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戰(zhàn)國策》中山國的人物形象及其辭令表達

      2022-03-16 04:53:06
      安康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公孫弘桓公戰(zhàn)國策

      王 崢

      (石家莊學院 文學與歷史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史料共計14章,主要集中在“魏滅中山”“中山稱王”和“趙滅中山”三個時期[1]117。限于文獻的留存數(shù)量,目前學界對《戰(zhàn)國策》中山國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研究不多,以筆者目力所及,專涉中山國人物形象及其語言藝術(shù)的研究幾乎沒有。從記載來看,這些史料描繪的人物多為中山君、臣,他們個性鮮明、形象各異,有些在辭令表達方面也有一定特點。本文充分利用現(xiàn)有材料,對《戰(zhàn)國策》主要涉及的8位人物形象及其辭令特點進行研究,希望在充實學界有限的“中山國”研究的同時,能再現(xiàn)這些歷史人物的風姿。

      需要說明的是,“人物形象”這一概念一般涉及內(nèi)在性格和外貌特征兩方面,但在《戰(zhàn)國策》“語錄體”史料的記載當中,有關(guān)人物的外貌描寫并不多見。所以對本文而言,分析人物的形象主要側(cè)重人物的內(nèi)在性格。實際上,“性格”無疑是人物形象分析當中的重點,這是中外理論家的公認。亞里士多德在分析悲劇的時候曾說,悲劇情節(jié)“不是為了表現(xiàn)‘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xiàn)‘性格’”[2],這雖是就故事情節(jié)所作的論述,但從中可知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核心因素。黑格爾也認為,“性格就是理想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真正中心”[3],我國古代評點家金圣嘆也說,《水滸傳》“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4],由此可知“性格”才是人物形象分析的真正核心。有鑒于此,本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時重點側(cè)重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由此發(fā)展而成的人物思想和行為特征,盡力在有限且零散的史料中將中山國人物的形象特點展現(xiàn)出來。

      一、以“中山桓公”為代表的君主形象及其辭令

      《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君主共有三位,分別是中山桓公(前406年、前378年—前340年)、中山王厝(前321年—前307年)和中山王(妾子)(次蟲)(前307年—前298年),其中桓公自省、王厝務虛、王(妾子)(次蟲)魯莽,各具特點。君主中唯有中山桓公的辭令講究形式技巧、長于對仗,體現(xiàn)了一定的藝術(shù)特色。

      (一)“知錯自省”的中山桓公

      歷史上的中山共遭遇兩次亡國,其中第一次為魏文侯所滅,但魏屬中山只存在了二十余年。中山桓公在經(jīng)歷了首次亡國浩劫后臥薪嘗膽,終讓中山重新屹立于戰(zhàn)國群雄之間[5]。《戰(zhàn)國策》中有三則文獻涉及“中山桓公”,其中兩則記錄了魏國樂羊攻滅中山的故事,時在桓公時期無疑,但《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的時代歸屬存在爭議。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記載了中山君因一杯羊羹亡國的故事,文獻如下: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后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飡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蕘硭谰??!敝猩骄叭欢鰢@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飡得士二人。”[6]1874

      從記載來看中山似被楚所滅,但歷史上的中山與楚并無瓜葛,因此全祖望認為“楚亡中山”是“風馬牛不相及”,此外他還認為文獻記載的“羊羹”“壺餐”與《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的華元、趙盾二事極為類似,當為附會[7],對此我們認同。然而,托擬文獻載錄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傾向未必全為虛構(gòu),從本章來看,中山君在亡國后已有悔意,言語間透露出東山再起的志向,這正與中山桓公的經(jīng)歷十分貼切,因此我們將這則文獻歸于“中山桓公”時期,借此考察他的思想與辭令特點。

      1.未踐行“仁德”又疏于處理君臣關(guān)系,但能自省的桓公形象

      從記載來看,中山桓公似乎踐行著“仁德”思想,這在《中山君饗都士大夫》一章體現(xiàn)較為明顯。文獻認為,桓公曾將餐食贈予路邊饑餓的老者,這似乎說明他以民為本,關(guān)恤百姓。但我們認為,這種憐憫屬于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證明桓公踐行了“仁德”。《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8]2691,又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8]2690,但這并不意味有了“惻隱之心”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仁德”。實現(xiàn)“仁德”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主動發(fā)揚、擴充自己的“惻隱之心”,君主只有時時將“惻隱之心”推廣到其他人、事、物上才能實現(xiàn)“仁德”,而這在桓公身上并未體現(xiàn)。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記載了“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一事[6]1245,由此可以知道中山桓公曾在魏滅中山之際做出過烹殺敵子的行為。這雖有自保之嫌,卻無法遮掩其性情的殘酷和冷血,這表明他并未將“惻隱之心”加以推廣,其行為與“仁德”背道而馳。由此看來,中山桓公的憐憫只是人之常情,他沒有踐行“仁德”,更沒有施行所謂的“仁政”。

