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陰懷清 岳雅君 董鈺輝 任志然
心理健康代表著個人的心理在方方面面都處于一個正常、良好的狀態(tài),更進一步而言,個人的身體健康無疾病、家庭幸福和諧、人際關系良好、學習或工作順利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幾點重要因素[1]。視障患兒是特殊的殘疾人群體,除了具有普通殘疾人的心理特征外,由于患兒缺乏視覺能力,還形成了具有視力障礙患兒特征的特殊心理。因此,關注視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促進其和諧健康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目前關于此方面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尚存在一些差異。例如,有些研究針對視力障礙和聽力障礙的患兒比較,在比較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之后,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而視障患兒的心理問題尤為重要[2-3]。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視障患兒的心理健康基本處于比較良好的狀態(tài)[4]。再者,我國關于視障人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設施等方面,但較少關注視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系統(tǒng)地研究視障患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jù)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殘廢分級標準中對視力殘疾的定義[5]:視力殘疾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喪失以及無法矯正或縮小視野,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造成影響的疾病。視障患兒即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視力障礙或雙眼視力下降,無法完成如正常兒童一樣學習、生活的未成年人。視障患兒屬于我國弱勢群體中的一類,由于視覺障礙的影響,患兒在認知、語言、動作、社交等各方面能力及發(fā)展水平受到諸多限制。同時,患兒自身的視障缺陷也會讓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這也將是視障患兒的醫(yī)療與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6]。
根據(jù)視敏度和視野狀況,失明是第一和第二級視覺障礙,低視力是第三和第四級視覺障礙。視力障礙針對雙眼而言。如果只有一只眼睛有視覺障礙,而另一只眼睛的視敏度≥0.3,則不在視覺障礙類別中。視場以注視點為中心,視場半徑<10°,與視線無關。
視障患兒的視覺通道雖然發(fā)育不足,但他們聽力與觸覺的敏感性要明顯優(yōu)于正常兒童。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的大腦具有代償性發(fā)育功能,而缺少視覺的視障患兒則會更加多地借助其他生理感覺來感知周邊事物。例如,視障患兒對于聲音的識別較普通人而言要更加敏感與準確,并通過這種高度的敏感能力盡可能躲避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障礙物;再者,其觸覺也明顯優(yōu)于健全人,利用這種觸覺的敏感度,對促進視障兒童識別盲文有重要作用。此外,視障患兒的嗅覺也比普通兒童更加靈敏,可以根據(jù)氣味輕松地判斷已知的人或環(huán)境。當然,也并非所有的視力障礙患兒都有比正常兒童有更好的感覺補償[7]。
2.2.1 注意力與記憶力 相較于健全的兒童而言,顯然視障患兒有更加專注的注意力,他們的記憶模仿稟賦也更強。但由此也使得視障患兒對于他人所傳達的語言缺少通過視覺察言觀色的領悟,他們主要是集中注意力靠聽覺理解,這種現(xiàn)狀下,容易導致患兒由于理解能力不足而出現(xiàn)愚鈍不合理的模仿。視障患兒的語言使用能力和交際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容易出現(xiàn)表達不準確的現(xiàn)象,對語言與詞匯的概念和類別分辨不清,對某事物或東西說出的名稱通常不是本來概念[8]。很多視障患兒因殘疾帶來的自卑感,很少主動問問題,并且沒有足夠的記憶儲備。此外,視障患兒不太會借助面部表情或手勢、動作來幫助語言的表達。還有研究指出,視力障礙患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得更快,但是由于他們對事物的感知有限,因此容易通對事物做出錯誤判斷[9]。
2.2.2 性格特點 視障患兒性格內向,在對他人與自己的情緒感知中更為敏感,因此也不容易交心相處。且視障患兒的內向、敏感性格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而越發(fā)明顯。若視障患兒與健全兒童處于同等的環(huán)境下,明顯視障患兒更容易感知他人言語情緒,也更容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波動。由于其自身的缺點,視障患兒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孤獨感、冷漠感,容易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因此對于視障兒童,要耐心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
大部分視障患兒的心理健康特征表現(xiàn)為:視力障礙會導致患兒缺乏環(huán)境安全感并產生心理問題,導致兒童焦慮、悲傷、沮喪、自卑等,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綜合此類患兒的心理特點,建議首先通過 “心理行為評定量表” 對患兒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專業(yè)的評估分析,初步探究在他們顯性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
心理行為評定量表目前沒有統(tǒng)一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jù)視障患兒的年齡、認知等特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評估量表,也可在現(xiàn)有標準量表的基礎上,結合視障患兒的特點增減調整設計??偠灾?,心理行為評定量表要能起到對視障等相關特殊患兒的個體化評估,包括對其感知、模仿、認知理解、語言、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從而為臨床醫(yī)生或視障兒童的個體化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
在以往的調查中,主要是采用問卷調查、心理評估法,對視障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初步可知,年齡段不同的視障患兒在心理表現(xiàn)上也會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例如李東曉[10]對浙江等地的視障者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最容易緊張、焦慮,如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望;黃柏芳[11]對浙江地區(qū)的盲校兒童心理狀態(tài)調查發(fā)現(xiàn),存在心理問題者占比11.3%,主要的成因為學習焦慮與人際關系焦慮。還有國外的研究[12]認為,青少年視障者在人際交往敏感性和焦慮水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有研究[13]分析了普通學校視障學生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差異,發(fā)現(xiàn)與健康的初中生比較,顯然視障學生的適應能力更差,體現(xiàn)在理解能力、耐性缺乏、自我評價低等方面,如此也側面反映出視障學生可能會存在更明顯的心理問題。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在視力障礙和普通青少年中,發(fā)現(xiàn)完全失明青少年發(fā)生抑郁癥的概率增加;還有其他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視障學生相較于同齡的普通學生,要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與同伴問題[14-16]。
