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琪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濟南 250100)
1937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毛澤東發(fā)表了著作《實踐論》,其植根于馬克思主體認識論思想,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認識論的相關內容,對認識和實踐二者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從而系統(tǒng)地對人類認識發(fā)展的本質屬性進行了全面界定?!秾嵺`論》的問世,標志著毛澤東認識論思想基本走向成熟,其中很多重要認識論觀點對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都具有重要的指導、啟示意義,價值深遠[1]。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毛澤東認識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是毛澤東認識論后續(xù)發(fā)展的源頭所在[2]。馬克思從人類的認識經驗出發(fā),從歷史的角度對人類認識論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全面考察,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剖析了主體和客體、認識和實踐的相互關系,明確指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中實現了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由此,馬克思在認識論中開始導入實踐觀,對歷史上否定實踐經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以及否定人類認知能力的不可知論進行了有效批判和反思,從而引領了人類認識論發(fā)展上的一次偉大變革,開創(chuàng)了唯物辯證主義的科學認識論[3]。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突出人的主體性,充分體現人類實踐活動對于人類認識活動的重要性,為指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明確的方法論。馬克思認為,實踐貫穿人類的整個認識過程,認識不僅基于實踐,在變成理論被應用的時候也會受到實踐的修正與驗證[4]。因此,理論的實質就反映為它本身的實踐性。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先進的實踐經驗會促使新理論出現;同時,新理論會瓦解固有的社會模式,以此來推動人們開展新的社會實踐活動,促使社會實現全方位的變革,也正是由于這一循環(huán)反復過程,人類社會文明才會取得持續(xù)的進步和發(fā)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和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并立足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行了辯證改造,從而形成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鮮明時代特色的毛澤東認識論思想。1937年,毛澤東發(fā)表了《實踐論》,標志著認識論思想已明顯成熟。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具體論述了認識與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強調人類的認識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通過與他人和物質世界發(fā)生交往而獲取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人的社會性逐漸釋放,倘若缺乏這一歷程,人類就不可能獲取知識理論,尤其是正確的認識??梢?,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毛澤東充分探討了實踐對于認識活動產生的較大影響[5]。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其中就包括中國古典哲學,里面蘊含了諸多優(yōu)秀的文化價值和思維范式。毛澤東曾強調,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應注重發(fā)揮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功能,善于“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并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之進行科學的批判性繼承。透過毛澤東的《實踐論》,不難發(fā)現其認識論思想雖然源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但也有效借鑒、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這讓毛澤東《實踐論》中的認識論思想具備了醇厚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底蘊[6]。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出發(fā),毛澤東對中國古典哲學思維進行了辯證創(chuàng)新,并對求實的思維傳統(tǒng)加以批判地繼承。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如老子、孔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等等,都在現實的倫理學語境中,從人生的生存經驗、實踐經驗出發(fā)論述人的生存價值取向等問題,這種基于現實、關注人的社會性、生存性、主體性的求實思維深深影響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尤其在早年,毛澤東更是深受南宋理學和湖南湘學的影響,因而很早就注意到求實的重要性,意識到要從現實經驗、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來開展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為此,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曰厚曰實,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7],以表達自己對求實的重視。而在后來的《實踐論》中,通篇所反映的實事求是、認識源于實踐等思想更為鮮明地彰顯出對中國古典哲學中求實思維的傳承。
其次,毛澤東《實踐論》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批判性地繼承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合一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重要內容,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tǒng)一??鬃雍屯蹶柮鞫紡娬{要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完善自己的德行。具體而言,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主要指道德層面)與對這種認識的踐行應當統(tǒng)一起來,從而提升自己,更好地為社會發(fā)展服務。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毛澤東摒棄了知行合一中不好的成分,有效改造了強調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優(yōu)秀內容。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正是基于我國古典哲學中知行的關系,深刻探討了認識和實踐的緊密聯系。