      桓公不但未踐行著“仁德”理念,他還在處理君臣關(guān)系方面存在欠缺?!吨猩骄嫸际看蠓颉酚涊d了司馬子期背叛中山的原因:由于“羊羹不遍”,此事雖有托擬的可能,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桓公處理君臣關(guān)系的問題。我們認為,托擬之事能夠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托之事與當事人的性格、思想高度契合,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山桓公在平時一定存在著君臣失和的問題,他或是不拘小節(jié)、考慮不周,或是自私自利、有意為之,總之導致了國家滅亡。

      中山桓公因上述過錯導致了國家滅亡,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痛定思痛之后善于反省悔過,又重新振作了起來?!吨猩骄嫸际看蠓颉酚涗浟嘶腹姆词≈~:“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飡得士二人?!盵6]1874這表明桓公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重燃東山再起的斗志。正是這種“知錯自省”的精神,讓桓公臥薪嘗膽,在二十余年之后再次讓中山國屹立于群雄之間。

      2.注重對仗,有“格言體”特征的桓公辭令

      文獻中能夠體現(xiàn)中山桓公辭令特點的恰是其反省之詞:

      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飡得士二人。[6]1874

      這兩句發(fā)自肺腑,表明中山桓公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體現(xiàn)了復國志向。這兩句話雖是在逃亡途中說的,卻體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

      首先,桓公辭令講究形式技巧,注重對仗。這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上下句的詞性構(gòu)成了正對應關(guān)系,比如“與”和“怨”都是名詞,“眾少”和“深淺”都是形容詞等;二是上下句的含義構(gòu)成了反對應關(guān)系,如上句“給予”,下句“生怨”,上句“亡國”,下句“得士”等,形成了獨特的對仗結(jié)構(gòu)。這種對仗體現(xiàn)了桓公辭令講求形式技巧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一定的藝術(shù)水平。其次,桓公辭令語言簡潔、凝練,有“格言體”特征?!芭c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是中山桓公總結(jié)的亡國教訓,這一總結(jié)語意凝練、言簡意賅,句式相似卻呈現(xiàn)出反對應關(guān)系,形成了“格言體”特色。這種“格言體”的辭令表達易于傳頌,給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總體而言,因文獻留存有限,體現(xiàn)桓公辭令特點的言論只有兩句,但這兩句話講求形式技巧,注重對仗,言簡意賅,形成了“格言體”特征,這說明桓公具有出色的語言駕馭技巧,在辭令表達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藝術(shù)成就。

      (二)“務虛”的中山王厝與“莽撞”的中山王(妾子)(次蟲)

      1.中山王厝的形式主義思想與務虛辭令

      經(jīng)過桓公與成公的不斷努力,中山國實力在王厝時期達到頂峰,并意圖稱王?!稇?zhàn)國策》與中山王厝相關(guān)的文獻有兩則:一為《中山策·犀首立五王》,記載了中山稱王的故事;一為《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主父欲伐中山》描述了趙武靈王圖謀中山的故事,時在前309—308年[1]120,當為王厝后期。

      《主父欲伐中山》記載:

      主父欲伐中山,使李疵觀之。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敝鞲冈唬骸昂我裕俊睂υ唬骸爸猩街鶅A蓋與車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敝鞲赋觯骸笆琴t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舉士,則民務名不存本;朝賢,則耕者惰而戰(zhàn)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6]1871

      文獻借趙臣李疵之口概括了王厝的治國理念。不可否認,王厝稱得上是一位賢君,在他的帶領(lǐng)下中山國實力達到頂峰,然而他的思想中有較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李疵認為,王厝去民間拜見賢者的次數(shù)過于頻繁,這形成了一種價值導向,讓百姓認為只有做官才是好的,于是紛紛去學所謂的賢者而疏于耕種。而國君多次拜訪民間賢士也會減少對戍守戰(zhàn)士的關(guān)心,這將產(chǎn)生一系列問題。李疵的批評一針見血,我們認為,王厝訪賢頻繁是由于“形式主義”思想在作祟。短時間內(nèi)高達七十次的訪賢頻率,這已然成為王厝的“政治作秀”,這種作秀提倡了“務虛”的價值理念,必然會讓中山走向沒落。

