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意
(河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革命文化是構筑中華文化的紅色基因,是凝聚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石,是弘揚中國精神的寶貴資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和主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聚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盵1]革命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增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精神動力,是我們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文化基石。革命文化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政治底色,因此,必須“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2]。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有利于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黨“世界觀、政治觀、革命觀、價值觀與群眾觀在觀念文化中的凝聚”[3],是新時代激勵人民群眾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革命文化蘊含著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科學的指導思想、崇高的理想信念、先進的政治綱領、正確的方針政策、堅定的革命實踐等,從根本上決定著革命文化的政治本色和價值內涵。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chuàng)造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先進性和革命性。革命文化先進性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它的形成發(fā)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它的成果為人民共享。革命文化蘊藏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承載著我們黨的偉大建黨精神。
革命文化是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創(chuàng)造的文化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政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4]。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文化奠基和重大文化成果。馬克思曾經深刻闡釋革命理論同革命實踐相統(tǒng)一的思想,堅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緊密結合,強調“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5]。馬克思主義因滿足了中國革命的需要而得以現(xiàn)實化、中國化。近代中國,面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而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徹底革命精神為我們黨提供了拯救國家命運的理論武器。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要達到解放自身的目的,必須“用暴力推翻全部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6]。毛澤東強調:“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盵7]理論斗爭和實踐斗爭構成革命的總戰(zhàn)線。革命的文化工作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人民群眾是革命文化的源泉,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必須接近民眾、深入民眾和依靠民眾。
革命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大眾性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科學性和政治性的特殊特征。革命文化體現(xiàn)了革命理論科學性和價值目標政治性的統(tǒng)一。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革命文化科學性的基礎。革命文化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革命文化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新方向。
革命文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開啟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fā)展方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因此,只有站穩(wěn)人民立場,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恪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才能守住民心、守好江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盵1]革命文化是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盵8]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政黨,始終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并且在領導人民謀復興的偉大實踐中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人民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革命文化“來源于人民的生活”“形成于人民的創(chuàng)作”“依托于人民的參與”[9]。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0]314。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化為誰服務”和“文化如何服務”的問題,人民真正成了文化發(fā)展的價值主體。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旨歸。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視察時指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可歌可泣啊! 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11]。這些精辟論述,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1]。革命歷史是我們力量和智慧的源泉。革命老區(qū)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根脈,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處。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深刻體現(xiàn)了革命文化的價值追求,彰顯了我們黨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做人民群眾的帶頭人和貼心人,依靠人民推進偉大斗爭、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紅色基因根源于革命文化,它決定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革命文化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應時代變化要求而推陳出新,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入優(yōu)質基因而且為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輸送不竭動力。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革命文化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革命文化是“貫穿中國革命史的一條精神主線”[12],它“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紅色基因”[13],它蘊含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氣、志氣和骨氣。
革命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共產主義理想信仰和愛國主義的紅色基因。革命文化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價值底色和價值追求。光榮傳統(tǒng)是靈魂,紅色基因是本質?!凹t色基因蘊藏有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為什么能、為什么好的‘精神密碼’。”[14]從目前學界對于“紅色基因”根本屬性的界定看,主要包括三個角度,即把紅色基因理解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文化結晶”,“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的精神要素凝結”,“先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核心要義聚合”[14]。從革命文化視角考察“紅色基因”,必須抓住規(guī)定“紅色基因”生命力的革命精神尤其是偉大建黨精神。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價值內涵。紅色基因蘊含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文化屬性和精神價值追求。革命文化的價值底色是不畏犧牲和頑強奮斗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向同行,把革命文化引向了社會主義方向。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是紅色基因的主要構成要素。革命文化熔鑄了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滿腔熱血,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15]。