認識論哲學的本質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處理問題。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這一問題做了反復探究,有效厘清了兩者之間的緊密關系[8]。實踐觀滲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基礎功能。在《實踐論》中,毛澤東為了強調實踐的社會性,多次將之稱為“社會實踐”,這一理論在指導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非常系統(tǒng)、深入地闡述了實踐在認識形成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源頭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明確提出認識來源于實踐,所有的認識特別是真理的獲得,都依賴于實踐經驗而存在。所有的主體要想獲取事物的本質屬性與發(fā)展規(guī)律等,就必須要去這個事物所在的環(huán)境里進行實踐,甚至“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毛澤東的這些精辟論述主要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認識事物的開始,就是要參與到事物所在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去,即主體認識的根本前提就是物質生產活動實踐;另一方面,如果想有效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性,就必須投身于事物發(fā)展的運動狀態(tài)中,而這種狀態(tài)就是事物所在環(huán)境中各種發(fā)展矛盾不斷碰撞,以及事物不斷變革的狀態(tài)。簡而言之,就是要到一切事物變革的實踐斗爭中去把握事物發(fā)展的真正規(guī)律,從而獲取對事物更全面、更正確的認識。
2.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類的諸多基本需求,如物質生活需求和生產技術需求等,都需要通過社會生產實踐來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需求會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實踐方式的變革,進而不斷帶動人類認識層次的飛躍。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聯系實際對其不斷擴展和延伸,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實踐的不斷實施,社會生產力及生產方式會不斷進步,人類逐漸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軌跡和人類生存、生產環(huán)境有了清晰的理性認識,而這種認識被有效歸納、加工之后,就具備了科學性。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誕生便是社會生產實踐推動人類認識發(fā)生巨大革命的一個偉大例證,馬克思主義思想就是科學的認識思想[9]。總之,實踐能夠為人類認識的進步提供極為必要的物質文明條件和發(fā)展驅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進一步強調,實踐除了為認識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也會給認識帶來新的時代發(fā)展課題,而這些課題的解決又會不斷推動實踐的變革。也正是由于矛盾的發(fā)展和有效推動,人類的認識才能不斷地突破和進步,這對于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就是真理。而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必須要經歷實踐的充分檢驗,即在社會實踐中要能夠被有效運用,能夠被證實可以實現目標或滿足需求。馬克思指出,“人需要在實踐中來論證自我認識的真理性”,這也反映出檢驗認識能否遵循客觀現實、是否具備了對事物本質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洞察性的標準就是實踐。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對馬克思的認識論思想進行了延伸和擴展。首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強調,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判定認識或理論能否成為真理,不能單純依賴主觀上的感受,而要從客觀實踐出發(fā),結合實踐結果來判定其是否為真理。毛澤東強調對真理正確性、科學性的判定,一定不能基于個人的主觀臆斷,而只能基于客觀的社會實踐。其次,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思想之所以具有科學的真理性,正是因為其在人類歷史上被壓迫階層無數次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運動實踐充分檢驗過。因此,在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強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傊?,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反復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性、科學性的唯一標準,并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真理性。
馬克思指出,主體認識過程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一個能動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不斷始于實踐,又不斷服務于實踐。毛澤東認為,馬克思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從實踐基礎來辯證論述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的偉大思想家,馬克思關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論述更是開創(chuàng)了認識論發(fā)展的新歷史。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根據馬克思對于認識辯證發(fā)展過程的論述,歸納梳理出了認識發(fā)展的“三次飛躍”,這是對認識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分析總結,是《實踐論》的核心內容。
1.認識的第一次飛躍:通過實踐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
人類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有內在邏輯、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于認識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階段劃分,可具體分為兩個步驟:一是“經過感覺而達于思維”的感性認識,即認識主體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在感官上獲取的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層面認識與印象層面認識,在這種認識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二是“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的理性認識,這是基于概念、邏輯推理、邏輯判斷對感性認識所獲取的感覺材料進行整合加工的一種認識能力,它從客觀上把握周圍世界的總體局勢,并從內部聯系出發(fā)推進周圍世界的進步??梢钥闯?,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的轉化,這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需要指出的是,由感性認識所獲取的感覺材料雖然極為重要,但是由于是基于感覺、印象產生的,因而很容易具有片面性與表象性,所以這種難以洞察事物本質的感性認識只能是最初級的認識,因此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從而通過科學的邏輯推導來真正把握到事物的本質與發(fā)展規(guī)律[10]。
2.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從理性到實踐
通過實踐,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促使認識主體深刻認識到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及本質內容。而通過理性認識積累的理論,會進一步精準化地指導社會實踐,這一過程便是理性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毛澤東認為,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的意義更加深遠。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的解讀應把握如下幾個關鍵點: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造世界、改造世界的這一宏大目標要求理論必須指導實踐、回到實踐,即要做到知行合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價值本質和歷史使命便是通過科學地指導社會實踐來改造現實世界。如果將其束之高閣,不積極運用,那么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就失去了現實意義。毛澤東論述到這里時,特別強調要將理性認識,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性思想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和群眾運動中去。
