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茜尹 葉 寧
(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2022年是延安《解放日報》改版80周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保?]延安《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于1941年5月16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報》實行改版,提出要使《解放日報》成為中國共產黨戰(zhàn)斗的機關報。1947年3月27日,隨著黨中央撤出延安,《解放日報》???。在辦報的5年多時間里,延安《解放日報》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加強黨的領導,統(tǒng)一全黨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考察學術界目前的研究成果,關于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從宏觀層面入手,將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納入到中國共產黨新聞史、黨史黨報上的重大理論改革進行研究。第二,從微觀層面入手,研究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確立了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配合了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展”等問題。但是,目前學界對于延安《解放日報》改版肇始、改版內容、改版經驗與啟示的全流程考察還尚待加強。為此,本文嘗試梳理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的歷史背景、基本內容與歷史經驗,為新時代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強化主流媒體的政治擔當提供有益思考。
延安《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后,博古模仿蘇聯(lián)辦報的理念,認為《解放日報》不應只刊登黨政軍民新聞,而應像蘇聯(lián)《真理報》那樣要有國際視野,把國際新聞報道放首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延安《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后浮現(xiàn)出一系列問題,包括:新聞對國內形勢關注度不夠;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意識薄弱;報紙內容存在“八股”風氣;新聞報道有失真實缺乏創(chuàng)新。對此,毛澤東同志批評《解放日報》對黨的工作宣傳不力,缺乏黨報的政治屬性,并要求《解放日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整頓。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前夕,民族和階級矛盾急劇激化,社會資源高度緊張。隨著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調集大部分兵力侵入華北、華中抗日根據(jù)地。邊區(qū)人民也正遭受自然災害的考驗,物資極端匱乏。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由于黨內教條主義的思想基礎仍然根深蒂固,“左傾”或“右傾”錯誤時有發(fā)生。導致“皖南事變”損失慘重,這便成為延安整風運動的導火線。這意味著必須進行全黨整風,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思想路線問題。為使全黨思想統(tǒng)一,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利用報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決定將延安的《新中華報》與《今日新聞》合并,并在1941年5月16日出版延安《解放日報》。同時,毛澤東題詞并發(fā)表講話,指出“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延安《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保?]毛澤東同時指出:“我們今天來整頓三風,必須要好好利用報紙。”[3]延安《解放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應充分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反映中國共產黨和根據(jù)地群眾的風貌。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既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延安整風運動開展的重要手段。
創(chuàng)刊之初的《解放日報》對國內形勢關注度不夠,主要體現(xiàn)在報紙欄目安排上,四個版面中,第一、二版主要是刊登世界各個國家的國際新聞;第三版主要刊登國內新聞;第四版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邊區(qū)欄,下半部分為文藝、科學園地、中國工人、衛(wèi)生等專欄。如:1942年2月25日的《解放日報》,第一版內容為《紅軍克復多洛沃布治,距斯摩林斯克東五十里》、《蘇以更大力量迎接春季,準備今年結束納粹命運》等;第二版內容為《華盛頓紀念日,羅斯福廣播演講》、《日寇之暫時勝利,實因其地理上之優(yōu)勢》等;第三版內容為《敵寇在滬益肆猖狂,成立(反英美人協(xié)會)》、《華北紡紗跌價,各地人民開始拒用,物價飛漲商業(yè)蕭條》等;第四版內容為《邊府政務會議通過,高等法院今年計劃》、《農業(yè)累進稅,已撰成初稿「特邀各界座談討論」》等。從刊載的文章可以看出,新聞對國內形勢關注度不夠,國際新聞占據(jù)大量篇幅,而對黨的方針政策以及邊區(qū)軍民生活的新聞報道卻寥寥無幾。本應為報道主要方面的國內新聞淪為國際新聞的配角,嚴重偏離黨報的基本原則,未能發(fā)揮延安《解放日報》辦報的初衷和使命。
