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芳
(廣州市荔灣區(qū)青少年宮 廣東廣州 510000)
中小學美術教育伴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從“雙基”時代,到“三維目標”時代,再到“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發(fā)展歷程。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針對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趨勢以及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現(xiàn)象,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同年10月,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新時代美育要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梢钥闯?,“勞動教育”與“美育”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議題,在課程體系逐漸走向多素養(yǎng)整合、五育并舉的教育背景下,思考“美育”“勞育”雙結合的模式,是新時代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新趨勢。
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要處理好育人目標與內容形式的關系,從厚植中華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等育人目標出發(fā),遴選蘊含中華人文精神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和載體形式進入課程內容。
“廣府文化”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廣東嶺南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而“漆藝”則是中國歷史較為悠久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因此,筆者嘗試以廣府文化作為內容,以傳統(tǒng)漆藝作為形式,探索新時代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美術教育新路徑,響應政策指導,順應時代潮流。
“美育”,即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結合,以提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作美等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新時代美育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勞育,即勞動教育,要求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前者側重于心智,后者側重于體力,二者雖看似不同,實際息息相關。
“藝術起源于勞動”是藝術起源的一個重要學說[1]。從這一角度考慮,藝術制作過程是勞動的過程,藝術制作的作品是勞動智慧的體現(xiàn)與勞動成果的結晶。通過體驗藝術品制作的勞動過程,可以親身感受“創(chuàng)造美”的魅力;而通過理解欣賞勞動成果——藝術品,可以感悟勞動的運思與智慧。因此,美術創(chuàng)作與勞動踐履乃同本同源,二者的教育實踐才能有機地統(tǒng)一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體系之中。
“漆藝”有著上千年悠久的歷史,這種以天然漆為材料,通過多元的工藝技法制成各類工藝品的藝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雕填、鑲嵌、打磨、皺漆、脫胎等技法需要耐心至極的切磋琢磨與經年累月的刻苦錘煉,極具“勞動”本色;而彩繪、髹飾等藝術手法手段則充分展現(xiàn)了漆藝工匠與漆畫家的創(chuàng)造想象與美學造詣。筆者認為,漆藝是美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極佳教學媒介[2]。
在國內,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雖然注重綜合性的基礎訓練,但某種程度上缺乏傳統(tǒng)工藝特色,且與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時代脫節(jié)。進入新世紀,基礎美術教育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已經有教師及學者開始關注到如何使得美育與傳統(tǒng)文化、新技術相結合的問題。例如,上海普陀區(qū)青少年中心通過創(chuàng)新學生校外藝術活動課程形式,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資源,結合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探索學生非遺手造創(chuàng)新課程。2016年6月,廣州市荔灣區(qū)人民政府印發(fā)《荔灣區(qū)關于進一步深化藝教結合工作實施方案》及《荔灣區(qū)藝教結合工作細則》,筆者作為“藝教結合”項目的總指導有著一定的教學創(chuàng)新條件與經驗[3]。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漆藝”的美術教學實踐作為美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建構支點。