研究[17-18]指出,視障兒童的視力障礙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呈正比,相較于半盲學生,全盲者的心理健康評估會顯然更低,且全盲者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恐懼癥狀和人際交往敏感性。另外,視障的發(fā)生時間與心理健康也呈相關性,研究[19]認為若是越早發(fā)生視障,可能患兒的心理問題就越嚴重,進行心理糾正也會越難。后天性視障者焦慮水平較低,先天性視障者則更為焦慮[20]。成年期視力障礙者比先天性失明者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性[21]。一些研究表明,患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22],也有研究認為其會隨著個人身心發(fā)展成熟度逐漸降低[23],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研究認為,視力障礙的中學生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比高中生更高的敵意[24];也有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低年級視障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主要是由視障引起的人際關系問題、生活或學習問題[25];但高年級視障學生除了上述問題還存在與異性溝通問題、對未來的迷茫等更多情緒問題。
心理學上認為,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樣化、復雜化的,因此也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的多樣性。通常來講,視障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主要由生物學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所構成,且3個因素之間互為影響,互相作用。
(1)生物學因素:生物學因素對于視障患兒的心理狀況影響最多,患兒因本身的生理視力缺陷,無法充分地感知生活,了解各項事物,并可能會導致其智力發(fā)展較慢,影響到學習質量。而在成長中如何直面自身缺陷,如何克服困難,同伴之間的融合以及他人幫助,都會給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帶來重要影響[26]。
(2)社會因素:人類是社會動物,因此社會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會帶來重要影響。社會環(huán)境主要由家庭、單位、群體、文化及社會制度等構成,其也是視障患兒生活與社交的重要環(huán)境。視障患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接觸社會環(huán)境后,文化教育以及周圍人的行為、語言、情感表達等等的因素,均會對其心理健康帶來影響[27]。
(3)心理因素:健康的心理認知可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以及社會。但對于視障患兒而言,受其身體特殊性的影響,其比健康兒童要有著更為敏感的認知,其對外界的理解可能會比普通人多一些問題,很容易受到不同觀點的困擾。
視障患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非僅是由于視覺缺陷造成的,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心理敏感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的干預指導方面,也應該多管齊下,從多方面、多渠道來克服視障患兒的負面心理,提高自尊與自信心[28]。
(1)加強日常鍛煉:通過加強肢體協(xié)調性訓練,糾正患兒的 “行走手腳不協(xié)調” “繞圈” 等盲相,以克服視障患兒的自卑心理。同時還應制定適合視障兒童的其他體育鍛煉項目,例如引體向上、跳繩等,從而提高患兒的身體素質水平,幫助視障患兒樹立自尊心與自信心。
(2)改善人際關系:視障患兒的內心其實是渴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的,但由于他們內心更為敏感,擔心被他人傷害,所以很難主動與人溝通交流。因此要多加引導周邊同學、朋友積極主動與視障患兒交往,培養(yǎng)情感,減少正常人群對視障患兒的無知與惡意,進一步增強患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關心激勵與耐心引導:親切、耐心的溝通態(tài)度對視障患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影響。作為大人,日常與視障兒童的交往中,應該多鼓勵、贊揚患兒,耐心引導。幫助患兒培養(yǎng)更多興趣愛好,組織有意義的戶外活動讓患兒了解社會,注意引導和調整家長與患兒的關系、讓患兒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等??傊?,通過多種手段可提高患兒的自尊與自信心。
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經濟發(fā)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面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教育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基石,對個體三觀的塑造、心理狀態(tài)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社會各界不僅要關注健康兒童的教育,還應該重點關注視障等特殊兒童是否能獲得適合其特殊需求的義務教育。對于視障患兒而言,義務教育也不僅是為了幫助其掌握賴以生存的技能及提高文化素養(yǎng),還應該針對患兒的特殊性加強心理健康干預。臨床醫(yī)學通過對患兒視力障礙程度的診斷及心理問題剖析,使用醫(yī)療手段來彌補缺陷,實施心理干預來促進患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對進一步提升患兒生活質量,促進其學習水平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特殊兒童的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更是由于社會各界對特殊兒童的普遍關注與高度重視,給予了更多特殊兒童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但是相較于其他發(fā)達國家,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特殊兒童的教育、心理、醫(yī)學這三大領域的干預工作中仍面臨諸多的問題。對于視障患兒而言,其在認知發(fā)展的特征和心理理論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空白。因此,進一步研究視障患兒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影響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加強干預,有效提高視障患兒的學習與生活質量,仍是今后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