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鐵輝
2016年5月26日,28歲的湖南寧鄉(xiāng)農村子弟何江,在幾百名參選人中,通過幾輪嚴格篩選,最終從四位候選人中成功突圍,成為代表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在畢業(yè)典禮上演講的第一位中國人。何江的父母何必成和曾獻華承包了外出打工村民留下的20畝水稻田,養(yǎng)了三四頭母豬、十幾頭架子豬和三十多只雞。他們希望孩子們把書念好,將來能考上大學,有個好前程。2005年何江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一時,他對母親說想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曾獻華鼓勵他:“相信你能夠做到。”何江在大三時各科成績都名列全校第一且每年都獲得全額獎學金。2009年何江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院本科畢業(yè)后,拿到全校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在學校導師和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的聯合推薦下,他順利申請到了在哈佛大學生物系碩博連讀的機會[1]。
何江的成長經歷雄辯地說明,青年才俊并非都出身于名門望族,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雞窩”里能夠飛出“金鳳凰”!我以為年輕人成長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現代大學的使命是培育創(chuàng)新型人才。創(chuàng)新型人才有三個特征:一是創(chuàng)新精神,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二是創(chuàng)新意識,時時刻刻想著創(chuàng)新;三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提出異于常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在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思維上,創(chuàng)新思維建立在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豐富的聯想能力上。知識與信息一樣,只是一種資源,只有把眾多相關的知識散點串聯成線,并聯成片,發(fā)現規(guī)律性的東西,得出結論,形成解決問題的辦法,知識才是財富!
錢學森在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主任時,給首屆力學系的學生出了一道考題:“從地球上發(fā)射一枚火箭,繞過太陽再返回到地球上,請列出方程求解。”從上午八點半到中午沒有一個人交卷,中間還有兩個學生暈倒被抬了出去。吃完午飯接著考,直到傍晚很多人都做不出來。成績出來,95%的學生不及格,最后錢老決定,力學系學生推遲半年畢業(yè)[2]。
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橫穿恩施和宜昌兩地,沿途經過不少高山峽谷,從恩施一側到對岸的宜昌有40多公里,開車需要2個多小時,但兩岸直線距離僅900多米。一天,一枚小型火箭在恩施巴東縣野三關鎮(zhèn)騰空而起,牽引著先導索飛躍近千米的溝壑,準確落在對岸宜昌市長陽縣索塔兩側預定區(qū)域,建成了無橋墩的四渡河大橋,該橋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懸索橋。四渡河大橋全長1100米,主橋長900米,橋寬24.5米,正橋面到谷底高差650米。用火箭架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它是創(chuàng)新思維在橋梁建筑中結出的碩果[3]。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兩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有一次去某大學做講座,講座畢一個學生提問:“秦教授,我下學期就研二了,過去的一年中我沒有學到什么東西,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又有一次做講座,吃飯時,隨行的一位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的30多歲的男生問同桌諸君:“你們知道我為什么成功嗎?”然后自問自答:“我的經驗是背教材和講義的大綱?!边@個學生以為得到博士學位就是成功,還錯誤地把中學的學習方法當作了成功的經驗。這兩位同學的發(fā)言對我的觸動很大,他們存在一個相同的錯誤:定位不準確!讀碩士、博士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夠用學到的知識解決面對的困難和問題。定位錯了,付出越多,失敗越慘。
研究生應該利用在校學習的寶貴時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活學活用知識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才能為社會所用,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一個研究領域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很多研究課題,當采性是指最可能出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課題。有人說,課題選好了等于完成了研究工作的一半。李政道甚至指出,好的課題,二流的研究者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績;課題沒選好,一流的研究者也只能做出二流的成績。選擇課題時要注意在學科的生長點和學科交叉點上做文章。陳章良之所以成為陳章良,是因為他研究分子生物學,而不是細胞生物學。