      其實王厝的“務虛”在他辭令中也有體現(xiàn)?!断琢⑽逋酢酚涊d:

      寡人且王,齊謂趙、魏曰,羞與寡人并為王,而欲伐寡人??滞銎鋰辉谒魍?。非子莫能吾救。[6]1851

      中山稱王一事讓其他國家不滿,王厝召見張登商議對策,王厝說“恐亡其國,不在索王”,意思是說他只希望保全中山,稱王與否不會在意。這句話印證了王厝的“務虛”思想,如果王厝目的不在稱王,他完全可以昭告天下放棄稱王,這樣不僅能夠保全中山,也能證明自己“不在索王”的心意。但事實并非如此,王厝的真正目的是既要稱王,又要保全中山。這種“務虛”的言辭與他思想中的“形式主義”傾向是完全一致的。

      2.中山王(妾子)(次蟲)的自負與莽撞

      中山王(妾子)(次蟲)是王厝之子,從他的時代開始,中山國逐漸走向沒落。中山?jīng)]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趙國猛烈的進攻,另一方面也與(妾子)(次蟲)的自負、莽撞不無關(guān)系。

      體現(xiàn)中山王(妾子)(次蟲)辭令特點的文獻是《中山策·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主要記載了公孫弘發(fā)現(xiàn)司馬憙私通趙國,意欲告發(fā)卻反被陷害的故事。公孫弘被司馬憙陷害不僅表現(xiàn)了司馬憙的詭計多端,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山王(妾子)(次蟲)的自負和莽撞。在公孫弘向(妾子)(次蟲)明示“為人臣招大國之威,以為己求相于君”之后,(妾子)(次蟲)沒有謹慎思考,而是當著司馬憙的面脫口而出“吾食其肉,不以分人”[6]1864,這樣莽撞的性格雖然震懾了司馬憙,卻也讓他找到機會施展苦肉計。(妾子)(次蟲)沒有仔細詢問公孫弘事件的始末,這讓司馬憙的計謀得以成功。(妾子)(次蟲)的辭令無疑體現(xiàn)了他的莽撞與自負,這樣的性格讓他不僅害了忠臣公孫弘,同時也讓司馬憙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中山國的衰敗。

      二、以“張登”為代表的忠臣形象及其辭令

      《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國忠臣主要有三位,分別是張登、藍儲君和公孫弘,其中張登長于謀略、善用“關(guān)系”,其余二者皆樸實、耿直。三人辭令風格樸質(zhì),沒有太多修飾,唯有張登重視話術(shù)技巧,在言說方式上很有特色。

      (一)“善用關(guān)系”的張登

      張登是中山國難得的謀士,他忠心耿耿,善用計謀與話術(shù)技巧為中山爭取利益。陳古成在論述《戰(zhàn)國策》中的士人形象時曾說,“忠臣謀士不像縱橫家那樣縱橫馳騁于諸侯之間,而是為自己服務對象在小范圍內(nèi)出謀劃策、排憂解難”[9],這十分符合張登的身份定位。《戰(zhàn)國策》中有關(guān)張登的文獻共三篇,分別為《中山策·犀首立五王》《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和《韓策三·張登請費緤》,這三篇文獻都集中在“中山稱王”時期,記錄了張登為中山立下的汗馬功勞。

      1.機智、忠誠,善用“關(guān)系”巧設(shè)計謀的張登形象

      張登以智謀見長,他屢出奇計,令對手頭痛不已。齊國張丑說:“張登之為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盵6]1851張登始終為中山效力,對中山忠心耿耿。兩方面可以說明:第一,在齊國反對中山稱王的時刻,中山王厝和相國藍儲君都向張登詢問意見,體現(xiàn)了對張登的絕對信任。張登也沒有辜負信任,成功讓中山稱王,證明了自己。第二,張登沒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山,這點難能可貴。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們往往對所謂“忠誠”不屑一顧,他們利聚而來、利盡而散。但張登不同,他有實力得到大國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多個人利益,卻始終堅決地站在本國立場上奉獻自己。張登同時游說齊、趙、魏、燕諸國,假若他有二心,一定會為了自己出賣中山,但他沒有這樣做,這進一步印證了張登的忠誠,他是中山國難得的棟梁。

