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玲 陳 芳 徐文慧
(江蘇省第二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支氣管擴張癥簡稱支擴,主要是由各種因素引發(fā)的支氣管病理性永久性擴張的氣道炎癥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病程長等發(fā)病特點,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長,且有年輕化趨勢[1-2]。目前臨床將支擴分為急性期和穩(wěn)定期,其中急性期支擴是指咳嗽、咯痰、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明顯加重且持續(xù)時間大于24 h的階段,若不予以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容易損害患者的肺組織和功能,造成肺功能進行性下降,甚至引發(fā)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西醫(yī)對于支擴急性期的治療主要采用抗感染、化痰等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產生耐藥性[4]。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治療優(yōu)勢的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支擴的治療選擇采用中醫(yī)藥治療[5-6]。中醫(yī)學根據(jù)支擴患者的反復咳嗽、咯痰、咯血等癥狀,將其納入“咳嗽”“肺癰”等范疇,急性發(fā)作期病因病機以標實為主,治療主要采用清熱宣肺祛痰的原則。本研究主要探討葦莖二陳湯治療支擴急性發(fā)作期(痰熱郁肺證)患者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支擴的西醫(yī)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中相關內容[7];急性加重期支擴診斷參照2017年歐洲呼吸學會發(fā)布的成人支擴管理指南中相關內容[8];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痰熱郁肺證的辨證標準[9]。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急性加重期病程在5 d內;年齡 18~65歲;血白細胞計數(shù)<1.0×1010/L,中性粒細胞≤75%,體溫≤38℃;同意參與本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原發(fā)性肺部疾病者;黃甲綜合征、支氣管軟骨缺損、楊氏綜合征等先天因素所致的支擴者;處于支擴穩(wěn)定期者;合并心血管、肝、腎、血液等系統(tǒng)嚴重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惡性腫瘤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對本研究藥物所含成分過敏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本院呼吸科門診部收治的62例支擴急性加重期(痰熱郁肺證)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就診順序編號后,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42~65歲,平均(53.33±5.81)歲;平均病程(8.83±1.62)年;急性加重天數(shù)平均(3.51±0.46)d。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47~65歲,平均(53.89±5.23)歲;平均病程(8.61±1.52)年;急性加重天數(shù)平均(3.91±0.3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參照《成人支氣管擴張癥診治專家共識》[10]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靜滴每日1次,獲得痰培養(yǎng)、藥敏結果后調整抗生素治療方案)、化痰(鹽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滴,每日1次)、咯血、退熱等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葦莖二陳湯治療,方藥組成:蘆根、薏苡仁各30 g,茯苓、冬瓜仁各15 g,瓜蔞皮、黃芩、杏仁、浙貝母、法半夏各10 g,陳皮、桃仁、桔梗各6 g,甘草3 g。隨癥加減:痰中帶血者去桃仁,加白及、白茅根等,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飯后服用,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主要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咳嗽、咯黃痰、痰中帶血、發(fā)熱癥狀進行量化評分,按照嚴重程度從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2、4、6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2)實驗室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治療前后的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計數(shù)(WBC),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水平,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肺功能指標:采用德國格萊特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至少進行3次,取最大值。4)記錄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5 療效標準 參照相關文獻[12],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臨床控制: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95%,患者急性期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70%,<95%,患者急性期臨床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30%,<70%,患者急性期臨床癥狀體征較治療前部分改善。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30%,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或%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咳嗽、咯黃痰、痰中帶血、發(fā)熱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咳嗽、咯黃痰、痰中帶血、發(fā)熱癥狀得分明顯更低(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間點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31)對照組(n=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5 d治療后10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5 d治療后10 d治療后14 d咳嗽4.52±0.91 3.10±0.52*△2.26±0.31*△1.21±0.23*△4.47±0.94 3.88±0.69*3.12±0.57*1.94±0.45*咯黃痰4.29±0.85 2.94±0.62*△1.87±0.41*△0.94±0.27*△4.33±0.82 3.67±0.74*2.28±0.56*1.62±0.35*痰中帶血3.29±0.73 2.22±0.49*△1.33±0.39*△0.42±0.13*△3.36±0.69 2.84±0.53*2.03±0.48*1.13±0.25*發(fā)熱3.56±0.72 1.94±0.58*△1.16±0.53*△0.56±0.12*△3.48±0.94 2.36±0.77*1.79±0.58*1.09±0.32*
