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韓杰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鄞州實驗中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學習方式,這一點對于初中生的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小學所學的內容少,難度低,靈活度低,而且一名小學老師所對應的學生也比較少。因此雖然滿堂灌、死記硬背是錯誤的學習方式,但是如果老師、家長盯緊學生,要求其一定要背熟,這也是可能的。但是當學生升入初中,就面對著內容多、難度高,題目靈活度高的問題。而且初中老師普遍都要同時帶二到三個班的課程,盯著每一個學生去背誦、記憶內容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科學這門課,比起語數(shù)英,它的課時安排更少一些。也就是說留給初中科學師生的,能夠被保證的學習時間只有課堂上的時間,時間有限而要高效利用就必須講求方式方法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就這樣凸顯了出來。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學習方式分為四類的理論,這四類學習方式分別是:機械的接受式學習、機械的探究式學習、有意義的探究式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這四種學習方式中的前兩種為低效甚至無效的學習方式,而后兩種是高效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我們可以以這四種學習方式為基礎來探索研究初中科學學科學習的有效方式,并引導學生運用它們來學習,這樣既可達到事半功倍學習的效果,下面我們結合教學實踐來具體分析。
“接受式”這個詞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聽來似乎有些敏感,不是反對滿堂灌嗎?不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嗎?怎么能讓學生“被動接受”呢?但既然奧蘇貝爾提出了機械的接受式學習、和有意義的探究式學習的概念,那么就意味著“接受”對學習是有意義的,出現(xiàn)問題的是如何接受??鬃右舱f過;“思而不學則殆?!比绻唤o學生一些知識讓他們以此作為基礎,而是直接讓他們進入“思考探究”那么他們就沒有思考的方向,不知該思考什么內容,這樣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才是低效的。所以作為初中科學老師在我們面對探究能力正在形成階段的初中生時,我們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地接受式學習的。不過這種接受時學習首先要做的就是摒棄機械地接受,所謂“機械”就是指要接受的內容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是照本宣科,而不考慮學生思維學習習慣的。我們要摒棄這種機械地講授方法,賦予“接受”意義,這樣學生才能有高效地接受學習。什么樣的“接受”是有意義的呢?“接受”,應該是學生在面對老師傳授的知識之時,自主去思考、理解、整合之后再講這些知識合理記憶、內化的一種學習方式。若想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教師首先就要在準備教學內容,選擇講授方式上下一番工夫,我們要保證我們講授給學生的知識是系統(tǒng)的,有條理的,這樣才方便學生的接受、理解和記憶,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較短的課堂時間里盡可能地理解、記憶、內化更多的知識。一節(jié)課這樣上下來,學生不僅高效“接受”了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還對學習科學這門課程樹立起了信心。
在具體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接受格局呢?筆者認為運用“問答式”的教學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首先它從形式上就先在提醒學生注意,要求他們回答問題,也就是敦促他們必須參與到課堂中來,必須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思維懶惰,等著老師告訴知識、定理、公式。教學越抽象的概念時,越要注意運用問答調動學生思維,這樣才能促進其理解。筆者在教學“功”這部分內容時就運用問答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易于接受。筆者先向學生拋出問題:1.本節(jié)課所學的“功”和我們常見的“工”有什么差別。2.滿足怎樣的條件之后力才能做功3.列舉你生活紅做功的例子。在備課階段,筆者就充分地考慮了學生們對于“功”這一抽象概念的接受程度。因此我率先讓學生區(qū)分物理學的“功”和生活中的“工”,這就是在提醒學生要深入認識這個單獨的概念,讓他們在對比思考中將“功”這個概念逐步明晰。在他們明晰概念的過程中拋出第二個問題,助其把這一概念完全理解透徹。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由他們自主舉出生活中做功的例子,以此來檢驗他們是否完全理解了這一概念,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一定的運用。這樣一組問題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它能夠幫助學生把這個新概念完全理解后,再把它成為自己只是體系的一部分,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接受。
奧蘇貝爾提出學習方式理論中強調自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自己先動起來的也是是要他們自主來學習。這個“自主”應該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包括自我調動激情、鼓勵自我、調控自我等方式,如果學生能夠在這些方面全方位提升自我,那么他們就能徹底擺脫被動和機械地學習方式。當然,這種自主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我們在初中科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問,發(fā)現(xiàn)疑問的方式來促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提問、自主學習。因此,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要從方法到內容上都尋找能令他們感興趣,愿意探究的東西。