其次,理論指導實踐源于主體認識的能動性。眾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夠在根本上區(qū)別于一般動物,是因為人這一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主觀能動性可以使人主動、有目的地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并認識、探索一切事物。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理性認識,即理論,成為指導主體實踐的必需品。
再次,只有理論回到實踐,才能充分檢驗理論并發(fā)展理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到,理論是否遵循客觀實際這一問題,并沒有在第一次認識的飛躍過程中得到有效解決,而只有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通過實現預期目標才能徹底解決此問題。另外,毛澤東還提到,基于實踐的理論通過反復回到實踐,才能被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曲折和失敗,理論運用于現實必然會受到客觀現實中各類因素的干擾,但只要基于實踐經過充分有效的調整,就必然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契合。
總之,讓理性飛躍到實踐就意味著必須要在實踐中充分運用和鍛造理論,使其成為指導認識主體進行社會實踐的路線方針以及政策思想等,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改造世界的科學力量。
3.認識的第三次飛躍:實現實踐和認識的歷史統(tǒng)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人類認識的規(guī)律性進行了闡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而認識的發(fā)展正是基于這樣的規(guī)律不斷促進認識與實踐、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歷史統(tǒng)一。所謂歷史統(tǒng)一,強調認識主體的一切認識活動都要順應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并與客觀實際保持統(tǒng)一性。而要真正實現這種統(tǒng)一,就要求主體必須擺脫錯誤的認知,獲取正確的科學認識和掌握真理發(fā)展的辯證法,并以此積極改造主客觀世界。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根據黨內認知現狀,積極促進實踐和認識的歷史統(tǒng)一。
首先,要確保認識論思想的科學性。左傾和右傾主義思想均為錯誤的認識論思想,是對科學認識論思想的否定和偏離。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黨內這類錯誤思想的出現,是因為主體沒有從實際出發(fā),而是基于自己的主觀臆斷,結果造成思想落后或過于超前的現象。毛澤東又進一步指出,這類錯誤的思想傾向造成了主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嚴重割裂,因此全黨要摒棄這類錯誤思想,努力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最終確保知和行的歷史性統(tǒng)一[11]。
其次,要掌握科學的辯證法。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出,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應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再通過理性認識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變化、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獲得的認識會不斷地被發(fā)展和完善,因此,即使在某一歷史階段認識經受住了現實的考驗,但也并非就是絕對正確的、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相對的真理。因而,從這點可以看出,真理除了包括絕對性的正確認識,也包括相對性的正確認識。正如毛澤東所言,“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可見,真理其實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對不斷運動著的客觀世界發(fā)展的絕對的正確認識,也就是絕對真理,在某一時空階段主體對客觀世界有限度的正確認識,即相對真理。二者實質上是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具有高度的辯證統(tǒng)一性,且能夠相互轉化。人類真理發(fā)展的辯證法,正是認識基于實踐達成的由低級向高級轉化、從相對到絕對過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真理的相對性、絕對性都會體現為實踐和認識的歷史統(tǒng)一。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強調,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換言之,正是實踐不斷地推動著理論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因此,我黨當前的工作必須基于實踐,實事求是地創(chuàng)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使其能夠更好地指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
首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要始終把握我們的實際國情與發(fā)展現狀,尤其要對當前社會經濟供給側改革、產業(yè)升級等進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面臨的形勢等進行調查、歸納、分析。既要立足當下,又要放眼未來,從而對問題、形勢以及各種復雜情況進行有效、全面、客觀的把握,真正洞察到當前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規(guī)律、屬性等,進一步完善、豐富、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市場經濟理論,使其能夠更精準地指導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其次,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社會理論的創(chuàng)新都是由人民群眾這一主體力量的社會實踐推進的。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認識的發(fā)展由社會實踐推動,雖然這里并未直接點明社會實踐的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但實質上和馬克思的論述是一致的。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理論創(chuàng)新不能與群眾的社會實踐相脫離,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充分與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通過不斷參與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實踐,有效學習總結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的無窮智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不斷創(chuàng)新屬于全體人民的新時代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深刻剖析了認識論的產生及其作用機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認識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關系的深刻詮釋。實踐是認識的源頭,認識指導實踐,二者在相互作用的循環(huán)往復中不斷發(fā)展。當然,在發(fā)展過程中會遇到短暫的問題,但經過深入分析和不斷糾偏,必然會取得科學成功的結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過程中就深刻地證實了這一點,改革是社會實踐的重要表現形式,在認識與實踐動態(tài)交織、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改革成果不斷涌現。