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艷
“相公”這個稱謂,最初是從外婆口中聽到的。
外婆有四個閨女,自然有四個女婿。外婆叫女婿們“相公”,她將各個女婿的姓加上“相公”一詞,就將女婿們區(qū)分開了。比如,她叫我父親時,就喊他“孫相公”。這樣的稱呼,既鄭重又方便,還隱約帶著幾分親近和戲謔,讓大家都很受用。
小時候,每年大年初三這天,外婆的四個女婿拖家?guī)Э诘貜乃拿孚s來,將外婆原本寬敞的庭院擠滿,孩子們亂成一團(tuán),禮物堆成了小山。原本清靜的農(nóng)家小院,變得喧騰而局促。忙碌的外婆不時從廚房里走出來,笑盈盈地迎接每一位姑爺,爽朗地道一聲:“×相公,辛苦了!快進(jìn)屋喝杯熱茶!”打過招呼,外婆再次返回廚房,為中午的酒席操勞著。
外婆的這聲“相公”,叫得親切自然,父親和姨父們每每聽了,總是眉開眼笑。
那時候,外婆家大年初三那天的酒席相當(dāng)豐盛。兩張方方正正的八仙桌上,擺滿了各種菜肴,有葷有素,有涼菜有熱菜,有熱湯、蒸菜、扣碗。庭院內(nèi)外,都彌漫著令人垂涎的裊裊菜香。
圍著兩張八仙桌的是幾條長長的條凳。男客們坐一桌,女眷們坐一桌,孩子們分散在大人身邊。男桌上,總免不了觥籌交錯,而女眷的桌子上,相對隨意,怎么舒服怎么來。
自然,伶牙俐齒的外婆總要在飯桌上,這個“相公”那個“相公”地喚著,殷勤地招待女婿們。直到姑爺們吃喝得紅光滿面,她才坐下來,微笑著看向大家。似乎,只有大家吃痛快了,她連日的辛勞才沒有白費。
飯后拾掇了飯桌,外婆顧不上休息,便從口袋里掏出早準(zhǔn)備好的紅包,分發(fā)給孩子們??粗⒆觽儑D(zhuǎn),外婆笑得臉上的皺紋更深了。
次年,同樣的場景,再次重現(xiàn)。而那些年復(fù)一年的場景,終止于外婆的一場大病——中風(fēng)。落下后遺癥的外婆,失去了料理家務(wù)的能力和能說會道的做派。于是,操辦宴席的事情,落在了妗子身上。外婆變得沉默寡言,也難得聽到她對父親和姨父們喊“相公”了。少了外婆那一聲聲呼喚,滿桌子的佳肴,似乎也不復(fù)曾經(jīng)的美味。
中學(xué)時,從老師那里意外得知“相公”這個稱呼的由來。原來,被稱為“相公”的第一人,竟是曹操。彼時,曹操既是丞相,又被封為“魏公”。于是,那些阿諛奉承的人,便絞盡腦汁將兩個稱呼各取一字,曰“相公”,以此尊稱曹操。
到了宋朝,“ 相公”這個稱呼變了味兒。很多妻子為了給考科舉的丈夫討個好彩頭,也開始稱丈夫為“相公”,不過是期望苦讀多年的夫君,有朝一日能夠平步青云,成為名副其實的“相公”。由此,“相公”這個稱呼,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明白了“相公”一詞的出處后,再聽外婆口齒不清地喚女婿們“相公”時,我心中總是酸澀不已。這個目不識丁的鄉(xiāng)村老婦,在對女婿們一聲聲的稱呼中,默默地抬愛著他們,用心又體貼。
再后來,外婆過世了。這世上便再也無人喚父親為“孫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