筆者曾經(jīng)在教學“走向成熟”這一部分內容時嘗試讓學生們自主學習。選擇這一部分內容是因為它和學生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初中學生們正處于身體變化的青春期。而現(xiàn)在是二胎甚至三胎全面來臨的時代,學生們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觀察嬰兒成長到幼兒的過程。另外,現(xiàn)在也是老齡化的時代,學生們生活中的老人尤其是七八十歲的高齡老人也很多,他們也有觀察老人的機會。這三中生活體驗,恰好可以對應到教材中的人生不同階段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內容。而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部分內容,搜集關于各年齡段的人的生理特點的過程中,筆者有意提醒他們關注網(wǎng)絡。在筆者的這一啟發(fā)下,學生們極大拓展了自主探索的范圍。有的學生由網(wǎng)上的嬰兒輔食視頻入手,探究了嬰兒咀嚼、消化功能的發(fā)展過程;有的學生從網(wǎng)上各種老人護理床、行走輔助工具入手,探究了老人骨骼、肌肉衰老的過程。在這個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探究渠道獲得了筆課本上更多、更深的知識。他們對于人體不同人生過程的生理特征有了深入地認識,對關于人體的科學也更感興趣了。當然自主學習的過程也需要我們教師的監(jiān)督,比如關于青春期不同性別學生身體會怎樣發(fā)展的問題,筆者并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而是讓學生自主總結自己近一二年身體的變化,然后結合課本的內容,由我來給學生們講解其后對應的生理機理。這樣做的原因是網(wǎng)上關于這方面的內容魚龍混雜,為了保證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不能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
總之,在這一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應該如何從生活入手,搜集整理關于科學的知識。而且因為他們選擇的生活切入點不同,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和生活相關的每一方面知識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這激發(fā)起了他們從生活中的各個點入手提出關于科學問題的興趣,還有學習、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可以說引導著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是一定進行的一種必須的具體學習方式。因為初中生的學習能力還是有限的,完全自己思考問題,很大可能上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是只能提出一兩個問題,這樣不利于自主學習的高效持續(xù)進行,而在互相討論提醒的過程中學生們就能夠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甚至還能夠互相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不過為了防止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甚至是變成聊天大會,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還是要注意以下幾點的。
第1,要有明確分工。在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時,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這樣才不會有學生渾水摸魚不參與學習討論。仍以“走向成熟”這一部分的學習為例,在指導學生們自學這一部分時,筆者提前了解了學生們的家庭情況和生長發(fā)育情況,基本保證每組都能分到一名家里有二胎弟妹的學生、一名家里有高齡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學生、一名生長發(fā)育比較快的學生。并且在布置學生們自主收集資料時也建議他們最好沒人搜集一部分的內容,這樣一來在資料搜集階段大部分組就都能做到“人人有活兒干”,分工十分明確。
第2,要有積極溝通的合作氛圍。筆者認為這種氛圍的形成關鍵不在于學生們是否愿意溝通,因為他們都是一個班的同學,不存在不熟,不愿意溝通的問題;關鍵在于學生們其實在于學生們不知道如何深入溝通探究各自的學習成果,因為不知道如何深入探討,所以就是每一個人把搜集成果分享了之后就結束了,無法積極地進一步溝通。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引導。在匯報不同年齡的人的身體特點時,筆者執(zhí)教的很多學習小組也是大家把在網(wǎng)上搜到的各年齡段的人的生理特征分享之后就不知道說什么了。筆者這時及時提醒他們:“照顧嬰兒和老人哪個更難呢?為什么?”根據(jù)筆者這個問題,學生們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在討論中他們又進一步反觀生活,總結出了更多知識,如有一組學生一開始只關注到了嬰兒長牙的問題,在新一輪討論中他們又提出了照顧嬰兒飲食需要費心不僅僅是因為嬰兒,沒有長牙,還因為他們會有吐奶等問題,所以照顧嬰兒更需盡心。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組的討論已經(jīng)開始關注嬰兒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特點了,這就是他們在積極溝通的合作學習中得到的。