荔灣區(qū)青少年宮地處廣州老城區(qū),而廣州則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qū)域。作為粵方言區(qū)的地域文化之一,廣府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資源與多元的藝術元素。筆者通過實地調研、成立課題組商議,設計了三種廣府文化語境之下的歷史博物館,將館校合一,賞器學史,繪漆學藝,勞美言志適合青少年漆畫漆藝美勞融合課程,并付諸實施。
廣州十三行是位于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是清代自乾隆以后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因為“一口通商”的閉關政策,它幾乎與歐美主要國家和地區(qū)都發(fā)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它是古代中國晚期唯一幸存的通達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海上絲綢之路,亦是承載廣府歷史文化的重要地標。這里云集了大量來自中外各地的藝術工藝品,如今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有專辟展區(qū)展出收藏的漆藝工藝品,如漆屏風、漆碟、金漆如意、漆扇等,因此這里是漆藝教學的絕佳實踐基地。
在授課之前,筆者會設計課程大綱、調研問卷,先組織學生前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采風參觀。學生們可以通過完成問卷,了解古代工藝品的基礎知識,亦能通過欣賞古代中外商業(yè)交易的工藝品,感受古代世界各國人民勞動成果的美學與智慧。
在正式課堂教學時,我會以博物館展出的“漆碗”作為授課媒介,分年齡段開展教學。我們直接為小學段的學生提供現(xiàn)成的漆碗,讓同學們自由運用所學方法設計圖案,初步體驗勞動過程;而面對初中學段學生,我們則教授3D打印新技術,讓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自主設計塑料胎的漆碗形狀。3D打印之后,同學需要運用砂紙與水對塑料漆胎進行長時間的打磨。因此,漆碗的制作不單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亦是一種艱深的勞動。而掌握嶄新的科技,更能提升同學們作為互聯(lián)網新時代勞動者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課后,任課老師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創(chuàng)作進行評分,并反饋給學生及家長;同時組織班內同學展開互評,檢驗教學成果。
“滿洲窗”是由傳統(tǒng)的木框架鑲嵌套色玻璃蝕刻畫組成的窗子,是廣東民宅的一種典型窗戶形式。課前,我們同樣組織學生前往荔灣區(qū)博物館參觀。學生們可以通過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了解廣府文化的各種鮮活載體,如鑲嵌螺鈿和彩貝的漆桌椅和漆屏風,感受廣東人民的勞動的結晶,領悟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正式課堂教學時,筆者會以博物館展出的“滿洲窗”作為授課媒介,同樣分年齡段開展教學。我們直接為小學段的學生提供現(xiàn)成的漆木板,讓同學們依照固定的窗戶樣式臨摹繪制,然后運用漆藝技法貼箔進行填充。針對初中學段學生,我們則給予更多的主動性。首先,提供便于加工改造的雪弗板(高密度塑料板),讓同學們自主設計滿洲窗的款式;然后,教授“漂漆”技術,即為原材料有機玻璃吸附上色;最后,讓同學們用已經完成的各色玻璃鑲嵌到窗板上,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滿洲窗”。在制作窗框的時候,砂紙打磨、雕刻修整鍛煉了同學們使用勞動工具的能力與耐性,而切割有機玻璃,考慮窗框、玻璃鉚合程度,不斷追求工藝品的完美,更考驗同學們的細心與巧思。從小學到初中年齡段不同的學習目標,體現(xiàn)了美育與勞動教育深度與難度的層層遞進。經過上述體系化的課程學習,同學們可以從完成簡單的、機械的、重復的初級勞動,到實現(xiàn)富有的技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深度勞動。
粵劇,又稱廣府戲、廣東大戲,是以粵方言演唱的漢族傳統(tǒng)戲曲之一。這種源于廣東的廣府藝術風行海內外,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地處廣州荔灣區(qū)恩寧路的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博物館擁有文物陳列區(qū)、演出劇場、交流研討區(qū)等區(qū)域,是學生全面了解粵劇的公益教育平臺。課前,我們會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陳列區(qū),了解粵劇的發(fā)展歷史、傳承與保護,觀看劇場演出,親眼目睹粵劇舞臺藝術的服化道[4]。