毛澤東在延安《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時就指出:“報紙應以自己國家的事為中心,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4]參與《解放日報》創(chuàng)辦的胡喬木指出:“《解放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就是要準確地宣傳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任務、方針和政策,從而成為教育人民群眾、指導革命工作的武器。”[5]然而,創(chuàng)刊初期的延安《解放日報》并沒有很好地承擔起這一使命,讀者批評延安《解放日報》是在“為別人當宣傳員”。如:1942年2月2日,延安《解放日報》刊登《中央黨校隆重開學,毛澤東同志發(fā)表演說,號召整頓「學風」「黨風」「文風」》。毛澤東同志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指出目前黨內學風,黨風,文風之不正,明確解釋了什么是知識分子。”[6]然而對于黨中央的這一重大決策,在第二天的《解放日報》卻刊登在第三版右下角極不顯著的位置,而且只有幾百余字,把它作為普通新聞簡單處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1942年2月期間,從11日—16日連續(xù)發(fā)表蔣介石相關新聞。尤其是1942年2月11日的《解放日報》頭版頭條是《滇緬路危急聲中,蔣委員長抵印,與魏菲爾商討遠東大局(倫敦昨開太平洋軍事會議)》[7]。這樣以大篇幅報道國民黨的新聞,足可見延安《解放日報》對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意識薄弱。
延安《解放日報》在初期還存在嚴重的“八股”風氣。主要表現(xiàn)是,未能盡除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的余毒,以巨大的篇幅登載枯燥乏味的論文和譯文[8]。在延安《解放日報》辦報初期,模仿蘇聯(lián)報社的做法,每天發(fā)表一篇社論。這樣的工作要求不僅效果不佳,更給報社帶來巨大工作壓力,這種湊數(shù)應付型的社論,自然也很難達到宣傳目的。同時,在語言文字上行文枯燥機械、裝腔作勢、空話連篇、可讀性差、讀者能讀懂、實用新聞少。20世紀40年代初的陜甘寧邊區(qū)是一片文化教育荒地,據(jù)統(tǒng)計“全邊區(qū)23個縣近200萬人中,文盲占全區(qū)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舊有小學不過才120所,中學生更是屈指可數(shù)?!保?]在此種文化狀況下,閱讀如《丘吉爾談戰(zhàn)局,重申援蘇決心》中:“吾人知心不僅隨赴吾軍于地中海、東戰(zhàn)場,當亦更效忠于本島之國防部隊”、“余不愿予下院以任何夸大之詞?!保?0]以及《美媒停止英德火并,赫爾提戰(zhàn)后和平案》中赫爾國務卿提出:“吾國人民系現(xiàn)實的人,一旦吾人開始進行吾人之事業(yè),則吾人必甘澈完成吾人之事業(yè)?!保?1]之類文章,不僅使讀者看的云里霧里,也不能契合讀者的興趣,同時偏離了辦報的初衷。為解決黨報存在的“八股”風氣問題,中宣部在《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中指出,“各地黨報的文字,應力求通俗簡潔,不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眾也可以看懂。”[12]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13]。然而,在改版之前,延安《解放日報》部分新聞報道失真,出現(xiàn)過嚴重的失實新聞。改版前的《解放日報》,缺少聯(lián)系實際的思考,束縛了黨報的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創(chuàng)新性,以至于新聞報道出現(xiàn)古板、失實甚至錯誤的情況。如,1941年9月4日,延安《解放日報》第二版刊載了文章《鄜縣城內家家戶戶紡紗聲》中指出:“以前紡紗者很難找到,現(xiàn)在每家婦女都在踩著紡紗車。以前的織布兩丈五尺,到現(xiàn)在能織布五丈?!保?4]而真相是織布產量沒有大增,群眾更沒有一臺紡紗車。1943年延安《解放日報》報道:“胡宗南的土匪軍準備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人數(shù)出錯?!保?5]這樣的報道雖屬個例,但是新聞報道失實、缺乏創(chuàng)新對黨報危害卻是極大的。這不僅是辦報的業(yè)務水平問題,而且也反映出報紙的黨性原則不強。這些缺點妨礙了黨報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942年3月3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并發(fā)表講話。4月1日,《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致讀者》和《為改造黨報的通知》。《致讀者》提出:黨報的四性,即“第一,黨性。第二,群眾性。第三,戰(zhàn)斗性。第四,組織性?!保?6]《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提出:“(甲),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乙),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戊)),各地黨報的文字,應力求通俗簡潔。”[17]《致讀者》與《為改造黨報的通知》發(fā)表,就是為解決延安《解放日報》辦報初期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指出《解放日報》改版應從增強黨報“群眾性”原則、增強黨報的黨性原則、生動形象弘揚“新風正氣”、堅持實事求是的新聞工作原則等方面進行改版。
延安《解放日報》對報紙版面進行了大幅度改革,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動報道中心的變化,開始聚焦邊區(qū)實際,這縮短了邊區(qū)人民和黨之間的距離。原《解放日報》第一二版主要內容是刊登世界各國國際問題的新聞,現(xiàn)改為以陜甘寧邊區(qū)根據(jù)地新聞為主;第三版原以國內新聞為主,現(xiàn)改版為國際新聞版;第四版原上半部分為邊區(qū)欄,下半部分是專刊,現(xiàn)改為綜合副刊和各種專論。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使得版面布局煥然一新。版面的調整,強調“以我為主”,以中國共產黨為主,以群眾為主,解放區(qū)和陜甘邊區(qū)報道大幅度增加。如,1942年4月1日刊登的《中央黨校再度改組告竣,確定新教育計劃》、《華北敵又開始,四次「強化治安」》、《八路軍新四軍,轉變干部教育》、《鹽池縣參議會決定,春耕期內減少動員,延安運糧耽誤生產》等。特別是頭版報道了《邊參會減徽公糧公草決議,審慎分配各縣數(shù)字,較重之縣應予減輕》,報道指出:“第一條,去年公糧二十萬石,負擔超重,加上分配欠均,以致有些縣的部分居民生活感到困難。因此決定今年公糧比去年減四萬石,公草比去年減少一千萬斤。第八條也提出,照本案決定,已夠現(xiàn)在軍民之用”[18]這種把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報道登上黨報的頭版,讓黨報走上親民路線,體現(xiàn)了延安《解放日報》對人民群眾、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視,也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增強了黨報“群眾性”原則。
