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三高級中學 張玲燕
問題教學法在多種學科中都有廣泛應用,物理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設計意識,對問題資源進行整合處理、抓住問題投放時機、關注問題設計層次、組織問題探究活動、延伸問題訓練維度,從不同角度展開教學調(diào)度,成功調(diào)度學生學習思維,形成豐富學科認知。學生對教師設計問題有主動思考的意識,如何提升問題設計品質,讓問題成為學生思考的主動力,這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教師對物理學科教材內(nèi)容做深入分析,能夠找到問題設計的切點。學科教學問題資源極為豐富,教師還需要做好搜集整合處理,對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條件等制約因素做科學分析,以便推出適合的學習問題,讓這些問題成為學科教學的主要激發(fā)手段。教法材料、網(wǎng)絡渠道,都能夠為學科問題設計帶來一些信息支持,教師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對問題資源做優(yōu)化處理,其問題設計適合性會更高,啟動效果也會更強。
學科問題資源極為豐富,教師需要有整合應用的意識,針對學生思維走勢做出問題設計和投放,勢必能夠激發(fā)更多學習動力。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參考系》,教師借助生活環(huán)境推出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學科認知積累做對應思考:我們坐在教室內(nèi),看到周圍景物時,彼此都是靜止的,可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這里蘊含哪些問題呢?學生針對教師設計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很快就達成學習共識:因為參照系不同,我們對靜止和運動會有不同的感知,整個世界都處于運動之中,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而參照物不同,可以得出相對靜止的認識。
教師推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學生對這些問題都比較熟悉,自然會給出最為直接的答案。從學生討論情況能夠看出,教師問題設計是比較適合的,能夠讓更多學生行動起來,在深入研究思考中啟動學科思維。物理原理雖然比較抽象,但教師問題引導可以更為淺顯,這樣可以形成豐富調(diào)度力量。
問題設計好之后,何時投放這些問題,對哪些群體學生投放哪些問題,這是教師要思考的事情。學生學力基礎存在差異性,而學習悟性和興趣也不會完全一致,教師在問題配設上需要有針對性,以順利啟動學生學科思維。學生對問題比較敏感,教師做出適合性投放,符合因材施教原則,自然有更高的科學性。物理學科教學關涉內(nèi)容眾多,問題投放時機選擇更為關鍵,課堂導學、重點突破、合作互動、課堂訓練、教學小結、學科實驗等,都屬于問題投放可以選擇的時機。
教師把握問題投放時機,能夠準確啟動學生學科思維,讓學生展開主動性學習,這對豐富學習體驗有重要現(xiàn)實幫助。在教學《時間與位移》時,教師在學生充分預習之后,結合具體案例設計投放了思考問題:從北京到重慶,可以選擇不同的路線,所需要的時間、走過的路程也存在差異,結合相關地圖做分析規(guī)劃,你能夠給出哪些操作方案?學生進入到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深入課堂,對學生探究情況做觀察監(jiān)督,及時作出提醒和調(diào)度。學生在問題研討過程中,對一些物理概念做具體分析,結合案例做詳細解讀,不僅理清了物理概念內(nèi)涵,還對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留下深刻印象,自然建立生活化學習意識。
學生對物理問題展開深入研究,自然形成豐富學習成長點,教師適時做出調(diào)度,要求學生做生活對接思考,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能力更為豐富。教師適時投放學科問題,能夠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其助學效果更為集中并且豐富。
學生學力基礎存在較大差距,這是最為平常的現(xiàn)象,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認識,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問題內(nèi)容,以提升教學適配性。問題有難度系數(shù),教師對學生群體特征做具體分析,對問題難度系數(shù)做整合處理,自然提升生本感悟效率。學生對問題展開研究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要注意跟進觀察,對學生接受感悟情況做調(diào)查,適時做出引導和輔助,讓學生順利進入到問題探索環(huán)節(jié),在深度互動中建立學習共識。