在同學們全方位了解粵劇藝術之后,開展分年齡段教學。小學段學生以平面漆畫作為課程內容。同學們首先要回憶參觀中看到的粵劇行當,如花旦、武生、小生等。在總結不同行當特征的基礎上,按自己的喜好畫出行當頭像。老師會具體教授學生漆藝顆粒灑繪的繪畫技法。這種繪畫技法與廣繡工藝相近,即運用漆顆粒分布鑲嵌到畫板上,再對畫板成品進行打磨。
面向初中學段的學生,我們則以立體漆工藝作為課程內容,實行三套課程方案:其一,制作木雕道具,如耳環(huán)、手鐲、發(fā)簪等。學生首先需要對粵劇角色本身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設計款式,還需要對原木進行一個學期左右的雕刻加工;其二,選用青漆樹脂而非原木作為素材制作角色道具。相較于傳統(tǒng)木雕,這需要學生掌握更為先進的勞動技術。學生在設計道具樣式后,首先需要利用硅膠倒模制作模具,完成樹脂胎器后進行第一次打磨,涂漆或鑲嵌加工后進行第二次打磨修繕;其三,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復合型的舞臺道具,試以服飾常見的頭冠為例。這首先需要學生解析頭冠的構造,掃描部件后打印胎器。對上述零件修治完善后,再進行嵌合與組裝,然后學生再用彩貝鑲嵌等技法,完善頭冠的造型,以表達他們對粵劇角色的認識與理解。
上述的課程實踐,既考驗了學生從事機械重復勞動的耐性,又提升了他們掌握高級勞動技術的素養(yǎng),多層次、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此外,2015年頒布《博物館條例》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等產業(yè)相結合,開發(fā)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fā)展能力。學生們的勞動成果還與粵劇藝術博物館本身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對接,既實現(xiàn)傳統(tǒng)漆藝的現(xiàn)代性轉化,又反哺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在完成以漆藝為教學媒介的美育、勞動教育融合的課程實踐后,我們需要提出對上述教育新框架的評價機制。筆者認為這需要課內外雙方的努力。
在課內,美育、勞動教育及其融合的評價的主體始終是課程的任課老師。每一種課程完成后,由老師對同學的創(chuàng)作成果進行評閱。而依托“藝教結合”項目,我們還能開展青少年宮教師與基地學校教師的課程互評,通過與小學段的何香凝紀念小學、荔灣區(qū)西關培正小學、荔灣區(qū)西關實驗小學、荔灣區(qū)樂賢坊小學,以及初中段的廣州市真光中學、廣州市南海中學、廣州市第四中學、荔灣區(qū)立賢學校合作,得以不斷完善融合課程。除此之外,我們會給予學生主動性,組織班級你的自我展示與同學互評。這種靈活的“分數(shù)制”模式,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亦鼓勵同學勇于表達展現(xiàn)自己對“美”的欣賞與理解,對“勞動”的贊賞與堅持[5]。
在課外,一方面我們選拔優(yōu)秀學生或征集優(yōu)秀作品參加美術競賽,如每年一屆“墨韻寄意 心繪羊城”——荔灣區(qū)中小學生師生書畫及手工藝作品比賽、廣州市中小學生師生書畫及手工藝作品比賽、廣州市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展示活動、廣東省中小學工作坊藝術藝術課程展示活動等區(qū)、市、省級師生美術競賽;另一方面青少年漆畫漆藝優(yōu)秀作品展覽與交流活動,在廣州市少年圖書館舉辦的“粵深滬”三地青少年宮漆畫交流展,在上海舉辦五省六市青少年漆畫交流展,還有在廣州市文化公園舉辦“稚童研漆”荔灣區(qū)青少年漆藝美勞創(chuàng)新教育交流展。通過引入“第三方”即社會大眾的視角,改變以往師授生學的二元教育評價模式,形成學校與社會的互動,將美勞教學融合的成果反饋社會,從而完善多元的評價機制。這種新機制,亦能更好地檢驗青少年漆藝美勞教學融合的成果。
早在2016年,廣州市荔灣區(qū)人民政府印發(fā)《荔灣區(qū)關于進一步深化藝教結合工作實施方案》及《荔灣區(qū)藝教結合工作細則》,實行以何香凝少年藝術學院為統(tǒng)領,荔灣區(qū)青少年宮和青少年藝術團為抓手,基地學校、藝術基地、社會藝術團體為基礎的“123”荔灣藝教結合模式布局。“藝教結合”項目的實行,使本來獨立于義務教育中小學校之外的青少年宮與地方中小學建立了關聯(lián)。青少年宮精英團隊先行試驗,設計出行之有效的課程模式,再通過“藝教結合”基地學校藝術培訓平臺定點推廣,實現(xiàn)校內外的聯(lián)動效應,形成覆蓋全區(qū)中小學的藝術教育網絡。筆者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依托“藝教結合”項目平臺,運用漆藝作為教學媒介,并融合廣府本土文化的內涵開展館校合一,賞器學史,繪漆學藝,勞美言志適合青少年對美育、勞動教育融合的探索,完成了觀念、課程與評價機制的三位一體建構,希望為新時代青少年美育、勞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