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生態(tài)建設、文化建設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果,這離不開毛澤東《實踐論》中認識論的有效指導。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通過改革實踐確立了前進方向,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帶領全國人民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化解了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個個難題。從本質上講,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推進改革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認識與實踐關系的過程,是“知”與“行”辯證統(tǒng)一的重要體現。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下的新矛盾,應堅持運用認識論思想,立足當下發(fā)展形勢,梳理借鑒歷史進程中的成功經驗,制定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具體而言,應堅持敦本務實、知行合一。
首先,要立足現實問題,從理論體系中尋找答案,從而達到以“知”促“行”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明確指出,要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功能,并提出要構建學習型政黨,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以更好地為工作實踐提供支持。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基本前提是追根溯源,系統(tǒng)化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助力各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開展。平時應保持嚴謹謙虛的態(tài)度,善于向群眾學習,從人民身上尋找閃光點,全面提升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效用。
其次,要關注現實問題,從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驗證并進一步完善理論,達到以“行”促“知”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腳踏實地、注重實踐,在學懂弄通的基礎上,將每項工作做實、做細,真抓實干、勤勤懇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實踐對理論的反哺功能。在新時代,應高度重視“知行合一”這一理論的現實轉化,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用最新的實踐成果驗證理論、深化理論,推動理論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
最后,瞄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藍圖,充分將“知行合一”融入社會建設事業(yè),以最大化釋放“知行合一”的價值。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行合一”理念的學習和運用,在建設工作中不僅極大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同時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起到了積極作用??傊?,在新時代的起征點上,我們應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之堅定信念、奮發(fā)有為,能夠自發(fā)學習、踐行“知行合一”,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要爭做實事求是的實干家。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任何認識特別是真理的獲得,都來源于社會實踐經驗,因此號召全黨務必要實事求是,在社會實踐中必須要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科學指導,要基于客觀實際情況來洞察、獲取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以作為行動的思想指引[12]。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這不僅是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fā)點,同時也是黨各項工作和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指導原則。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基石和內在要求,是我黨思想上的總開關,只要能有效運用和運行這個總開關,我黨所有的工作必將無往不勝,否則就會困難重重。因此,在構建美麗中國、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背景下,黨員干部應自覺提升理論素養(yǎng),堅持實事求是,努力爭做務實、踏實以及求實的實干家,從而有效貫徹落實“十四五”規(guī)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具體而言,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在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辦實事,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實效。辦實事指的是在馬克思和毛澤東等偉大無產階級思想家的科學認識論指導下,深入基層參與社會實踐,真正回歸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展開調研工作,從而精準把握百姓訴求,根據對調查結果等材料的科學分析、判斷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而不是憑感覺、印象獲取的片面化感性認識來制定生產生活實踐的政策、方針。只有深入基層實踐,獲取科學理性的認識,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中國夢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夢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如何以認識論為指導、提升中國夢的話語權,成為所有中國人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中國夢是依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并結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而形成的新理論,極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質?!秾嵺`論》中的認識論思想為中國夢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認識論中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中華兒女對幸福的追求不謀而合,這既說明中國夢所固有的民族性和普世性特點,同時也表明《實踐論》中認識論思想的正確性,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但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琳瑯滿目的多元文化也時刻沖擊著人民群眾的價值標準,特別是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不利于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應充分運用《實踐論》中認識論的指導思想,正確引領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大力弘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與各種負面思想文化作斗爭的決心,自覺抵御消極思想文化的沖擊;其次要運用認識論思想提升我黨的領導能力,在全面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提升共產黨人直面困難、不畏險阻的勇氣,自覺擺脫官僚主義、奢靡之風和享樂主義,堅定實踐精神及政治信仰,掃除前進道路上的塵埃,從而夯實中國夢的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蓄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