1897年居里夫人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回火鋼的磁化研究》,但居里夫人的博士學位論文選擇了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這不僅是學科前沿,而且是一個相當冷門的課題。居里夫人采用因果關系的剩余法對瀝青鈾礦進行研究,得到了一種新的金屬元素,其特性與鉍元素相似,她將這一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用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1898年居里夫人又發(fā)現了“鐳”元素,經過提純的鐳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很柔軟,易揮發(fā),其放射性比鈾強幾百萬倍,原子量為 226。鐳的發(fā)現填補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第88號空格。居里夫人因此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4]220-228[5]99-103。
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又多又復雜,以至于新手往往會被嚇得將研究時間向后推延,為的是有時間“先裝備好自己”。不過我們無法預知一項研究課題會向何處發(fā)展,也無法預料在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哪些知識和技能,因此,知識“裝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是事先無法判定的。推動人們學習新技能和新知識的最大動力,是對它們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相當多的科學家都是在碰到這種需要時,才去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術,這樣才能學得快、掌握得牢。
錢學森同志指出,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講,“先學再干”和“干而不學”都是行不通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而且只能是“邊學邊干”和“邊干邊學”[6]248。也就是說,學習一定程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后,在工作中,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又會不斷發(fā)現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再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加深加寬自己的知識。
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知識裝備是永無止境的,要想一切“裝備”齊全才動手搞科學研究,那就一輩子搞不了科學研究。
科學思維的廣闊性就是任思維御風凌虛自由翱翔,肆無忌憚地馳騁想象。在科學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者面對復雜問題一籌莫展時,更是需要思維的廣闊性。
在中國山西一個偏僻的農村,很多婦女只生女孩不生男孩,無獨有偶,在遠隔幾千公里的英國戴姆維斯也有這種現象??茖W家們從食物結構、飲用水、生物自調節(jié)功能(老鼠試驗)、受孕時男女雙方的愉悅程度、產道分泌物的酸堿性等方面對問題展開研究,這是一種發(fā)散思維,需要思維的廣闊性。最后查明,這兩個地方的飲用水中微量元素鎘的含量很高,鎘對男性X、Y染色體中的Y染色體影響很大,導致X染色體與卵子結合的幾率大,因此婦女多生女孩[7]。
2008年前11個月,索馬里海域發(fā)生120多起海上搶劫案,海盜劫持了30多艘船,綁架了600多名船員。這其中包括載有幾十輛重型坦克的烏克蘭貨船,沙特油輪“海狼號”,以及天津遠洋漁業(yè)公司的“天裕8號”漁船[8]。2008年索馬里海盜因襲擊和扣留各國商船而勒索的贖金達到1.2億美元。
我給研究生上課時,曾經問學生:“索馬里海盜為什么屢打不絕?”學生們大抵都回答:索馬里政權更迭頻仍,連年內戰(zhàn)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只能鋌而走險,其他原因就不甚了了。其實,把這個問題放到地理、科技、心理等框架內考察,還可以找出許多原因。諸如:①索馬里所在的亞丁灣扼守紅海入口,是很多國家海上運輸的必經之道(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南亞各國與西歐國家的貿易如果不經紅海到地中海,轉而繞道開普敦、好望角經大西洋到達西歐,航程要遠一倍左右);②海運的價格和運量遠優(yōu)于陸運和空運,尤其適合大宗散裝貨物的運輸;③海盜一般裝備精良,母船多偽裝成貨船,所用快艇機動性強,這些船只不易識別且便于人員逃逸;④低投入、高回報的營生,干一票動輒獲得幾十、上百萬美元的收入;⑤可以高薪攬人,船員知識結構合理(船員由熟悉洋流航道、經驗豐富的漁民,掌握高科技的大學生以及退役軍人警察三部分人組成)。
科學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能夠深入事物內部較深層次的認識能力,即透過表層進入內部的透視能力。在科學活動中,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善于區(qū)分現象和本質、主要和次要,善于恰當地提出問題,能夠揭示所研究事物的最本質的方面,確定它與其他已知現象多方面的聯系。思維的深刻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從內外層次結構認識事物的關系,從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變化認識事物的發(fā)展。
幾個世紀以前,產褥熱一直是產科醫(yī)院的一大災難,在青霉素發(fā)明以前,死亡率極高。對于產褥熱發(fā)生的原因當時流行幾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病房過于擁擠,通氣不良;有人認為與授乳有關,還取了個名字叫“產乳熱”;還有人認為病因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瘴氣”。
塞麥爾維斯當時在維也納總醫(yī)院工作。該院產科病房分為一部和二部,一部的產婦由產褥熱造成的死亡率是二部的二到三倍,有時甚至是十倍。前面流行的種種說法顯然解釋不了一部產婦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塞麥爾維斯注意到兩個部雖然各個方面的條件差不多,但一部承擔教學任務,要進病理解剖室剖檢因病死亡的產婦尸體;二部培訓助產士,不參加尸體解剖。他認為一部病房的產褥熱死亡率之所以比二部高,很可能是從尸體解剖室出來的醫(yī)學生通過不干凈的手把這種病從產褥熱死亡的產婦傳給了健康的產婦。
