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璇 劉真真 常雙鋒 徐慧 武喆
摘要:為了探討胡蘿卜不同葉色突變體色差和色素含量的差異及色差與色素含量間的相關關系,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誘變構建的7個胡蘿卜不同葉色突變體為材料,利用色差儀和分光光度計測定和分析突變體葉片的葉色參數(shù)(L*、a*、b*)和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花色素苷含量。結果表明,胡蘿卜不同葉色突變體的葉色參數(shù)中亮度值L*與綠葉野生型差異均顯著;黃綠葉、紫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色相值a*均為正值,而其余葉色突變體均為負值;黃葉、黃綠葉和淺綠葉突變體的色相值b*均顯著高于綠葉野生型,紫葉、紫綠葉突變體均顯著低于綠葉野生型。黃綠葉、淺綠葉、深綠葉和紫綠葉突變體總葉綠素的含量極顯著高于黃葉和紫葉突變體,深綠葉突變體的類胡蘿卜素含量極顯著高于其他葉色突變體,紫葉突變體的花色素苷含量最高,極顯著高于其他葉色突變體。葉色參數(shù)與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淺綠葉和深綠葉突變體的葉綠素含量與色相值b*呈極顯著相關,黃葉突變體的葉綠素含量與色相值b*呈顯著相關,紫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花色素苷含量與色相值a*呈極顯著正相關。胡蘿卜葉片突變體的色相值a*與肉質根的色相值a*和b*分別呈極顯著和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胡蘿卜;突變體;葉色參數(shù);色素含量;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S631.20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04-0100-05
收稿日期:2021-04-29
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編號:201903D2210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601751);山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重點項目(編號:201703D211001-04-01);山西農業(yè)大學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編號:2016ZZ02);山西省高等學??萍紕?chuàng)新項目(編號:2019L0378)。
作者簡介:趙宇璇(1997—),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胡蘿卜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研究。E-mail:zyx18235448402@163.com。
通信作者:武 喆,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胡蘿卜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研究。E-mail:wzz0618@163.com。
葉色是葉片中不同色素種類和含量綜合作用表現(xiàn)出來的結果[1]。葉色突變通常被認為是葉綠素缺陷突變,在自然界中發(fā)生頻率較高且人工誘變也很容易獲得,是辨識度很高的突變類型[2]。一些研究認為葉色突變體致使光合能力下降,植株長勢減弱[2]。由于葉綠素含量降低通常使植物的產(chǎn)量和品質下降,過去認為葉色突變對植物生產(chǎn)沒有實際意義,往往被剔除掉。但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主要儲存于葉綠體中,因此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機制[3]、葉綠素代謝[4]、葉綠體結構和功能[5]的理想材料。同時,葉色突變體也可作為雜交種純度鑒定的標記性狀[6],在辣椒[6]、水稻[7-8]、玉米[9]、甜瓜[10]、菜豆[11]、茄子[12]、黃瓜[13]、羽衣甘藍[14]等植物上進行了葉色突變體研究。
本試驗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誘變構建的胡蘿卜突變體庫中的葉色突變體(主要包括黃葉突變體、黃綠葉突變體、淺綠葉突變體、深綠葉突變體、紫綠葉突變體、紫紅葉突變體、紫葉突變體)為材料,對突變體的色差(L*、a*、b*)及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進行比較,分析這些色素含量和葉色及根色的相關關系,以期為胡蘿卜葉色變化的分子機制研究提供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胡蘿卜黃葉突變體、黃綠葉突變體、淺綠葉突變體、深綠葉突變體、紫綠葉突變體、紫紅葉突變體、紫葉突變體均來源于EMS誘變胡蘿卜自交系“17005”構建的胡蘿卜突變體庫,突變性狀表現(xiàn)穩(wěn)定。
1.2 試驗方法
試驗時間為2019年3—9月,試驗地點位于山西農業(yè)大學園藝站(112.55°E,37.68°N)。