第3,要推動學生得出綜合學習成果。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們得到個人自主學習得不到的成果,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們討論完了就結束這一課,這樣學生們極容易只記住熱鬧鬧的過程而沒有得到知識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們的合作學習一定要由老師來幫助他們總結結尾。在學生們通過熱烈的討論,得出了老人或者嬰幼兒在某一方面全面的某種生理特征之后,筆者讓每組派一人匯報該組的成果之后,筆者再次幫助學生們整體總結,幫助他們認識到嬰幼兒的嬌弱和老人的衰老都是全方位的。并且向他們拋出問題,讓他們自己在課下了解一下什么樣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怎樣哪一種老年人得的慢性病。這樣你的方式既把學習又向下一步深入推進了,又可以讓學生們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良好生活習慣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作為初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探究式與接受式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初中科學學習中的探究式學習主要是強調教師要根據(jù)教授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幫助他們確定需要探究學習的相關主題,并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們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此過程中提出、分析問題、提出猜想,最終通過實驗驗證來得出結果,在對此結果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得出探究結果。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構建完善了自身的知識體系,還體驗了探究問題的過程,得到了探究問題的爭取方法。與直接告知學生答案的教學方法相比,這種結合問題情境的探究式學習具有開放性、參與性和實踐性等優(yōu)點。我們倡導以探究的方式學習其目的就在于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思考和認真感悟來形成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得到知識還能夠感受到科學探究所要付出的艱辛,這樣的感悟就是讓學生們體會到了科學探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科學精神的嚴謹。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教師認識到了探究學習法的重要性,教師們努力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合到初中科學的課堂教學中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犯千篇一律,沒有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進行教學的情況。探究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們提出假設,接著由學生們進行實驗,以此來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甚至有時還會在講解作業(yè)題時也進行探究。但這樣程式化且沒有結果的探究其實并起不到作用,這屬于矯枉過正。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樹立探究“探究在精,不在多”的理念,不用把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探究。真正的,合適的探究學習是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實踐、探究,使他們能夠深入分析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操作,細致地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和教師一起歸納總結的。這樣的探究學習中教師應該及時給予適時地引導,讓學生不僅能在探究過程中自由思考,而且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正確的探究方法和實踐經(jīng)驗,這樣的探究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比如,在教學的“杠桿”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探究任務:研究秤桿的秘密。我們在給學生發(fā)下稱之后,先給學生一點時間來研究一下,在他們初步掌握了如何用稱之后,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1.找到秤桿刻度點起始于哪個位置。2.你發(fā)現(xiàn)秤桿上的刻度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了嗎?3.你認為稱上的提紐在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4.稱為什么能夠稱出物體的質量。接下來學生們會帶著這些問題進一步探究,這里的探究是通過動手實驗來得到結果。在課上幫他們總結出實驗的結果之后,在布置其課下通過查找資料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出的結果。這樣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既進行了動手實踐,又經(jīng)過了“真理”的驗證,這就是一次合理有效的探究學習了。
綜上所述,其實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深入探索它們每一種的合理用法,并能夠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進行使用。這樣就能夠發(fā)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功能了。在教學中融會貫通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學生們就能學會靈活運用每一種學習方法,最終以更高的學習效率來進行科學學科的學習,這樣最終也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