      在思想上,張登特別看重國際和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并能利用這點巧設(shè)計謀、展開游說?!断琢⑽逋酢泛汀吨猩脚c燕趙為王》兩章詳細記載了張登利用各國關(guān)系與利益為中山游說的經(jīng)歷。齊國想要通過賄賂的方式聯(lián)合別國討伐中山,張登認為這樣做未必能廢掉中山,反而會在損失齊國實力的同時增強別國,因小失大。張登建議齊國私下答應中山稱王的要求,在中山主動斷絕與別國關(guān)系之后再施壓,這樣中山就會任由齊國擺布。之后張登又把齊國兩面派的做法透露出去,讓齊國陷入被動地位,將局勢由“對抗中山”變?yōu)椤皩过R國”,成功幫助中山達成目的。張登的計謀體現(xiàn)了他對國際關(guān)系的準確把握,這成為他施展計謀的關(guān)鍵。

      不僅國際,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張登也善于把握?!稄埖钦堎M緤》章記載了張登為費緤解除其與西周國矛盾一事。張登建議韓國讓費緤出任“三川之守”,由于費緤與西周國有矛盾,“三川”又與西周國臨近,張登認為西周國一定會加以阻止,并獻上“先王之器”。韓王為了得到“先王之器”將允諾西周國的要求,出于對未來考慮,西周國也會緩解與費緤的矛盾,這樣就實現(xiàn)了費緤的目的。由此可知,重視“關(guān)系”并巧加利用,這是張登思想的主要特點。

      王延海在論述戰(zhàn)國策士形象時曾說,《戰(zhàn)國策》作者善于“挖掘人物獨特的思想和作風,善于抓住人物特殊的才能和經(jīng)歷,加以集中而概括的描寫”[10],這十分符合張登形象的塑造??傮w而言,張登忠誠、機智,善于利用各類“關(guān)系”巧設(shè)計謀,為中山國的強盛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2.質(zhì)樸卻形成話術(shù)體系的張登辭令

      張登辭令的總體風格是簡單質(zhì)樸,較少刻意潤飾。文獻記載:

      然則王之為費且危。夫割地以賂燕、趙,是強敵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難也……燕、趙聞之,怒絕之,王亦絕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廢?[6]1860

      西周聞之,必解子之罪,以止子之事。[6]1632

      張登習慣用盡量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如“費且危”,三個字表達了兩層含義,語意凝練。此外,張登辭令容易出現(xiàn)句式和詞匯的重復現(xiàn)象,如“強敵也……首難也”“絕之……亦絕之”等句式重復現(xiàn)象,再如“孤”“絕”等詞匯重復現(xiàn)象。這無疑體現(xiàn)了張登辭令質(zhì)樸簡單、不尚修飾的風格。

      當然,為了增強游說效果,張登也會適時運用比喻修辭加以潤飾,但這一情況并不多見。如:

      中山恐,必為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是君為趙、魏驅(qū)羊也,非齊之利也。[6]1851

      張登將齊國割地賄賂的行為比作為他國驅(qū)羊,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了齊國利益受損而不自知的情況,由此刺激了齊國使其改變策略,從而達到游說目的。

      張登辭令雖不尚修飾,卻十分講究“話術(shù)技巧”,并形成了一定的體系,這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張登善于隱藏游說的真實目的,從而麻痹對方。例如:

      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6]1851

      王如用臣之道,地不虧而兵不用,中山可廢也。[6]1860

      這是張登為了幫助中山稱王而進行的游說,他意在幫助中山,卻給對方一種錯覺:希望中山廢王。在這里張登不僅隱藏了真實目的,還刻意從反面進行游說,這就能很好地麻痹對方,讓對方陷入自己預設(shè)的圈套當中。

      其次,張登善于將自己的設(shè)想說成必然并加以渲染,從而引誘對方。例如:

      中山必喜而絕趙、魏,趙、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為君難其王,則中山必恐,為君廢王事齊。[6]1851

      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據(jù)也,今齊之辭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趙與王相見。燕、趙聞之,怒絕之,王亦絕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廢?[6]1860

      張登建議齊王私下支持中山稱王,這樣中山就會主動斷絕和其他國家的關(guān)系,從而把主動權(quán)交到齊國手中。這番說辭看似美好,卻暗藏陷阱。實際上,“中山必喜”“中山必恐”“中山必遁燕、趙”等等不過是設(shè)想,中山究竟會如何行動誰也無法保證。既然中山的目的是稱王,那他最大的阻礙就是齊國,若此時齊國同意了中山的訴求,那么中山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為何還會主動樹敵,搞壞與其他國家的關(guān)系呢?即使中山最終孤立無援,也未必會將主動權(quán)交到齊國手中。所以張登的設(shè)想只是一種說辭,他大肆將美好的預設(shè)進行渲染,其目的就是引誘齊國上當。由此來看,將自己的設(shè)想當作必然加以渲染,這是張登辭令的另一話術(shù)技巧。