試驗方法:對胡蘿卜野生型及7個突變體品系的葉片色素含量和色差進行測定。
葉片色度的測定參照黃可等的方法[15]。使用日本產(chǎn)Konica Minolta CR-10型色差儀,在光源D65、觀察角10°條件下測定不同突變體的葉色參數(shù),每個突變體選取長勢、顏色相近的葉片,每張葉片重復測定3次,記錄亮度值(L*)、色相值(a*、b*)。其中,L*的取值范圍為0~100,L*取值由小到大表明由暗到明;a*表示葉片的紅綠程度,取值范圍為-128~127,a*值增大,葉片紅色加深、綠色減弱;b*表示葉片的黃藍變化,取值范圍為-128~127,葉片的b*值增加,葉片藍色減弱,黃色增強[16]。
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含量的測定和計算方法參照李合生的方法[17],每個樣品重復3次;花色素苷含量的測定和計算參照Pirie等的方法[18-19]。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通過Excel 2016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最小顯著性差異(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用Origin 2019b作圖軟件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葉色突變體的葉色變異
由圖1可知,野生型的葉片為綠色(圖1-a),突變體葉片的顏色有黃葉(圖1-b)、黃綠葉(圖1-c)、淺綠葉(圖1-d)、深綠葉(圖1-e)、紫綠葉(圖1-f)、紫紅葉(圖1-g)和紫葉(圖1-h)。葉片顏色突變有全葉突變和部分突變。
2.2 不同葉色突變體葉片色差分析
葉色參數(shù)是利用色差計來定量表征色澤在三維空間中變化的變量值,7個葉色突變體的相關指標如圖2所示。在7個葉色突變體中,葉片亮度變化規(guī)律為黃綠葉突變體的葉片亮度最大,黃葉突變體次之,而紫葉突變體的亮度最低,不同葉色突變體的亮度值(L*)與綠葉野生型差異均顯著(P<0.05)。色差指標a*表示從綠到紅的變化,不同葉色突變體呈現(xiàn)不同的a*值,黃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a*值較為接近,差異不顯著,淺綠葉和深綠葉的a*值與綠葉野生型的a*值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色差指標b*表示從藍到黃的變化,其中,黃綠葉突變體的b*值最大,約為33,黃葉突變體次之,紫葉突變體的b*值最小,僅為11,除深綠葉突變體外,其他葉色突變體的b*值與綠葉野生型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
2.3 不同葉色突變體色素含量分析
由表1可知,深綠葉突變體的葉綠素a含量最高,黃葉突變體含量最少,且與綠葉野生型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0.01)。深綠葉突變體的葉綠素b含量也極顯著高于綠葉野生型,其余葉色突變體的葉綠素b含量都極顯著低于綠葉野生型(P<0.01)。深綠葉突變體的總葉綠素含量和類胡蘿卜素含量最高,分別達到 311、 400 mg/L, 極顯著高于綠葉野生型。黃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總葉綠素含量均極顯著低于綠葉野生型,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黃綠葉、淺綠葉和紫綠葉的含量居中,但也都極顯著低于綠葉野生型。紫紅葉突變體的類胡蘿卜素含量最低,黃葉和紫葉突變體次之,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黃綠葉和紫綠葉突變體的類胡蘿卜素含量均極顯著低于綠葉野生型(P<0.01),淺綠葉突變體與綠葉野生型之間差異顯著(P<0.05)。紫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中花色素苷的含量極顯著高于其他突變體和野生型,其中紫葉突變體最高,紫紅葉次之,紫綠葉最低,三者之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2.4 不同葉色突變體各種色素含量的百分比
由圖3可以看出,綠葉野生型、黃綠葉、淺綠葉和深綠葉突變體中葉綠素含量的百分比都達到60%以上,而紫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中花色素苷的比例占60%以上,黃葉突變體中葉綠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占比都在40%以上,類胡蘿卜素含量在所有葉片類型中的占比都較低。