1847年3月20日,一次偶然的不幸事件,使得塞麥爾維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這一天,他的友人賈可布·柯勒茲齊卡對一名死于產褥熱的婦女施行尸體解剖時不慎劃破了手指,傷口很快發(fā)炎,引起了敗血癥,最終導致他死亡?!澳腥说昧水a褥熱”,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瘋話,但塞麥爾維斯對此深信不疑。塞麥爾維斯建議,每個進入產房的醫(yī)生、助產士和學生必須用漂白粉溶液徹底洗手,所有接生用的器械和用具都要經過徹底清毒。此后,維也納總醫(yī)院產科一部產褥熱病死亡率從原來的18.27%急劇下降到1.27%。
爾后,雖然塞麥爾維斯的經歷極盡坎坷,但19世紀70年代以后,醫(yī)學界終于接受了他的學說,他被后人尊稱為“母親的救星”[4]433-437。
在一個學科領域,總是聚集著成千上萬的同行,這些人雖然百人百面,各有長短,但對于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大抵在伯仲之間。某個人要想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必須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與專業(yè)相適應的一個或幾個顯著特長。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撇開事物的一切質,而僅僅研究它的量;數學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因而它的結論具有高度的確定性。科學史記載,胡克曾經與牛頓爭奪“萬有引力”的優(yōu)先權,說自己最早提出了萬有引力概念,但學術界最終將這一殊榮給予了牛頓,因為胡克只是從哲學角度闡述了萬有引力的概念,而牛頓以其橫絕一世的數學天才,把這個概念歸納為數學公式表達了出來[9]。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公布了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R)(G=6.67×10–11N·m2/kg2)
第谷·布拉赫是丹麥著名天文學家,他視力極好,長于觀測,一生中觀察記錄了750顆行星的運動,位置誤差不超過0.67度。但第谷不善于理論分析和數學計算,因此,始終沒有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性的東西。第谷死后,他的學生開普勒繼承了老師的觀察記錄,繼續(xù)潛心研究行星運動,終于發(fā)現了天體運行三定律,被人譽為“天空的律師”[5]231-235。開普勒的過人之處就是他精通數學,在這里,數學幫了天文學的忙。某大學一個本科經濟系畢業(yè)的學生,考研時報考了地理系,很多同學都大惑不解。讀研的兩年中,他惡補了地理學基礎知識,把數學運用到地理學領域,寫出了幾篇頗有深度的文章,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普遍好評。
恩格斯說:“任何一門科學的真正完善在于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這句話后來被演繹成:一門學科只有當它用數學表示的時候,才能最后成為科學。顯而易見,工科、理科乃至文科的學生都應掌握數學這門工具,方能強化自己的研究能力。
20世紀70年代,楊振寧曾經提出回國搞科研,報效祖國。周總理勸說他不要回國,因為當時國內的研究條件遠不如美國,回國后他可能做不出什么成績。
發(fā)現 J粒子是相當困難的,在一億次觀測中只有一次出現 J粒子的機會。丁肇中由于發(fā)現 J粒子而于 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早在1970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就已經發(fā)現過與這種粒子有關的奇怪現象,但由于儀器的精密度不高,無法確定這是不是由新粒子所造成的。丁肇中的成功,就在于他設計制造了一架高分辨率的大型“雙臂質譜儀”,建立了一套極為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制度[10]。
2015年9月14日美國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在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捕捉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916年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引力波的存在。很久很久以前,兩個質量分別相當于29個太陽和36個太陽的黑洞合并,產生巨大的碰撞,3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在1/4秒內被釋放出來,運行13億年到達地球,被美國Ligo捕獲到[11]。
引力波很難被捕獲到,其原因有三個:第一,振幅小,引力波是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電磁場、弱核場、強核場、引力波)中最弱的,它產生的波動極其微弱,其振幅至多相當于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第二,觀測極易受到其他因素(如振動、聲音等)干擾;第三,對觀測儀器的靈敏度要求極高。
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斥資3.65億美元,援助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分別建設“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1999年 11月建成,2000年第一次進行引力波探測,2010年結束數據搜集,歷時 10年并未探測到引力波。2010年至2015年,Ligo大幅改進設備,大大提高了靈敏度,2015年再度開啟,終于捕捉到了兩個黑洞合并產生的引力波。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在發(fā)現引力波方面的突出貢獻[12]。
不論你學什么,從事什么工作,作為研究生有兩個看家本領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能說會寫,而且最好能夠比別人高出一大截!