偉大建黨精神是革命文化承載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鮮明的革命性。馬克思、恩格斯賦予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就是“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16]。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革命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把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指導思想,制定了黨的綱領,樹立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革命文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而創(chuàng)造的新文化形態(tài),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精神品質、先進的政治理論。革命文化在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和深刻自我革命中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是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深刻自我革命的精神動力。
革命文化蘊含偉大建黨精神,它是我們黨接續(xù)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寫照。偉大建黨精神“需要革命文化成果的精神累積”[17]。我們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2]。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與生俱來、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是我們黨精神譜系的源頭起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內容。偉大建黨精神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積極成果,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對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昂霌P偉大建黨精神”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主題之一,“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堅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1]。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在今天仍然煥發(fā)著旺盛的生命力。傳承革命文化重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重在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
革命文化具有獨特的精神價值,不僅不能丟棄而且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是鞏固我們黨“執(zhí)政根基的歷史資源”和“塑造人民精神家園的深厚滋養(yǎng)”[18]。革命文化形成發(fā)展于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革命實踐,且一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是治黨興黨的精神鈣質,是我們黨政治文化的源頭。革命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孕育生長、豐富發(fā)展和傳播重釋。革命文化是治軍強軍的精神基石。鑄牢強軍之魂必須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革命軍人忠誠可靠、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把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革命文化是鑄魂育民的精神資源,是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共識,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和理論武器。革命文化能夠為構筑中國精神、充盈中國力量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成果。革命文化融通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革命文化擺脫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抵御了資本主義的文化侵略,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19]。從“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從“長征精神”到“延安精神”,革命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了“天下為公”“自強不息”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革命文化的豐厚精神成果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革命文化直接孕育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革命文化蘊含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鮮明、最牢固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基礎”[20]。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把握革命文化的精神價值必須“以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增強構建革命文化認同的正確歷史觀”[21]。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偉大革命。革命文化能夠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只有用革命文化的精神信仰教育人民,才能真正把人民吸引到為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偉大斗爭中來。革命文化是“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xiàn)新時代民族復興的‘根’與‘魂’”[22]。革命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但其精神價值卻是永存的。抹殺革命文化的歷史功績,否定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其實質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去革命論”。任由這種“去革命論”的泛濫,必然會葬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新時代,我們回顧革命歷史是為了傳承革命文化,明確開拓前進的方向。革命文化是我們回歸初心的精神家園、踐行使命的價值共識、文化建設的思想武器。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革命文化能夠為我們提供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的內涵屬性是由中國共產黨的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決定的?!案锩幕屈h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保持黨的革命性的重要保障?!盵23]革命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孕育生長、豐富發(fā)展和傳播重釋。在新時代,革命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源頭和‘集體記憶’”[24],是治黨興黨的精神鈣質和寶貴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注重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加強革命文化教育則是黨的培根鑄魂工程。革命文化的重要政治功能在于鐫刻心靈、振奮精神。革命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同源、同質、同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盵25]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治黨興黨的基礎工程,為此,必須復魅英雄人物,激揚革命文化,強化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革命文化的“集體記憶”。如果革命英雄人物被扭曲袪魅,革命文化便會失去合法性,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價值認同便會陷入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10]351面對英雄,我們要心懷崇敬、大力謳歌。述寫中國共產黨的“集體記憶”、傳承革命文化,是建設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以及實現(xiàn)黨內政治生態(tài)風清氣正的必然選擇。
革命文化蘊含治黨興黨的精神鈣質。丟棄革命文化的滋養(yǎng),就會得精神缺“鈣”的“軟骨病”。在生死考驗和利益誘惑面前,黨員干部的價值選擇從根本上取決于其“精神鈣質”的含量和理想信念的堅定純潔。革命文化的精神鈣質包括堅定的理想信仰、崇高的革命道德和偉大的革命精神等內容,具有凈化靈魂、滋養(yǎng)品德、引領思想的重要作用?!翱愁^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壯烈誓言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執(zhí)著、對信仰的忠貞。“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26],創(chuàng)造了世界性的奇跡,考驗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事實證明,理想信仰教育是治黨興黨的根本問題,理想信仰問題解決不好,黨員干部就會精神缺鈣,其結果必然是經濟上貪婪、政治上變質、生活上腐化。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并且把理想信仰作為好黨員好干部的第一標準。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革命文化蘊含治黨興黨的精神鈣質,是我們黨開展理想信仰教育的思想寶庫。
