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薈雯,武漢二中2021屆高三(1)班學生。在2021年首屆新高考中,其語文獲得了132分的高分,現(xiàn)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
在我看來,語文是高考中相當重要的學科,想要學好它,不僅需要刻苦努力,還需要科學的方法。
牛薈雯同學的閱讀面比較廣,語文學習善于思考總結(jié)。她能主動針對短板勤習多問,不是盲目地刷題,而是通過“聽課—練習—發(fā)現(xiàn)—思考—改進—再練習”的方式,有效地提升語文能力。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語文試卷給我們的“下馬威”,但掌握了合適的方法之后,它也可以成為大家的“開門紅”。第1至3題的命題核心在于轉(zhuǎn)述與推斷,第4至5題則在于提煉與概括。由此可見,這篇閱讀想考查的并非“會不會找不同”,而是“能不能讀懂文意”。所以我們應當把重心放在材料的審讀上:這些材料圍繞什么話題展開?它們各執(zhí)什么觀點?每則材料的脈絡是什么?這些問題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是我每上考場必須思考的。想清楚這些之后,第4題和第5題也就基本搞定了,而那令人“聞風喪膽”的選擇題也不再棘手:如果一個選項的中心語意與文意相合,它的限定詞與文中的沒有“致命性”出入,那它就是對的,不必死摳字眼,不必反復糾結(jié)。
做文學類文本閱讀,總有一種“賭博式”的刺激感,分數(shù)是否漂亮似乎取決于我們能否押對文章的主旨。但想要在考場上穩(wěn)定發(fā)揮,保持優(yōu)秀,我們需要以更科學、普適的方法來把握文章的主旨。一篇能成為考題的文章,一定具有社會性意義,其主旨往往是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有所感觸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心靈、頭腦浸入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體驗環(huán)境的冷暖,領(lǐng)悟文字的深意,通過共鳴來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但要格外小心的是,這一過程中,我們只是冷靜的體驗者、接受者,決不能憑著自我感性變成主導者,得出一個想當然的錯誤結(jié)果。
古詩文是高中生最感陌生的領(lǐng)域,所以大家務必下苦功夫。第一,要學會翻字典,我的建議是查找某個字時,把它所有的義項都掃一眼,將各義項與最常見的義項關(guān)聯(lián)起來,擴充知識庫的同時,降低記憶難度;第二,要多做題,許多特殊用法、生僻字義都是一回生二回熟,見得多了,“語感”也就養(yǎng)成了;第三,要會貫通語境,文言文閱讀中,明晰故事邏輯不僅有助于選出最貼切的實詞、虛詞義項,而且有助于我們猜想生僻字字義。
語言文字運用題目題型多變,難度較大,往往是大家失分的重災區(qū)。我的建議是:其一,要多翻《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許多近義詞、成語看似難以區(qū)分,但當你在字典中找到了它的確切意思并反復琢磨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區(qū)別相當明顯;其二,重視課本中的科普文,這些文章往往邏輯嚴密,對做好補句銜接題有很大幫助;其三,中文博大精深,有許多語文基礎知識需要大家積累,比如長短句、整散句,修辭格、擬聲詞等。語言文字運用是高綜合性的題目,需要大家盡早開始嚴格訓練,學習答題術(shù)語,練習規(guī)范表達,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作文看似考查的是語言運用能力,其實也考查大家的思維深度、人文情懷。文字組織能力可以通過多寫多讀多背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人文情懷需要的是每日的思考,長期的積淀。一篇沒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哪怕語言再華麗,也難得高分。大家可以平時多多留心社會大事,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和同學老師討論;也可以關(guān)注人民日報、紫光閣、共青團中央等官博,了解更多蘊含動人精神、可做作文素材的時代訊息;閱讀一些文字功底扎實、見解精辟深刻的時評,學習其文章架構(gòu)、語言表達,及其對各事件的評論角度、分析方法。當大家格局更大,情懷更濃,你們寫出的文字必然會更動人。
(摘自微信公眾號“帥作文”)
36555019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