語言表達是一門藝術,要想流暢地表達思想,讓人一聽就明白,至少得具備三個條件:說話者對表達的內容要吃透,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說話的邏輯要嚴謹,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語無倫次;用詞要準確、貼切、置當不移。寫文章比說話更難,因為它沒有即席信息反饋,不能經常舉例,更不能多次重復某一個重要問題。
寫出好文章有三個充要條件,前兩個與對說話的要求完全相同,但寫文章對用詞的要求更高,不僅要用詞準確,還要求詞匯豐富、文字簡潔、筆調清新、行文流暢。
外出講座經常有人問:為什么窗明幾凈、時間充裕、環(huán)境安靜,自己卻寫不出文章,尤其是好文章?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寫文章的規(guī)律。古人云:“意在筆先”,寫文章之前必須先立意,也就是要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寫文章前,至少要做這么幾件事情:收集整理資料,思考問題,安排順序,積累詞匯。寫文章時,資料解決言之有物,思考、分析、判斷和推理解決言之有理,邏輯解決言之有序,三者不可或缺。這些事情做好了,提筆為文,深邃的思想、嚴謹的邏輯、優(yōu)美的文字就會源源不斷從你筆端流淌出來,想不寫好文章都難。這時你就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成了論文高手,甚至文壇高手。
結果由若干個前后銜接、相互影響的過程組成,每一個過程又都是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結果與過程的關系,有些類似于體育運動中的跳板跳水。
在跳板跳水比賽中,裁判員根據運動員走板、起跳、空中動作和入水來評分。因此,運動員在比賽時走板應平穩(wěn),起跳角度要恰當,壓板要有力,騰空要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勢要優(yōu)美,翻騰、轉體速度要快;入水時身體要與水面垂直,水花越小越好。在整套動作中,運動員前面一個動作的好壞,對后面一個動作的影響極大,只有每一個動作都做好了才能得到高分。
實踐出真知,只有注重過程,才能注重細節(jié),才會得到真知灼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把小事當成大事去做,每做一件事都有一點進步,假以時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細節(jié)會決定成敗,20世紀80年代一架波音737飛機在大西洋上空機艙著火,機毀人亡,150多人無一幸免。事故調查結果是,電工在鋪設電線時,行李艙有一段電線沒有理直,形成了一個弧形。年長日久,電線外皮破損,通電后電弧放電造成了行李艙著火。
在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災中,長江大堤的某一處潰堤是由于平時疏于管理,堤壩上有很多螞蟻洞,洪水來臨形成管涌造成的。這是名副其實的“千里長堤,潰于蟻穴”。
大師是指某一學科、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學貫中西、成績斐然,具有全國或國際影響,如國學大師季羨林、紅學大師俞平伯、國畫大師齊白石。工匠是指在某一行業(yè)從事某種具體工作的人,如鐵匠、木匠、泥瓦匠。工匠的工作看似簡單,但它要求每一個工藝環(huán)節(jié)都可丁可卯、準確無誤,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這就是工匠精神。徐悲鴻畫的馬,齊白石畫的蝦都是工匠精神的產物,所以它們能夠享譽全球,拍出天價。
某大學一位教師給研究生講授科學活動方面的課,布置學生查找資料解決某個問題。課后一個學生問:到了圖書館、情報所怎么查資料?老師十分困惑,畢竟這個學生本科學的就是情報學專業(yè)。人生要取得大的成就必是厚積薄發(fā),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對待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生要認認真真完成,不要采取敷衍塞責的態(tài)度。對付來對付去,對付的是你自己,因為你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歷練的機會。要做大師,先做工匠,經驗是從實踐中積累的。年輕人不要眼高手低,否則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到頭來將一事無成。
