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讓大家感到耳熟能詳,又諱莫如深的話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有這不同的心靈關切與困擾,但是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有著難以忍受的癥狀沖突伴隨,我們似乎并不愿意把這些困擾單獨拿出來去面對和理解,而更多時候還是選擇堅強地“負重前行”。這段時間以來,楊紫主演的電視劇《女心理師》的播放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和關注。作為一部電視劇,它道出了很多大家共同擁有的心靈議題——情緒困擾,親密關系,自我成長,人際溝通……的同時,還向大家揭開了心理咨詢神秘面紗的一隅:來訪者都是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才會去找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是如何跟來訪者工作的,這種工作真的會有效嗎?心理咨詢師是憑借什么可以幫助到來訪者的,難道是他們有什么天賦異稟的技能,例如讀心術嗎?等等。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現實中的心理咨詢師是如何在工作中幫助來訪者解決他們的心靈困擾的。
很多人都會好奇,心理咨詢師會不會有“讀心術”這種特異功能。不僅如此,人們有的時候自己也希望擁有“讀心”這種天賦異稟的神技,讓自己在生活中可以一下子知道對方在想什么。但是遺憾的是,“讀心術”這種特異功能是不存在的。心理咨詢師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技能去一下子就了解來訪者,甚至可以說,每個人自己很多時候也并不了解他自己。深入對于自我的很多個層面的理解,確實是心理咨詢中的一部分重要的工作,但是每個人那個待不斷被理解的“自我”,并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個開放的心靈旅途,咨詢師是和來訪者共同進行這場旅途的向導、旅伴。對于來訪者而言,那個治愈的寶藏,也并不是藏在某個終點,旅途每個過程的點滴經歷、風景,都是咨詢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果實”。
雖然不能讀心,但是被深深地“看見”確實是來訪者一直可以從咨詢師那里體會到的寶貴體驗。自己的需要被看見和恰當地回應,這是全人類共有的需求,并且在這個需求被滿足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心靈被治愈的過程。在生命初始,每個寶寶還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的時候,他們都是從自己媽媽的眼中去看到自己,媽媽可以溫柔地微笑凝望自己,寶寶便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媽媽能夠了解到寶寶的需要,并恰當地回應給他,寶寶便會覺得自己是被愛、被支持的。成年之后,我們身體已經不再需要母親的這種無微不至地鏡映式的養(yǎng)育,但是我們的心靈,尤其是在我們的心靈正在或者經歷過一些重大的沖突的時候,是一直都需要這種理解、看見和支持的。被深度地理解和看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感到自己是被關切、支持和陪伴的,更是在這個被理解和回應的過程里,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確認我們所想、所感受,和我們自己的存在,這種確認本身就是可以給人安全感和價值感的。
在《女心理師》的電視劇中,楊紫飾演的咨詢師賀頓似乎給了人一種很全能的形象,咨詢室內外似乎都可以成為她治療的情景,而關于很多事件相關的線索,似乎只要她的耳朵動一動就可以開始迅速地加工,然后成功“破案”。這些炫酷的人設展示也許給了大家很多關于心理咨詢師理想化的幻想。在現實中,心理咨詢師并不是全能的,并且,他們所關切的重點更多的不是就來訪者所說的現實內容進行“破案”,而是通過來訪者所表達的現實內容,深入到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去探索和發(fā)現來訪者的心理現實。咨詢師之所以去關心來訪者的心理現實,是因為,影響現實事件的因素很多,幫來訪者協(xié)調現實的這些影響因子不是咨詢師的工作內容,咨詢師的核心聚焦在來訪者的心理現實,是如何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來訪者作為一個行動的主體,去感受現實世界,并且在現實中作出交互反饋。
咨詢師的非全能還有一個重要的體現,即心理咨詢是在嚴格的治療框架內工作的,上面所說的對于心理現實的關注、體會和互動可以說是在治療中抽象的內部框架。心理咨詢還有嚴格的外部框架作為咨詢設置,是約束也是保護著咨詢的進行。例如,咨詢是要在相對固定的地點、時間、頻次進行的,每次的時間通常都是50分鐘,付費進行的。這些外部框架和內部框架,作為心理咨詢必不可少的設置,本身就是不全能的體現。也許,正是這種在不全能的限定中去盡心地探索,更能讓人捕捉到真實的力量。而在全能幻想中的一次次失望,反而會讓人感到更加虛無與受挫。
在現實的心理咨詢中,來訪者通常都是帶著當下的某些讓自己難以忍受的癥狀來找咨詢師的。這些癥狀通常是一些難以承受的情緒,在親密關系里讓人感到痛苦的沖突,人際關系和日常行為中一些困難的模式,等等。咨詢師關注這些即刻的癥狀給來訪者帶來的負面感受,嘗試去緩解這些感受。一方面是讓來訪者當下覺得更加舒服一些;另一方面更是讓來訪者可以從完全陷在某個很難過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開始和那個癥狀保持一定的距離去覺察那個它,體會促成癥狀背后的動力是什么。而促成癥狀背后的那些動力,那些錯綜復雜的關系,才是咨詢中的工作重點。癥狀像是每個人內在沖突的替罪羊,那些不能被情感消化、言語表達的內在需要,往往非常聰明地選擇通過許多心身癥狀體現出來,比如抑郁焦慮的狀態(tài),睡眠障礙,飲食障礙,人群恐懼,等等。因此,咨詢師不傾向于通過貼某個疾病的標簽來標記來訪者,而是透過看似雷同的癥狀去理解背后的每個獨一無二的人的內在,他們的心理現實,到底怎么了,那樣的聲音到底是什么,心里面住著的那個孩子有沒有“按時長大”,他的需要、不安和期許是什么。也許,正是咨詢師對于來訪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關注和珍視,會讓來訪者在經歷了咨詢過后也學會了這樣對待自己,找到更加喜悅地與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電視劇里的女心理師給了我們很多關于心理咨詢師可以無所不能地拯救來訪者于水火之中的想象,而現實中的心理咨詢師就是在一個有限度的工作框架內,作為一個沒有任何特異功能的,但是帶著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用心去感受和理解的人,去跟來訪者工作。從對于理想全能的期許,慢慢開始去理解和感受現實,在有限中去體會無限的力量和自由的可能,也許不僅是所有心理咨詢中工作的軌跡,更是每個人在生活中修行的方向吧。
心靈的旅程有時跟身體不同步,習慣了指使身體在現實的槍林彈雨中所向披靡。在這里,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更多心靈的居所,燃起溫暖的火光,看到美好會在前方出現。
387750021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