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大朗鎮(zhèn)第一小學 林細慶
東莞市大朗鎮(zhèn)第一小學立足校情,因地制宜,以家文化為基礎,營造家文化氛圍,傳播“家”的觀念。并隨著家文化深入人心,推行以校園為家園,在家園中育人的“家園教育”教育哲學,創(chuàng)建了“校園即家園,家園即樂園”的特色學校。
學校堅持以“家文化”為引領,傳播“家”文化,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落實市里相關特色“非遺”課程,并開展大量的家校社聯(lián)合的家園活動,促進廣大師生感受本土文化,做到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重視社區(qū)力量,整合家長、社區(qū)、企業(yè)等資源作用,合理共同治理學校,提高學校教育事業(yè)的透明度、質量與效率。招募并組建家長講師團,聘請“名優(yōu)家長”“五老”講師團輔助教學。建立并完善家長教育資源中心,放置各類家?;?、家庭教育檔案、宣傳資料等,打造成為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活動天地和家長互動交流的現(xiàn)實空間。
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制定教師走進社區(qū)、走進家庭的工作結構制度。深化系統(tǒng)的走進家庭、家庭入校的機制,包括訪談對象、實地調查、時間安排、傳播內容、評價方式、調查回訪內容等,以實際行動促進家庭成長。
學校結合“健康有序,勤學有恒,擔當有責,和美有愛”新公民的育人目標,將培養(yǎng)目標進行多維度分析,得出課程的育人目標。
結合國家四大課程類型(國家基礎課程、特色校本課程、社團選擇課程、綜合活動課程)與學校課程育人目標,形成健康有序課程群、勤學有恒課程群、擔當有責課程群、和美有愛課程群,并制定對應課程內容、實施方法、課程評價方式與課程管理的措施,形成具有一定自主創(chuàng)新、科學性、可實施性、多元化的特色課程體系。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學校的社團教育模式取得較大的成效。社團課程采取自由選課、“走班”的形式,開展的時間為每周一次,時長為一個小時。與此同時,學校針對社團課自由選課模式、前期開展、規(guī)劃統(tǒng)籌、實施安排、課程目標評價以及課堂實施管理等方面,逐漸構建出學校特色的社團課程開展實施的閉環(huán)模式。
學校加大力度針對家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將“家文化”、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與相關學科教材的編寫,創(chuàng)新教育的形式,豐富和優(yōu)化課程資源,做到課程有目標、有內容、有實施方式、有評價的閉環(huán)開展模式。同時,通過構建教師開發(fā)校本課程機制,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從而提高教師校本課程開發(fā)能力與專業(yè)化水平。
“家園課堂”的特點表現(xiàn)為自主、多元、高效、陽光。學生課堂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民主和諧,師生關系融洽,此為自主;教學方式多元,學習方式多元,學生個性發(fā)展多元,學習收獲多元,此為多元;師生、生生高效互動,教學效率高,學習收獲多,學習成果多,此為高效;教師教學愉悅,學生學習快樂,課堂靈動和諧,此為陽光。其次,“家園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學生嘗試先學為途徑,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中心,以激勵性評價為手段”的原則,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推進學習活動,讓學生最終獲得知識與技能,得到情感的提升。
學校的“五度”課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營造有溫度的教學氛圍。各學科組以學?!拔宥取闭n堂為指導思想,結合學科特點和課標要求,制定出屬于每一個科組的“五度”課堂。通過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啟發(fā)深度思考,拓寬參與廣度,達成知識與方法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