2.5 色素含量與葉色參數(shù)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淺綠葉突變體的L*值與葉綠素含量呈極顯著相關,深綠葉和紫綠葉突變體的L*值與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含量都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淺綠葉突變體的a*值與葉綠素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綠葉野生型的a*值與花色素苷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深綠葉突變體的a*值與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含量均呈極顯著負相關,紫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a*值均與花色素苷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紫綠葉突變體的a*值還與類胡蘿卜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紫葉突變體的a*值與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黃葉和淺綠葉突變體的b*值都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綠葉野生型的b*值與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和花色素苷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深綠葉的b*值與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呈極顯著正相關,紫紅葉和紫葉的b*值與類胡蘿卜素呈顯著負相關。黃葉、黃綠葉和淺綠葉突變體的3個葉色參數(shù)與類胡蘿卜素含量均沒有顯著相關性,因此類胡蘿卜素含量并不影響這3個突變體的葉色,但類胡蘿卜素含量對其他葉色突變類型的葉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6 葉片色差與肉質根色差的相關關系
由表3可知,胡蘿卜突變體葉片的a*值與肉質根的a*值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肉質根的b*值呈顯著正相關。肉質根的L*值與肉質根的a*值和b*值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肉質根的a*值與b*值之間的相關性也達到極顯著水平。這說明胡蘿卜地上部葉片色差參數(shù)a*值對地下部肉質根的a*值和b*值有一定的影響,而葉色參數(shù)L*值并不是影響肉質根葉色參數(shù)的主要因素。
3 討論與結論
3.1 不同葉色突變體葉色參數(shù)及色素含量變化
利用色差儀測定的葉色參數(shù)已廣泛應用于植物葉片葉色光澤度的量化分析,克服了靠感官定性描述葉色的缺陷[20]。本研究中不同葉色突變體的L*值均為正值,與綠葉野生型的差異均顯著;不同葉色突變體呈現(xiàn)不同的a*值,黃綠葉、紫紅葉和紫葉突變體的a*值差異不顯著,淺綠葉和深綠葉的a*值與綠葉野生型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黃綠葉突變體的b*值最大,黃葉突變體次之,紫葉突變體的b*值最小,除深綠葉和紫紅葉突變體外,其他葉色突變體的b*值與綠葉野生型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
葉色是葉片中不同色素種類和含量綜合作用表現(xiàn)出的結果[2]。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和花色素苷等色素都屬于次生代謝物質,它們的比例決定著植物葉片器官的著色[21]。本試驗中,不同葉色突變體的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和花色素苷3種色素的比例不同,因此葉片呈現(xiàn)的顏色也不同。7種葉色突變體中,紫葉突變體的花色素苷含量占比最大,所以葉片呈現(xiàn)紫色,而黃綠葉、淺綠葉、深綠葉突變體和綠葉野生型的葉綠素含量比例高于花色素苷含量,因此葉片展現(xiàn)綠色,黃葉突變體的葉綠素和花色素苷含量占比相近。 李云飛解剖彩葉植物組織發(fā)現(xiàn),花色素苷在植物中分布不同會影響葉片呈色[22],本試驗結果與之一致。
3.2 不同葉色突變體葉色參數(shù)與色素含量的相關關系
許多植物的葉色參數(shù)與色素種類及含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23],但不同類型植物色素變化不同,葉色參數(shù)也存在差異[24]。本研究中紫色葉片類型的突變體花色素苷含量較高,葉色參數(shù)的a*值與其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花色素苷含量影響這種突變體的a*值。淺綠葉和深綠葉突變體的L*值、a*值和b*值均與葉綠素含量呈極顯著相關,說明葉綠素含量影響這2個突變體葉色的L*值、a*值和b*值。黃葉、黃綠葉和淺綠葉突變體的3個葉色參數(shù)與類胡蘿卜素含量均沒有顯著相關性,因此類胡蘿卜素并不影響這3個突變體的葉色。朱書香等對4種李屬彩葉植物色素含量與葉色參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表明,色素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但色素含量和葉色參數(shù)的相關性卻因樹種各異而不同[23],本試驗結果與之相似。
參考文獻:
[1]趙昶靈,郭華春.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酶類的亞細胞組織研究進展[J]. 西北植物學報,2007,27(8):1695-1701.