改版前的延安《解放日報》在報道內容上,長篇大論報道世界各地的國際新聞。改版后的延安《解放日報》在報道內容上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當時黨的中心工作就是整風運動,在黨的領導下,延安《解放日報》對整風運動進行大篇報道。通過學習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的報告、報紙編寫工作的檢查、各機關學校開展三風檢查大會、成立三風檢查委員會。經過學習,使得黨員干部與邊區(qū)人民加深了對整風運動的理解,為整風運動的開展做了思想和輿論準備。
為配合延安整風運動,增強對黨報黨性原則的認識,《解放日報》1952年4月7日刊登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從1942年4月10日起,在第四版刊登連續(xù)6期的《整頓三風討論資料特輯》;1952年4月17日刊登了《研究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反映心得—邊區(qū)工作委員會總支委》等。尤其是1942年4月27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用整個版面刊載了毛澤東所寫的《整頓學風黨風文風》[19]?!督夥湃請蟆穼ρ影舱L運動的報道,強化了全黨人民對延安整風運動的認識,促進了延安整風運動的深入開展,實現(xiàn)了干部群眾的思想解放。同時,既保證了黨的政策有效落實,也增強了對黨報黨性原則的認識。
改版前,由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消除,這就致使延安《解放日報》宣傳報道的內容、形式出現(xiàn)了嚴重“黨八股”風氣[20]。改版后的《解放日報》為進行文風改革,弘揚“新風正氣”,在語言文字上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的文風展現(xiàn)新聞,在內容上大量版面報道邊區(qū)群眾的真實生活。如:刊載社論《吳滿有,模范公民》中指出:“為什么模范公民是吳滿有呢?因為他保衛(wèi)邊區(qū),保衛(wèi)革命的成果,他把自己血汗勞動所得去供養(yǎng)了旁人?!保?1]報道了馬姓商人的妻子王氏姐妹三人合組小型家庭紡紗工廠,因方式方法和成績都很好,合作指導局及工業(yè)局同意,由兩局各出獎金一百元,并獎勵彩旗一面[22]。由此可見,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從內容到文風,是直入主題,文風淳樸,充分展現(xiàn)邊區(qū)群眾的真實生活,傳達了黨的方針政策。同時用通俗流暢、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撰寫新聞,極大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強化了《解放日報》的傳播效力,使得《解放日報》的教條主義和“黨八股”風氣得到有效遏制,弘揚了“新風正氣”,真正充當了黨和人民“喉舌”的角色。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實事求是。新聞報道如果不真實,帶有捕風捉影、主觀臆造的成份,則危害很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導向是媒體的靈魂[23]。改版之前的延安《解放日報》曾出現(xiàn)過嚴重失實的新聞報道。改版后,《解放日報》明確了堅持馬克思主義辦報原則,堅持老老實實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主義就是科學的主義。《解放日報》明確新聞的本源是新近發(fā)生的客觀事實,重申了黨報的性質與任務。1945年3月23日刊發(fā)社論《新聞必須完全真實》與1945年12月13日刊發(fā)的《從五個W說起》都指出,若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必須尊重事實,與群眾緊密聯(lián)系,才能報道真實的新聞。這些文章的發(fā)表可以看出,只有對思想進行改革,堅持實事求是新聞工作原則才能報道真實有趣的新聞,才能深化黨報對新聞真實性的認識,并形成黨關于新聞工作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黨報理論。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使《解放日報》成為真正戰(zhàn)斗的黨的機關報。并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樹立“全黨辦報”的理念;堅持黨報為人民,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堅持實事求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等豐富經驗,為新時代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強化主流媒體的政治擔當提供重要啟示。
1944年2月16日,刊載的社論《本報創(chuàng)刊一千期》中,首次提出“全黨辦報”一詞[24]。全黨辦報,簡單來說就是動員全體黨員來參加辦報工作,利用報紙這一武器來實現(xiàn)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目的。通過“全黨辦報”來發(fā)動群眾,這樣既保證了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也保證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堅持“全黨辦報”的理念,不僅增強了黨報的黨性,實現(xiàn)了由“一張不完全的黨報”到“完全的黨報”的蛻變,也使得黨報真正發(fā)揮了黨“耳目喉舌”的作用,推動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新聞事業(yè)認識的逐步深化。1942年9月22日,社論《黨與黨報》指出:“報紙是黨的喉舌,是這一巨大集體的喉舌。一切要依照黨的意志辦事,一言一動、一字一句,都要顧及到黨的影響?!保?5]黨報作為黨的“喉舌”,要多傳播黨的聲音、黨的政策,響應群眾的號召,多關心群眾的疾苦,黨報宣傳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嚴守黨的紀律,必須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讓黨報成為推進黨的工作的有力武器。