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多層面、全方位的,包括師德、師才和師風。具體地說,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學術水平和治學風格對于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碩士生和博士生階段,老師和學生已經到了一對一的單兵教練階段,這些影響就更加明顯。因此,學生應當處理好與前輩尤其是導師的關系,爭取他們的提攜和獎掖。
科學研究是一種通過師徒相授而學到的技術。導師提出和論證問題的方法、講課時所做的透徹分析、實驗操作技巧,乃至進行學術交流的方式等等,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技能往往要通過若干年的言傳身教,學生才能掌握。玻爾的導師盧瑟福幾乎每天下午都在實驗室里開茶話會,每星期五傍晚在自己家里舉行茶話會,大家在會上交流信息、提出疑難、自由爭論,問題常常迎刃而解。玻爾繼承了盧瑟福重視學術自由爭論的良好傳統。玻爾的學生任科芳雄回到日本以后,也發(fā)揚此風,一面研究,一面到各大學講學,開展學術爭論,發(fā)現和培養(yǎng)了湯川秀樹、坂田昌一、武谷三男、朝永振一郎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建立了日本物理學派[6]248。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大人物必定會用自己的權力去恩寵他所喜愛的學生。有知名導師作質量保證,論文容易得到發(fā)表,發(fā)表后也能更多地被引用。在導師的扶持獎掖下成長,比之個人單槍匹馬地奮斗,可以說是一條比較平坦的成才之路。
長者與年輕人、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緊張甚至反目成仇,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就長者而言,最主要的是嫉賢妒能;就年輕人而言,最主要的是恃才傲物。青年人應當尊敬師長,虛心學習,才能更多地得益于老師的教導;作為師長的導師,則應當寬宏大度,虛懷若谷, 允許并且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在科學史上,由于老師沒有寬厚容人的氣度,學生缺乏應有的虔誠和尊敬,師生反目成仇,從而阻礙了青年人迅速成長的事例并不鮮見。20世紀30年代,年僅20多歲的朗道,在列寧格勒物理研究所工作時,大膽地指出了該研究所領導人約飛院士寫的一篇論述用很薄的分子層做電氣絕緣體的文章在理論上存在的原則性錯誤,后來的實驗也證實了朗道結論的正確。然而,這位權威忍受不了青年人的冒犯,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有一次,在朗道宣讀一篇報告之后,約飛宣稱:“聽了半天,不得要領。”朗道立即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大庭廣眾之下反唇相譏:“理論物理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边@自然深深地觸怒了約飛,因而使得年輕有為的朗道,不得不離開列寧格勒物理研究所。
在科學活動中,剛剛出道的年輕人就像尚在襁褓的嬰兒,極易受到傷害。長者與少者、老師與學生之間如果爆發(fā)激烈的沖突,損失最大的還是少者和學生。因此,年輕人要學會克制。
宇宙浩渺,歷史悠長,知識車載斗量,以個人有限的生命,想讀懂自然和社會這本厚重的書,原本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像細沙,會一分一秒悄無聲息地從指縫中流走。
把控時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很大的定力。一天24小時,一分60秒,時間對于每個人都絕對公平,誰也不會多一分,誰也不會少一秒。多數人都習慣于隨性和享樂,平庸與充實完全在于個人對欲望的克制。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對待工作持不同的態(tài)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當作謀生的手段,父母和老婆要吃飯,孩子要上學;二是當作一項任務,上級要檢查,組織要考核;三是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工作看成“游戲”,自己在這種游戲中得到快樂,感到愉悅。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又派生出人們在工作中“安、鉆、迷”的三種狀態(tài):所謂安,就是安心本職工作,不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所謂鉆,就是刻苦鉆研業(yè)務,銳意進取;所謂迷,就是對待工作情有獨鐘,如醉如癡如迷。