[2]徐明遠,何 鵬,賴 偉,等. 植物葉色變異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 分子植物育種,2021,19(10):3448-3455.
[3]Fambrini M, Castagna A,Dalla Vecchia F,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igment-deficient mutant of sunflower(Helianthus annuus L.) with abnormal chloroplast biogenesis,reduced PSⅡ activity and low endogenous level of abscisic acid[J]. Plant Science,2004,167(1):79-89.
[4]Parks B M,Quail P H.Phytochrome-deficient hy1 and hy2 long hypocotyl mutants of Arabidopsis are defective in phytochrome chromophore biosynthesis[J]. The Plant Cell,1991,3(11):1177-1186.
[5]Agrawal G K,Yamazaki M,Kobayashi M,et al. Screening of the rice viviparous mutants generated by endogenous retrotransposon Tos17 insertion.Tagging of a zeaxanthin epoxidase gene and a novel OsTATC gene[J]. Plant Physiology,2001,125(3):1248-1257.
[6]馬志虎,顏素芳,胡志中,等. 辣椒黃綠苗突變體生物學特性及生長動態(tài)研究[J]. 種子,2000(4):10-12.
[7]葉 俊,吳建國,杜 婧,等. 水稻“9311”突變體篩選和突變體庫構建[J]. 作物學報,2006,32(10):1525-1529,1599-1600.
[8]蔡星星,張 盛,王 歡,等. 水稻株型基因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前景[J]. 分子植物育種,2017,15(7):2809-2814.
[9]趙 琦,唐崇欽,匡廷云.玉米突變體(zb/zb)的葉綠體光合特性[J]. 植物學報,1997,39(11):1082-1084.
[10]宋燕妮,杜黎黎,王學征,等. 甜瓜突變體庫的構建及M2群體表型變異的研究[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16(6):1338-1344.
[11]陳其福,劉 暢,斯琴圖雅,等. 菜豆A18-160Co-γ射線誘變和突變體庫的構建[J]. 中國蔬菜,2019(5):38-44.
[12]劉富中,張 映,楊錦坤,等. 茄子葉色黃化突變體的特征及遺傳分析[J]. 園藝學報,2020,47(12):2340-2348.
[13]國艷梅,顧興芳,張春震,等. 黃瓜葉色突變體遺傳機制的研究[J]. 園藝學報,2003,30(4):409-412.
[14]陳安和,李加納,柴友榮,等. 羽衣甘藍中一個突變型肉桂酸-4-羥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J]. 園藝學報,2007,34(4):915-922.
[15]黃 可,王小德,柳翼飛,等. 紅楓春季葉色變化與色素含量的相關性[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5):734-738.
[16]McCallum C M,Comai L,Greene E A,et al. Targeted screening for induced mutations[J]. Nature Biotechnology,2000,18(4):455-457.
[17]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5-137.
[18]Pirie A,Mullins M G.Changes in anthocyanin and phenolics content of grapevine leaf and fruit tissues treated with sucrose,nitrate,and abscisic acid[J]. Plant Physiology,1976,58(4):468-472.
[19]Xu J R,Zhang M W,Liu X H,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oxid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ics and anthocyanin in black soybean accessions[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6(2):150-158.
[20]董建文,廖艷梅,許賢書,等. 秋季觀賞植物單株美景度評價[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0,38(3):42-46.
[21]李雪飛,韓甜甜,董 彥,等. 紫葉稠李葉片色素及氮含量與其光譜反射特性的相關性[J]. 林業(yè)科學,2011,47(8):75-81.
[22]李云飛. 土壤干旱脅迫對李屬彩葉植物抗旱生理及葉色的影響[D]. 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
[23]朱書香,楊建民,王中華,等. 4種李屬彩葉植物色素含量與葉色參數(shù)的關系[J]. 西北植物學報,2009,29(8):1663-1669.
[24]葛雨萱,王亮生,周肖紅,等. 香山黃櫨葉色和色素組成的相互關系及時空變化[J]. 林業(yè)科學,2011,47(4):38-42.
328350033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