      最后,張登善于利用多重關(guān)系轉(zhuǎn)換矛盾、偷梁換柱,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例如:

      王發(fā)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關(guān)不通使者,為中山之獨與燕、趙為王而寡人不與聞焉,是以隘之。王茍舉趾以見寡人,諸亦佐君?!薄R以是辭來,因言告燕、趙而無往,以積厚于燕、趙。燕、趙必曰:“齊之欲割平邑以賂我者,非欲廢中山之王也,徒欲以離我于中山而己親之也?!盵6]1860

      齊國不許中山稱王,這本來是中山與齊國之間的矛盾,但張登卻讓齊國認為是“中山之獨與燕、趙為王而寡人不與聞”,這就將中山與齊國的矛盾轉(zhuǎn)化為齊國與燕、趙之間,讓中山成了幾國爭搶的核心。這招“偷梁換柱”成功讓齊國與燕、趙產(chǎn)生隔閡,燕、趙都認為齊“徒欲以離我于中山而己親之也”,這就將中山從矛盾中心解放了出來,并最終實現(xiàn)其稱王的目的。

      總體而言,張登辭令風格簡樸,不尚修飾,體現(xiàn)了較強的務實色彩。但是他的辭令卻包含十分豐富的話術(shù)技巧,并且形成了體系,這是張登辭令表達的特點,體現(xiàn)了張登言說藝術(shù)的成就。

      (二)“樸實”的藍儲君與“耿直”的公孫弘

      1.忠誠、樸實的藍儲君及其務實辭令

      藍儲君是中山的相國,他性格樸實,為人忠誠?!稇?zhàn)國策》中有關(guān)藍儲君的記載共有兩章:一章為《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記載了藍儲君與張登的對話;另一章是《燕策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短K代為奉陽君說燕》中提到了“望儲君”,從思想角度來看,“望儲君”應當就是藍儲君[6]1730,但何建章認為“望儲君”是司馬憙[11],大誤,司馬憙是有名的奸臣,絕不會與藍儲君類似。從記載來看,藍儲君極為忠誠,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為了國家利益,藍儲君虛心向張登求教。作為國相,藍儲君在國家有難時虛心向張登求教,這體現(xiàn)出他盡職盡責,能為國家奉獻一切的精神。

      其次,藍儲君在被趙國俘虜、當作人質(zhì)要挾中山時,能不顧個人安危擺脫控制。文獻稱:

      望諸(即藍儲君)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guān)而出逃。[6]1721

      客觀而言,藍儲君作為人質(zhì)不必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原因有兩點:一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傳統(tǒng)仍有保留,二是藍儲君有被利用的價值。因此僅考慮個人安危的情況下,他應當暫時低調(diào),等待中山的救援。但藍儲君卻選擇“攻關(guān)出逃”,他不愿讓中山因自己受制于人,在國家與個人利益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這鮮明地體現(xiàn)了藍儲君忠誠、堅毅、樸實的品格,這種品格在戰(zhàn)國時代處處考慮個人利益的風氣中尤為珍貴!

      與此相應的是,藍儲君的辭令風格十分坦誠、務實,主題明確,沒有虛夸的修飾。《中山與燕趙為王》載:

      藍諸君曰:“齊強,萬乘之國,恥與中山侔名,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燕、趙好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jù)也。大者危國,次者廢王,奈何吾弗患也?”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藍諸君曰:“此所欲也。”[6]1860

      藍儲君明確表明“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是他拜托張登的真正目的,這與中山王厝所說的“不在索王”完全不同。他的辭令沒有任何虛偽的修飾,主題明確,呈現(xiàn)一種“務實”的風格。

      2.耿直的公孫弘

      公孫弘是中山王(妾子)(次蟲)時期的忠臣,他想要揭露司馬憙的間諜身份,卻反被陷害。公孫弘被陷害的原因與他的耿直性格有關(guān),文獻記載:

      中山君出,司馬憙御,公孫弘?yún)⒊?。弘曰:“為人臣招大國之威,以為己求相于君,何如?”[6]1864

      公孫弘選擇告發(fā)司馬憙的場合是在駕車途中,完全不避諱司馬憙。一般來說,揭露間諜一定要在條件成熟、形成萬全計劃之后才能進行,但公孫弘急于發(fā)難又疏于考慮,最終讓司馬憙抓住機會、反害自己。公孫弘的言行是他耿直性格的集中體現(xiàn)。

