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胡光珍,田鑫鑫,郭曉楠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血管瘤科,鄭州 450003)
靜脈畸形(VM)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可發(fā)生于全身任何部位[1]。早期大部分VM患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一般患者是由于出現疼痛癥狀后才就診。故下肢肌內VM患者病情確診時瘤體體積較大,侵犯范圍廣泛,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下肢肌內VM切除術雖然可有效切除瘤體,但由于手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圍術期患者存在較重的心理壓力,術后疼痛感明顯,長時間臥床不利于肢體功能恢復[2-3]。協同護理是現代醫(yī)學模式變革、發(fā)展的產物,將Orem理論作為護理基礎,包括2個以上學科相互協作,為患者提供跨學科護理干預[4]?;诖?,為進一步探究下肢肌內VM切除術后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81例下肢肌內VM切除術患者研究,報道如下。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術后常規(guī)護理。護士密切觀察患肢表面皮膚的活動功能、感覺、溫度、顏色等,一旦發(fā)現壓痛、觸痛、局部丘疹、壞死、發(fā)黑等癥狀,應及早告知主治醫(yī)師,并配合主治醫(yī)師予以對癥處理。護士采用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感,對于≤3分的患者,可通過改變體位、看電視、聽音樂、深呼吸、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提高機體疼痛閾值。對于>3分的患者,遵醫(yī)囑予以鎮(zhèn)痛藥物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①建立協同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康復醫(yī)生、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師以及主治醫(yī)師組成,組內成員工齡均在5 a以上,受過專業(yè)培訓,為患者提供多學科交叉式的護理服務。護士長擔任質量監(jiān)督員,負責監(jiān)督、控制、協調、反饋、落實小組工作。②心理護理:由心理咨詢師護士根據患者性格特點、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展開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護士多向患者介紹既往成功治愈的下肢肌內VM案例,予以足夠的安慰、鼓勵、支持,同時鼓勵家屬予以患者真誠的照護、關愛,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支持,提高患者治療的意志、信心。③健康教育:護士以微信、海報、文字等方式向患者介紹VM切除術相關知識,語言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保證不同學歷的患者均可理解、接受,及時以自身專業(yè)知識解答患者疑問,提高其對VM切除術的認知度。④運動干預:被動運動:術后24 h,護士協助患者進行床上肢體被動運動,抬高患者雙腿10 cm,停頓5 s后,輕輕將雙腿放下,重復運動4次為1組,每日訓練3組。踝關節(jié)進行被動背伸訓練以及轉動訓練,重復運動4次為1組,每日訓練3組。被動運動應做到準、慢、輕,如果期間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時停止運動并進行對癥處理。共鍛煉7 d。主動運動:指導患者在床邊進行腳趾散開運動、腓腸肌收放運動、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臀大肌主動收縮運動等,以上運動均緩慢完成,每個動作重復訓練10次,每日訓練3次。運動期間護士在旁做好指導工作,告知患者不可過猛、過快,防止發(fā)生意外。共鍛煉7 d。
1.2.2 觀察指標 2組護理效果均在護理7 d后評價,觀察指標包括:①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粗分×1.25=標準分,粗分分界值為40分,標準分為50分,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5]。②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6]:正向計分題A、B、C、D按1、2、3、4分計;反向計分題按4、3、2、1計分。反向計分題號:2、5、6、11、12、14、16、17、18、20??偡殖艘?.25取整數,即得標準分,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③VAS評分[7]:以長為10 cm的距離定義疼痛,輕度:1~3分(1~3 cm),中度:4~6分(4~6 cm),重度:7~9分(7~9 cm),劇烈:10分(10 cm)。④美國矯形足踝協會評分系統(tǒng)(AOFAS)評分[8]:包括足部對線、踝-后足穩(wěn)定性、后足活動、前足活動、異常步態(tài)、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離、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疼痛,總分為100分,優(yōu):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⑤患者滿意度:主管護士向患者發(fā)放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態(tài)度、護理技術、護理方法、護理效果等。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6,信效度良好??偡?00分,非常滿意≥80分,60~80分基本滿意,≤60分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患者干預前后AOFAS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AOFAS評分比較分)
表4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VM是臨床極為常見的先天性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胚胎形成或者胎兒發(fā)育時期脈管系統(tǒng)發(fā)育異常所致,好發(fā)部位是四肢,部分患者也會發(fā)生于顏面部,以疼痛為主要癥狀[9-10]。大部分VM患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當出現典型下肢疼痛癥狀時,瘤體體積已經較大,只能通過手術切除治療[11-12]。下肢肌內VM會導致跟腱攣縮、踝關節(jié)強直或者畸形等,降低患者自理能力,對其生活、工作等均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13-14]。VM切除術雖然可通過切除瘤體病灶,改善患者病情,防止疾病進展,但術后護理措施對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具有直接影響[15]。
臨床常規(guī)護理存在被動性、單一性、盲目性等特點,護士通過被動執(zhí)行醫(yī)囑完成護理,對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重視度較差,不能及時疏解患者心理壓力,整體干預效果一般。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及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協同護理在緩解下肢肌內VM切除術患者術后不良情緒、疼痛感方面效果顯著。分析如下:協同護理將健康教育、護理指導、身心護理等融為一體,以責任制護理作為護理基礎,鼓勵患者以及家屬積極地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協同護理干預下護士通過主動溝通、交流等方式,了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出現的原因,根據個體差異性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以VA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感,避免盲目使用鎮(zhèn)痛藥物,對于疼痛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減輕疼痛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量,提高了疼痛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AOFAS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下肢肌內VM切除術患者術后實施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可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恢復。分析如下: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鼓勵患者及早展開運動鍛煉,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護士協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避免血栓形成,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避免韌帶攣縮、肌肉萎縮、跟腱攣縮、關節(jié)僵硬等,提高患者行走穩(wěn)定性,幫助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5.12%)高于對照組(72.50%)(P<0.05),表明下肢肌內VM切除術患者對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的滿意度、認可度更高。分析如下: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加強了患者、家屬、護士之間的溝通、聯系,構建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以支持者、協調者、教育者的身份,對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予以患者最大限度的心理、生理等多方面支持、鼓勵,提高患者對疾病、手術的認知度,及時糾正錯誤認知,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性、責任心,更加信賴護理人員,對于構建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傊轮萔M切除術患者術后采納協同護理模式下早期運動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及疼痛感,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