠民活動時,將農民工群體的文化服務專門進行考慮,特殊計劃。2019年,省文化館與所屬轄區(qū),會展街道辦事處,在“七一”前夕,在會展中心廣場,舉辦了交響音樂會、民族音樂會、歌舞專場演出,邀請了轄區(qū)內農民工及家屬500多人次觀看演出。一名姓張的觀眾看完演出,非常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音樂會和歌舞演出,心里很高興,太難得。”在演出結束后,大家主動幫忙收拾凳子、垃圾等,讓演出保障人員很感動。所以,文化館組織的群眾活動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尋找自己新的生活樂趣,還可以幫助企業(yè)增強凝聚力,使社會風氣更加積極向上。
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fā)展,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關系到群眾的出行、安危和幸福感。環(huán)衛(wèi)工人被贊譽為“馬路天使”“城市美容師”,負責城市的衛(wèi)生保潔工作。環(huán)衛(wèi)工人工作的特性,也使得他們與眾不同,值得去關注和關愛。特別是東北的冬天,冬季時間長,一個月有時下好幾場大雪,雪情就是命令,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晨早早起來,奮斗在大街小巷,為群眾上班清理路面積雪。他們頂風冒血,起早貪黑地辛苦工作,換來了百姓出行的便利、城市的清潔美麗。
省文化館一直在關注環(huán)衛(wèi)工人,這一特殊的群眾。2018年,主動上門服務,洽談雙方合作事宜,并于長春市經開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局簽署合作協(xié)議。幾年來,省館在每年元旦之前,舉辦“迎新年 慶元旦慰問環(huán)衛(wèi)工人文藝演出”,連續(xù)舉辦了三年,受到工人們的歡迎。2020年,聯合環(huán)衛(wèi)局,舉辦了全省“迎五一 環(huán)衛(wèi)工人攝影作品展”,展出作品300多件,全角度反映工人們工作風貌和精神面貌,報紙、電視臺、網絡媒體給予報道,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為他們贏得了尊重和理解。
隨著城市化進度的加快,人口流動不斷加快,特別在東北吉林省農村,年輕力壯的男性基本出門打工,老人妻兒則留在戶籍地,還有部分家庭是年輕的夫婦一同去大城市打工,家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正因為人口流動,使得部分農村、偏遠地區(qū)產生了“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往往要忍受丈夫常年不歸家的孤寂,還要扛起生活的重擔,照顧老人,撫養(yǎng)孩子。兒童缺少家庭的關愛,文化生活單調缺乏。
吉林省現有國家級貧困縣8個,省級貧困縣7個,在貧困的鄉(xiāng)村,中青年大部分每年都出去打工,導致鄉(xiāng)村只留下了婦女和兒童。前幾年,省文化館結合鄉(xiāng)村扶貧工作,將留守婦女和兒童、老年人的幫扶作為工作的一部分,積極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我們積極響應號召,緊密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活動,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發(fā)揮文化志愿服務的職能作用。幾年來,深入到延邊州龍井縣白金鄉(xiāng)、大安市太山鎮(zhèn)、安圖縣大頂子村、白山市靖宇縣等貧困地區(qū)開展文化惠民演出15場;在白城市、安圖縣舉辦了貧困地區(qū)文藝青年骨干培訓班8期,參與人數1000多人次;為通榆興隆山鎮(zhèn)、遼源市白泉鎮(zhèn)等地,送去村民急需的秧歌服、樂件、音響、書籍等文化設施設備。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的舉辦,極大豐富了婦女兒童們的文化生活,發(fā)揮了文化志愿應有的作用。
省文化館還深入吉林省孤兒學校,開展文藝演出和慰問活動,在校的500多名學生觀看了演出,還有部分學生的節(jié)目,一起參加演出活動,孩子的積極性、自信心,得到了充分展現,受到師生們的歡迎。2018—2020年,省館連續(xù)三年在長春市火車站,舉辦了“文化春運 文化惠民”文藝演出活動,節(jié)目突出吉林特色、內容豐富,為來來往往的旅客、農民工朋友們送上精彩的演出,消除他們旅途的疲勞,得到大家的歡迎。省館每年還舉辦全省兒童畫兒童書法作品展,連續(xù)舉辦四屆,有1500多名兒童參與,征集作品2000多件。舉辦了“自由的鳥”麥朵少兒繪畫作品展等3期展覽,展出作品700多幅。一系列展覽的舉辦,極大豐富了兒童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他們的審美和動手能力。
文化館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服務部門,對社會上的特殊人群的援助與幫扶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為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也為了家庭的幸福安康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提供更多的服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特殊群體的文化服務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也是服務的難點,應不斷適應新時期的群眾需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將特殊群體服務工作,納入全民藝術普及、免費開放服務和文化志愿服務范圍,同業(yè)務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實施,建立工作新機制。二是提高經費額度,盡管文化館的免費開放資金和活動資金都有限,還是要根據特殊群體的需求,合理適當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各項特殊群體文化服務工作的開展。
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滿足特殊群體多樣化、個性化和多層次的需求,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要加強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推出貼近群眾生活、適合群眾口味的文藝作品,把群眾的笑聲、掌聲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加強文化產品供給,把“訂單式”服務和文化服務結合起來,推動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讓特殊群體感受到文化服務的溫暖和陽光。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提升文化館數字化服務能力,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供更到位的數字化、便捷化的文化服務,才能更好滿足特殊群體的需求。完成了吉林省文化館數字平臺建設,提供演出觀看、展覽欣賞、培訓活動和慕課賞析等線上文化產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隨著文化數字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提質提升數字化建設水平,尤為重要,要根據特殊群體的需求、觀看特點等,研究設計專區(qū),擴大覆蓋面,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