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晶 李明 張明
摘 要: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鞏固自身政權的重要舉措,是一場立國之戰(zhàn),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樹立了人民的信心。知來路,方能明未來,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活動,可以有效激勵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和民族觀,勇于承擔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關鍵詞:口述史;愛國主義;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2-0078-05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廣大青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年心中牢牢扎根?!盵1]愛國主義絕不是空洞和抽象的精神力量,而是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愛國主義的具體內(nèi)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盵2]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有效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必須緊跟社會發(fā)展實際來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nèi)涵,要讓高校學生在實踐中逐漸領會并筑牢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
一、口述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民族危難時期形成和發(fā)展的紅色資源,最能夠體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反抗外來侵略、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3]。而“人”的資源則是這種紅色文化資源中最特殊的一種存在,老兵是戰(zhàn)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們切身體會到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深苦難。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座活生生的英雄豐碑,他們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義無反顧地踏入槍林彈雨之中,以血肉之軀換來民族尊嚴。訪談革命老兵,可以讓大學生明白愛國主義不只是每天掛在嘴邊的口號、不是卷面上洋洋灑灑的雄心壯志,而是需要自己腳踏實地地去領悟、去感受、去踐行。革命老兵的口述史資源可以豐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開拓新的途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從而達到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作用。
(一)口述史能夠豐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
從革命戰(zhàn)爭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愛國主義素材都可以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起到積極作用,其中多以文字或圖像的形式記載英雄人物的故事或普通人物的感悟。但這些資料大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變遷被流失或散落,如今得以保存的愛國主義資料相對匱乏。而口述史所依托的“人”資源則有效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字史料的限制,他們是整個社會變遷的見證者,是最生動的歷史資源。組織高校學生走進身邊的普通人、認真聆聽他們的話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缺乏的難題。此外,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但傳統(tǒng)的文字史料側重于記載精英人物的事跡,生活在底層社會中的普通人物會逐漸被人們遺忘。但一般而言,歷史常常是沒有記錄的那部分更加重要[4]。被文字忽視的弱勢群體和底層社會同樣是獨特的歷史存在,值得去研究和解讀。以赤峰某高校學生訪談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為例,學生們通過聆聽和整理老兵講述的動人故事,幫助老人們將以往被忽略的心聲重現(xiàn)在公眾面前,也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聽到愛國主義在普通民眾間的強烈聲音。口述史讓愛國主義具備了立體多維的生命層次感,鮮活的個體與聲音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溫度。
(二)口述史能夠開拓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途徑
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思政課進行,以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輔助以文字、圖片、影像等材料。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確保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tǒng)化與理論化,但卻忽略了愛國主義最應具備的情感溫度,也忽視了受教育者的意愿,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谑鍪房梢猿浞职l(fā)揮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發(fā)形成一種愛國主義情感??谑鍪返脑L談活動需要學生與受訪者進行近距離的接觸,老兵生動地敘述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受到震撼。同樣,以灌輸性為特征的傳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一直讓教師與學生處于“主體-客體”的角色狀態(tài)中無法均衡,讓二者處于一個平等地位是如今高校教育一直探索的重點??谑鍪方虒W在這一方面也具備其獨特優(yōu)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事口述史的訪談與整理工作,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此外,受訪者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接受訪談、并有權決定自己思想和觀念的表露程度,這就讓訪談各方在一個民主自然的情境中進行交流,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富有實效性。