人民軍隊是捍衛(wèi)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鋼鐵長城,是保衛(wèi)國家政權的堅強柱石。高度重視治軍強軍旨在永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興軍強軍需要強化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看家本領、最大特色和最大優(yōu)勢。政治工作的實質是黨領導和掌握軍隊的工作。政治工作能夠為人民軍隊戰(zhàn)勝強大敵人和克服艱難險阻提供不竭動力。占領思想、鑄牢軍魂是人民軍隊的根本力量所在。革命年代,人民軍隊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鍛造了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和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鑄就了拖不垮、打不爛、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鋼鐵雄師。為了血脈永續(xù)、根基永固、傳統(tǒng)永存,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固本培元、凝魂聚氣,傳承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tǒng)的基因。弘揚革命文化,促進全體人民思想團結、精神振奮,才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人民軍隊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突出抓好軍魂培育,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27]。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全黨全軍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發(fā)揚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把紅色基因植入各級官兵頭腦,用革命文化塑造官兵靈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軍區(qū)機關視察時叮囑軍區(qū)領導,“歷史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努力培養(yǎng)“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28]。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軍90周年會議上指出,“崇高理想信念是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戰(zhàn)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人民軍隊必須大力弘揚敢打必勝的精神品質,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義的昂揚斗志”[29]。革命文化是治軍強軍的精神基石。新時代“鑄牢強軍之魂必須始終做到對黨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30]。培養(yǎng)革命軍人忠誠可靠、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堅定官兵聽黨指揮的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必須在官兵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鑄魂育民的優(yōu)質精神資源。弘揚革命文化重在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充分發(fā)揮革命文化的鑄魂育民功能要落腳于培育時代新人。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鑄魂育人功能,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多次參觀考察革命圣地,親身接受革命文化洗禮,強調從黨史中汲取革命精神,傳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疤皆L紅色圣地”“瞻仰遺址故居”“參觀革命博物館”“舉行紀念活動”等是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方式[3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在全社會加強革命文化的宣傳教育,強調講好中國革命的歷史故事、傳播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從而凈化社會空氣,激發(fā)前進動力。新時代,我們需要用革命文化鑄魂育民,培育成千上萬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為此,必須從我們黨的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必須大力傳承革命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真正把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沁入心扉,培育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要教育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32]。要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革命精神教育青少年。
發(fā)揮革命文化的鑄魂育民作用,必須直面和清除革命文化遭遇的各種阻礙與沖擊:一是以“普世價值論”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革命文化傳播的阻礙與沖擊;二是以“告別革命論”為代表的歷史虛無主義對革命文化傳播的阻礙與沖擊;三是以“享樂主義”“佛系”文化等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對革命文化傳播的阻礙與沖擊。這些文化思潮與革命文化具有本質差別,它們消解了革命文化對人民群眾的積極影響。為此,我們必須教育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學習革命文化,保持戰(zhàn)略定力,抵御錯誤思潮,要保持敢于亮劍的剛毅、果斷和善于亮劍的冷靜、睿智,“否則將會釀成江山變色、和平演變的大禍”[3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多重溫革命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34]。實現(xiàn)偉大夢想,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傳承革命精神,凝聚革命力量,勠力同心地進行偉大斗爭。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匯聚全體中華兒女的磅礴力量,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艱巨、更艱苦的努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根脈。培育文化根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足發(fā)展的基礎。新時代大力弘揚革命文化能夠為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能。革命文化是黨“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35]。弘揚革命文化必須銘記光輝史跡、傳承紅色基因、鑄牢文化自信和賡續(xù)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是我們黨的“集體記憶”。喚醒和強化革命文化的“集體記憶”才能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才能提高黨的國家治理能力。紅色基因是我們黨的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必須把革命精神根植人民群眾靈魂,激發(fā)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基礎的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是中華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革命文化的靈魂是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重在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
記憶是革命斗爭的核心要素,誰掌控了人們的記憶,誰就能掌控人們的行為。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集體記憶”,也是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作為社會記憶是傳承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革命文化是一種歷史性存在,它依賴我們黨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給予宣傳、喚醒和強化,否則,革命文化將成為沉睡的“化石”。強化革命文化“社會記憶”的主要方式包括:“語言方式——歌謠、小說、戲曲和影視作品”“文本方式——文字檔案”“實物方式——遺跡遺物”“行為方式——典禮儀式”“制度方式——政策法規(guī)”[36]。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花是用革命先烈滿腔熱血澆灌的,革命文化是用革命先烈的血肉之軀鐫刻的。革命文化的靈魂是黨的偉大建黨精神。革命文化銘記著中華民族的英雄楷模,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愛國主義的生動詮釋”“和平年代的歷史印記”[37]。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必須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必須注重凝練革命精神形態(tài)、紀念歷史人物和事件,必須“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38]。銘記革命文化的光輝史跡,就要大力倡導崇尚和學習英雄?!耙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盵39]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英烈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保護,2018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對“紀念緬懷英雄烈士活動”“弘揚傳承英雄烈士精神”“烈士褒揚和遺屬撫恤優(yōu)待”“英雄烈士的歷史功勛”“保護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等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新時代銘記革命文化的光輝史跡旨在發(fā)揮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革命文化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引導、服務保證、教化育人等功能。革命文化能夠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價值引領,能夠為政治文化建設提供思想資源。新時代銘記革命文化的光輝史跡必須堅持不懈地弘揚革命文化,提升“革命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力和凝聚力”,保證“革命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導航力和保障力”,彰顯“革命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服務力和感染力”,展現(xiàn)“革命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自信力和自強力”[22]。