教師對問題做分層設計和定點投放,都能夠獲得分層教學效果,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讓更多學生都能順利進入到學科核心,通過問題解讀建立綜合能力。在教學《加速度》時,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相關概念,對相關實驗設計展開集體討論,推出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做選擇性解讀:磁懸浮列車的最高速度可達430公里/每小時,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這個說法對嗎?運載火箭點火后的短時間內(nèi),其速度變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嗎?學生拿到問題后,開始對相關內(nèi)容做梳理和分析,教師深潛課堂之中,與學生一起研究這些問題,并給出一些思考提醒,學生順利啟動學科思維。
學生對一些探究性物理問題有特殊思考興趣,教師對此有精準把握,及時推出思考問題,對學生展開對應調(diào)度和啟發(fā)。確保問題研究與學科形成緊密對接,這對全面促進學生學科學習和研究有重要促進作用。關注問題設計層次,體現(xiàn)科學教學思想,教師準確把握學情展開組織,能夠帶來豐富激發(fā)動力。教師對問題做分層設計,其適合性更高,教學輔助作用更為鮮明,學生從問題解讀過程中建立的學習認知也更為細化。
問題探究活動形式眾多,教師需要做創(chuàng)新設計和組織,讓更多學生都能順利進入到活動之中,在深入探索和實驗操作中完成問題解讀和內(nèi)化。生活觀察、案例分析、探索實驗、驗證實驗、社會調(diào)查、信息搜集、手工操作等,都屬于物理探究活動形式,教師將物理問題與這些活動相對接,能夠形成更多學習契機,促使學生在問題思考和實踐操作融合中建立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問題與活動對接和融合,能夠形成諸多思維啟動點,教師要做好整合處理。
教師組織問題式學習活動,要對學科教學活動形式做對應研究,找到問題滲透起點,這樣才能讓問題和活動形成無縫對接。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先利用演示實驗做引導,讓學生有充分觀看分析的機會,然后做問題調(diào)度:這里有一個金屬片和一張白紙,其重量肯定不同,大家不妨做出猜想和判斷: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一定快嗎?如何做出你的驗證方案?學生接受問題后,開始了具體的操作嘗試,然后做出問題解讀:紙片和金屬片同時下落,金屬片肯定先落地,如果將紙片團成一個球,再度做同樣的實驗,金屬片和紙球差不多同時落地,這說明自由落體速度快慢與物質質量大小沒有什么關系。
學生對簡單的生活化物料實驗最感興趣,自然有主動操作的意識,教師根據(jù)實驗做問題推放,給學生提供直接研究的機會。從學生具體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問題設計是比較科學的,成功調(diào)度學生學科思維,形成豐富學習啟動力。學生對問題有敏感性,這是最為正常的現(xiàn)象,教師適時做出布設,這才是最為明智的設計。
問題與學科訓練對接時,教師要做創(chuàng)意設計,讓問題自然進入到物理訓練環(huán)節(jié)。問答訓練題目設計,能夠讓問題直接進入訓練之中;實驗訓練與問題對接,也能夠形成訓練體系,教師對實驗過程做分析,利用問題做調(diào)度,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建立學科認知;教師組織問題式競賽活動,推出學科辯論活動,也能夠組成嶄新訓練內(nèi)容。教師巧妙設計問題,不僅能夠帶來更多學習啟動,還可以延伸學生學習思維,形成豐富調(diào)度激發(fā)力量。
學生對學科延伸訓練有不同感應,如果教師能夠將問題融入到訓練環(huán)節(jié),借助問題展開巧妙調(diào)度,勢必能夠對學生形成一定沖擊,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互動交流中建立學科認知能力。在教學《力的合成》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先對相關概念做解讀,要求學生展開合作探究活動,最后給學生布設了訓練任務:合力和分力的關系是等效替代嗎?合力總是大于分力嗎?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定則?什么是共點力和非共點力?教師直接用問題作為訓練題目,要求學生做問題解讀,其訓練內(nèi)容更為直觀,學生學習也更為明確。
教師直接投放問題,要求學生做專業(yè)解答,這個訓練設計本身就更為直觀,學生對訓練任務更為明確,學習思考方向也比較清晰,自然能順利做出回應。學生在問題解讀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對學生問題思考做評價,其助學效果更為豐富。物理訓練設計沒有固定格式,訓練題目也未必要借鑒教輔材料,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做出創(chuàng)意設計,勢必形成嶄新訓練動力。
物理學科教學運用問題展開組織和調(diào)度,這是教師最常見教法應用,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和討論,也能夠逐漸理清學科概念和原理,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學科能力。如果有可能,教師組織學生做問題設計,發(fā)動學生做質疑性學習,也能夠帶動課堂學習氛圍,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自然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物理學科帶有抽象性、邏輯性、實驗性等特點,教師借助問題進行對應調(diào)度,勢必能夠形成更多學習成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