(三)口述史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并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三者的統(tǒng)一就是建立在信念性愛國主義的基礎上的。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而口述史更能激發(fā)大學生愛國主義行動,通過主動參與,近距離聆聽老兵、英雄人物的事跡,情景式感受歷史、還原歷史,讓大學生深知祖國目前的和平與發(fā)展多么的不容易,更應該珍惜當下的學習和生活,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奮斗,為祖國的更加強大奉獻青春力量,以時不我待、時不待我的精神,付出實際行動。同時口述史也很容易在青年學生中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潮,進而形成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
二、利用口述史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
(一)嚴格規(guī)范學生的口述史訪談活動,確保資料的有效收集
對抗戰(zhàn)老兵進行的口述史訪談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活歷史”,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歷史“教材”。參與人員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踏實的工作作風、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從擬定活動主題到最終的資料搜集都需要嚴格培訓學生,盡可能有效、客觀地征集到具有宣傳與保護研究價值的史料[5]。
口述史訪談程序一般包括信息收集、采訪、訪后資料整理、回訪及資料的最終整理與歸檔。以赤峰某高校開展的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為例,首先在信息收集部分,提前與赤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取得聯(lián)系,及時搜集關于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的檔案信息和現(xiàn)存情況。尋找合適的受訪人員是確保整個訪談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一環(huán),革命老前輩普遍高齡,身體狀況與記憶都已出現(xiàn)偏差,因此選擇對衛(wèi)生員、通訊員、交通員等老革命戰(zhàn)士進行訪談也是對戰(zhàn)爭一線人員口述的補充,有助于多角度還原歷史細節(jié),更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zhàn)場的硝煙與革命者的高尚情懷。例如學生在2020年10月28日訪談的顧書媛、10月29日訪談的胡玉珍都是抗美援朝時的衛(wèi)生員,但顧書媛作為隨行列車上的衛(wèi)生員與身處戰(zhàn)場搶救傷員的胡玉珍所敘述的內(nèi)容則有很大不同,二人敘述的不同角度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加接近戰(zhàn)爭原貌。與之類似,2021年9月25日訪談的單郁廷又以通訊員的身份講述了自己的參戰(zhàn)事跡,又讓學生從另一角度看到了戰(zhàn)場上更多的細節(jié),更能體會到革命前輩深刻的愛國情感。
訪談背景決定了學生在訪談之前準備的是否充分。作為訪談者要熟悉被訪者的全部資料,以此為基礎根據(jù)受訪者的不同職務、主要革命事跡等選擇不同的角度作為訪談切入點,讓訪談活動在自然輕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首先在采訪部分,要提前聯(lián)系、安排采訪的人員、路線行程(交通問題)等,同時訪談中的一些事宜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一方面,要保證整個訪談活動的自然與順利??谑鍪吩L談實質(zhì)上是一種人際關系的互動,需要訪談者與口述者持續(xù)進行言語、思想與情感的互動,所以要盡量在受訪者所熟悉的環(huán)境中開展訪談活動,雙方平等自然的交流更有利于建構受訪者話語的意義。另一方面,明確受訪者是訪談活動的“發(fā)聲者”,訪談者要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并不是要求訪談者完全居于被動地位,不做干預,而是要在傾聽的時候整理講述者的敘事思路,以便及時就關鍵問題進行詢問,或在受訪者講述中斷時及時提供思路以引導其繼續(xù)講述。其次,在訪后資料整理部分,要及時將口述資料轉(zhuǎn)錄成文本。對此要求學生按照一問一答形式與受訪者個人經(jīng)歷的時間順序分別進行文本轉(zhuǎn)錄。一問一答的轉(zhuǎn)錄方式利于在文本形式上盡可能還原訪談原貌,一般要求轉(zhuǎn)錄人員即為現(xiàn)場訪談人員,利于保證轉(zhuǎn)錄文本的還原性與轉(zhuǎn)錄工作的順暢性。按照受訪者生命歷程進行的文本轉(zhuǎn)錄形式也要基于問答形式的轉(zhuǎn)錄,便于整理出受訪者的敘事邏輯與訪談體系,人物事跡更加清晰。最后要進行回訪與最終資料的整理歸檔。對初次采訪有遺漏或不清楚的問題需要進行回訪,有些問題是在經(jīng)過文本轉(zhuǎn)錄之后才會出現(xiàn)的,大到具體事件的描述,小到人名、地名的確切表述都需要進行回訪,便于提高資料的正確性與有效性。例如,2019年3月13日學生對抗美援朝老兵李乃旺進行初次訪談,于2020年10月28日進行回訪,補充了很多初次訪談時遺漏的細節(jié)。同時回訪最大的收獲是其夫人也接受了我們的訪談,由最初的拒絕轉(zhuǎn)變?yōu)檎鎿吹闹v述,以抗美援朝衛(wèi)生員的身份向我們講述了十幾歲的姑娘是如何救死扶傷、為保家衛(wèi)國拼盡全力的,讓學生們又積累到一筆寶貴的素材。規(guī)范學生的訪談程序與資料收集是高校利用口述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保證,只有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才可以讓學生在訪談時感同身受、具有情感共鳴,才可以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與推廣,使其具備最大程度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二)對征集的愛國主義口述史進行多元化創(chuàng)作,豐富其呈現(xiàn)形式
口述史的訪談資料有聲音、文字、圖像等多種呈現(xiàn)方式,這就意味著口述史成果具有多種展現(xiàn)形式。例如基于文字材料,教師會訓練學生撰寫新聞稿、老兵個人事跡、學術論文等。通過新聞稿的宣發(fā)、老兵故事的推廣可以讓更多的師生注意到老一輩革命戰(zhàn)士的事跡。同時學生在撰寫與反復修改的過程中會查閱很多資料來印證革命前輩所敘述的歷史事件,參照文獻資料,老人用最通俗的語言所描述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更能震撼學生心靈,使學生對具體事件的感知更加豐富,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之情更能激發(fā)自身的愛國情感。例如2020年11月7日訪談王仁中老人時,老人敘述的爭奪203高地事件,在查閱文獻資料后,再回想老人所描述的沖鋒場景“一邊排一個班,一起沖鋒,第一人沖上去后第二人緊接著沖鋒,打死了再填補上去,勢要奪回203高地?!薄皺C槍沒水后就打不響了,我們就往里面塞雪,把雪燒化了繼續(xù)打?!睂W生們更能體會到老一輩堅定的革命情懷、強大的革命精神和保家衛(wèi)國的堅定決心?;诼曇艉蛨D像資料,可以制作錄音帶、相冊、光盤以及紀錄片等,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建設愛國主義口述史專欄,將多種形式的口述資料進行展示,以便師生查閱。