      三、以“司馬憙”為代表的奸臣形象及其辭令

      《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國奸臣有司馬憙和田簡,尤以司馬憙?yōu)榇?,他極度狡猾又善于偽裝,勾結(jié)趙國出賣中山,是中山破滅的第一罪臣。在辭令方面,司馬憙講求修飾、注重鋪排,在游說中適當融入話術(shù)技巧,體現(xiàn)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

      (一)“偽善狡猾”的司馬憙

      司馬憙是中山后期有名的奸相,他為了個人利益私通趙國、出賣中山。謝東貴曾說:“社會時勢的發(fā)展,時代特點的變化,使策士謀劃時必須拋卻已為社會遺棄的禮法信義”,“他們追求功利和常出詐謀,都是時代特點所決定的”[12]。雖然如此,但這些毫無信義的狡詐之徒客觀上還是造成了國家的覆滅?!稇?zhàn)國策》中有關(guān)司馬憙的記載共有三章:其中《中山策·司馬憙?nèi)嘀猩健酚涗浟怂抉R憙欲相中山,田簡獻一箭雙雕之計;《中山策·陰姬與江姬爭為后》體現(xiàn)了司馬憙對田簡計謀的踐行情況;《中山策·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則反映了司馬憙對公孫弘的陷害和對中山君的愚弄。

      1.偽善狡猾、自私自利的司馬憙形象

      司馬憙毫無忠誠之心,他眼里只有個人利益,為了當相國不惜出賣中山。文獻稱:

      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中山。[6]1864

      司馬憙?nèi)嘀猩?,陰簡難之。田簡謂司馬憙曰:“趙使者來屬耳,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趙必請之,君與之,即公無內(nèi)難矣。”[6]1866

      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不成則恐無身。”[6]1867

      司馬憙野心頗大,他想要成為中山相國,卻受到中山陰姬的阻撓。為了達到目的,司馬憙采納田簡的建議勾結(jié)趙國,又與陰姬公交涉,承諾會滿足陰姬愿望,助其登后。司馬憙說“不成則恐無身”,他清楚自己是在出賣中山,但仍一意孤行,他心中只有個人利益,毫無忠誠可言。

      更為可怕的是,司馬憙不僅自私,還十分狡猾、偽善,他通過“演技”成功騙取了中山君的信任,同時也陷害了忠臣公孫弘。文獻稱:

      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敝猩酵鯋偠娭唬骸霸嘎勅踮w強中山之說?!彼抉R憙曰:“臣愿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敝猩酵跚仓瓪w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盵6]1867

      弘曰:“為人臣招大國之威,以為己求相于君,何如?”君曰:“吾食其肉,不以分人。”司馬憙頓首于軾曰:“臣自知死至矣!”君曰:“何也?”“臣抵罪?!本唬骸靶校嶂??!本禹曋?,趙使來,為司馬憙求相。中山君大疑公孫弘,公孫弘走出。[6]1864

      司馬憙以打探敵情為借口出使趙國,真實目的卻是勾結(jié)趙國,實現(xiàn)個人利益。他為了不暴露意圖,特意在出使前和中山君說“未可豫陳也”,可見其心思十分細密?;貒笏抉R憙稱“趙王非賢王也”,這雖是為了激中山君立陰姬為后,卻在客觀上歪曲了事實,讓中山疏于防范。這次出使是司馬憙禍害中山的開端,此后,司馬憙又通過精湛的“演技”騙取中山君的信任。在公孫弘告發(fā)司馬憙時,他將計就計,未等中山君細問就馬上說“臣自知死至矣”“臣抵罪”,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形象,讓中山君認為公孫弘是在誣陷自己。之后司馬憙繼續(xù)串通趙使,進一步坐實“公孫弘害自己”這件事,最終讓中山君認為私通趙國的是公孫弘。這樣精細的心思與布局展現(xiàn)了司馬憙的狡猾與偽善,可以說中山被趙國攻滅,他是頭號罪臣。

      2.修飾與鋪排中融入話術(shù)技巧的司馬憙辭令

      與張登的質(zhì)樸不同,司馬憙辭令講究鋪排、修飾。學界普遍認為,《戰(zhàn)國策》的辭令風格是汪洋恣肆,善于鋪排,如胡如虹認為《戰(zhàn)國策》“經(jīng)常運用排比、夸張、鋪敘”“排比的修辭手法在《戰(zhàn)國策》中運用更多”[13],這一特點在中山國人物身上,只有司馬憙的辭令較為典型。文獻稱:

