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農(nóng)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分管外交26年,到他逝世前,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他對外事干部有16字要求:站穩(wěn)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這樣的原則同樣適用于翻譯工作。周恩來說過:“翻譯是對外交往的橋梁,沒有翻譯,辦不了外交?!币笞g員們練好“三項基本功”,第一是政治、政策基本功。他提出要提高翻譯工作者的政治素質。第二是語言基本功,業(yè)務上要嚴格要求。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和聽、說、寫、讀、譯五個字,他說,學外語的一條原則就是要苦練,每天練上幾個小時。第三是文化知識基本功。要學習國際知識、哲學、法律、中外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等。
周恩來講話出口成章,思路和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用詞用句嚴密嚴謹。每次講話翻譯記錄下來,無須多加整理修飾,便是一篇好文章。但周恩來深知口語翻譯的困難,為了翻譯能夠表達得準確完整,他總是有意識地長話分段說,讓翻譯人員能夠從容翻譯。“準確完整”是周恩來對翻譯工作的最基本業(yè)務要求,也是一個工作標桿。周恩來總理并不要求翻譯使用高深華麗的詞匯,只要求語言通順易懂,準確到位,意思完整。
周總理對翻譯要求很嚴格,如果他認為哪位翻譯得不好,為了不影響國家大事,他會嚴厲地說:“你不行,換一個翻譯?!?/p>
在周總理為尼泊爾首相舉行的國宴上,冀朝鑄本來是為尼泊爾首相的隨從人員當翻譯,坐在最后一桌,后被臨時調派到第一桌,為周恩來總理祝酒致辭做翻譯。周總理念了一段中文講稿,冀朝鑄念一段英文譯稿。周總理忽然脫稿,加了幾句即席講話,而冀朝鑄仍然照本宣科念事先準備好的英文譯稿,沒有翻譯周總理的脫稿講話。周總理當即發(fā)現(xiàn),嚴肅地對冀朝鑄說:“不對,小冀你太緊張了。換一個翻譯吧?!庇谑羌匠T從第一桌又回到了最后一桌。但周總理并沒有一竿子將人打“死”,第二天,周總理接見外賓時,仍然要冀朝鑄當翻譯。吃一塹,長一智,冀朝鑄聚精會神地聽、譯總理的每一句話,再也不敢有任何松懈。
為了督促翻譯勤學習,周恩來經(jīng)常利用會見外賓的間隙考問他們的知識面。有一次,他問一位譯員,在領海問題上有哪14個拉丁美洲國家正在同美國進行斗爭?翻譯答不全。他就一一數(shù)出這14國的名字,并列出另外7個尚未公開表態(tài)的國家名字。然后說:“一共是21個國家。今天的報紙上不是都登了嗎?你報紙也不看,地圖也不記,你的基本功就不夠。你們當翻譯的要下苦功夫把地圖背熟才行。毛主席學打仗,就是從中國地圖學起,是苦練出來的?!彼敿粗甘就饨徊抠徺I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外文書籍,供翻譯人員閱讀。他說:“即使一些反對我們的材料,翻譯也應閱讀,否則外國人講的譯員聽不懂,就無法翻譯和反駁?!?/p>
周恩來盡管不是專業(yè)學外語的,但他青年時有著去日本、法國、德國和蘇聯(lián)等多國留學和投身革命活動的經(jīng)歷,交游廣泛、見多識廣,一直有閱讀英文報紙的習慣,能聽能說日、法、英、俄等好幾種外語,尤其是法語、英語,聽說水平都較高。
1954年,周恩來在日內(nèi)瓦會議之后經(jīng)過莫斯科,參加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舉辦的一個酒會,周恩來就是用英語致辭的。在會見外賓時,每當外賓講完后,不等翻譯翻完,他對大意已有掌握,同時,他仔細地聽翻譯,判斷細微之處的微妙差別。
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中美聯(lián)合公報》。答謝宴會上,尼克松在致辭中說中美之間的距離很近,才1.7萬英里,章含之卻將其翻譯成“1700英里”,在場沒有一個中方人員聽出來,只有周總理抬起頭來,說:“含之,太近了點兒吧?!狈g馬上做出更正。
周恩來要求翻譯有較寬的知識面,他常對翻譯說,翻譯不能只注意語言文字的表達,一定要擴大各方面的知識。1962年,有位譯員第一次給總理當翻譯,當總理向外賓介紹趙樸初先生是一位“居士”時,譯員翻不出來,周總理專門解釋了“居士”的含義,并囑翻譯回去研究應該如何翻譯。事后,周總理向有關領導談了對翻譯工作的意見,指出翻譯除提高語言水平外,一定要擴大知識面。為此,有關領導寫了一篇簡報,通報全體人員。
有一個時期,周總理在與外賓談話中經(jīng)常提到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他??紗柗g,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何時開始的,“蘇臺德地區(qū)”“綏靖主義”“閃電戰(zhàn)”“馬其諾防線”等詞的譯文是什么……為此,翻譯人員專門收編了二戰(zhàn)詞匯和背景知識,熟悉并牢記。
周恩來多次強調,翻譯領導人的講話必須準確完整。他說:“嚴復講的三條:信、達、雅,頭一條就是信。給領導人當翻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加也不能減,更不能妄加解釋和發(fā)揮。但對領導人說的明顯不當之處,翻譯時要加以及時變通,甚至糾正?!?/p>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派特使基辛格博士來訪,在歡迎稿上,周總理使用的是“尊敬的美國客人”,翻譯沒有多想,順口翻譯成“尊敬的美國朋友”,周總理親自審閱英文譯稿,發(fā)現(xiàn)錯誤并糾正過來。周總理告誡翻譯,我們才打破封鎖,開始與美國交往,他們是客人,還稱不上是中國的朋友。雖然是一個稱呼,但要有分寸,分寸中體現(xiàn)了政治原則,不能馬虎!
周恩來講話總是胸有成竹,不需要臨陣思考,每講完一段話后,他總是凝神傾聽翻譯如何表達他的話,一旦發(fā)現(xiàn)翻譯有錯漏——有時一字一詞的錯漏或改變了講話含義,意思會大不一樣,甚至南轅北轍,引發(fā)外交事件,所以,周恩來會及時向翻譯指出,使他們能夠當場糾正、補救。尤其是對涉及重要外交政策的關鍵用語,他會對翻譯特別嚴格。
在一次招待會上,周總理致答辭,講了幾層意思。翻譯在翻譯時,他一邊聽,一邊掐著指頭。等翻譯全部譯完后,周總理就用右手食指點著左手掐著的幾個手指頭問翻譯:“我剛才講的……那層意思,你翻了沒有???”翻譯員“噢”了一聲,趕忙把漏譯的部分補上。有時,他聽完翻譯后會立即對某一關鍵用語譯法提出異議,要求翻譯改用另一個詞來更精準表達。翻譯有時吃不準,提出好幾個詞選擇,由總理來判定使用哪個詞比較合適。
(摘自《文史博覽》)
333450033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