黨報作為黨的機關報,必須牢牢貼近群眾。人民群眾是推動黨的新聞工作的重要力量,與群眾密切聯(lián)系是我們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根本保證。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既要依靠全體黨員共同努力,也要緊緊依靠群眾把黨報辦好。依靠群眾辦好報紙是黨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群眾路線在黨報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毛澤東就曾指出:“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與數(shù)十萬的群眾聯(lián)系并影響他們,因此,把報紙辦好,是黨的一個中心工作?!保?6]社論《致讀者》指出黨報要“密切地與群眾聯(lián)系,反映群眾的情緒、生活需求和身受的苦難,記載他們可歌可泣、英勇奮斗的事跡,宣達他們的意見和呼聲?!保?7]黨報的群眾性與黨報的黨性、戰(zhàn)斗性、組織性并列為黨報“四性”。將群眾性融入“四性”,不是簡單疊加,也不是作為獨立的外在因素,而是將群眾性的要求融合在黨性、戰(zhàn)斗性、組織性任務部署之中,從而實現(xiàn)“四性”緊密結合。這說明在黨的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群眾路線的觀點,堅持黨報為人民,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因此,黨報辦得好不僅要走近群眾,更要倡導生動、通俗易懂的文風,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廣泛報道群眾發(fā)生的事情,讓群眾參與辦報,引起群眾的興趣和關注。這不僅是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的需要,也是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需要。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是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非常重要的工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反映與體現(xiàn)[28]。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西方舶來品,這就意味著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中國具體新聞實際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本土化。
延安《解放日報》主要通過宣傳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人生歷程和思想理論以及宣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發(fā)展。如:1943年5月5日,《解放日報》第四版刊載了《馬克思的生平》文章中,講述了馬克思的成長歷程、思想發(fā)展的階段、對中國問題的思考[29]。1942年8月29日至9月16日期間,從《解放日報》連續(xù)11期刊登高爾基、曹保華編撰的《列寧》[30]可以看出,通過宣傳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人生歷程和思想理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提供了理論源泉和實踐方法,進一步加深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認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資源,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發(fā)展。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wǎng)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wǎng)絡生態(tài)?!保?1]新時代的新聞工作面臨極為復雜的局面,海量信息被情感、虛幻的內容包裹著,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強化主流媒體的政治擔當勢在必行。
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必須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旗幟鮮明講政治。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化主流媒體的政治擔當,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要深刻理解“兩個確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向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向世界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主流媒體應把握大勢、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第一,要拓寬傳播渠道、創(chuàng)新傳播技巧。第二,要生產有價值和高品質的作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第三,要以先進技術引領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進5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新技術與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主流媒體更要立足新時代,講好百姓故事,反映時代變化,聚焦群眾需求,把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全媒體時代結合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服務群眾,創(chuàng)新黨和人民的溝通渠道,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橋梁”作用。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具有重要的歷史貢獻:第一,著力解決“為什么辦報”、“為誰辦報”、“辦什么樣的報”、“如何辦好報”等核心問題,明確黨報性質黨報定位、黨報的中心任務、黨報的職能和作用等;第二,明確了黨報的主要特征;第三,形成了黨報的基本理論,包括:黨報的黨性原則,全黨辦報基本理念,密切聯(lián)系群眾工作方法等。黨報作為上情下達的一種重要宣傳方式,是黨聯(lián)系群眾的樞紐,在統(tǒng)一全黨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延安時期《解放日報》辦報模式和基本經驗,迄今仍然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