      司馬憙曰:“臣愿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敝猩酵跚仓?。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頞權(quán)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6]1867

      司馬憙善用鋪排的方式增強語言說服力,如在向中山君陳述出使目的時,他說意在“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對地貌、人民、君臣三方面都有描述,初現(xiàn)鋪排趨勢。司馬憙本意在勾結(jié)趙國,卻把從何角度觀察趙國加以鋪排,這顯然是故意為之,讓中山君相信他的說法。出使之后,司馬憙在向趙王陳述陰姬美貌時鋪排得更為明顯。司馬憙先說趙國無美女,打擊趙國“佳麗人之所出”的自豪感;之后稱“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凸顯陰姬的美貌;最后是對陰姬美貌的鋪陳,他從反、正兩方面陳述陰姬美貌,先說別人自愧不如,以陰姬如神,然后夸飾陰姬眉目與犀角,盡力渲染,最后稱陰姬“乃帝王之后,非諸侯之姬”,勾起趙王興趣,令“趙王意移,大悅”。司馬憙用鋪排的語言成功引起趙王注意,從而實現(xiàn)了自己的計謀。

      司馬憙在言說過程中也適當融入了一些話術(shù)技巧:

      首先,司馬憙能隨機應變,辭令當簡則簡。司馬憙辭令本來長于鋪陳渲染,但在某些場合下,他會根據(jù)情勢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表達。比如:

      司馬憙頓首于軾曰:“臣自知死至矣!”君曰:“何也?”“臣抵罪?!本唬骸靶?,吾知之矣?!盵6]1864

      在公孫弘揭露司馬憙時,他的言辭異常簡短,只是反復強調(diào)“知罪”,卻對為何犯罪、真相如何等情況一概不談。這是司馬憙的刻意為之,他善于靈活調(diào)整表達方式,讓自己始終處于有利地位。在突然被揭發(fā)的情況下,司馬憙的內(nèi)心必然十分慌亂,此時多加辯解只能說多錯多,唯有盡力少言、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情形才會出現(xiàn)轉(zhuǎn)機。因此司馬憙及時調(diào)整了話術(shù)技巧,讓自己盡量處于有利地位,以待下一步反擊。

      其次,司馬憙善于隱藏游說的真實目的。與張登類似,司馬憙在游說時也善于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但他的隱藏方式和張登不同。比如:

      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敝猩酵鯋偠娭唬骸霸嘎勅踮w強中山之說?!彼抉R憙曰:“臣愿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敝猩酵跚仓6]1867

      司馬憙希望趙國幫助自己成為中山相國,這是他的真實目的,但在游說時卻說“臣聞弱趙強中山”,隱藏了真實意圖。司馬憙隱藏意圖的方式與張登不同,張登是從真實意圖的反面進行游說,司馬憙則是完全無關(guān)。司馬憙善設(shè)連環(huán)計,他的每次游說都是為了完成計劃的一部分,因此他不會在游說中透露任何與計謀有關(guān)的內(nèi)容,而是將真實意圖完全隱藏、毫不涉及,這是司馬憙話術(shù)技巧的又一體現(xiàn)。

      總體而言,司馬憙的辭令特點突出,他善于鋪排和潤飾,能在言說的過程中適當融入話術(shù)技巧,體現(xiàn)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

      (二)“追求多方共贏”的田簡

      《中山策·司馬憙?nèi)嘀猩健酚涗浟颂锖啚樗抉R憙獻計一事,從中可見田簡的思想與辭令特點。對于田簡的身份,歷代注家未做明確界定,但從記載來看,他應是司馬憙的幕僚。

      1.田簡追求多方共贏,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司馬憙?nèi)嘀猩健分v述了司馬憙欲相中山時受到中山姬陰簡的阻撓,田簡給司馬憙獻計一事。田簡希望司馬憙在趙國使者面前極言陰簡的美貌,讓趙國向中山要人,在中山君必不同意的前提下,司馬憙借機建議中山君立陰簡為后,這樣既能解除司馬憙的后顧之憂,同時也能滿足陰簡的愿望,一箭雙雕[6]1866。

      從田簡所獻計謀來看,他追求的是一種多方共贏的結(jié)果。田簡的計謀像是一個復雜題目的“最大公約數(shù)”,能夠讓司馬憙、陰簡等都滿足自身要求,文獻稱:

      田簡自謂取使,可以為司馬憙,可以為陰簡,可以令趙勿請也。[6]1866

      從田簡的自鳴得意中我們能夠看出這是他的追求,他希望借由自己的智謀左右局勢,這與縱橫家們的普遍價值觀相一致。

      2.田簡辭令簡潔、邏輯清晰

      能夠體現(xiàn)田簡辭令特點的記載如下:

