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蘭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2002年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明確規(guī)定了要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評工作引起重視。對學校而言,要能夠指引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鍛煉,并通過參與體育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根本上讓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得到質的提高。2007年出臺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也明確提出,全國各級學校都需要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評工作。學校所開展的體育課程擔負著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責任,而在體育鍛煉中中,體適能訓練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適能訓練能讓學生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系統(tǒng)功能得到提升,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因此,學校所設置的體育課程是否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但在漫長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除了本身就以體育教育為主的體育學院外,其他各類高校沒有重視對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在高校所開設的公共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大多是走形式,課堂缺少實質性的體育教學內容。體適能訓練能讓人在進行日?;顒訒r具備足夠的精力,同時也能讓人在進行休閑活動時不感到疲勞,體適能反映了人在面對所出現的突發(fā)狀況時所具備的適應能力。對大學生而言,良好的體適能能夠幫其獲得高效的學習能力、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健康的生理狀況。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后發(fā)現,高校引入了體適能課程后,大學生無論是在身體形態(tài)方面還是在身體狀態(tài)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
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引入體適能訓練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通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查詢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隨機在某高校大一新生中抽取4個班級共186名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并將所抽取的班級按照專業(yè)和男女比例等因素,將4個班級分成2組,其中每組包含2個班級。實驗組有87名大學生,其中男生43名,身高為165~182cm;女生33名,身高為153~172cm;對照組有99名大學生,其中男生44名,身高為162~184cm;女生45名,身高為155~173cm。在所分的2組大學生中,分布的性別比例與身高比例都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且所有接受實驗的大學生都具有良好的依從性,他們均能夠配合教師積極完成實驗。
對照組以正常的公共體育課程大綱完成教學活動。對大一新生而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一門必修課程,所選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為武術教學,期末考核內容為武術及男子1 000m跑和女子800m跑。實驗組大學生不僅需要完成正常公共體育課程大綱所制定的內容,還要完成一定的體適能訓練內容。其體適能訓練內容如下。(1)訓練時間:每周固定選擇1天為大學生開展1次體適能訓練,訓練時間為90 min,1學期共進行18次體適能訓練。(2)訓練方法與強度:體適能訓練開始前20 min,安排大學生完成800 m熱身跑。在完成熱身跑后帶領大學生進行準備運動,讓大學生的身體能快速投入到接下來的體適能訓練中。在接下來的65min內安排大學生進行耐力、速度與力量訓練,首先,在前6次體適能訓練中安排大學生完成20min的慢跑耐力訓練、30m快速跑的速度訓練,要求通過練習女生能夠在6s內完成、男生能夠在5s內完成;隨后安排女生進行仰臥舉腿、男生進行俯臥撐的力量訓練,要求男生能完成30個俯臥撐及女生能夠在15s內完成3次仰臥舉腿。其次,在第7~12次的體適能訓練中,安排大學生完成5圈變速跑的耐力訓練、60m快速跑的速度訓練,要求通過練習女生能夠在12s內完成、男生能夠在9s內完成;隨后安排女生進行仰臥兩頭起、男生進行平板支撐的力量訓練,要求男生能夠完成20s的平板支撐以及女生能夠在30s內完成10個仰臥兩頭起。最后,在第13~18次體適能訓練中,安排大學生完成限時限速跑的耐力訓練、50m快速跑的速度訓練,要求通過練習女生能夠在9.5s內完成、男生能夠在8.5s內完成;隨后安排女生進行仰臥起坐、男生進行引體向上,要求男生能在1 min內完成至少8個引體向上以及女生能在1 min內完成30個仰臥起坐。在課程的最后5 min,由體育教師帶領大學生進行肌肉的拉伸與放松。
在進行實驗研究前1周與實驗研究結束后1周,分別對2組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態(tài)進行體質測試。測試的內容有50m跑、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肺活量、立定跳遠、男生1 000m跑/女生800m跑及坐位體前屈。對測試所得出的數據,嚴格按照《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實施辦法》及《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進行判定。
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在實驗前測試的體質健康合格率差異(>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與實驗前進行對比,實驗組大學生在實驗后均提高了體質健康測評合格率,并且與對照組大學生相比合格率更高(<0.05)。(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實驗前后體質健康合格率比較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女生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評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在實驗前所測試的成績差異(>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后,實驗組男生各項體質健康所測成績明顯高于實驗前,且實驗組男生在實驗后的體測成績均比對照組男生優(yōu)秀。(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評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女生在實驗前所測試的成績差異(>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后,實驗組中的女生各項體質健康所測成績都明顯高于實驗前,并且實驗組女生在實驗后的體測成績均比對照組女生優(yōu)秀。(表3)
研究發(fā)現,實驗組大學生和對照組大學生在實驗前的體質健康合格率分別為80.45%與83.83%,同時大學生的各項體質健康測試項目所測得的成績不理想。這充分說明該校大一新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較差,同時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大一新生剛剛由高中升入大學,在緊張且競爭激烈的高三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沒有對體育鍛煉引起重視,且在高考結束后,學生又處于極度放松的狀態(tài)下,此時的學生并沒有為自己制訂相應的運動鍛煉計劃,因此導致大一新生整體體質健康水平較差。實驗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檢測合格率得到了明顯提升。究其原因,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加入體適能訓練,讓大學生不僅能跟隨教學大綱學習相應的運動技能,還能讓其通過力量、速度、耐力等訓練,有針對性地提升體質健康檢測中所對應項目的運動能力,進而使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得到提升,真正意義上讓大學生獲得健康的體質。
現階段,要想合理地將體適能訓練引入高中公共體育課程,還需要經歷科學的實踐總結過程。高中公共體育課程在引入體適能訓練時,要充分考慮體適能訓練內容是否具備系統(tǒng)性,并針對不同年級、性別及體質差異等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從訓練時間、強度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以此來保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引入體適能訓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