2.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NLR、WBC、CR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NLR、WBC、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31)對照組(n=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LR 3.89±0.77 0.82±0.21*△3.72±0.63 1.44±0.37*WBC(×109/L)8.97±1.56 6.12±0.54*△8.87±1.49 7.31±0.92*CRP(mg/L)24.61±1.54 6.21±0.54*△24.88±1.57 11.81±0.93*
2.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FEV1、FVC、FEV1/FVC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FEV1、FVC、FEV1/FV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31)對照組(n=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EV1(%)71.54±3.81 78.93±4.82*△71.93±3.76 73.55±4.17*FVC(%)62.59±3.99 72.11±6.25*△62.81±3.72 68.47±5.94*FEV1/FVC 73.51±2.12 81.57±3.34*△74.02±2.07 78.83±2.91*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支擴患者1 000萬~2 000萬例,相較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視,支擴一直是臨床容易被忽視的常見?。?3]。支擴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痰中帶血或咳血,進而引發(fā)感染,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甚至破壞支氣管管壁的平滑肌和彈力纖維,形成永久性擴張,造成患者肺功能進行性下降,影響其生活質量,增加醫(yī)療負擔?,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支擴的發(fā)生與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結締組織病等有關[14-15],因此西醫(yī)多采用內科保守治療。中醫(yī)學認為該病屬于“咳嗽”“肺癰”等范疇,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病因病機在于本需標實、虛實夾雜,以肺脾氣虛為本,痰、熱、瘀為標,或因飲食不節(jié),或因感外邪,或因勞逸失度,造成肺臟受損,或脾失健運,津液失于轉運,內生痰濁阻于氣道而發(fā)病。急性期和穩(wěn)定期的支擴患者治療側重點不同,急性發(fā)作期多以邪實為主[16],痰邪在支擴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痰可化熱,也可致瘀,治療應以瀉實為主,重在清肺祛痰。
本研究所用的葦莖二陳湯方在千金葦莖湯原方基礎上進行改善,原方由葦莖、冬瓜仁、桃仁、薏苡仁四味藥組成,是治療肺癰的經典方劑,功善清肺化痰、逐瘀排膿[17]。筆者結合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支擴急性期患者多以邪實為主,常見咳大量黃膿痰、發(fā)熱等癥狀,因此增加清熱祛痰之力的藥材,而現(xiàn)代中藥材中多無葦莖供應,葦莖、蘆根同源同具甘寒之性,而蘆根滋陰清熱效果優(yōu)于葦莖。方中蘆根與冬瓜仁共為君藥,具有清泄肺熱、祛痰排膿的功效;魚腥草、金蕎麥、黃芩具為臣藥,可增強君藥清熱排痰之功效;薏苡仁、桔梗、魚腥草、杏仁、浙貝母、桃仁可清肺熱,排膿化痰;甘草為使藥,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之功,同時調和諸藥,共起宣肺清熱、排膿化痰、祛除痰邪熱邪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蘆根所含多糖類等有效成分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18]。冬瓜仁具有良好的抗炎、鎮(zhèn)痛、抗肺纖維化等效果[19]。劉懷全等[20]研究指出,千金葦莖湯可能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平衡進而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王慶學等[21]學者發(fā)現(xiàn),千金葦莖湯可調節(jié)Treg/Th17,使Th17/Treg達到平衡狀態(tài),進而改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大鼠的肺部異常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咳嗽、咯黃痰、痰中帶血、發(fā)熱癥狀得分明顯更低,F(xiàn)EV1、FVC、FEV1/FV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74%,說明葦莖二陳湯治療支擴急性發(fā)作期(痰熱郁肺證)患者療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指標。
有研究發(fā)現(xiàn)[22],NLR可反映炎癥激活因子-中性粒細胞與炎癥調節(jié)因子-淋巴細胞的平衡狀態(tài),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評估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中。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NLR、WBC、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葦莖二陳湯治療可改善支擴急性發(fā)作期痰熱郁肺證患者的炎癥狀態(tài)。
綜上所述,葦莖二陳湯治療支擴急性發(fā)作期痰熱郁肺證患者療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肺功能指標和炎癥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樣本量過小、未觀察遠期療效等,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