值得注意的是,口述史訪談通常會征集到老革命前輩當年用過的老物件與書信證件、老照片等史料,是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文物部門或革命類博物館的寶貴資源。此外,學生根據(jù)訪談的革命人物,綜合選用資料還可以進行舞臺劇、劇本等形式的創(chuàng)作。赤峰某高校歷史專業(yè)的學生就根據(jù)赤峰市喀喇沁旗姜瑞的口述資料編排了舞臺劇,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和資源利用能力,也有利于在高校師生間推廣老兵事跡。因此,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形式更加值得重視,它有利于保存與傳承愛國主義口述史這一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可以最大程度挖掘口述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三)基于融媒體資源對愛國主義口述史成果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與推廣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諸多新媒體應運而生,它們與傳統(tǒng)媒介交相融合,成為當前網(wǎng)絡發(fā)展的新趨勢。多方媒體在深度與廣度上的進一步融合無疑是一個不可阻擋的發(fā)展趨勢,這為高校利用口述史資源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更為優(yōu)良的條件、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诂F(xiàn)代融媒體技術,高校可以設置數(shù)字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多種方式搭建信息共享的紅色文化教育新平臺。赤峰某高校的歷史文化學院就依托赤峰市抗戰(zhàn)老兵訪談成果,成功創(chuàng)建了赤峰紅色紀聞的微信公眾號,內(nèi)設老兵紀聞和紅色往事兩個欄目,以原創(chuàng)文章為主,同時轉(zhuǎn)發(fā)其他紅色文化口述史的內(nèi)容[6]。之后積極與赤峰市紅色文化景點協(xié)商搭建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對革命實踐進行初步掌握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教學活動,更能觸動學生心靈、加深學生記憶。此外,對于有充分資金、人才和技術支撐的學校還可以依托豐富的口述史料資源建立口述史愛國主義教育資料庫和教育宣傳網(wǎng)站,學生可以將平時征集及修訂完成的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口述史資料及時錄入,教師再審核即可,既提高了效率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借助融媒體資源優(yōu)勢,紅色文化口述史成果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宣傳,不僅能讓參與訪談和研究的學生獲得愛國主義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其富有生活氣息且形式多樣的成果還讓廣大學生都能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性和親和力[7]。
三、高校運用口述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與啟示
(一)高校運用口述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1.口述史活動讓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溫暖
口述史區(qū)別于冰冷的文獻史料,它讓歷史的聲音重現(xiàn),是具備溫度的歷史??谑鍪肪邆浼w性特征,可以由個體發(fā)展至集體、由個人記憶發(fā)展至集體記憶。讓高校學生進行口述史訪談,普通人是最大的受益群體,面向全校推廣口述史,可以讓個人具有強烈的參與感。個人與祖國是大歷史與小歷史的結合,要把個體和國家結合起來,結合地方實際、整合有效資源鼓勵大學生對革命老兵進行訪談能夠讓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實效性。
2.口述史活動能夠激發(fā)高校師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性
高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充分調(diào)動師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對于發(fā)揚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兵是戰(zhàn)爭最直接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們是民族心靈的刻印,凝聚著一種文化力量和歷史精神。這些抗戰(zhàn)親歷者的記憶,就像歷史的碎片,而挖掘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就是在歲月的底層去打撈歷史碎片,把它重新組合成一個龐大的歷史之鏡,讓它的光芒去照亮未來。通過開展紅色專題口述史活動,不僅可以客觀反映戰(zhàn)爭事跡,也能在不同歷史節(jié)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改變原有單一、片面性的紅色資源陳展方式,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開辟新的途徑[5]。在整個活動中將口述史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社交、實踐能力,而且能夠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不斷走進歷史、貼近生活[7]。
(二)高校運用口述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1.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譜系
歷史是一面鏡子,在致敬歷史、緬懷英雄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了解這段歷史,應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積極開展以先進者、普通人、身邊人為主要對象的口述史研究,形成口述史學生團隊,將采訪老兵的口述資料進行整理和編輯,進而在校園中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的學生明知感恩之心,感恩時代進步、感恩國家發(fā)展,通過親歷者的講述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讓更多的青年學子由對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認同與尊崇,凝煉成獨有的愛國主義精神譜系。
2.革命老兵的口述史具有緊迫性
口述史所依托的“人”,本身就是一部社會史、一部戰(zhàn)爭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會伴隨著人們的遺忘而消逝。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以訪談老兵的形式講述了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普通年輕人的故事,其中老兵的一句“現(xiàn)在都老了,你要是再晚來幾天,我可能就沒有了”以最普通的話語強烈震撼了觀者的心靈。所以搶救老兵就是搶救歷史,刻不容緩,我輩應當責無旁貸。