      趙使者來屬耳,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趙必請之,君與之,即公無內(nèi)難矣。君弗與趙,公因勸君立之,以為正妻。陰簡之德公,無所窮矣。[6]1866

      田簡辭令以描述計謀為主,十分講究邏輯表達的清晰。在短短數(shù)語之間,田簡分兩類情況把三種需求都預料到位,同時對趙、中山、司馬憙、陰簡四方關(guān)系把握準確,體現(xiàn)了強大的邏輯表達能力。此外,田簡的語言十分精簡,他沒有展開長篇大論,更沒有用詞語、句式的堆砌增強氣勢,他能把復雜的邏輯用精煉的語言加以表達,體現(xiàn)了一定的語言駕馭能力。

      四、結(jié)語:《戰(zhàn)國策》載錄中山國人物的三點規(guī)律及原因

      以上對《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國主要人物逐一進行了分析,從論述來看,《戰(zhàn)國策》對中山人物的記載十分零散,多為只言片語,這給分析帶來了較大困難,但即便如此,筆者仍總結(jié)出八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并對其辭令表達進行了評說。在爬梳這些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史料在人物記載方面呈現(xiàn)的三點規(guī)律:

      第一,人物記載以中山桓公、張登和司馬憙?nèi)藶樽疃?,且特點鮮明。這三人分別是中山國歷史上三個重要節(jié)點,即“魏滅中山”“中山稱王”和“趙滅中山”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是中山歷史重大事件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與中山國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正是這個原因,讓史學家更多地搜集、整理其言行事跡,這是三人史料留存較多的根本原因。

      第二,從整體而言,《戰(zhàn)國策》對君主的記載較少,且沒有給出具體姓名,多用“中山君”代替,但對臣子的記載則較為詳細、具體,這應當與《戰(zhàn)國策》的價值觀有關(guān)?!稇?zhàn)國策》主要反映了縱橫家思想,他們強調(diào)自身價值,希望憑借計謀和游說左右局勢,因此“士貴耳,王者不貴”[6]640的觀念主導著全書編寫。在這一觀念下,編者將中山君主放在次要地位,用其來襯托臣子的言行、謀略,這就是《戰(zhàn)國策》中山君主記載較少且模糊的主要原因。

      第三,從記載來看,《戰(zhàn)國策》中山忠臣的言辭普遍簡單質(zhì)樸,沒有太多修飾,這與其形象特點有密切關(guān)系。忠臣往往性格耿直、一心為國,其言行一致的行事風格讓他們的辭令表達簡潔明了、主題明確,不需要過度修飾。但奸臣,尤其是司馬憙的辭令注重鋪排,體現(xiàn)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這與他言行不一的性格也有很大關(guān)系。司馬憙游說會隱藏真實目的,他為了轉(zhuǎn)移注意力必須讓他的表面說辭足夠可信,因此他著力修飾與鋪排,力求成功。這正是忠臣、奸臣辭令特點有所區(qū)別的原因所在。

      總體而言,《戰(zhàn)國策》記載的中山國人物形象各異、特點鮮明,部分人物辭令表達講求技巧,體現(xiàn)了一定的藝術(shù)水平。本文在對原始文獻的分析、爬梳之后得出了相關(guān)結(jié)論,希望能為學界深入研究中山國的歷史、文學和文化提供助益。

      猜你喜歡
      公孫弘桓公戰(zhàn)國策
      公孫弘的不辯
      高枕無憂
      公孫弘的進退智慧
      高枕無憂
      退讓的智慧
      在層層深入中培養(yǎng)思考批判能力——以《戰(zhàn)國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學為例
      從《戰(zhàn)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shù)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齊桓公知人善任
      齊桓公現(xiàn)象
      讀者(2013年9期)2013-12-25 02:12:52
      齊桓公現(xiàn)象
      法库县| 柳州市| 九台市| 清新县| 长阳| 延吉市| 临武县| 托里县| 铜陵市| 泾源县| 勐海县| 乌拉特后旗| 冀州市| 宁城县| 乌拉特后旗| 静海县| 保康县| 礼泉县| 湟源县| 通渭县| 含山县| 遂宁市| 泰来县| 东港市| 晋宁县| 大兴区| 阳东县| 崇左市| 咸阳市| 开鲁县| 扎囊县| 西充县| 革吉县| 河曲县| 姜堰市| 荆州市| 清流县| 平顺县| 屯门区| 平舆县| 石台县|