革命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契合一致,弘揚革命文化能夠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弘揚革命文化重在傳承紅色基因,即銘記革命前輩的偉大功績、艱難探索,繼承革命先烈不懈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品格。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傳承發(fā)展的精神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最核心、最深層的政治本色。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載體。從紅色基因的本質內涵看,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內涵,價值取向是最核心的內涵,思想方式是最關鍵的內涵。傳承革命文化必須把紅色基因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靈魂深處,鑄牢人民群眾的精神信仰,激發(fā)人民群眾投身偉大社會革命的熱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盵40]廣大黨員干部要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牢記宗旨,加強修養(yǎng),自覺做遠大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自覺踐行者。傳承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是事關“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重大問題,必須提高到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高度來認識。紅色基因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傳承紅色基因重在從中汲取理想信仰的強大力量。弘揚革命文化關鍵是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用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來豐富和主導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針對革命軍隊存在的理想信念、黨性原則、革命精神、組織紀律弱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部隊官兵的理想信念教育,讓革命事業(yè)薪火相傳、血脈永續(xù),“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41]。紅色資源是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革命博物館、黨史館、烈士陵園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寶庫。開發(fā)利用好這一精神資源寶庫能夠積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為此,“必須始終賡續(xù)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42]。只有傳承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才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才能贏得民心、贏得時代,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革命文化是當代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是新時代樹立文化自信的歷史起點。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獨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盵43]革命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礎和遵循。革命文化創(chuàng)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構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沒有革命文化的滋養(yǎng),文化自信便難以深沉而執(zhí)著。革命文化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性質和方向。
革命文化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破除了阻力。革命文化是抵御極“左”思想、民族虛無主義和西方自由主義的有力武器。極“左”思想之弊在于只見傳統(tǒng)文化之糟粕不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因而缺乏科學的革命精神。民族虛無主義和西方自由主義之弊在于歪曲中國歷史、調侃民族英雄、無視中華文化,妄圖“唱衰中國”,其險惡用心在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堅定的革命文化信念是我們破除這些阻力的法寶。革命文化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時代動力。革命文化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偉大斗爭精神。新時代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革命戰(zhàn)爭年代,偉大斗爭精神表現(xiàn)為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精神;新時代,偉大斗爭精神表現(xiàn)為應對“四大挑戰(zhàn)”的意志和果敢。革命文化為中國人民保持和重拾文化自信注入了“定力”,這一“定力”包括堅定的革命立場、革命斗志、革命方向。革命立場就是始終站在中華民族最廣大人民群眾立場。革命斗志就是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的堅信不疑。革命方向就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堅持革命文化的人民性。
革命文化蘊含我們黨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深刻自我革命的精神動力。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從“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自我革命邏輯出發(fā),突出強調黨要提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前提和基礎。堅持徹底的自我革命是保持昂揚革命精神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盵2]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關鍵在于以最嚴厲的自我革命精神治黨管黨。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憑借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找到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道路,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盵44]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改革的重點必須始終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共享發(fā)展、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必須始終圍繞共同富裕的目標,認真解決人民關切的現(xiàn)實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勝利之本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賡續(xù)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要堅持解放發(fā)展生產力與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統(tǒng)一,始終守望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遠大理想。對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執(zhí)著信念根源于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屬性。堅持不斷的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要求。革命精神的消解將導致我們黨執(zhí)政地位的動搖和政治制度的顛覆。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轉化?!拔ㄓ芯裆险镜米?、立得穩(wěn),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盵45]因此,堅持用革命精神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是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