3.高校要充分意識到口述史對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
口述史訪談是涵育愛國主義情感的獨特方式,對口述人進行訪談不只是為了獲取歷史事實,訪談過程中受訪人真切豐富的歷史情感也是訪談內(nèi)容的重要體現(xiàn),學生們在受訪者的情緒感染下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谑鍪愤\用自己的特殊方式讓學生們感受到在國將不國的年代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對于獨立國家的渴望以及在戰(zhàn)爭年代的人們對于保家衛(wèi)國的堅定信念。以訪談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為例,學生們是以一個后人的視角來回看歷史,隨著老人的敘述他們會驟然明白在那樣國土淪喪的背景下,志愿軍們雖在戰(zhàn)場上拼盡全力,心中卻不能篤定戰(zhàn)爭是否能夠勝利。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一切,并不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結果,而是革命先輩們前赴后繼地犧牲為我們爭取而來的??谑鍪吠ㄟ^生動具體的歷史,展現(xiàn)了國家的偉大形象,使人們在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認同國家,從而增強對國家的信心和依賴[8]。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每一位革命者,都在自己最好的年華里挺身而出,他們的風華正茂在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度過,他們在挨餓受凍的行軍路上成長,他們用自己的腰背挺立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如今,他們已不再年輕,他們是風燭殘年的老兵,參天老樹已不復雄壯。但他們溝壑般的皺紋里,銘刻的是不朽的抗戰(zhàn)史詩和民族精神,他們的不朽功勛需要我們永遠銘記。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國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高校更應關注到口述史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價值,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當代國人,尤其是當代青年,站在革命先輩們血與淚灑過的神州大地上,更應有一分熱,就發(fā)一分光,一起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添磚加瓦。
——————————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6.
〔3〕潘璠.以湖北省紅色資源為載體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4.
〔4〕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5〕陳淑媚.論搶救搜集紅色革命口述史的重要性及其征集方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0):77-81.
〔6〕季靜.高校運用紅色文化口述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探析——以歷史專業(yè)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7):121-123.
〔7〕匡立波,周雙娥.論口述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02).
〔8〕陳晨.試論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xiàn)[J].改革與開放,2014(11):84-8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On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Oral History in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Oral History of Veterans in Chifeng City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as an Example
GAO Shen-jing, LI Ming, ZHANG M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s a cultural resource integrating materialized and spiritual forms, "man" is of self-evident importance. As veterans of the war, their oral history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spirit, cultural power, but also the national soul engraved. Fighting the United States to aid Korea and defending the country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solidate the regim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was a battle to build up the country, which played the national prestige and military prestige of new China and established the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Throw one punch before all the others come." Only when we know where we are coming from, can we have a bright future. By organiz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oral history activities of veterans who fough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helped Korea in Chifeng city, we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Oral History; Patriotism; College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11-12
作者簡介:高慎晶(1998-),女,漢族,山東泰安人,赤峰學院2020級學科教學歷史專業(yè)碩士;李明(1998-),男,漢族,山東濱州人,赤峰學院2020級學科教學歷史專業(yè)碩士;張明(1982-),男,副研究員,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內(nèi)蒙古地區(qū)革命文化資源挖掘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推進對策研究”(NJSZZX2122)
137550078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