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悟,悟有聯想式和省悟式兩種形式。
聯想式是指這樣一類情況:當人對某個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時,在某一偶然事件的刺激、啟示、觸發(fā)下,思維頓時產生相似性聯想,豁然開朗,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新設想,使問題得到解決[13]。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啟發(fā)作用,都可以成為原型,如自然景象、日常用品、人物行為、技巧動作、文字描述等。但是,一個事物能否起原型啟發(fā)作用,不僅決定于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還與思考者的主觀狀態(tài)有很大關系,如思考者的創(chuàng)造意向、聯想能力等。
1825年英國工程師布魯內爾在倫敦泰晤士河下挖隧道,因為土質松軟,經常塌方,一天他在郊外散步時看見甲殼蟲鉆進了堅硬的橡樹,受此啟發(fā),布魯內爾發(fā)明了盾構施工。
閻肅創(chuàng)作西游記主題曲時,找不到適當的詞匯描述師徒四人的艱辛和渴望,在房間踱來踱去,天天如此。兒子看見,說:“你在干嗎?把地板都踩出坑來了!”受到這句話的啟發(fā),閻肅寫出“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又出發(fā)”。
悟的另一種形式是省悟,省悟又叫頓悟,它不需要“觸媒”的刺激,而是通過內在的自省、內部“思想的閃光”而得到的感悟。當人對某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思索,思維達到了飽和程度,仍然沒有進展,這時,大腦神經系統就像布滿了縱橫交錯的“電路”,卻轉來轉去無法接通。后來,由于潛意識等尚未搞清的因素的作用,突然之間電路“耦合”,接通了,猛然省悟,使問題得到了解決[13]。
凱庫勒就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tài)發(fā)現了苯環(huán)結構式。凱庫勒發(fā)現苯環(huán)結構式時,從蓋·呂薩克算起,有機化學分析方法已有半個多世紀,化合價理論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凱庫勒長期致力于化合價理論研究,到1865 年他思考苯 C6H6 的結構問題已有 12年之久。1847年凱庫勒進入吉森大學學習過建筑,接受過空間結構的熏陶。他還做過審訊煉金術士的法庭陪審員,煉金術士的象征物是首尾相接的蛇狀手鐲。那天傍晚他還給準備出席晚會的夫人戴過項鏈,弄了很久才把項鏈扣上[6]106-107。
工作中人們怎樣才能受惠于悟呢?這就涉及學、思、悟三者之間的關系。人之治學可以比喻為奶牛產奶。牛吃進去的是草和豆之類的飼料,經過腸胃的消化、吸收和轉化,擠出來的是奶。在學、思、悟三個環(huán)節(jié)中,人們從學習中獲得的是常識、知識和數據,經過思考過程中的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拿出來的是辦法、計劃和戰(zhàn)略等。在這里,人的學習相當于牛吃飼料,思考相當于牛的反芻和消化,悟即辦法、計劃和戰(zhàn)略,就是擠出來的牛奶。
在學、思、悟三個字中,關鍵是一個“思”字??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學不思會迷茫,只思不學思想會枯竭,因為思想沒有了用來加工的原料。
年輕人精力旺盛,興趣廣泛,有的喜歡體育運動,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有的喜歡跳舞,慢三步、快四步、桑巴、探戈樣樣都精;還有的喜歡郊游遠足,尋幽探勝。科技工作者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興趣和愛好,這是正常的,也是允許的。但是,音樂體育、琴棋書畫只能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種業(yè)余愛好。當你緊張工作一段時間以后,當你為了某一難題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聽一場交響樂,游一次泳,打一個小時乒乓球,能使你緊張的神經得到放松,然后再去工作,效率可能會比以前高得多。因此,對于科學工作者,科學研究以外的一切愛好都只能作為緊張工作以后的一種精神調劑。如果本末倒置,通宵達旦碼“長城”,從早到晚“手談”,那就是玩物喪志!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倘若什么都喜歡,什么都想學,到頭來,必然什么也干不好,什么成績也做不出來。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